唐艷麗,甘林全
優(yōu)秀的作家是人類的良心堅守者和思考者,他們也是有使命感的人。而“作家的根本使命是對人類存在境遇的深刻洞悉,一旦存在問題被懸擱,寫作很可能就成了一種可疑的自戀”[1]185。這種根本使命的完成,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取決于作家對俗世日常生活現(xiàn)實的精準、細致、真實地刻畫,尤其是對于一些少數(shù)民族作家而言,這點顯得尤其重要。謝有順認為文學創(chuàng)作應該是“從世俗中來,到靈魂里去”。因此,可以說,對于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生活的民俗事象的全面呈現(xiàn)和很好地完成“人”在少數(shù)民族中的形象建構,是作家對“人類存在境遇的深刻洞悉”的堅實基礎。而這一“堅實基礎”的完成,離不開作家本人對于這個少數(shù)民族民俗事象的透徹熟悉。只有當作家深愛著那個民族,對那片土地,那些人,懷著強烈的認同感,視其為骨肉不分離的情感歸宿,才有可能創(chuàng)作出一篇篇情滿紙張的文學作品。
吳重陽認為:“文學,歸根結(jié)底,都是屬于特定民族的”[2]45。是的,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獨特的文化和風俗習慣,對于生于斯長于斯的民族作家而言,這些文化、風俗習慣等就成了他們對于世界的“前理解”文化,他們的文學書寫也必然會帶有民族文化的痕跡,這樣的一種潛移默化,細雨潤無聲的熏陶而成的文化背景,會對作家的寫作產(chǎn)生非常深遠的影響。正如黃佩華本人所說:“作為一個壯族人,我把我這半生的積累和我所理解的壯族文化,全部融入到了小說人物的生命過程中,使得地域的特點、民族的特色、人物的民族特性都做到了充分地展示”[3]。當然,文學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作家寫特定的民族生活,通過一個個具體特定的民族的民俗事象的呈現(xiàn),是為了更好地呈現(xiàn)出整個人類世界的特性。黃佩華作為一位土生土長的廣西壯族作家,他的文學創(chuàng)作就是對壯族——這個特定民族,進行孜孜不倦的深情書寫:呈現(xiàn)出豐富的極具壯族特色的民俗事象,建構了一個較為完整的壯族形象;同時,通過這種書寫,使我們看到這樣一位既飽含民族深情的“民族之子”,也積極為人類前途命運思考的“人類之子”的作家形象。
費孝通在《鄉(xiāng)土本色》中所說的:“從基層上看,中國社會是鄉(xiāng)土性的”。那些所謂的“鄉(xiāng)下人”,才是中國社會的基層。因此,只有充分了解和把握中國的鄉(xiāng)土世界,才能更好地了解和把握中國。鄉(xiāng)土世界中的民俗文化是千百年來中國人與生俱來的活態(tài)文化,是人們生活的集體有意識和集體無意識,古往今來,它在穩(wěn)定當中傳承和發(fā)展,是中國文明的一面鏡子,也是對外傳播中國文化的一個重要窗口。
那什么是民俗文化?中國民俗學泰斗鐘敬文先生認為:民俗文化,簡要地說,是世間廣泛流傳的各種風俗時尚的總稱。對于民俗文化,我們可以從三個層面理解:“一是民俗文化是人們在長期的生活形成的共同需要;二是民俗文化是經(jīng)過幾代人的努力和傳承的結(jié)果;三是民俗文化是民眾傳承的精神文化和物質(zhì)文化的整合體系”[4]81。所以,我們也可以把民俗文化,看作是人們基于共同的需要,經(jīng)過長期的歲月累積傳承的,關于精神和物質(zhì)文化的整合體系。民俗文化是與生俱來的日常生活文化,而所有的文化都是建立在民俗文化根基上的。唯有在日常中凸顯,活態(tài)的,并且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甚至可以指導人們?nèi)绾紊娴男袨橐?guī)范才可以生生長流、日月長新。作家是社會生活的敏銳發(fā)現(xiàn)者,尤其是童年的經(jīng)歷更是作家們時時眷戀的地方,那個“地方”也似乎成了作家們的“精神原鄉(xiāng)”,無論日后作家走得多遠,飛得多高,那個“地方”卻始終是最原始和眷戀的根,通過回望,以文學的語言,細節(jié)化建構那個“精神原鄉(xiāng)”,發(fā)現(xiàn)和洞悉人類存在的境遇。
作家黃佩華出生于廣西百色西林,一個壯族人聚居的地方。生于斯,長于斯,他非常熟悉故鄉(xiāng)中的人與事、風俗習慣、民俗文化、山水河流,尤其是那自西向東流的紅水河,這些都對他的小說創(chuàng)作有著非常深遠的影響??梢哉f,這一片土地既是黃佩華的自然地理意義的故鄉(xiāng),也是他文學創(chuàng)作中深深眷戀而又不斷書寫建構的“精神原鄉(xiāng)”。因此,我們試圖從黃佩華小說中的關于壯族書寫的研究,具體來說,即是通過壯族民俗文化的呈現(xiàn)和壯族形象的建構的研究,結(jié)合他“所屬的時代精神和風俗概況”,以此了解他這“一個藝術家(作家)”形象。
民俗文化很多時候是原始文化以及原始文化的衍變體。對于一個特定的地方來說,民俗文化可以說是“既圣且俗”:“圣”體現(xiàn)在這是一種集體無意識,千百年來深受人們歡迎和擁護,接受并以一種習以為常的方式自然而然地踐行,具有神圣不可侵犯的一面;而“俗”則表現(xiàn)在表達“圣”的方面的時候,人們的行為是非常平凡普通,具有非常實用功利性目的,是一種可以看得見,可輕松操作的一些日常生活儀式,也就是一種可以稱為“民俗事象”的活動。透過這些民俗事象,我們可以了解感知某個地方的民俗文化。換句話來說,這些民俗事象成了體現(xiàn)民俗文化的最佳載體,其大致可以分為物質(zhì)生活民俗、信仰民俗和人生禮儀等。總之,文學作品是對生活現(xiàn)象的藝術表達,作家以文學的語言對生活的點點滴滴,一舉一動進行著文學化的表達。
文學源于特定的時代和民族,也是因為是“特定的”,所以一切都是不一樣的,那被選擇的“講述的年代和地方”也就是作家所熟悉和愿意書寫的時空。黃佩華的小說創(chuàng)作之根就是在生養(yǎng)他的這一片偏遠的桂西北壯族聚集之地,這是他的“精神原鄉(xiāng)”,也是一片非常有特色的地方,其民俗文化源遠流長,豐富多彩。他的小說呈現(xiàn)的民俗文化與現(xiàn)實生活,兩者交相呼應,相得益彰,既具有較強的文學藝術感染力,也兼?zhèn)淞素S富的社會學研究價值。在黃佩華的小說中,諸如物質(zhì)生活民俗、信仰民俗和人生禮儀等民俗文化都得到充分體現(xiàn)。
“物質(zhì)生活民俗包括飲食、服飾、居住、建筑及器用等方面的民俗……物質(zhì)生活民俗的每一個方面,幾乎都是該民族傳統(tǒng)觀念的外化,它不僅造成民族成員之間的共識性,產(chǎn)生彼此身份的認同感,而且還可以強化其宗教信仰、倫理觀念和政治觀念,增強其內(nèi)聚傾向”[5]71。物質(zhì)生活民俗可以說是一個地方的民俗文化特色最直接和真實客觀的存在,也是其中的民俗文化的外化和凝化,是地方特色的直接體現(xiàn)。
殺年豬是桂西北壯鄉(xiāng)人過年的一個重要的習俗,千百年來,一直都在流傳著、傳承著,哪怕到了今天,這樣一個食物已經(jīng)非常豐盛的時代,壯鄉(xiāng)人依然按照習俗的習慣,延續(xù)著殺年豬的風俗。雖然人們因風俗的不同而生活形態(tài)各異,但作家因呈現(xiàn)各具特色的民俗事象而令文學充滿煙火氣和人間氣。作為一位深深眷戀自己家鄉(xiāng)的壯族作家,黃佩華哪怕早已在他鄉(xiāng)生活了很久,但心中依然沒有忘記家鄉(xiāng)食物的味道?,F(xiàn)實當中,也許離家鄉(xiāng)太遠太久,然而在他的小說《百年老人》和《回家過年》中,他卻可以清晰自然地把家鄉(xiāng)過年殺年豬這樣的習俗細致地呈現(xiàn)出來,包括如何召集兄弟叔伯歡聚一堂,各顯神通地殺豬,如何用豬肉制作出各種食品等。對殺年豬、并制作相關的食物,在作者眼中,是有一種自豪之情的,他認為他們壯鄉(xiāng)人對于把豬肉制作成各種食品是最擅長的。他迷戀于家鄉(xiāng)中舌尖上的食物,對于具有家鄉(xiāng)風味食品的制作步驟爛熟于心。這也是他對故鄉(xiāng)的一種不會隨歲月流逝而忘卻的深情體現(xiàn)。
《回家過年》中則再次寫到了,在作者老家,在農(nóng)歷新年到來之前,壯家人是如何輕車熟路地殺年豬和如何制作具有民俗地域風情的食物——紅腸。俗語說民以食為天,飲食不僅僅是為了解決填飽肚子,其本身也是一種民俗文化的體現(xiàn)。壯族人家殺年豬的習俗,源遠流長,這其中既是他們對于自身一年辛勞的犒賞和慶祝,也是為了祈禱來年生活過得更加美好幸福,是對未來的一種向往。當然從更加實際的角度來說,他們是為了來年的時候有肉吃,可以補充營養(yǎng)。因為殺的年豬很大一部分是需要經(jīng)過腌制和烘烤封存起來的,留給來年需要時食用。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壯家人是一個非常懂得合理安排生活的民族。
我國是一個酒文化濃郁的國度,制酒和飲酒,同樣是我們中華文化的體現(xiàn)。黃佩華的小說也經(jīng)常涉及到關于酒的書寫,在這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壯家人對于酒的態(tài)度和風俗。自古以來,壯鄉(xiāng)人好酒,真正體現(xiàn)了當?shù)亍熬剖羌Z食做,不喝是罪過”的俗語。在黃佩華的小說《殺牛坪》中,我們可以看到壯鄉(xiāng)人是非常聰明并勤勞持家的,他們好酒的同時,也善于用各種果蔬來釀造出諸如葡萄酒、野果酒之類的酒,供自家人日常暢飲,或者邀請三五好友,在猜碼斗酒之中,在觥籌交錯之間,維系親朋好友、同村鄰里的交情,并以飲酒來舒緩生活的疲憊。
物質(zhì)生活民俗是一個群體精神特質(zhì)、民間信仰等的直接的、無意識的自然呈現(xiàn),從小說創(chuàng)作的角度來說,作者本人希望通過一個個真實具體可感的生活細節(jié),以桂西北壯鄉(xiāng)人物質(zhì)生活民俗細致入微的描寫和呈現(xiàn),寄托傳達出作者對于故鄉(xiāng)的眷戀之情。通過這樣的由實而入虛,虛實結(jié)合,以此來表達出作者對于壯鄉(xiāng)人,甚至是整個人類生存命運的思考。
信仰民俗又稱民間信仰,“是在長期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在民眾中自發(fā)產(chǎn)生的一套神靈崇拜觀念、行為習慣和相應的儀式制度”[5]182。桂西北的壯族人家的信仰民俗在黃佩華小說中也得到了較為詳實的呈現(xiàn)。比如對于牛圖騰的崇拜。在長篇小說《殺牛坪》中,黃佩華寫到牛軛寨有“砍?!钡牧曀?,在集體化的時代,每年的四月份,還會有牛王節(jié);另外,出現(xiàn)老牛或者病弱的牛死掉的話,還會安排人去給死掉的牛料理后事。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作者家鄉(xiāng)的村民對牛有一種親近和感恩之情。因為在農(nóng)耕稻作文化圈里,牛是一種重要的生產(chǎn)力,也是強壯有力、勤勞耐苦的象征,因此牛成為了壯族文化圖騰之一。如今,依然還保留著與牛有關的民俗項目,如斗牛等。
巫師,在古文化語境中,被認為是通于天地的神職人員,是天上神靈與人間民眾的使者。在文學作品中,尤其是以邊遠山區(qū),較為落后的地區(qū)為背景的作品中,諸如巫師、道公、師公等人物的書寫也比較常見。在人們的日常生活當中巫師等人物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被認為可以死人超度,給活人安慰和治病,所以,婚葬嫁娶等都離不開他們,給人以神秘和神圣的意味。深處內(nèi)陸的桂西北地區(qū),曾經(jīng)因為遠離經(jīng)濟發(fā)達地區(qū),信息技術也較為閉塞,村民更多相信人世輪回,信仰道公趕鬼、麼公文化等。黃佩華的小說,也寫到桂西北地區(qū)的這種民間信仰儀式,也通過這些儀式的細致的展現(xiàn),塑造出諸如農(nóng)興良(《生生長流》)等這樣一些道公、麼公人物形象。這些道公所主持的儀式,也是一種過渡禮儀。對活著的人來說,認為這是對于死去的人的一種悼念,也是一種內(nèi)心責任擔當?shù)捏w現(xiàn)。既可以讓去世的人早登極樂世界,也可以讓活著的人心中的不安和傷痛得以緩解。信仰是一種精神支柱,也是一種行動指南,信仰民俗更帶有地方的風俗特色,展示這些信仰民俗,其實是為了更好地展示“活”在其中的人。通過黃佩華小說中的這些民俗信仰的呈現(xiàn),讓我們看到更加真實可信的壯鄉(xiāng)人,他們對于牛的崇拜和感恩,可以看出他們對于自然是以敬畏和與之和諧相處為行為準則;他們面對生老病死的態(tài)度,其實也是他們?nèi)松鷳B(tài)度的體現(xiàn),給死者以超度和安息,給活人以安慰和寧靜。由此,我們看到作家的小說創(chuàng)作,其實背后始終站著一個人,這個人就是作家本人,以“這個人”的眼光來看生活,從而發(fā)現(xiàn)別人,也通過看生活,來看“這個人”自己,因此發(fā)現(xiàn)自己。這是一個相互發(fā)現(xiàn)更多可能的過程。
“人生儀禮是指人在一生中幾個重要環(huán)節(jié)上所經(jīng)過的具有一定儀式的行為過程,主要包括誕生禮、成年禮、婚禮和葬禮……人生儀禮是將個體生命加以社會化的程序規(guī)范和階段性標志”[5]71。中國素有禮儀之邦的美譽,對于個人的一生來說,我們的人生同樣需要禮儀。禮儀的開展是一種警醒,也是一種分界線,從兒童到成年,從出生到死亡等,都需要一種禮儀作為見證。在黃佩華的小說中,有諸多的壯族人家的人生禮儀的描述,尤其是對于喪葬禮儀和婚姻禮儀的描寫。俗話說落葉要歸根,人死后也需要回到自己的老家。要不然就成孤魂野鬼,親朋好友、子孫后代想要去祭奠,也無處可尋,這在壯鄉(xiāng)人看來是罪不可恕的。也正是有這樣的民俗習慣,對于在外病危的人,即使是跨越千山萬水,哪怕是爬也要在去世前回到老家,如果實在不能在老家中去世和完成安葬儀式,家人也要傾盡全力去尋找骨骸并安葬,認為只有這樣才不至于讓逝者成為無家可歸的孤魂野鬼。在黃佩華的小說《水之上》,廖太平,包括他的兒子廖兆武一直都在竭力去尋找廖青松(廖太平的父親)的骨骸,并希望能夠好好厚葬他,讓先人可以真正的安息和魂歸老家。
另外,喪葬的過程也是非常具有民族特色,在整個過程當中,師公或者道公相當于巫師,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是溝通天地人之間的使者,從臨終前的準備工作、報喪、裝殮、入棺、停柩、出殯、埋葬、守孝等各個環(huán)節(jié),幾乎都有師公或道公的參與。
在黃佩華的小說中也有不少關于“二次葬”習俗的敘述展現(xiàn)。如在長篇小說《河之上》寫到:“早上起來,父親(楊寶章)就告訴她(楊鴻雁),他已經(jīng)從魚嘴巖把爺爺?shù)墓穷^撿回來了,今天要在紅軍村二次厚葬,入土為安,讓她無論如何也要參加”[6]287。“二次葬”在壯家人的民俗中是比較常見的,是指去世者在連棺埋下三年至五年后,撿骨,尋找風水寶地,擇黃道吉日再次下葬。在“二次葬”之后還要立碑和上墳,“在右江沿岸,給先輩的墳墓立碑往往和下葬一樣重要,立碑后要按新墳的待遇,連續(xù)三年要在春節(jié)期間上墳”[6]288。
在黃佩華小說中,對于桂西北地區(qū)壯家人的婚姻生育民俗事項,即人生禮儀也有較多的描寫?!哆h風俗》中的二姐,同樣因為婚后無子,遭到夫家的冷臉相待,甚至不能在夫家生活,這是“不落夫家”的寫照。
壯族的婚喪嫁娶生育的習俗是多種多樣的,也是歷經(jīng)歲月的沉淀積累而來,其中也不乏封建迷信,有危害性,尤其是存在傷害女性身心健康的弊端。不過從另一個側(cè)面我們也可以看到,這是壯族族群在早期生活中為了對抗惡劣的生存環(huán)境,繁衍后代等而作出的種種努力的探索。黃佩華以小說的形式,在民俗文化與文學作品中進行互文性敘述,是主動的,而不是被動的,他為我們展示了豐富多彩的壯族民俗事象。這是一種對于壯族文化的尋根,有利于增強民族共同文化中的認同感。
在一個“地球村”全球化快速發(fā)展的時代里,同質(zhì)化現(xiàn)象遍布每一個角落,文學需要,也必須實現(xiàn)突圍,拒絕同一個面孔,給世界更多的可能的想象空間,這也是文學和作家義不容辭的使命。因此,挖掘民俗世界中最有代表性和最具生命力的活態(tài)民俗事象,并進行持之以恒地細致入微地闡述深描,是作家介入現(xiàn)實,對現(xiàn)實發(fā)出自己獨特聲音,塑造一個個時代的“真人”形象,抵抗同質(zhì)化寫作的上佳途徑。民俗事象是靠現(xiàn)實中的人來進行傳承發(fā)展的,而人恰恰在各種各樣的、富有民族特色的民俗事象中,呈現(xiàn)出生活的另一種可能。那么,文學作品,尤其是小說,是需要刻畫出栩栩如生,真實有質(zhì)感,而且具有代表性的“那一個”人物形象的。我們想要講好“中國的故事”,體現(xiàn)“中國氣派”,都需要我們在作品當中,以一種平等的眼光去展示和深描特定地域的民俗文化事象,并且以人物形象塑造為核心,使“人”自然而然地存在于民俗中,民俗也因為有人的敬仰和保護而生機勃勃、永世留存。唯有如此,讀者才既能夠了解和把握特定的民俗文化,感受其獨特的民俗魅力;也可以讓讀者真正知道在這些民俗中的“人”的生活情態(tài)、性格特征等。而“活”在民俗中的“人”遠遠比想象在民俗里的“人”顯得更加真實可信。黃佩華用民族視角觀照自己生存的土地及土地上的人們,用文學的語言建構出具體可感而又豐富圓滿的壯族形象。
黃佩華的小說的主要關注點是他的家鄉(xiāng)——桂西北地區(qū)。其中馱娘河畔、紅水河、右江流域的壯族人的風俗民情,自然生態(tài)、歷史風云,人事變遷等是他小說扎根之所在。歐宗啟認為:在黃佩華小說中反映現(xiàn)出來的這些壯族形象,根據(jù)其著墨程度的大小,分為主要壯族形象和次要壯族形象兩大類。主要壯族形象包括貧窮的壯族形象、熱情待客的壯族形象、情愛觀比較寬容開放的壯族形象、因窮求變的壯族形象、喜歡喝酒的壯族形象等;次要壯族形象包括隱忍的壯族形象、被迫當土匪的壯族形象、荒唐可笑的壯族形象等[7]。這樣的分類是非常細致到位的。在黃佩華的小說中塑造了無數(shù)的人物形象,可以說這些在壯族世界生活的“人”,很好地體現(xiàn)出壯族的文化特色,換句話說,即通過這些具體可感的人物形象,讓我們可以直接了解把握原本屬于抽象的“壯族文化”,這些人物形象成了壯族形象最好的代言人。有學者指出“民俗從一個角度看,是一種文化意識,從另一個角度看,又是社會的一部分。因此,我們可以說,民俗是文化與生活的雙重復合體。文化型的生活,生活型的文化”[8]63。而生活是特定時空之下的生活,這種“生活”的情態(tài)展現(xiàn),必須借助于對生活于其中的各種各樣人物的細致深描。黃佩華的小說讓我們看到深處偏遠的貧困地區(qū)的壯家人:他們既有熱情好客好酒的,也有因為貧困又不得不想辦法擺脫貧苦而努力奮斗的,也有在發(fā)展變化中迷失了壯族形象的,也有無情拋卻傳統(tǒng)、迷失于所謂發(fā)展洪流中的青年人;當然也有偷奸?;膽袧h。如《殺牛坪》中的岑天祿,好吃懶做,在村里到處騙吃騙喝過日子。另外,黃佩華小說在“人生禮儀”內(nèi)容所展示的壯族的婚娶習俗中,我們從另一個角度看,其中展現(xiàn)的是情愛觀比較寬容開放的壯族形象。
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每一個人都是社會中的人,也是體現(xiàn)特定社會文化的載體。人也是行走中的社會文化的標志。歷史文化積淀、地方風俗的熏陶等,造就了每一個具有地方特色的人物群體,這就是所謂的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同時,外在環(huán)境對于人的性情的養(yǎng)成,既是潛移默化的,又是不可阻擋的。這個過程,時間是最好的見證者,風俗是最基本的強大力量。黃佩華以自己的人生閱歷為基礎,以小說的形式藝術地為壯家人“深描畫像”,可以說展示的還是比較到位的。他的小說通過一個個壯族富含民族特色的民俗事象細節(jié)的描寫,讓我們看到一個個身處在“特定的習俗、風俗”壯族族群里,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由事觀人,以人示事,人事互生互顯,進而由此完成對壯族形象的藝術建構。
民俗是整個文化意識形態(tài)的基石和支柱,它為包括文學在內(nèi)的各類學科提供了原始的雛形??梢哉f,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民俗文化的世界當中,雖然有強弱之分,也有顯隱之別,但它總是如空氣般存在于我們周圍。我們離不開它,我們也是行走當中的民俗文化。文學是人學,對于人的認識是文學永恒的主題,對特定民族里的民俗文化的呈現(xiàn)和其中的族群(人群)形象建構也越來越受到作家們的青睞。另外,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密碼,文學家應該首先對民族的民俗文化進行自我的感悟體驗“解碼”,然后通過文學的語言再進行重新的“編碼”建構。黃佩華作為土生土長,并對壯族文化具有高度認同感的壯族作家,對于“解碼”壯族的文化密碼具有天然的優(yōu)勢;同時,在不斷地主動細致呈現(xiàn)壯族民俗文化過程中,藝術化地完成了壯族形象的“編碼”建構。另外,通過這種“解碼”之后的再“編碼”,使我們看到一位既飽含民族深情的“民族之子”,也積極為人類前途命運思考的“人類之子”的作家形象。因此,從民俗文化角度來探討研究黃佩華小說中的壯族書寫,筆者認為是具有一定的學術價值的,也希望將來有更深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