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東峰 陳思宇
長白山屹立于吉林省東部中朝邊界,是舉世矚目的中國十大名山之一,也是東北亞地區(qū)的古老名山之一,它崔巍磅礴、鐘靈毓秀、景色瑰奇,哺養(yǎng)著松花江、圖們江、鴨綠江三江,滋潤著東北大地,孕育出眾多優(yōu)美動人的民間傳說。這些傳說折射出長白山地區(qū)各民族形成、發(fā)展、遷移的歷史情境,是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精髓,亦是長白山地域各民族“口傳的歷史”。梳理長白山民間傳說(1)本文對長白山民間傳說的界定采取了廣義神話學的界定方法,即將神話、仙話和民間傳說等同視之。的文化內(nèi)涵對深化我國東北民族史、邊疆史研究,探索各民族民間文化相互交流的關系,培育民族文化地域認同感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同時也是出于對長白山民間傳說的一種保護態(tài)度。長白山民間傳說隨著社會發(fā)展、民族間的融合,逐漸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中,但其文化價值卻應該引起學界的關注。本文擬從流傳在今天長白山地域漢族、滿族、朝鮮族三個主要民族的民間傳說入手,探討各民族長白山傳說所具有的文化同一性與多元性,揭示各民族歷史與長白山傳說的文化內(nèi)涵。
長白山地域居住的民族是其文化的締造者,他們在長期共同生活中融合,主要形成了三支文化源流:一支為滿族文化,一支為遷入中國境內(nèi)的朝鮮族文化,一支為從山海關內(nèi)遷移來的漢族文化。現(xiàn)今長白山流傳的民間傳說主要由上訴三個文化源流所構成。
長白山為滿族發(fā)祥地。《山海經(jīng)·大荒北經(jīng)》載:“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咸,有肅慎氏之國”,“不咸”即長白山,肅慎在漢代稱挹婁。12世紀初,黑水靺鞨發(fā)展為女真族建立金國。《金史》載:“黑水靺鞨居古肅慎之地,有山曰白山,蓋長白山”。后皇太極改女真為滿洲,滿族正式形成。滿族是長白地域的土著民,地理環(huán)境使其發(fā)展出了山林文化、漁獵文化和信仰“萬物有靈”的薩滿文化,該文化與自然交融,滋養(yǎng)了其對長白山的崇拜,成為長白山民間傳說的主要源泉,傳說反映出他們的勞動生活和對長白山的遐想。靺鞨人視長白山為“白衣觀音”,金代女真人封其為“興國靈應王”“開天弘圣帝”,滿清封其為長白山之神。長白山神話兼容民族歷史,令它成為滿族精神的象征。
長白山地域是我國朝鮮族的聚居地,也是我國東北與朝鮮半島民族流動的門戶。早在17世紀末,鴨綠江朝鮮邊民西北居民不斷移入圖們江上游。(2)《中朝關系通史》編寫組:《中朝關系通史》,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432頁。朝鮮移民感于長白山地域土地肥沃,用朝鮮半島的農(nóng)耕文化和生活體驗解釋長白山的自然風物,反映朝鮮半島生產(chǎn)和生活,寄托其生活理想,成為今天朝鮮族長白山民間傳說的主體。自18世紀起,朝鮮族已形成長白山崇拜的文化因子,將其神話傳說的地點、形象移至長白山,轉變?yōu)殚L白山民間傳說。
長白山地域自古就是中華民族融合的舞臺。今天長白山地域的漢族主要為清朝中期以后由山東、河南、河北一帶遷入的。漢族亦感慨長白山地域的神秘和富饒,用中原傳說雜糅當?shù)厣贁?shù)民族民俗來解釋長白山的地理風貌,為其注入中原文化的血液;將逃難和勞動納入傳說,傳達了其開拓精神和生活向往,也表達了濃厚的思鄉(xiāng)之情。
流傳至今的長白山民間傳說散見于《山海經(jīng)》(不咸山)、《后漢書》(單單大嶺)、《三國志》(蓋馬大山)、《新唐書》(徒太山、太白山、太皇山)、《契丹國志》及《遼史》(長白山)、《金史》(白山、長白山)等資料中,不同時期、不同稱謂的長白山頗具神秘色彩,對其有語焉不詳?shù)牡乩砻枋觯灰采⒁娪凇肚迨犯濉?布庫里雍順傳說)、好太王碑碑文(朱蒙傳說)、高麗《三國遺事》(檀君傳說)等正史,可見其對于民族傳說的吸收與移植。但是,民間傳說傳播與繁盛的土壤在于群眾的口耳相傳,長白山各族群眾民間口頭流傳的傳說遠遠要比載入文獻的傳說更為豐富與活潑。我國對于長白山民間傳說的搜集整理肇始于清末安圖知縣劉建封(3)劉建封(1865-1952年),安圖設治的第一任知事,為天池十六峰命名,寫出了著名的《長白山江崗志略》《長白山設治兼勘分奉吉界線書》等著作。所著《長白山江崗志略》,其中收錄長白山傳說滿族有30個,朝鮮族有20多個,漢族有10多個,其他稱為“土人”等無法明確族屬的有80多個。他在踏查長白山時還依據(jù)滿族始祖布庫里雍順的傳說命名了“天女浴躬池”。(4)今長白山天文峰東“元池”。20世紀80年代以后,我國民間傳說的搜集、整理及研究工作全面展開,長白山民間傳說的搜集整理碩果累累,先后有由吉林省撫松縣文化館整理的《長白山風物傳說》(春風文藝出版社,1985年),《長白山奇觀:參鄉(xiāng)撫松故事集萃》(北方婦女兒童出版社,1988年),李天祿、崔龍寬(音譯)整理的《長白山傳說》(延邊人民出版社,1989年),張洪智、王娟主編的《長白山民間故事》(吉林人民出版社,2014年)等。同時,陳慶浩和王秋桂主編的《中國民間故事集成全集》(遠流出版公司,1989年)、鐘敬文主編的《中國民間故事集成》(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1994年)、滿都呼主編的《中國阿爾泰語系諸民族神話故事》(民族出版社,1997年)等民間故事集中,也包含了大量與長白山相關的民間傳說。
按照目前滿族、朝鮮族、漢族長白山民間傳說的內(nèi)容性質,我們可以將其劃分為山川地理傳說、動植物傳說、人物傳說三個主要類型,限于篇幅,選取一部分,以觀其狀貌。
長白山山水奇美,解釋天池、瀑布、山峰、三江由來的傳說數(shù)量豐富,最富長白山的特色。
滿族傳說《日吉納格格》(5)張洪智、王娟主編:《長白山民間傳說》,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4年。講述了天池的由來。很久以前,火魔占據(jù)長白山肆虐山林,焚盡萬物,為了拯救部族,根治火魔,日吉納(6)滿語杜鵑花的音譯。格格帶著從天神那里得到的冰塊鉆進了山頂?shù)幕鹂?,并在風神、雨神、雪神的協(xié)助下冷卻了山峰,一聲巨響之后,山頂炸成一個大坑,火魔吐出的火舌被收進了大坑,形成了天池。日吉納格格也因此被王母娘娘收為義女成為了七仙女之一。她在天上常常思念部族父老,便撒下許多日吉納花和名貴草藥的種子作為信物。后來她被奉為滿族的女善神,而杜鵑花和各種名貴藥材也長滿長白山麓。這則傳說通過火魔、風神、雨神、雪神等反映了長白山火山地貌以及天氣特點,在講述天池形成的同時,也講述了長白山上多杜鵑和藥材的原因?!舵i龍的傳說》(7)張洪智、王娟主編:《長白山民間傳說》,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4年。講述了長白山體的由來,稱長白山是宇宙洪荒之時,玉皇大帝讓天神用鐵索鎖住的一條興風作浪的神龍,天池是龍口,瀑布是龍涎,龍體是龍崗大山,龍鱗是千里森林,尾巴甩到了沈陽的東陵與北陵。
朝鮮族《天池和十六奇峰》(8)撫松縣文化館整理:《長白山風物傳說》,沈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85年。也對長白山天池的由來進行了講述。傳說有個姓白的大力士受白衣觀音的旨意,斬除了長白山上興妖作怪的黑龍,并用巨鏟挖地16次向四周剖去,結果地下冒出了天池,周圍出現(xiàn)了16座奇峰。朝鮮族關于瀑布的傳說還講述了獵夫龍巖和白花公主將敵人引入山谷,并從懸崖上跳下來決開天池水口,用大水淹沒了敵人?!堕L白山是如何形成的》(9)金東勛:《白頭山傳說群探微》,《延邊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0年第4期。的傳說則具有滑稽特色,相傳在朝鮮半島南部有一位巨神老頭,身高無比,有礙農(nóng)事,老百姓聚議將他趕出本地。因此,老頭逃往北方,在路上他喝了很多海水,結果拉肚子走不動了,他排泄的土變成了白頭山,排泄的水成了圖們江和鴨綠江。
漢族《十六奇峰的傳說》(10)張洪智、王娟主編:《長白山民間傳說》,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4年。講述了天池及十六奇峰的由來。傳說東海龍王的三太子偷了王母娘娘的寶珠,玉帝派十六天將去捉拿三太子,并在長白山將其圍住。三太子寡不敵眾被打掉一只龍角,疼痛難忍失手將寶珠落在長白山頂化為天池,而其變?yōu)楠毥驱埐啬湓谔斐厮?,天池上空時而飛沙走石,狂風大作,正是獨角龍在作怪,而十六天將化為了十六座山峰,日夜守衛(wèi)在天池周圍?!堕L白山瀑布的傳說》講述了瀑布的由來,打獵的孿生兄弟王林和王木用仙人贈送的箭和鏢制服天池里形如龍的水怪,砍下了水怪的兩只角,用一只角變成鎬將大山劈開,天池水流了下去。用另一只角變成鍬,挖溝引渠將水引到村里緩解了旱情。(11)張洪智、王娟主編:《長白山民間傳說》,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4年。
這些民間傳說,或過程簡單,或情節(jié)曲折,但都以長白山上天池和火山地貌為基礎,以山體積雪、氣候多變等為特征,吸收古老的神話原型及傳說并改造、演化而成,平直質樸,散發(fā)著一種粗獷的山野氣息。如果簡單比較三個民族此類神話,可以看出,滿族民間傳說保留了更多的神話元素,而朝鮮族和漢族民間傳說則神話成分較少。
長白山山高林密,物產(chǎn)豐饒,奇花異草、珍禽異獸數(shù)不勝數(shù)。有關動物的傳說如《山海經(jīng)》記載的蜚蛭、琴蟲,以及《魏書》所載“虎豹熊狼不害人”,(12)《魏書·列傳第八十八高句麗·百濟·勿吉·失韋·豆莫婁·地豆于·庫莫奚·契丹·烏洛侯》,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镀醯尽匪d“禽獸皆白”等,都被賦予了神秘色彩。今天流傳的長白山傳說中有三足獸、白虎、橫寬獸、九尾狐、龍蛟蟒蛇、仙鶴、神鹿、黑熊等等,它們具有神、怪、奇、異的特點,是故事情節(jié)發(fā)生轉折的推動者,而一些長白山常見的動物,常常成為故事的主人公,以表達人們的善惡觀念與審美理想。
滿族傳說《梅花鹿》(13)張洪智、王娟主編:《長白山民間傳說》,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4年。是從《布庫里雍順的傳說》演化而來,主要人物由七仙女變?yōu)榱肆膳?。六仙女為了拯救世人,偷取了玉皇大帝的長壽草,被玉皇大帝貶到凡間變成了鹿,她的辮子變成了鹿茸,花衣服變成了梅花鹿皮,而梅花鹿也被人們尊為神獸?!哆_布蘇與梅花鹿姑娘》(14)陳慶浩、王秋桂主編:《中國民間故事集成全集》第32集,臺北:遠流出版公司,1989年。則講述了達布蘇在長白山里救了一只梅花鹿,梅花鹿為了報恩脫下鹿皮變成了美麗姑娘與達布蘇結婚,國王發(fā)現(xiàn)了梅花鹿姑娘的畫像而被吸引,便派人到處尋找。被派的人中有達布蘇的哥哥——貪心的達布倫,他找不到梅花鹿姑娘,怕國王怪罪,便到達布蘇那里躲避,結果發(fā)現(xiàn)了梅花鹿姑娘并報告了國王。梅花鹿姑娘被國王的士兵帶走了,達布蘇到梅花山借來梅花鹿衣。梅花鹿姑娘到了王宮里不樂不語,國王為了討她高興問她喜歡什么,她說想穿家里的梅花鹿衣。國王派達布倫到達布蘇家偷來梅花鹿衣,梅花鹿姑娘穿上梅花鹿衣變成了梅花鹿把國王馱到高空摔死了,并直奔長白山找達布蘇去了,達布倫也因吃了偷來的實為金子的葫蘆籽而喪命。
朝鮮族傳說《柴童救鹿》(15)李天祿、崔龍寬(音譯)整理:《長白山傳說》,延吉:延邊人民出版社,1989年。也講述了山鹿報恩的故事。傳說柴童進山砍柴救了一只山鹿,山鹿為了報恩要幫助柴童娶個仙女,山鹿偷偷把下凡在天池洗澡仙女脫下的衣服叼到柴童跟前,告訴他說:“等仙女們洗完澡上天時,你要等到第八個仙女留下來急著找衣服時,遲遲不給她,等她答應留在人間不上天時再還給她衣服,然后就領到家里成親好了”。柴童按照山鹿的計謀行事,把仙女領回了家,與她結為夫妻,過上了美滿的生活。這則傳說發(fā)生地點原本在金剛山八潭(16)今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與大韓民國交界金剛山地區(qū)。附近,但在流傳的過程中發(fā)生地變到了長白山天池附近,也反映出朝鮮邊民的遷移。
漢族《棒槌鳥的傳說》講述了棒槌鳥的由來。相傳李五和王三從山東老家闖關東到長白山挖參,兩人相依為命,情比兄弟,李五稱王三為王三哥。一次李五挖參迷路餓死在山中,變成了一只鳥,但他沒有忘了王三哥,看到哪里有人參就叫道:“王三哥,這里棒槌(即人參)多”,好讓王三哥多挖些棒槌,今天這種鳥還在山里這樣叫,人們叫它棒槌鳥,挖參人很喜歡聽到它的叫聲。(17)撫松縣文化館整理:《長白山風物傳說》,沈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85年。
有關植物的傳說更是不勝枚舉,獨具特色的人參、靈芝、不老草、岳樺樹、杜鵑、紅松、美人松、淫羊藿、藍莓等植物均有傳說,這些植物或化為人形,或由人物所化,或者具備人格,或者具有神奇的功效,演繹出眾多悲喜交織的故事。朝鮮族《岳樺杜鵑傳說》(18)撫松縣文化館整理:《長白山風物傳說》,沈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85年。講述了高山植物岳樺樹和杜鵑的由來。傳說一位叫雪花的姑娘失去雙親,被財主搶去做小妾,但她寧死也不答應。常年打獵的爺爺發(fā)現(xiàn)孫女被財主搶去怒不可遏,打死了財主,然后帶著孫女逃到了白頭山溫泉附近,累得走不動了,便彎腰撫著孫女的頭變成了岳樺,而雪花姑娘則變成了林中杜鵑,翹首仰望著爺爺。滿族《岳樺樹的傳說》(19)張洪智、王娟主編:《長白山民間傳說》,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4年。也很有特色。傳說當年老罕王在長白山被一位白衣少年搭救,老罕王當了皇帝后派人去找白衣少年。白衣少年叫封華,因外出放山,被同村的青年白華冒名頂替。封華回來后,妻子岳華告訴他此事,封華說他不圖受賞,只想去看看老罕王。封華到了皇宮門口,已被封官的白華派士兵將他打得皮開肉綻,趕出城外。封華在回家的路上覺得沒臉見妻子岳華,便一頭撞死在白樺樹上。白華又把岳華抓來要逼她為妻。岳華誓死不當白華的妻子,便發(fā)瘋般往長白山跑,摔倒在瀑布邊的大石頭旁,以后這地方便長出了樹,人們叫它“岳樺”。白華后來事情敗露,被壓到封華的墳前砍了頭,血濺到封華墳前的樹上,所以白樺樹身上一個黑點一個黑點的。
關于植物的傳說中,有關人參的傳說最為豐富。各族長白山傳說中均有人參娃娃、人參姑娘、人參精等形象,如滿族、朝鮮族和漢族都有《紅松與人參》的傳說。滿族和朝鮮族的《紅松與人參》(20)陳慶浩、王秋桂主編:《中國民間故事集成全集》第34集,臺北:遠流出版公司,1989年。傳說大體相同,講述了勤勞善良的小伙子紅松在深山里挖回一棵人參,人參每晚變成美麗的姑娘為紅松做家務,并嫁給紅松為妻。當?shù)匾粋€好色的權貴聽說紅松娶了位美麗的妻子,便以逼債為由想搶占參女,紅松和參女決定逃到長白山去。兩班和他的心腹在追紅松和參女的路上掉下懸崖摔死了,紅松和參女到了長白山后,參女向紅松吹了一口氣,紅松變成了巨大的松樹,而參女變成了人參長在紅松的旁邊,長白山里多紅松與人參正是他們的子孫后代。漢族《紅松與人參》(21)陳慶浩、王秋桂主編:《中國民間故事集成全集》第33集,臺北:遠流出版公司,1989年。傳說則講述了山東云夢山上云夢寺里師徒二人,師傅每天把小徒弟留在家里干活,自己出去快活。后來,有個紅肚兜小孩每天來和小和尚玩,老和尚知道后讓小和尚用紅線別在小孩身上,老和尚順著紅線找到了人參,小和尚偷吃人參飛上了天,老和尚被氣死了。原來,小孩是人參精變的,它還有個妹妹一起住在老紅松樹下,哥哥被抓走后她對著老紅松哭哭啼啼,老紅松覺得關外山高人少,就帶著人參妹妹到長白山密林里落了腳,所以那里的人參、紅松特別多。
這些動植物傳說以長白山的珍奇物產(chǎn)為理想寄托,反映了勞動人民遭受欺凌壓迫的社會現(xiàn)實,表達了對自由幸福生活的追求,對壓迫的反抗,也反映出各族人民孝敬父母、知恩圖報、講求信義等樸素的道德觀念。
這類傳說中,最引人矚目的是滿族和朝鮮族歷史人物傳說,如完顏阿骨打、布庫里雍順、努爾哈赤、檀君、朱蒙、王建等,他們有的是古代神話中的民族始祖,有的是古代帝王,傳說歌頌了英雄的開拓精神和抗爭精神,洋溢著民族自豪感。
滿族《布庫里雍順》(22)陳慶浩、王秋桂主編:《中國民間故事集成全集》第32集,臺北:遠流出版公司,1989年。的傳說,講述了滿洲起源于長白山之東布勒瑚里湖,天降仙女佛庫倫到布勒瑚里湖洗浴,她吃了神鵲銜來的朱果受孕生下一個男孩,生而能言,很快長大成人。佛庫倫告訴孩子姓愛新覺羅,名布庫里雍順,是奉天命來人間平定戰(zhàn)亂、安撫百姓的,然后她飛回天上。布庫里雍順牢記使命,踏上柳筏順流而下,平定三姓間的戰(zhàn)爭,建立了鄂多里城,國號滿洲。《老罕王的傳說》(23)張洪智、王娟主編:《長白山民間傳說》,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4年。講述了努爾哈赤的一生,少年努爾哈赤在長白山挖參,精疲力盡之時發(fā)現(xiàn)了一個水池,他喝水時,看見一條金龍口含金珠趴在水里,于是拖住金龍尾巴入水吞食金珠,從而體力大增。
朝鮮族《檀君傳說》(24)[高麗]一然著,陳蒲清、[韓]權錫煥注:《三國遺事》,長沙:岳麓書社,2009年。則講述了天帝桓因之子桓雄攜帶三個天符印和三千天兵天將降到長白山頂(25)按《三國遺事》原文稱太白山,注為妙香山。的神壇樹下,治理教化世間。當時有一虎一熊想變?yōu)槿祟?,桓雄讓其吃完靈艾和大蒜在洞中不見天日100天,老虎沒有堅持住未能變成人,而熊堅持到底變成了美麗的女子?;感圩兂尚』镒优c熊女生下檀君王儉,建立朝鮮。《東明王傳說》(26)陳慶浩、王秋桂主編:《中國民間故事集成全集》第34集,臺北:遠流出版公司,1989年。講述了天帝之子謝慕漱下界巡視至鴨綠江,與河伯的大女兒柳花要好起來,謝慕漱未答應河伯升天的要求,河伯便把柳花囚禁在長白山天池底下。后來有人發(fā)現(xiàn)天池底下有怪物,夫余國金蛙王派人撈出怪物正是柳花。柳花被金蛙王奉養(yǎng)于別宮,感日光受孕生下肉球,將其扔進長白山,但鳥獸均保護它。金蛙王撿回肉球后用劍辟出一個小孩,起名朱蒙。朱蒙神勇善射,金蛙王的兒子們都嫉妒他。金蛙王讓朱蒙去放馬,朱蒙逃離夫余國到南方建立了國家高句麗。這些傳說雖多脫胎于民族史詩神話,卻多為《清實錄》《三國遺事》等正史文獻所采用,賦予王權以神秘感與合法性,具有一定的天命治世思想。
應該說,長白山傳說主要是由長白山地域的放山人、獵戶、樵夫、農(nóng)民、淘金者、官兵、薩滿、道士等不同階層的各色人物共同創(chuàng)造的,他們是長白山地域生活的體驗者,是長白山山川地理、珍禽異獸、奇花異草的發(fā)現(xiàn)者,因此他們通常是長白山傳說的主人公。比較典型的漢族《老把頭的傳說》講述了山東人孫良逃荒闖關東來到長白山挖參,為了尋找一起挖參的結義兄弟張祿在山中迷路餓死,人們敬佩孫良勇敢忠義的精神,將其奉為山神爺老把頭。(27)張洪智、王娟主編:《長白山民間傳說》,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4年。近現(xiàn)代以后,長白山地域的人民又以楊靖宇、陳翰章、金日成、金佐鎮(zhèn)抗日英雄人物為原型,創(chuàng)造出許多富有傳奇色彩、生動感人的傳說故事,展現(xiàn)了抗日愛國的歷史光輝。
長白山傳說數(shù)目眾多,豐富駁雜。許多傳說綜合性極強,既是神話人物傳說,又講述了長白山地理、天氣及動植物的成因,但不能進行明確的歸類。許多傳說吸收了民族史詩、神話成分,又融進了不同時期的歷史現(xiàn)實和人們的想象,擁有著不同的版本。許多傳說還吸收借鑒了其他民族的傳說,融合了不同民族文化的因子,甚至有些傳說已經(jīng)是族屬難分,成為滿族、朝鮮族、漢族等各民族共同的民間文化財富。這正說明了民間傳說的口傳模式?jīng)Q定其不可能是封閉的、靜態(tài)的,長白山傳說也必定是一個開放的、活態(tài)的體系。
民間傳說是一個社會群體的集體記憶,是一種流動的歷史文本,它記錄著民族發(fā)展與社會變遷的歷史情境,反映著群眾的社會認同與文化心理。長白山民間傳說是長白山地域各族群眾的集體文化記憶,作為多民族雜居共生的地域文化,它既包含著不同民族基于自身歷史與文化積淀形成的對長白山地域的獨特感受,也包含著不同民族受到長白山地域相同的地理自然環(huán)境和生存體驗而形成的共同文化因子,使得長白山民間傳說具備了文化上的多元性與同一性。
文化多元性來自于民族性。正如前文所述,滿族、朝鮮族、漢族等民族在長白山地域均有各自特定的歷史與文化,各族傳說蘊藏著獨特的民族歷史記憶。滿族作為發(fā)源、形成、勃興于此的土著民族,長白山地域的地理氣候、山林生活、漁獵生活作為其主要的物質經(jīng)濟生活基礎,形成了滿族傳說中特有的原型與意象群,如風神、雪神、長白山神、神蛇、神鳥、天鵝神、柳樹筏子、弓箭、柳樹等等,這些意象來自于滿族及其祖先的生產(chǎn)生活,許多源自悠久的滿—通古斯薩滿神話,反映著原始的動植物崇拜、自然神崇拜,并在民族傳說的流傳中進行貫穿,是識別和研究滿族長白山傳說演變的重要線索。從其內(nèi)容上看,其傳說主要講述主人公為了部族集體的利益歷盡千辛萬苦以及獻出生命等的故事,表達了對家園和族群的熱愛和對民族祖先與英雄人物的景仰,謳歌個人犧牲精神和英雄主義的開拓精神,具有強烈的民族自豪感。無論是堵住火口制伏黑龍的日吉納格格,或是到長白山學習弓箭斬殺妖鵬的多龍格格,(28)《多龍格格》,中國民間故事集成全國編輯委員會、中國民間故事集成·黑龍江卷編輯委員會:《中國民間故事集成·黑龍江卷》,北京:中國ISBN中心,2005年。抑或是為了給世間帶來光明化為長白山日月峰的天帝的小女兒,(29)《日月峰的傳說》,張洪智、王娟主編:《長白山民間傳說》,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4年。作者按,此傳說很可能由《白云格格》演化而來。還是為了平定洪水而累死在長白山邊的完達(30)《女真定水》,中國民間故事集成全國編輯委員會、中國民間故事集成·黑龍江卷編輯委員會:《中國民間故事集成·黑龍江卷》,北京:中國ISBN中心,2005年。等等,他們都表現(xiàn)了為了拯救部族、造福人類而義無反顧的犧牲精神和獻身精神,這在漢族和朝鮮族的長白山傳說中并不多見。而且由于滿族及其祖先曾以長白山地域為起點創(chuàng)造過燦爛的歷史,完顏阿骨打、布庫里雍順、努爾哈赤等歷史人物傳說特別發(fā)達,這些傳說蘊藏著一些歷史與現(xiàn)實的因子,但通常將歷史人物神化,體現(xiàn)了滿族祖先崇拜,特別是清朝視長白山為龍興之地,吸收了其民間傳說中對民族祖先和長白山的神化部分并將其正史化,以宣揚天命治世思想。這既促進了其傳說的散播,也進一步強化了長白山在滿族文化中的神圣感,使得一部分傳說具備了貴族化的特點,因此在滿族傳說中反映民族沖突的內(nèi)容要多于階級沖突。朝鮮族作為后來遷徙進入長白山地域的民族,雖然在朝鮮半島的民族歷史中,可以追溯夫余歷史中的東明王傳說、高句麗歷史中的朱蒙傳說中的長白山背景,但沒有發(fā)展出長白山的中心意識,朝鮮民族總體上將高麗金富軾(31)金富軾(1075—1151年),朝鮮半島高麗王朝時期的著名政治家、文學家、歷史學家。他所編著的《三國史記》是朝鮮半島現(xiàn)存最早的歷史書籍。以妙香山一帶古朝鮮檀君神話為民族歷史起點奉為正朔。18世紀,在朝鮮王朝的引導下,長白山才逐步融入朝鮮民族的經(jīng)濟、文化生活之中并被神圣化。時間之晚表明朝鮮族的長白山民間傳說中并沒有嚴格意義上的神話傳說和始祖?zhèn)髡f。今天長白山傳說中的《檀君傳說》《柴童救鹿》等傳說地點由妙香山、金剛山更改到長白山,體現(xiàn)出長白山傳說中有相當一部分是在朝鮮半島原有傳說的基礎上進行移植而形成的。而其他眾多傳說,主要是朝鮮朝后期到近現(xiàn)代遷徙到長白山地域的朝鮮邊民所創(chuàng)造的,他們在長白山地域景色特點中找到了朝鮮民族“尚白”文化的客觀對應物,因此朝鮮族的長白山傳說帶有明顯的白色印記,如白虎、白鹿、白龍、白衣神人、白頭峰、白云峰、白衣巨人等。在內(nèi)容上主要表現(xiàn)底層人民的生存體驗與世界觀。雪花與爺爺逃往長白山化作了岳樺與杜鵑,青年紅松與參女逃往長白山化作了松樹與人參,青年男女反抗酋長壓迫逃往白河水畔化為松風臘月,(32)《松風臘月的傳說》,李天祿、崔龍寬(音譯)整理:《長白山傳說》,延吉:延邊人民出版社,1989年。都體現(xiàn)出底層人民面對地主、兩班壓迫的掙扎與反抗,而長白山成為了他們共同的逃難或避難的目的地,這正是朝鮮底層邊民被迫遷移至長白山地域謀生、越墾的一種折射。將長白山解釋成逃難的巨人老頭拉肚子的排泄物,可見朝鮮族的長白山傳說并不像滿族那樣將長白山神圣化,而表現(xiàn)出了平民化色彩,正反映了其創(chuàng)作主體來自底層。今天長白山漢族的主體同樣因遷入形成,這些從山海關以里遷來的闖關東的民眾,將中原文化中的女媧傳說、大禹傳說、牛郎織女傳說、東海龍王、玉皇大帝、王母娘娘等帶入了長白山地域,并用中原傳說來解釋長白山自然風物的由來,發(fā)展了具有中原文化特色的傳說。例如,傳說天豁峰為大禹治水時所辟,牛郎渡為七月初七牛郎過乘槎河見織女所筑,十六奇峰的傳說儼然有著《西游記》的影子等等,這與滿族傳說原生性以及朝鮮族傳說的移植性不同,顯示出一種長白山風物對應固有傳說的對應性。而且在這些傳說中反映了漢族移民逃荒逃難的現(xiàn)實,如化為棒槌鳥的王五,被放山人神化的老把頭孫良,以及人參娃娃和紅參爺爺為了避難逃到長白山,他們因生活困窘而背井離鄉(xiāng),這正是對歷史現(xiàn)實的反映。但是漢族與朝鮮族傳說所顯示的移民文化有所不同,朝鮮族的隨遇而安使得其傳說中抹去了故鄉(xiāng)的背景,在地化移植特點明顯;而漢族的長白山傳說多具有背井離鄉(xiāng)的背景,主人公有著“外鄉(xiāng)人”的身份,通常抱有一種通過到長白山挖參、淘金致富返鄉(xiāng)的情結,具有望鄉(xiāng)模式,如老把頭孫良死后仍要留下“家住萊陽本姓孫,漂洋過海來挖參”的詩句,并希望能有家人來找他。(33)《長白山老把頭》,扶松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扶松縣志》,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梢哉f,正是長白山地域各民族特殊的歷史體驗,使各民族的傳說呈現(xiàn)出各自不同的風貌。
此外,長白山民間傳說文化的多元性還受其地域邊緣的影響。長白山處于中國東北中朝邊界,其地域遠離中原的政治文化中心,這一地域的少數(shù)民族文化較中原農(nóng)耕文化起步較晚,因此受中原及朝鮮半島農(nóng)耕文化中儒教、佛教、道教的禁錮較少,肅慎文化、渤海文化、契丹文化、女真文化、高句麗文化均勃興一時,或一度中斷,或已經(jīng)消亡,長期未能形成占據(jù)主導地位、自成系統(tǒng)的文化,各民族原始宗教色彩濃厚而駁雜,也促使當?shù)孛耖g傳說具有多樣性與豐富性。
長白山民間傳說的文化同一性首先來自于各民族文化的交融。長白山地域一直是東北少數(shù)民族交織興替的歷史舞臺,是中國與朝鮮半島交流的陸路門戶。各民族在相互交流中,互相師法先進文化,因此整個地域文化也具有很強的開放性,這使得每個民族的民間傳說相互吸收借鑒,顯示出極強的融合性。其主要表現(xiàn)為:各民族傳說中蘊涵豐富的中華文化因素。從距今1 500年前的高句麗古墓壁畫中,可以發(fā)現(xiàn)牛郎、織女、青龍、白虎、朱雀、鳳凰等眾多形象,說明中原華夏文化在當時已經(jīng)大量傳播到長白山地域。我們在滿族、朝鮮族、漢族的傳說中均能發(fā)現(xiàn)白龍、黑龍、玉皇大帝、王母娘娘、穿著紅肚兜綠褂綠襖的人參精等熟悉的形象,其主要來源于漢文化。在故事模式上,各族長白山傳說都有著仙女下凡到天池洗澡以及衣服被偷與凡人結婚的情節(jié),其原型正是來源于中原《牛郎織女的傳說》;而在滿族《達布蘇與梅花鹿姑娘》、朝鮮族《金魚姑娘》的傳說中,有著梅花鹿、金魚變成姑娘為凡人做飯、收拾家務,以及毀掉鹿衣、魚盆使其不能變回動物的情節(jié),這與《搜神后記》所載《田螺姑娘》的傳說極其相似??梢?,中華文化為各族長白山傳說提供了豐富的給養(yǎng)。
長白山民間傳說的文化同一性其次來源于共同的生活地域。共同的生活地域使得各民族民間傳說反映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同社會生活。由于各民族在長白山地域歷史具有交替融合的特點,他們不僅從高勢能文化中獲取營養(yǎng),而且在民族演變過程中也彼此交融、交織,這使得不同民族的傳說中存在許多共同的原型意象,如滿族和朝鮮族的長白山傳說中出現(xiàn)了關系較為密切的熊、狗、鳥、柳樹的意象;《女真?zhèn)髌妗穭t完全是漢族對女真族由來的解釋;朝鮮族《汗王山的傳說》《奧瑯開傳說》等傳說中含有許多滿族的歷史人物,在滿族的傳說中也含有明朝武將李成梁、朝鮮開國國王李成桂等歷史人物。許多傳說在這種長期的演化中,已經(jīng)辨別不出具體出自哪個民族,成為各民族共享的文化資源。
長白山民間傳說的文化同一性最后緣起于各民族的向心性。長白山傳說作為地域文化的重要現(xiàn)象,與區(qū)域內(nèi)民族演進發(fā)展有關,客觀的地理經(jīng)濟條件是其物質基礎,長白山地域山高林密、河流眾多、土地肥沃,因此能夠吸引農(nóng)耕文化、漁獵文化、游牧文化等融合發(fā)展。長白山當?shù)氐淖匀伙L物秀美神奇是各族傳說創(chuàng)作的源泉,也使得人們對其集聚更多的崇拜。例如,在滿族的神話傳說中,長白山成為與天帝最為接近的地方。最常見的善神、弓箭神多龍格格的師傅是長白山神,完顏阿骨打的師傅是長白山主,(34)《雙刀山傳說》,滿都呼主編:《中國阿爾泰語系諸民族神話故事》,北京:民族出版社,1997年。長白山老頭教狩獵神鄂多哩瑪發(fā)治理野獸,(35)《鄂多哩瑪發(fā)》,滿都呼主編:《中國阿爾泰語系諸民族神話故事》,北京:民族出版社,1997年。教阿達格恩都哩制作木筏,(36)《阿達格恩都哩》,滿都呼主編:《中國阿爾泰語系諸民族神話故事》,北京:民族出版社,1997年。這些都凸顯了長白山具有無上的神力與本領,也體現(xiàn)了長白山在廣泛分布于黑龍江、牡丹江以東以北女真各部以及相關部族中所具有的文化中心的地位,對各部族文化有著整合的作用。在朝鮮族與漢族的傳說中,長白山神的崇拜較為稀薄,但是長白山作為遙遠、神秘的所在,是人們逃避人間苦難的目的地。這些都體現(xiàn)了長白山傳說所具有的健全的地域文化特質。
民間傳說是深藏的民俗與史料,與正史、方志一樣具有同等重要的文化意義。長白山民間傳說是長白山地域各民族對長白山自然風物的文化闡釋,其蘊藏著民族發(fā)展的歷史和豐富的藝術想象與樸素的道德觀念,折射著長白山地域邊疆社會的變遷,與其他民俗一樣構成了長白山地域的文化體系。這個體系不是封閉的,而是開放的,在民族融合過程中,存在著多樣性和同一性的辯證統(tǒng)一,更是這個區(qū)域內(nèi)民族文化大一統(tǒng)的標志。我們從中亦可提取史料,發(fā)掘蘊含其中的豐富的地域文化精神,對增強地域文化的凝聚力與吸引力,提升地域文化品位,深化對區(qū)域社會歷史的認識,無疑具有重要意義。但是,長白山地域民間傳說無疑是豐富和駁雜的,改良與改造的傳說也遠遠多于原發(fā)的傳說,許多民間傳說在今天的環(huán)境中正在迅速消亡,這為利用其歷史認識功能、審美功能帶來了極大的困難,因此必須加強對長白山民間傳說的搜集、整體與辨識,審慎對待其提供的材料,加強比較分析,才能得出科學的結論,使得長白山民間傳說具有更高的文化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