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伊 玲
(新疆師范大學 文學院,新疆 烏魯木齊 830017)
出生于美國20世紀40年代的大衛(wèi)·林奇在搬家中度過了自己的童年,這讓林奇打開了眼界;同時,頻繁搬家也造成了林奇內心的恐慌感。這就是為什么林奇喜歡將關注點放在陷入危機的人身上,從而形成了林奇電影中的“詭異”感。在克里斯·羅德雷對林奇的訪問中,他曾引用了安東尼·維德勒的一句話:“‘詭異’是一種特別難以定義的感覺。既非絕對的恐怖,也非輕微的焦慮,這種‘詭異感’倒似乎更易于從它的反面,從它不是什么來描述,而要追問它到底是什么則很難說清”[1]1。林奇的電影中,“詭異”感更多來自于電影中的主人公和觀影者的雙重感受,主人公通常處于困境或崩潰的邊緣,林奇用鏡頭語言將這種困境扭曲,附加了帶有美感的危險警告:高速公路、森林、火焰、煙霧等,讓危險意識只停留在潛意識,最后慢慢接近瘋狂。觀影者則在其自發(fā)的審美意識中,被鏡頭語言所影響,他們所接收到的危險意識也被分化成一個個景象,讓觀眾陷入了鏡頭語言中,并對其產生了審美心理。其實,在哈特曼的無意識美學中,就對這種審美心理作出了解釋。他提出了“審美顯象”這一概念,主體受客觀所具備的某種性質而觸發(fā)的主觀現(xiàn)象,是主客觀兩者協(xié)同的作用。[2]這種審美顯象會喚起我們的“形象情感”,簡單來說,“形象情感”讓我們脫離了現(xiàn)實,并將自己的情感投射其中,結果產生了美的“錯覺”。所以,“詭異”感不再是簡單的恐怖、懸疑,它其實是導演用鏡頭語言呈現(xiàn)的畫面讓觀影者進入了審美狀態(tài),“詭異”的本質帶有美的性質在其中。在2001年上映的《穆赫蘭道》,作為大衛(wèi)·林奇最出名的主流作品之一,繼承了林奇以往電影特有的“詭異”風格,再與它獨特的敘事手法相結合,形成了這部電影的“詭異”敘事組合。
如果先將《穆赫蘭道》粗略地分為兩個部分,即夢境和現(xiàn)實。講述夢境的長度占據了電影的三分之二,這一部分故事發(fā)展按照時間的順序依次展開,剪輯也十分流暢。而講述現(xiàn)實的部分只有后面的三分之一,這一部分故事則零零碎碎,不按照時間的發(fā)展,剪輯得十分錯亂,還穿插了女主角類似精神分裂的幻想。這也是這個電影難看懂的原因之一,觀影者若是錯過細節(jié)就會搞不清時間發(fā)展的順序,和到底人物是處于現(xiàn)實還是夢境之中。 在這兩條敘事線索中,我們也可以看出林奇故意顛倒了夢境與現(xiàn)實該有的狀態(tài),他打破了兩者對立的關系,人在夢境和現(xiàn)實中似乎可以自由切換。
再根據夢境與現(xiàn)實這兩條線索進行細分,整個電影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部分。首先是夢境中的一部分,Rita(現(xiàn)實中的Camille)發(fā)生了一場車禍后失憶,躲到了Betty(現(xiàn)實中的Diane)的姑媽家,Betty為了來好萊塢當演員住在了姑媽留給她的房子里。Betty知道了Rita失憶后,幫她調查自己的身份。在調查的同時,她們不斷地發(fā)現(xiàn)新的秘密,Rita對此感到很害怕,她開始越來越依賴Betty,并與她產生了感情。其次,夢境中的第二部分,電影公司在黑幫的控制下,要求導演選內定的演員。導演因此大怒,離開了電影公司,回到家里發(fā)現(xiàn)妻子出軌;再次憤怒離開家躲到旅館,后見到了牛仔,與黑幫集團妥協(xié)選擇了內定演員。最后,第三部分回歸現(xiàn)實,女主回到現(xiàn)實中的身份Diane,與戀人Camille的關系已經崩潰。在聽到Camille要與導演訂婚的消息,她雇兇手殺了Camille。確定Camille死了以后,Diane也由于精神不堪重負選擇了自殺。這三個部分各為一個敘事分支,甚至可以各自獨立為一段。乍一看關聯(lián)不大,但是通過弗洛伊德的夢的解析理論來分析,前兩個部分在夢境中所出現(xiàn)的人,在現(xiàn)實中又再一次出現(xiàn),而這些人都變成了另外身份的人。參照這種身份的轉換,可以映照出夢境與現(xiàn)實的落差,也可以感受到女主內心深處的壓抑與絕望。除此之外,電影還穿插了片段式的情節(jié)。最開頭處,在女主的夢境中,出現(xiàn)了兩個男人,他們坐在餐廳里進行了一場對話。其中一個男人說他在夢中,夢到了一些奇怪的東西,他想再次印證這些東西會不會再現(xiàn),后面他看到了墻后面的乞丐,暈倒過去。這段零碎的敘事作為開頭,其實呼應了后來女主在現(xiàn)實中找到乞丐拿回鑰匙的情節(jié)。同樣在夢境中,一個行動笨拙的殺手,在殺人時失誤連連,導致多個人的死亡。在現(xiàn)實的對照中,我們發(fā)現(xiàn)這個殺手就是Diane找的殺手,也許在潛意識中Diane希望殺手殺Camille時并不成功。結合這些多重敘事線索的關系,可以看到林奇并不是隨意地進行了情節(jié)的拼接,而是在保持著內在關系的同時進行了敘事線索的重新組合。
這些混亂的敘事結構,有時會誤導觀影者。這也是導演的精明之處,若我們重新將敘事結構排列,應該是:Diane在一部電影的試鏡中認識了Camille,Camille也因為這部戲成為了明星,而Diane一直是電影里的小配角。這個時候Camille與Diane已經是戀人的關系。隨著Camille與導演的關系越來越好,Diane與Camille的關系也出現(xiàn)裂痕。在派對上,導演宣布了與Camille的訂婚消息,Diane絕望之際決定找人殺了Camille,殺手讓Diane去找墻后的乞丐拿鑰匙確認Camille的死亡消息。Diane知道Camille死后,回到家做了一場夢,這個夢境就是電影的主要部分。醒來后,再次看到那把鑰匙,Diane開始精神崩潰,出現(xiàn)幻覺,看到自己的姨父姨母追趕自己后,拿出槍自盡。僅僅只是按照這種時間順序走,電影的敘事結構必定又落入俗套。林奇在敘事結構上,大刀闊斧地改造了一番。除了電影最后Diane自盡是按照時間順序走的,剩下情節(jié)被導演全部打亂,進行重新組合。這種多重敘事線索重新組合的手法,在某種程度上模糊了時間,形成了一種“詭異”感。而林奇大量屋內的拍攝,給人一種狹小的空間感,將時間的模糊感和空間的壓抑感結合,使“詭異”感深化。
導演將這三個主要敘事線索和片段式的情節(jié)組合在一起,構成了這部電影的敘事結構。林奇并不滿足于傳統(tǒng)的敘事結構,他旨在打破所有的時空順序,從而造成了在敘事結構上的詭異感。
前面說到電影《穆赫蘭道》中運用多重敘事線索將故事拼湊在一起,而加強這些線索的關系是影片中出現(xiàn)的大量伏筆。伏筆是電影經常用到的拍攝技巧,這是為了讓故事在敘述上有更完整的體現(xiàn)?!霸谝徊客暾碾娪爸?,在邏輯上都不應該有情節(jié)上的空白,而是應該早早做好伏筆和鋪墊。”[3]若是林奇不設置大量伏筆,這部電影勢必會造成觀眾的無法理解。下面對林奇在電影中設置的伏筆做一個解說:
首先電影開頭是一群年輕人穿得很花哨在跳舞,然后屏幕下方慢慢出現(xiàn)了Diane和她的姨父姨母的臉。這一段結合最后Diane在參加Camille的派對時,說了自己當演員的最初動機是因為在jitterbug(一種舞蹈比賽)中獲得第一名。我們可以得知電影開頭其實是Diane以前參加舞蹈比賽的畫面,以及Diane與姨夫姨母得知自己要去好萊塢當演員,三個人的臉都洋溢著幸福和期望。隨后一個鏡頭是一張床和枕頭的特寫,這是提醒我們這是在Diane進入夢境之前,她腦子里出現(xiàn)的畫面。這個開頭在某種程度上對電影整體有種彌補作用,與電影結尾相呼應。結尾Diane從夢境中醒來,精神瀕臨崩潰,她幻想姨父姨母變成幽靈,從門縫進來向她張牙舞爪地進行恐嚇。Diane死之后,她的剪影又出現(xiàn)在畫面上,后面是Hollywood的背景,她與Camille在一起也是滿懷期望地看著好萊塢。
開頭和結尾放在一起看,可以感受到Diane對姨父姨母養(yǎng)育之恩的愧疚之感,對一起闖蕩好萊塢的戀人Camille的迷戀之情,還有對自己親手摧毀一切的悔恨感。通過這個伏筆,有助于我們理解Diane的心理活動。有時,這些伏筆可以幫助觀影者辨別Diane到底是在現(xiàn)實還是幻想中。在《穆赫蘭道》中,現(xiàn)實中發(fā)生的事比夢境更難理解,這是因為林奇在現(xiàn)實中還穿插了主人公的幻想。但林奇同時也留給觀影者線索,埋下伏筆。比如在電影后半部分Diane清醒過來,有朋友來找她拿東西順便看有沒有落下的東西,看到桌子上自己的鋼琴形狀的煙灰缸并拿走,這時導演給了個特寫,特意說明已經拿走了。朋友一走后,Diane在泡咖啡時,又看到了Camille出現(xiàn)在她屋子里。這么突然的出現(xiàn)一個人已經十分突兀,但導演還似乎想給更明確的提示,Diane在與Camille躺在沙發(fā)上親熱時,導演給桌子上的煙灰缸再次來了個特寫,這些足以說明Diane又陷入自己的幻想中。多重伏筆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了林奇電影,也構成了這部電影的完整性。
在用伏筆對電影《穆赫蘭道》的整體性進行補充時,我們依舊可以發(fā)現(xiàn)有些難懂之處,這時候我們就要進一步對林奇式的意象展開分析。大衛(wèi)·林奇的電影中經常出現(xiàn)紅絲絨、煙霧、路標或者餐廳招牌、公路、火、舞臺之類的意象,這些意象或多或少帶著一些危險警告的意味,它們構成了林奇電影的詭異風格。
在《穆赫蘭道》中導演仍延用了這些象征性的事物。首先是路牌與餐廳招牌,Diane在開始進入夢境時,出現(xiàn)的第一個畫面就是路牌:MULHOLLAND DR.(穆赫蘭道),也是這部片名,提醒大家正片開始了,而這正片其實僅是個夢境。隨后,夢中女主人公來到洛杉磯看到了山上HOLLYWOOD(好萊塢)的招牌,并充滿熱忱地看著這個招牌,說明女主的尋夢之旅開始了。在Rita出車禍跌跌撞撞走到了一條街上上面寫的SUNSET BI(日落大道),這條路是好萊塢明星們居住的地方,也是Betty姑媽住的地方。還有反復給招牌特寫的WINKIE’S餐廳,它表面是一個溫馨普通的餐廳,但實際上是女主與殺手見面的地方,里面充滿了黑暗的氣氛。對于路牌與招牌,被理解為帶有指示性的提示,在林奇電影中,它轉化成一個事物的象征。穆赫蘭道和日落大道位于好萊塢大道,這一片遍布了電影制作公司,錄音制作室,這里是實現(xiàn)美國夢最理想的地方。而WINKIE’S餐廳則是隨處可見的美國快餐店。與其將這些路牌和招牌說成是一種指示,在林奇電影中更適合理解為,這是導演對美國文化的一種理解和表達。
電影中另一個重要象征:煙霧??戳制骐娪皶r,我們會對他電影所制造出來的夢幻般電影畫面所迷住??梢园l(fā)現(xiàn),導演為了制造這種畫面,用到了大量的煙霧。煙霧讓觀影者的視線有了隔離感,從而有種置身于夢幻場景的感覺。《穆赫蘭道》中,就多次出現(xiàn)煙霧,開頭Rita發(fā)生了車禍,在兩個車相撞的同時,一場煙霧出現(xiàn)。這不僅是車碰撞所產生的煙霧,還像是一個序幕中止,要拉開下一個序幕的感覺。電影的中間部分,Betty和Rita來到劇院,舞臺上的人就一直在煙霧中。這時Betty和Rita作為觀眾,去看舞臺上的人也會有種不真實的感覺,這也是Betty的夢境快結束的時候,她在質問這場夢的真實性。電影的最后,Betty一槍結束了自己的生命,驟然升起了一片煙霧。在這里煙霧變成了生命的結束,所有發(fā)生的事情都像一場煙霧一樣隨之散去。而不管煙霧是怎么樣出現(xiàn),都會給人一種詭異的感覺,讓人進入了異樣的審美狀態(tài)。
綜上所述,林奇用伏筆將敘事結構補充完整,再用象征具象化他的電影風格,最后將兩者組合在一起,構成精心設計的敘事技巧。這讓我們能更好地理解林奇是如何在電影中完成他的詭異敘事的方法。
林奇不僅是一個導演,還是一位畫家、編劇和收藏家。他作為多方位的藝術家,在藝術上有著獨特的感受。在林奇的電影中,很大一部分是他自己一手操辦,從編劇到導演,甚至音樂他都要涉及。所以,在音樂上也呈現(xiàn)出林奇式的“詭異”風格。林奇在選擇電影配樂上十分嚴謹,他一直追求音樂與電影的和諧。在此基礎上,還要襯托電影的氛圍。從《藍絲絨》開始,他經人介紹認識了作曲家安吉洛·巴德拉門蒂,現(xiàn)在他已經成了林奇創(chuàng)作班子不可或缺的成員。[1]157大衛(wèi)·林奇會將自己整個電影的基調而不是劇本,講述給安吉洛·巴德拉門蒂聽。這位作曲大師再隨著自己的感受進行編曲并創(chuàng)作出許多經典的音樂作品,除了《藍絲絨》的“Blue velvet”,還有《我心狂野》中改編了貓王的“Love me tender”,電視劇《雙峰》的“Twin peak theme”等,這些音樂的節(jié)奏都體現(xiàn)了電影的主題,而這也成就了林奇電影中的聲音敘事。之后《穆赫蘭道》依然延續(xù)了兩人的合作,最主要的插曲“Pretty 50’s”一直穿插在Diane回到現(xiàn)實中,出現(xiàn)在Diane在片場看到Camille與導演親熱中,還出現(xiàn)在派對上聽到Camille的訂婚后。這個曲子將電琴的歡悅和弦樂器的沉重交叉到一起,可以凸顯Camille處于幸福的同時,Diane卻跌入谷底的絕望。也可以表現(xiàn)夢境與現(xiàn)實的交叉,夢境中的Diane是快樂的,回到現(xiàn)實后她是悲傷的,這兩種情感交織在一起,經過音樂的烘托,更加引人入勝。
加深林奇電影詭異感的還有一個來源是音效的使用,這些聲音不是一首完整的曲子,只是短暫地停留在電影中,卻一直不斷地出現(xiàn)。林奇對這種音效也一直有著自己的研究,他說道:“六音軌中有一個頻道就通過亞低音揚聲器。威力真大,能表現(xiàn)出所有的低音效果。其中蘊含著一種不安。你得不斷地增強那種壓力,但不能濫用”[1]157。顯然,導演也將這種音效用于《穆赫蘭道》,整部電影最經常出現(xiàn)的一個音效就是低沉轟鳴聲。在電影開頭,車載著Rita行駛在黑暗的公路上就用了這個聲音,營造出一種恐怖的氛圍,我們會隨著Rita一起感到緊張,不知道車停下來后將要發(fā)生什么。最后電影三分之二處,Rita用藍色鑰匙打開盒子時,她發(fā)現(xiàn)Betty突然不見了,她到處呼喚Betty的名字,依舊找不到她。她決定自己打開盒子時,這個聲音又出現(xiàn)了,接著夢境結束了。這個音效一直貫穿了Betty的整個夢境,雖然這個夢境是Betty愿望的實現(xiàn),她仍然處在不安的狀態(tài)中,而這種不安轉化成一種來自潛意識的聲音,導演則用轟鳴聲來表現(xiàn)出這種潛意識的聲音。
除了用機器制造出來的音效,還有真實的音效也增加了電影的聲音敘事。Diane在準備入睡時,我們雖然沒有準確地看到她躺在床上睡覺,但聽到了沉重的呼吸聲,表示Diane已經進入夢境。后面出現(xiàn)一個不知道聲源的聲音“pretty girl,wake up”,緊接著急促的敲門聲,Diane從夢境中醒來。我們通過音效推測出Diane是何時開始做的夢,何時又結束了這一場夢,這種音效的作用讓林奇的敘事順序清晰了起來。Diane回到現(xiàn)實后,更多嘈雜的聲音出現(xiàn)。Diane與殺手在WINKIE’S餐廳見面,突然盤子被打破,Diane猛地回頭將視線落在了碎盤子上。只是平常會聽到的不悅耳的聲音,Diane卻異常敏感,看到只是盤子落在地上后,松了一口氣。可以看出Diane決定殺了Camille后精神一直處于極度緊張的狀態(tài),等Camille死亡的消息被確定,Diane也不會因此得到解脫,而是步入更深的深淵。電影最后,Diane獨自在家看著那一把藍色鑰匙時,又響起一陣緊促的敲門聲,這個敲門聲其實不存在,是Diane自己想象出來的。她聽到這個敲門聲不敢開門,于是幻想中的姨父姨母通過門縫爬了進來。這里的敲門聲不再像前面起到結束夢境的作用,它是死神來臨的敲門聲,代表Diane死亡將至。林奇在電影中制造了多種不同的音效,豐富了情節(jié)內容,也讓我們體會到一場音效盛況,音效將恐怖和不安的氛圍烘托到極致,使“詭異”感加倍突出。
配樂上林奇有著御用的作曲人,林奇每部電影的插曲幾乎都由他制作,兩人天衣無縫的合作制造出越來越多的動人曲目。這種曲子也打上林奇風格的烙印,一提到林奇的作品我們必要想到電影里一直播放的經典插曲。音效上林奇不斷挖掘不同的聲音,不是單調地一味重復這種音效,而是適應情節(jié)的內容找到最恰當烘托氛圍的音效。
《穆赫蘭道》是大衛(wèi)·林奇最經典的代表作,它延續(xù)了林奇以往的“詭異”敘事風格。導演對敘事結構、敘事技巧和敘事聲音分別作了不同的組合,通過這種組合搭配,完成了林奇的“詭異”敘事。而林奇的“詭異”敘事風格也讓他在眾多導演中脫穎而出,他雖然不是好萊塢最熱門的導演,卻是最獨特的導演。他努力給觀影者創(chuàng)造出來的影像世界,充滿著一片“詭異”氛圍,影響了觀眾審美心理,讓觀眾的情感投射其中,產生了美的“錯覺”,同時寂靜與沉重,引發(fā)觀眾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