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明,戶光,魏玉娜,王穎
《中國心血管病報告2016》公布我國心血管?。–VD)患病率處于持續(xù)上升階段,2015年CVD死亡率仍居首位,高于腫瘤及其他疾病[1]。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ü谛牟。┦切难芗膊≈凶顬槌R姷念愋?,其危險因素包括性別、年齡、血脂異常、吸煙、糖尿病、高血壓、肥胖等,其中最重要的是血脂異常。研究表明,血清總膽固醇或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升高是冠心病的獨立危險因素之一。2010年發(fā)布的一項薈萃分析納入了26項樣本量大于1000例的隨機試驗,結論認為無論基線LDL-C水平如何,LDL-C每降低1 mmol/L,主要血管不良事件年發(fā)生率降低約20%[2]。提高冠心病患者的血脂達標率不僅是臨床血脂工作的重點,更是降低冠心病患者急性血管事件發(fā)生率的關鍵。中國第二次血脂治療現(xiàn)狀調研結果顯示,我國高危、極高危心血管病患者LDL-C達標率僅為31%和22%[3],血脂異常國際研究(DYSIS研究)中國數(shù)據及“中國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他汀強化降脂研究”(CHILLAS研究)也發(fā)現(xiàn),我國患者中LDL-C達標率仍處于較低水平[4]。作為降脂藥物中的常青樹,他汀被用于臨床已接近30年。然而臨床實踐中,許多患者接受常規(guī)他汀治療后膽固醇水平仍不能達標,通過增加他汀類藥物的劑量雖可輕度提高降脂療效,但肝損害及肌溶解風險顯著增加;還有一些患者不能耐受他汀治療,這已成為實現(xiàn)血脂達標的重要羈絆。有研究顯示聯(lián)合降脂治療可提高他汀類藥物的降脂效果。依折麥布作為一種新型降脂藥物,為降脂治療提供了新思路。對于他汀初始治療血脂不達標的冠心病患者,可選擇增加他汀劑量或者聯(lián)合用藥,依折麥布聯(lián)合他汀能否比雙倍劑量他汀帶來額外的臨床獲益目前尚無定論。本研究旨在對已發(fā)表的依折麥布聯(lián)合他汀與雙倍劑量他汀治療血脂不達標冠心病的文獻進行系統(tǒng)評價,以期為臨床用藥提供參考。
1.1 納入與排除標準
1.1.1 研究類型隨機對照試驗(RCT),無論是否實施分配隱藏及盲法,中英文。隨訪至少4周,至少報告1項結局指標。
1.1.2 研究對象≥18歲,冠心病[冠狀動脈(冠脈)造影證實冠狀動脈三支主要血管中至少1支狹窄≥50%]隨機分組前接受常規(guī)他汀降脂治療后LDL-C仍未達標的患者。
1.1.3 干預措施試驗組:依折麥布(10 mg)聯(lián)合他?。粚φ战M:同試驗組相同種類他汀雙倍劑量單藥治療,每組病例數(shù)n≥20。
1.1.4 結局指標LDL-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三酰甘油(TG)、總膽固醇(TC);LDL-C達標率及所有報告的不良反應。
1.1.5 排除標準①非RCT;②未說明隨機分組前是否接受他汀或其他降血脂藥物治療;③研究對象基線資料無可比性;④干預時間不足;⑤信息無法利用及數(shù)據無法提取的文獻;⑥無本研究關注的結局指標;⑦重復發(fā)表。
1.2 檢索策略由2名評價員獨立檢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國生物醫(yī)學文獻數(shù)據庫(C B M)、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庫(CNKI)、萬方數(shù)據庫(WanFang Data)和維普網(VIP),檢索時限從建庫至2017年6月1日。檢索詞包括:他汀、依折麥布、冠心病、“Hydroxymethylglutaryl-CoA Reductase Inhibitors”、statins、Ezetimibe等。補充檢索中國臨床試驗注冊中心,同時追溯納入研究的參考文獻,以獲得更加全面的信息。
1.3 文獻篩選及資料提取由2名評價員獨立篩選文獻和提取資料,并交叉核對,如遇分歧則討論解決或由第三方協(xié)助裁定。提取內容包括:①一般資料:第一作者、題目、發(fā)表時間;②臨床資料:樣本量、年齡、性別、干預措施、危險因素等;③結局指標。
1.4 文獻質量評價由兩名評價員按照預先確立的標準,獨立評價納入文獻的方法學質量,不一致處協(xié)商討論仍未解決由第三方仲裁。納入研究的方法學質量采用改良Jadad量表(表1)進行評價,計分1~7分:1~3分為低質量,4~7分為高質量。
表1 改良Jadad量表
1.5 統(tǒng)計分析采用Cochrane協(xié)作網提供的RevMan 5.3和R軟件進行Meta分析。計數(shù)資料采用前后測量差值的均數(shù)差(MD)及95%可信區(qū)間(CI)表示。計量資料采用比值比(OR)及95%CI表示。對于計數(shù)資料未報告差值標準差的原始研究采用Cochrane系統(tǒng)評價員手冊建議的相關系數(shù)法估算:先利用報告充分的原始研究計算出相關系數(shù)再利用相關系數(shù)估算出報告不全原始研究的變化差值的標準差。納入研究的異質性采用χ2檢驗進行定量分析(檢驗水準為α=0.1),同時結合I2判斷異質性的大小。若各研究間無統(tǒng)計學異質性(P>0.1,I2<50%),則采用固定效應模型進行Meta分析;若各研究間有統(tǒng)計學異質性(P≤0.1,I2>50%),則需進一步探討異質性的來源,在排除明顯臨床異質性后,采用隨機效應模型進行Meta分析。采用R語言Meta程序包Egger線性回歸法識別潛在的發(fā)表偏倚。此外采用敏感性分析來檢驗結果的穩(wěn)定性。
2.1 納入研究的一般特征檢索數(shù)據庫共檢索到文獻5500篇,經逐層篩選最終納入18篇RCT[5-21]。文獻篩選流程及結果見圖1。納入研究的一般情況及質量評價見表2。
圖1 文獻篩選流程
表2 納入研究基本特征
2.2 Meta分析結果
2.2.1 LDL-C共14項研究報道治療前后LDL-C水平,研究間無統(tǒng)計學異質性(P=0.3 7,I2=8%),采用固定效應模型進行Meta分析。結果顯示:他汀聯(lián)合依折麥布降低LDL-C的效果優(yōu)于雙倍劑量他汀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MD=-0.37,95%CI:-0.41~-0.34,P<0.00001;圖2)。
2.2.2 HDL-C共14項研究報道治療前后HDL-C水平,研究間無統(tǒng)計學異質性(P=0.77,I2=0%),采用固定效應模型進行Meta分析。結果顯示:他汀聯(lián)合依折麥布對HDL-C的效果與雙倍劑量他汀組相當,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MD=-0.00,95%CI:-0.02~0.02,P=0.83;圖3)。
2.2.3 TC共12項研究報道治療前后TC水平,研究間無統(tǒng)計學異質性(P=0.07,I2=41%),采用固定效應模型進行Meta分析。結果顯示:他汀聯(lián)合依折麥布降低TC的效果優(yōu)于雙倍劑量他汀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MD=-0.39,95%CI:-0.45~-0.33,P<0.00001;圖4)。由森林圖可知,其中一項研究[5](朱凌霞2012)的可信區(qū)間與多數(shù)研究無重疊或重疊較少,排除該研究后研究間異質性明顯降低(P=0.97,I2=0%),采用固定效應模型進行Meta分析,合并效應量(MD=-0.43,95%CI:-0.50~-0.37,P<0.00001),說明異質性對結果無明顯影響。
2.2.4 TG共10項研究報道治療前后TG水平,研究間存在統(tǒng)計學異質性(P=0.0007,I2=69%),采用隨機效應模型進行Meta分析,結果顯示:他汀聯(lián)合依折麥布降低TG的效果優(yōu)于雙倍劑量他汀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MD=-0.10,95%CI:-0.19~-0.00,P=0.04;圖5)。由森林圖可知,其中一項研究[5](朱凌霞2012)的可信區(qū)間與多數(shù)研究無重疊或重疊較少,排除該研究后研究間異質性明顯降低(P=0.86,I2=0%),采用固定效應模型進行Meta分析,合并效應量(MD=-0.04,95%CI:-0.08~0.01,P=0.12;圖6),說明該研究很可能是產生異質性的原因且異質性對結果有明顯影響。
圖2 LDL-C變化的Meta分析
圖3 HDL-C變化的Meta分析
圖4 TC變化的Meta分析
圖5 TG變化的Meta分析(隨機效應模型)
圖6 TG變化的Meta分析(固定效應模型)
圖7 LDL-C達標率的Meta分析
2.2.5 LDL-C達標率根據2011年中國心血管病預防指南,對于心血管病高?;颊撸–HD或CHD等危癥或10年發(fā)病風險為10%~15%)LDL-C目標值為≤2.59 mmol/L(100 mg/dl)。共有8項研究報道了該指標,研究間存在統(tǒng)計學異質性(P=0.02,I2=59%),采用隨機效應模型進行Meta分析。結果顯示:依折麥布聯(lián)合他汀組LDL-C達標率高于雙倍劑量他汀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OR=3.93,95%CI:2.47~6.25,P<0.00001;圖7)。
2.2.6 安全性2項研究報告了不良反應和與治療有關的不良反應例數(shù),但未說明不良反應類型;1項研究報告了因不良反應退出治療例數(shù),同樣未說明不良反應類型;5項研究報告了肝酶(AST、ALT)升高,其中3項研究升高3倍,一項研究升高2倍,1項研究輕度升高;1項研究報告了肝損害和肌損害發(fā)生率;3項研究報告了肌酸激酶(CK)升高,其中1項研究升高1倍,1項研究升高2倍,1項研究升高至正常上限三倍以上或無肌肉癥狀無法解釋的CK升高至正常上限五倍及以上;1項研究報告了肌酐(Cr)升高1倍;1項研究報告了乏力;2項研究報告了腹脹;2項研究報告皮疹;1項研究報告了腹瀉;1項研究報告了肌痛;3項研究報告了再發(fā)急性冠脈綜合征、心力衰竭、卒中等心血管不良事件。兩組研究的不良反應無明顯差異。
2.4 發(fā)表偏倚分析以LDL-C變化為基準繪制漏斗圖,結果顯示漏斗圖無明顯不對稱,進一步使用R語言meta程序包采用Egger線性回歸法對漏斗圖進行對稱性檢驗,結果顯示P=0.578,可認為納入的研究不存在發(fā)表偏倚。
圖8 發(fā)表偏倚漏斗圖
2.5 異質性和敏感性分析由漏斗圖(圖8)可以發(fā)現(xiàn),有一項研究(楊棟2013)落在虛線95%CI之外,說明該研究可能存在異質性,排除該研究對所有結局指標無明顯影響。采用固定效應模型對LDL-C變化作剔除單項研究的敏感性分析,依次剔除每項研究后,余下所納入研究的合并效應量MD圍繞在-0.37左右,并無明顯變化(圖9)。以分析方法、小樣本研究為決策節(jié)點對LDL-C變化作進一步敏感性分析:采用隨機效應模型分析,合并效應量(MD=-0.37,95%CI:-0.41~-0.34,P<0.00001);排除小樣本研究(樣本量<60),合并效應量(MD=-0.39,95%CI:-0.45~-0.33,P<0.00001);以95%CI估算差值的標準差作敏感性分析,合并效應量(MD=-0.38,95%CI:-0.43~-0.33,P<0.00001),合并MD值均在-0.37左右,無明顯變化且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提示Meta分析結果穩(wěn)健可靠。
圖9 剔除單項研究的敏感性分析森林圖
本研究顯示,對常規(guī)他汀治療后血脂不達標冠心病患者,依折麥布聯(lián)合他汀在降低血漿LDL-C、TC水平方面優(yōu)于雙倍劑量他汀組,提高了LDL-C達標率,且安全性良好,聯(lián)合降脂優(yōu)勢明顯。
心血管疾病是目前公認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常見病之一。LDL-C升高在動脈粥樣硬化性疾病的進展中是重要的危險因素[22],積極的強化降脂能降低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減少冠脈事件的發(fā)生。多項研究顯示,LDL-C基線水平不高的冠心病患者在LDL-C水平降至更低后,臨床獲益更大[23]。已被證實,冠心病患者LDL-C降低可以減少心腦血管疾病的發(fā)病率和總的死亡率[25]。
他汀類藥物通過抑制3-羥基-3-甲基戊二酰輔酶A(HMG-CoA)還原酶活性,借以減少內源性膽固醇合成,加速血漿LDL-C的分解代謝,降低血漿TC和LDL-C水平。但有研究表明他汀類藥物在降低肝臟內源性膽固醇合成的同時,患者腸道內外源性膽固醇的吸收會代償性增加[28]。有研究發(fā)現(xiàn)當他汀的劑量增加一倍,LDL-C降低的幅度增加5%~6%,隨著他汀劑量的增加,患者出現(xiàn)不良反應的風險增加如肝酶、肌酶譜的升高[29]。已經發(fā)表的一篇Meta分析表明大劑量的他汀與中等劑量他汀相比較,大劑量他汀可以增加不良事件的發(fā)生率[30]。許多心腦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單用他汀治療未到達LDL-C的目標值,且一部分患者因劑量相關的不良反應難以耐受大劑量的他汀[31];而且大劑量他汀會升高血糖和糖化血紅蛋白水平,尤其是在糖尿病前期患者和代謝綜合征患者中這一現(xiàn)象更為常見[32]。因此,尋找安全有效的降脂方案,是達到降脂目標值的有效策略。依折麥布是一種選擇性膽固醇吸收抑制劑,通過抑制C型1類尼曼匹克-相似蛋白1(NPC1L1),抑制膳食和膽汁中的膽固醇吸收,從而使肝臟LDL受體合成增加,LDL代謝加速,降低血漿膽固醇水平[33-35]。他汀類藥物在肝臟進行廣泛的首過吸收,通過細胞色素P450 3A4同工酶代謝;依折麥布主要分布于腸肝循環(huán),與小腸上皮刷狀緣結合。兩藥代謝途徑不同,不會增加不良反應發(fā)生的風險[36]。本研究顯示,依折麥布聯(lián)合他汀的降脂效果較雙倍劑量他汀更顯著,血清TC、LDL-C明顯改善,且不良反應無顯著差異。
然而,依折麥布應用于臨床時間尚短,目前能檢索到的比較依折麥布聯(lián)合他汀與雙倍劑量他汀降脂效果及安全性的臨床試驗數(shù)量有限,缺乏大規(guī)模RCT的證據;部分研究的質量不高,未提及盲法和分配隱藏方案,這些可能導致選擇和測量的偏倚,影響研究的質量;同時目前此方面的研究主要針對短期內血脂參數(shù)的變化,隨訪時間偏短,針對臨床終點事件的大規(guī)模研究較少,無法確定依折麥布治療的遠期獲益;納入的隨機對照試驗存在特異性差異,包括臨床設計、用藥類型和劑量、結局測量指標等;此外,研究納入的文獻對同一結局指標報告形式不同,采用估算方式統(tǒng)一形式的過程中可能會引入部分偏倚;安全性方面,不同研究對不良反應指標定義不同,無法定量合并,只能采取定性描述。因此,對于聯(lián)合治療安全性及長期的臨床獲益有待更多高質量、大樣本多中心長期的臨床隨機對照試驗來驗證,以獲取最佳證據更好的指導臨床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