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仲林,李 穩(wěn),鄔紅芳
?
從生態(tài)美學角度看云南少數(shù)民族服飾——以布依族為例
許仲林1,李 穩(wěn)1,鄔紅芳2
(1. 宿州學院 美術與設計學院,安徽 宿州 234000;2. 安徽工程大學 服裝學院,安徽 蕪湖 241000)
云南少數(shù)民族的服飾文化有著古老悠久的歷史,其民族服飾文化體系繁復,且文化氣息尤為隆重,由此,把云南少數(shù)民族服飾特征最為顯著的布依族服飾作為研究對象,針對布依族服飾文化所展現(xiàn)的生態(tài)特征,從民族服飾生態(tài)美學概述著手,進行關于民族服飾生態(tài)美學的探索與總結,以期為今后云南少數(shù)民族服飾生態(tài)美學的研究提供切實的理論參考。
少數(shù)民族;布依族服飾;生態(tài)美學;民族文化;服飾文化
少數(shù)民族的服飾與一般民族服飾有很大不同,少數(shù)民族服飾在服飾色彩、花紋、裝飾等方面都獨有特色,同時具有藝術美與形態(tài)美的雙重體現(xiàn),云南是我國少數(shù)民族最多的省份之一。依據(jù)2010年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分布的數(shù)據(jù)顯示,全國56個民族中,云南就有52個民族,其中人口在5000人以上的民族就有26個,其少數(shù)民族人口占云南全省人口的三分之一。云南的少數(shù)民族有苗族、納西族、白族、布依族、阿昌族、傣族、彝族等成分,云南的布依族主要聚居于羅平縣和富源縣。其布依族是全國少數(shù)民族人口超過18萬的民族之一,在我國56個民族人口數(shù)量排名第12位,僅次于藏族之后。作為古越人(又稱古僚人)的后裔,布依族服飾的生態(tài)美博大精深。
云南少數(shù)民族服飾的特征更能體現(xiàn)我國服飾文化多元化的特征,其最顯著的特征就是無處不在的民族服飾生態(tài)自然美,之所以選擇民族生態(tài)美最顯著的布依族服飾為例,主要源于其更能體現(xiàn)云南少數(shù)民族服飾詮釋出來的美學意識,也更能滲透出云南少數(shù)民族對生活的熱情和美好追求。
布依族擁有悠久的歷史,在炎黃部落爭斗中,布依族開始了漫長的遷徙過程,布依族文化就是在遷徙過程中沉淀起來的,盡管經過戰(zhàn)爭的洗禮,但是布依族各支系的文化意識并沒有因此而分散丟失,相反而更加強烈的聚集在一起,布依族強烈的民族認同感逐漸的凸顯出來,這些民族自發(fā)意識的聚積的功勞應該是被布依族尊稱為“族徽”的傳統(tǒng)布依族服飾,絢麗多彩的布依族服飾文化通過這種文化流傳輾轉千百年且傳承至今。布依族服飾屬一種文化的載體,同時也是一種民族文化的象征,與我國其他民族相比,布依族服飾文化在其形式上的發(fā)展歷程更為突出,研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布依族服飾在不斷的發(fā)展中與中華民族歷史文化、自然風俗以及人文環(huán)境之間有著更加和諧的生態(tài)關系[1]。
論及生態(tài),人們不由自主的就會與環(huán)境保護相聯(lián)系起來,事實上生態(tài)歸根結底說的是人與自然的關系,人們體會到了自然作為生態(tài)而體現(xiàn)出來的美。因此,人們把生態(tài)作為自然載體的審美對象來進行研究,從而促使整個過程具有生態(tài)美的重要內涵,這種生態(tài)美在布依族服飾中非常自然地就體現(xiàn)出來了,且具有自然性和原生態(tài)性。充滿生態(tài)美學的布依族服飾的寓意大致有三種:第一,體現(xiàn)了人與自然共存亡的生態(tài)和諧價值,表明人與自然的形影相隨,第二,民族文化符號依附于服飾外觀,與人的情感、生活、內心形成了比較和諧的生態(tài)系統(tǒng),同時與其他民族文化也形成了和諧生態(tài)關系。第三,布依族內部的系統(tǒng)及其與它族的和諧社會關系。
布依族服飾在形成的過程中與其他民族相同,最初起源于布依族先人保護自己的身體,從大自然中取材加以簡單的裝飾而成,但是其與其他民族最大的區(qū)別是,布依族人們在原始狀態(tài)的生存環(huán)境中積累了豐富的文化底蘊,形成了比較鮮明的布依族文化體系,布依族的支系紛繁復雜多變,主要聚集在黔南、黔西南等地區(qū),盡管同出布依族,但是因為地理環(huán)境的因素在服飾和服飾文化也是有差異的,無論差異的大小,布依族人獨特的服飾中總是能夠蘊含著超自然的生態(tài)美學理念[2]。布依族人把穿著的服飾賦予了及其明顯的自然氣息,并且通過他們自身對自然的理解和演繹,通過對服飾的自我解釋,來實現(xiàn)自身與自然的和諧關系之維持,可以說布依族服飾是一種情感之表達,也是一種民族精神的寄托。
布依族服飾最突出的生態(tài)美學特征是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自服飾形成之時,自然生態(tài)就與其的發(fā)展密不可分。布依族服飾的最初選材來自于大自然界,而現(xiàn)代的布依族服飾從選取材料到編織,再到染印與款式設計,生態(tài)美貫穿在服飾制作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中,布依族先民通常使用麻作為服飾原材料,這種材料也是布依族人現(xiàn)在仍然公認的服飾材料,苧麻纖維被織造出成型的服飾,再經過一系列的加工,便得到現(xiàn)如今色彩斑斕的服飾。布依族人之所以堅守服飾原材料的選擇,與其說他是一種頑固,不如說是對自然的堅持。布依族人認為大自然已經賦予了他們神圣的自然服飾原料,他們就應該友善而很好的對待原料和服飾。此外,服飾在一定含義中包含布依族人對生活的一種精神寄托[3]。到今天,布依族人重大的節(jié)目中,人們都會穿著布依族盛裝以此來表達對本土文化的皈依和對大自然的無限厚愛。
布依族服飾在色彩選擇上,往往傾向于選擇自然界的主色調作為打底色,即藍色、青色、白色等主色調為底色。遠古時期的布依族人為了躲避外族人的擠壓和追趕,通常把自己隱藏在深山叢林之中。布依族人把自己打扮成與外界自然環(huán)境保持一致的色彩,以期望能夠安全生存下去,這種把自然集于一體的裝扮原料主要是采用薔薇科植物的皮與根一起充分的搗爛,然后把坯布埋在泥土當中促使其纖維產生化學反應變成黑色[4]。這種利用自然物染色也是布依族服飾最基本的染色工藝。到后來,布依族的女子用這些裝飾來保護自身時,把這些暗色系布匹上繡出不同色彩的圖案花紋,或者利用蠟染或扎染形成不同式樣的花紋,布依族的先人深信布依族服飾的制作,就是人們與廣大自然界無聲的交流與合作。
布依族服飾上花紋裝飾是最貼切大自然的典型標志。布依族最傳統(tǒng)的服飾中總是可以看到花型不一樣的各種花紋,或者是蠟染花紋,或者是純手工繡上去的花紋。此外,這些花紋不但造型各異,其包含的內容也非常繁瑣,主要有植物圖案、動物圖案、花卉圖案、符號標志等。除了一些符號標志無法準確的定義之外,其他的圖案都體現(xiàn)了對大自然的一種反映。布依族的服飾裝飾圖案與其他民族最大不同之處是布依族除了喜歡象征吉祥寓意的花鳥魚蟲圖案外,還喜好布依族人原始的與巫術崇拜有關的幾何抽象紋樣。
(1)抽象的幾何紋樣裝飾美
在布依族的傳統(tǒng)服飾圖案中有一種非常有名的極富有圖騰意義的“蘭尼”紋,漢語譯為“蘭尼”。布依語義為“龍的兒子”,或者“大蛇的兒子”。從紋樣造型上看,是由一條較粗的波浪狀線條橫向蜿蜒而去,每一個波浪凹陷處都有一個圓點,這樣的波浪線和圓點構成一條蛇或龍,其圓點意為龍或是蛇身上的圖案花紋。此外,抽象紋樣還有廟底溝文化的蛙紋、弧邊三角紋、圓點紋、旋渦紋、波浪紋、網(wǎng)格紋、菱格紋、波折紋及變體人紋等幾何裝飾紋樣。其中布依族服飾上的三角紋和菱形紋實質上是魚紋的抽象紋樣,如圖1所代表的魚紋和“蘭尼”紋所代表的龍紋一樣,也屬于布依圖騰紋樣的一種[5]。其魚紋與對蛟龍的恐懼而演變的圖騰崇拜所不同的是,布依族人認為是魚的后代,圖騰的愿意是“他的親族”。在原始時期,人們把其作為祖先加以崇拜的植物或者動物,不過,據(jù)史料考證布依先祖是古代“駱越人”的支系?!榜槨笔窃缙谙脑矫褡宓拿Q,說明其與夏越民族存在著同源的關系,除此之外布依族抽象服飾紋樣還有與對山崇拜的齒形紋,與對天崇拜的云雷紋,與對谷神崇拜的谷粒紋,與對水崇拜的水波紋樣等。這些紋樣都充分的表達出布依族人對大自然的熱愛和贊美。布依族人通過這些服飾圖案的詮釋向大自然表達了崇拜之情,他們將如此多的紋樣繪制在服飾上進行裝飾,通過服飾圖案的語言賦予了自然現(xiàn)象獨特的詮釋,更是凸顯了布依族人對自然崇拜的精神意義。
圖1 三角形與菱形紋樣來源的魚紋樣
圖2 魚紋造型的花卉紋樣
(2)相對的具象吉祥紋樣裝飾美
雖然說抽象的幾何紋樣在布依族服飾的裝飾上占了很大的比重,但是,其服飾的裝飾圖案不僅僅是純粹的抽象幾何紋樣,另外有一種介于抽象與具象之間的相對具象的吉祥裝飾圖案紋樣。例如,有的布依族服飾圖案把花卉紋樣畫成魚紋的造型,再在魚的身上裝飾幾何紋樣,如圖2,其周圍的花朵花瓣圖案配飾以古錢幣的圖形,中間的花蕊圖案象征著光明和幸福的海水、太陽的答令紋樣;還有將鳥兒的翅膀紋樣以蝴蝶的翅膀紋樣來呈現(xiàn),或是將鳥兒的頭上插上一枝花;還有在鳥兒的爪下加飾以魚紋樣。用雞和魚的紋樣為題材來裝飾布依族服飾圖案,其象征的吉祥寓意為萬事大吉(雞),年年有余(魚);把魚和蓮花組合在一起的裝飾紋樣,寓意著連年(蓮)有余(魚)。這種代表著美好寓意的裝飾圖案在布依族服飾中非常常見。布依族人除了將相對具象的圖案用以服飾裝飾圖案,用來寓意幸福、吉祥等美好的愿望之外,布依族服飾更特殊之處是把服飾的造型做成具有寓意的造型,如布依族人的眾多頭飾中有一種直接是魚之造型的銀碗,同時也是源于上文說的屬于魚圖騰的崇拜。另外還有在貞豐年間,布依族人將頭飾中的頭帕做成牛角的形狀,這種頭帕主要是布依族的中老年婦女把頭發(fā)挽在腦后,罩上發(fā)套后包在其外,這種牛角形的頭帕多為土布方格帕,也有白色牛角帕,而且年齡越大者用的方格土布帕越多。牛角帕的整體造型似牛角狀,與人的整個頭部一起在形式上構成了一個倒置的等腰三角形狀,而且兩個牛角帕之間的距離要大于人的肩寬,這種相對具象的牛角造型紋樣之裝飾非常之獨特[6]。
由此可見,布依族服飾的色彩美和裝飾美主要是體現(xiàn)在服飾圖案紋樣上:首先,布依族人服飾的紋樣都是源于自然,無論是抽象的幾何紋樣,如蘭尼紋、方格紋、旋渦紋、方格紋、柳紋;或者是相對具象的花鳥魚蟲紋,甚至是如等腰三角形的牛角帕都是源于自然對大自然的模仿。其次是紋樣都極具豐富的文化內涵,無論是與圖騰相吻合的“魚紋”、“龍紋”;或者是寄托美好愿望寓意的花鳥裝飾紋樣以及布依族人為了紀念其神話中的白牛之牛角帕都是具有深刻的服飾文化內涵,并非任意而為之。再次,布依族人服飾的所有裝飾紋樣都符合現(xiàn)代審美的形式美規(guī)律,抽象幾何紋樣中的點、線、面之間的律動完美組合運用都體現(xiàn)了形式美的和諧、韻律等特征[7],同時這些相對具象紋樣與抽象紋樣本身給人的神秘感,都體現(xiàn)了其特殊的美感。
談及布依族服飾深厚的文化需要從其自身的生態(tài)美談起。布依族服飾自身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主要是因為其服飾承載了太多布依族人從古自今的歷史氣息。布依族人服飾的文化寓意是無聲無息的,在還沒有文字的歷史傳承期,服飾便成了唯一傳遞情感和精神的媒介,同時還肩負著使布依族服飾的深厚文化名垂千古的重任。而恰是因為布依族民族服飾文化具有生態(tài)美,才使得布依族服飾能夠很好地完成了其先人賦予的歷史責任。基于其對自然圖案紋樣的描繪運用,布依族人在民族服飾生態(tài)美的發(fā)展中很深刻的凸顯了圖案紋樣所蘊含的文化意義,亦用圖案紋樣傳達著對服飾的生態(tài)美和對生命的理解,用圖案紋樣向人民宣誓對大自然的忠誠[8]。布依族服飾圖案體現(xiàn)生命之源的不僅有圖騰意味的魚紋樣,還有包括蝴蝶、蕨菜花、楓樹等。
布依族服飾的生態(tài)美不僅表達了人與自然和諧之美的關系,同時還把大量的歷史、地理、人文信息等無聲的傳播給所有人,供人們查閱歷史上布依族發(fā)展的這一精彩的篇章。在布依族服飾中,具有人文象征的圖案還有騎馬飛渡、英雄伍莫系等。民族英雄故事的訴說是熱血沸騰的,民族英雄的故事也應該一代代的被人們頌揚下去[9]。布依族服飾在客觀大自然的巧妙的協(xié)助下闡述了古老的歷史文化,布依族服飾靜靜地把民族歷史深化與表象,無聲無息地宣揚著英雄們的精神,與此同時也向布依族人們傳達著無論布依族人經歷了什么;或將面臨著什么,都不能忘記其族先人是用生命為布依族人爭取的一寸生存之土地。
從宗教意義之廣義上講,布依族服飾所傳遞與表達出來的文化底蘊和服飾生態(tài)美,與其圖騰文化非常相似。圖騰文化所體現(xiàn)的是社會文化與宗教文化之和。因此,布依族服飾在一定意義上也具有宗教的意義,與圖騰文化一樣,布依族服飾文化也擁有顯著的特征,即功利性。布依族女子服飾短裙的制作就是布依族服飾宗教性與功利性的表現(xiàn)。
人類社會的本身就是一個可循環(huán)的生態(tài)系統(tǒng),而布依族生態(tài)系統(tǒng)的關系則反映在本民族內社會關系之中。人類語言學家索緒爾把語言作為符號,布依族人們的服飾本身就是代表其身份的符號,在不同的場合之中,布依族人會根據(jù)社會的需求來進行選擇相應不同的著裝以便于他人能很容易一眼就能辯出其身份。其中,最為常見的布依族服飾生態(tài)系統(tǒng)的關系表達則是體現(xiàn)婚姻狀況方面。布依族不同支系的女子,服飾的裝扮上所傳達的婚姻信息和年齡也是不一樣的。如有的地區(qū)布依族女子未婚時只能包白色的頭帕,并且用珠子加以裝飾,有的用黑色頭帕者垂于腦后的,表示已婚。此外,布依族服飾還可以清晰的辨別出人的年齡,有些布依族老年婦女仍保留著傳統(tǒng)服飾打扮,頭纏籃色包帕,身穿青色無領對襟的短衣,袖子比較寬,衣擺兩邊分別鑲繡花邊及滾邊。下身多是穿藍黑色百褶長裙,有的圍系青布圍腰或是繡花圍裙,腳上穿的是精美翹鼻子滿繡花鞋,整套服裝集紡織、印染、挑花、刺繡于一體。中年婦女的包頭有的已用白毛巾代替,上衣有的已改穿有領大襟衣,并在沿左衽前下方鑲嵌兩三道帶色布邊,領前結扣處喜用銀泡紐扣作裝飾,袖口仍保留傳統(tǒng)的古老風格,下身已改穿長褲,腳上滿花鞋變成了半爿型或鞋尖處繡小花,改裝后顯得潔凈淡雅,古樸端莊。未婚女青年服飾大體與中年婦女相似,但喜歡在包頭布末端鑲繡鮮艷花紋圖案,埋露在頭頂上方與護發(fā)頭簪之間。每逢節(jié)日、宴會,婦女喜佩戴各式各樣耳環(huán)、戒指、項圈、發(fā)墜和手鐲等銀飾[10]。
布依族服飾,歷經了三千多年的歷史演變與傳承,形成了獨具民族特色的服飾生態(tài)美及其民族服飾文化圈,它包含了各種紡、織、染、繡、縫。布依族服飾凝結了紡織文化背景中的民俗文化特征,構造成了以紡和織為母體的布依布,刺繡、蠟染、挑花、鑲綴、裁縫、服飾等一系列紡織文化現(xiàn)象,是布依族文化精髓的集中的體現(xiàn)。同時,布依族服飾布料、款式、結構所表現(xiàn)出來的不僅是一種形式的美,如色調的冷暖與淡雅、節(jié)奏的明快、韻律的流動、構圖的疏密粗獷等等;同時也表達出布依族人民的精神、觀念、心理、情感、意志、審美等內涵,布依族人正是通過其服飾呈現(xiàn)給人以和諧質樸自然之生態(tài)美。
由此可見,研究云南少數(shù)民族的服飾生態(tài)美學,需要從每一個不同民族的歷史文化根源開始,文章以研究布依族服飾為例,只有深入挖掘布依族民族起源及其發(fā)展歷史,才能夠準確的撲捉到布依族服飾的生態(tài)美學。研究我國云南少數(shù)民族服飾生態(tài)美學,對今后保護我國民族的文化資源,弘揚和創(chuàng)新發(fā)展云南少數(shù)民族生態(tài)美學,提高云南少數(shù)民族生態(tài)美學價值來說,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1] 張榮.布依族服飾審美[J].衡陽師范學院學報,2014,(02):29.
[2] 周國茂.布依族服飾[J].藝文論叢,1996,(4):51.
[3] 茍菊蘭.布依族服飾文化研究[J].貴陽學院學報,2006,(03):41.
[4] 楊媛.布依族葬禮及其思考[J].黔西南民族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4,(03):55.
[5] 李云飛.布依族儺戲探秘[J].貴州民族研究,1990,(01):32.
[6] 編輯部.中國民族婚俗[J].神州,2011,(16).
[7] 李澤厚.美學論集[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0.30.
[8] 吳文定.布依族服飾與地理環(huán)境[J].黔南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02,(02):56.
[9] 趙志君.試論布依族對歌文化的生存因素[J].貴州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02):66.
[10]趙志君.布依族婚姻與對歌文化[A].布依學研究(之七)——貴州省布依學會第三屆會員代表大會暨第七次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01.
On the Costume of Ethnic Minorities in Yunna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ical Aesthetics——Take Buyi people as an example
XU Zhong-lin1, LI Wen1, WU Hong-fang2
(1. College of Arts and Design, Suzhou University, Suzhou Anhui 234000, China; 2. College of Fashion, Anhu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Wuhu Anhui 241000, China)
The clothing culture of ethnic minorities in Yunnan has a long history, the national dress culture system is complicated, and the cultural atmosphere is very grand, therefore, the most significant elements of the Buyi clothing were taken as the object of study for the clothing characteristics of ethnic minorities in Yunnan. According to the ec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Buyi clothing culture, this paper starts from an overview of the national costume ecological aesthetics, and summarizes the research findings on ethnic costumes of ecological aesthetics, in the hope of providing theoretical reference for the practical research of Yunnan minority costume ecological aesthetics.
minorities; Buyi Nationality Costumes; ecological aesthetics; ethnic culture; clothing culture
許仲林(1980-),女,講師,碩士,研究方向:服裝藝術設計與工程.
2016年安徽省社會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重點項目(SK2016A0103);2016年安徽省社會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重點項目(SK2016A0998).
TS941.742
A
2095-414X(2019)01-002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