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秀波
摘要:在以往的教學中,教師過于重視理論知識的講述,而忽視了與社會生活的聯(lián)系,這挫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不利于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增強。道德與法治主要基于服務社會思維的理念,就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模式進行簡要的分析。
關鍵詞:服務社會;道德與法治;教學模式
初中生正處于青春期,他們的人生觀以及價值觀尚不完善,特別是我國經(jīng)濟不夠發(fā)達的農(nóng)村地區(qū)存在大量的留守兒童,他們長期缺乏父母的陪伴,所以更需要對他們加強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以培養(yǎng)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健全他們的人格。
一、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服務社會思維的主要意義
1.有助于學生的身心發(fā)展
初中階段是學生身心發(fā)展的重要階段,對他們今后的成長與發(fā)展有著重要的影響。因此,教師需要對他們進行社會責任教育,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健全他們的人格。隨著信息時代的來臨,初中學生也能通過手機或者電腦獲取信息,但是網(wǎng)絡上的信息十分豐富,包含許多的不良信息,如果缺乏對學生的引導,就會導致學生的思想觀念以及人格素質等受到影響[1]。因此,在初中教育階段開展道德與法治教學,對學生進行社會責任教育,以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增強學生的法治觀念,這對學生的身心健康發(fā)展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2.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以社會責任教育的需求為依據(jù),對教學目標以及教學方案等級進行優(yōu)化與調(diào)整,使自己的教學能夠滿足學生的發(fā)展需求,符合社會責任教育的相關要求。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需要引入一些現(xiàn)實生活中的案例,以這些鮮活的案例作為社會責任教育的重點,這樣學生的學習興趣就會更加強烈。此外,教師要多與學生進行交流,多關心學生的生活與學習,在此期間,教師可以對學生所接觸的信息進行引導,幫助學生過濾網(wǎng)絡上的一些不良信息,引導學生樹立社會責任意識。
二、基于服務社會思維的教學策略分析
1.為學生創(chuàng)設相應的教學情境
在道德與法治的教學中,教師不能過于重視對教材課本知識的講述,還需要對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進行培養(yǎng),使之形成正確的世界觀與人生觀。當前,在我國許多初中學校中,對學生的文化成績要更加重視,對學生道德素質的培養(yǎng)有所忽視,一般是依賴于道德與法治課程來實現(xiàn)對學生道德素質的培養(yǎng)[2]。在今后的教學中,教師需要將社會責任感引入課堂,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些與社會責任有關的教學情境,使學生認識到社會責任不是體現(xiàn)在書本上,而是體現(xiàn)在社會生活上。例如,在講述到“服務社會”這一內(nèi)容時,教師可以根據(jù)新聞報道中關于扶倒地老人的案例,讓他們進行角色扮演,引導學生分析其中的問題,找到解決這一矛盾的主要方法。通過實際案例的分析,就有助于學生樹立高度的社會責任感。
2.引入社會熱點事件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如果教師將社會責任感融入教學當中,就能夠使課堂的氣氛更加和諧,能夠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入一些熱點事件進行教學,這樣不僅能夠調(diào)動他們的學習興趣,還有助于增強他們的社會責任感。例如,在講述到“關愛他人”的知識內(nèi)容時,教師可以播放一些志愿者服務活動的相關視頻,這樣可以使學生更好地感受到服務社會的責任意識,使學生對課本知識有更深刻的理解。
3.引導學生參與實踐活動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不能僅重視對理論知識的講解,還需引導學生參與到實踐活動之中,讓學生在活動中理解知識。因此,在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時,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一些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參與其中。例如,在周六日帶領學生前往敬老院看望孤寡老人,或者是在植樹節(jié)、世界環(huán)境保護日中開展志愿者服務活動,讓學生親自參與到植樹活動之中,參與到環(huán)境保護的活動中[3]。學生參與其中,積極性就會更加強烈,他們社會責任意識就會得到激發(fā),并有助于其內(nèi)化對教材知識的理解。與教師的口頭講解相比,這種教學方式無疑更具趣味性,教學效果也會更好。
綜上所述,在初中教育階段開展道德與法治教學能夠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但是,在以往的教學中,教師主要采用灌輸式教學法,對教材內(nèi)容進行灌輸式訓解,這樣導致許多學生產(chǎn)生了抵觸的心理。因此,在今后的教學中,教師需要基于服務社會的思維理念進行教學,重視對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yǎng)。而要想實現(xiàn)這一點,教師需要為學生創(chuàng)設相應的教學情境,在教學中引入社會熱點事件,通過具體的案件進行教學,并引導學生參與到實踐活動之中。如此一來,就能激發(fā)學生對該學科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有助于其健全人格的形成。
參考文獻:
[1]于翠芬.基于生活化思維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模式的探討[J].科普童話,2019(31):163.
[2]黃慶貴.基于服務社會思維的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模式探究[J].名師在線,2019(21):16-17.
編輯 馮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