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
摘 要:在新時代,社會環(huán)境發(fā)生了深刻變化,教育發(fā)展遇到了新的機遇和挑戰(zhàn),這意味著教育繞不開堅守和創(chuàng)新。教育需要堅守,堅守教育初心、堅持教師發(fā)展、尊重教育基本規(guī)律以及堅守教育教學常規(guī)。同樣教育也需要創(chuàng)新,構建新型的知識觀、教育觀和人才觀。
關鍵詞:基礎教育;教育初心;教師發(fā)展
中圖分類號:G451.2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9-09-16 文章編號:1674-120X(2019)31-0005-02
中國正在辦世界上最大規(guī)模的現代教育。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加快推進教育公平,不斷提高教育質量,教育為祖國的現代化建設做出了顯著的貢獻。但大好形勢下,也有暗流涌動,全社會對教育的關注、期待與焦慮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教師,新時代背景下,教育還有需要堅守嗎?未來又該走向何方?
一、教育需要堅守
(一)堅守教育初心
初心是個熱詞,依照筆者的理解,教育初心就是教育的根本目的,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養(yǎng)人、發(fā)展人、完善人,人是教育的最高價值。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家,必須把培養(yǎng)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根本任務。在2018年全國教育大會上,習近平同志對教育目標提出了明確要求,即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加強品德修養(yǎng),增長知識見識,培養(yǎng)奮斗精神,增強綜合素質。教育人應當清醒地意識到,這一內涵是針對當前教育界的焦慮與問題提出的。當下,“以分為本”“依賴教輔”“瘋狂補習”“提前教育”“貪多求全”“重智輕德”等教育亂象是客觀存在的,然而,教師不能成為這些亂象的旁觀者甚至是助推者。分數、名次、合格率、重點率、“一本”率、“985”人數——為了這一個個“數字”,題海戰(zhàn)術、重復作業(yè)……甚至教師也不顧師道尊嚴,成為這些教育亂象下滋生而成的各種“經濟利益”(如課外補習)的直接受益者。這些失德失范行為都違背了教育人的初心,也將進一步丑化教育人的形象,惡化社會風氣。學校管理者及教育引領者,應該將這一初心作為工作中的尚方寶劍,在班級評比、教師評價中堅持教書育人,“不唯分數論英雄”,堅定不移地實施素質教育;在德育管理、活動開展中堅持活動育人,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在行政管理、后勤服務上堅持服務育人,為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fā)展提供有力保障。唯有這樣,方可真正在全社會形成上下一致、師生同心、面向未來、面向更美好教育的良好氛圍。
(二)堅持教師發(fā)展
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教學相長也。教師需要發(fā)展嗎?答案是毋庸置疑的。近些年來,教師發(fā)展的重要性被越來越多的教育工作者認可。從初入職場到成熟型教師,再到卓越教師,最后成為專家型教師,這一發(fā)展階梯只有極少數教師可以成功邁上?,F實卻是不少教師在進入職場后,抱著“教育就是一眼望到頭的職業(yè)”的念頭,如野草一般,隨機生長。多年來,無論面對什么學生,用的始終是一本教案,說的始終是一套話語體系,按部就班,稍有變革,便會無所適從、惱羞成怒,最終深陷職業(yè)倦怠,難以自拔。一所好的學校,一定不只是培養(yǎng)了優(yōu)秀的學生,更是成就了一大批卓越的教師,可以說后者甚至是前者的前提,是一所好學校的真正內涵。作為教育管理者,任務是為一大批教師的階梯式、跨越式成長提供平臺和助力,讓適應期教師樹立遠大的教育理想,養(yǎng)成良好的教育教學習慣;激發(fā)成熟期教師不斷嘗試、不斷創(chuàng)新的熱情與動力,促進成熟型教師向研究型卓越教師的轉型;發(fā)揮專家型教師的引領與帶動效應,形成結構清晰的年齡梯隊,全面提升教師隊伍的專業(yè)水平,形成教師發(fā)展的良性循環(huán)。只有這樣才能實現一所學校嚴謹求實、活力創(chuàng)新的教育教學風貌。
(三)尊重教育基本規(guī)律
有人說,時代變遷,教育也要與時俱進。這話固然不錯,然而,無論時代如何變化,教育要符合人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這一原則是不可違背的,否則就會出現很多問題。在學校,常常會聽到這樣的擔憂與疑問:“這個孩子原來不這樣,現在是怎么回事?”“我原來都是這么教過來的,現在到你們這里怎么就行不通呢?”這些恰恰反映了個體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的順序性、階段性、不均衡性、互補性、個體差異性和整體性特征。我們面對的是一個個性格各異、能力各異、身處不同環(huán)境的個體,是時刻在變化的個體,教育必須在尊重這些規(guī)律的基礎上進行。“拔苗助長”“陵節(jié)而施”“一刀切”“一鍋煮”等做法都是不科學的。教師切不可因前面提及的“唯分數論”等教育亂象而自亂陣腳,將教育教學工作變成一項枯燥單調的重復勞動。而應努力做到循序漸進、因材施教、視時施教、彈性施教,靈活多樣地開展教育教學工作,才可以說真正做到了尊重教育規(guī)律,才能真正促進每一個個體的發(fā)展。
(四)堅守教育教學常規(guī)
身處一個快速變革的時代,機器取代人工,給教育教學工作帶來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也讓教育充滿無限可能。然而,是否過往所有的教育教學要求都可以舍棄呢?比如,網絡資源豐富,因此不需要手寫教案了,或是下載復制粘貼打印,簡單三步即可完成備課?再如,現代化教學設備何等方便,所以板書可以被淘汰了,海量視頻圖片資源可以被走馬燈似地播放給學生?正如前面提及的,教育是面向多元化個體的,教師從事的是與人靈魂塑造有關的高級工作,而不是簡單機械的復制粘貼。在教育信息化浪潮中,筆者認為一些“老規(guī)矩”還是必須堅守。堅持手寫教案,是對教師原創(chuàng)勞動的尊重;堅持因生施教,不固守一本教案,是對自我創(chuàng)新能力的信任;堅持面向學生,不盲目從眾,是對學生、對自我的高度負責。作為學校管理者,應認識到教育的質量來自管理的質量,而管理質量的基礎是常規(guī)管理,這是學校最經常、最細微、最常態(tài)的管理,也是學校最重要、最體現水平的管理。
二、教育需要創(chuàng)新
(一)新型知識觀的構建
教育信息化時代已然到來,“互聯網+教育”已成大潮流,人工智能和教育深度融合,大數據時代的到來讓原本顯得模糊彈性的教育過程變得更加清晰可控,也改變了教師的角色定位。傳統教師的角色是知識的傳遞者、教材的執(zhí)行者、家長的代理人、學生的榜樣、教學中的權威?,F在,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不再單一,掌握的信息技術手段甚至比教師多,教師的角色就必須向學習者、合作者、促進者、研究者轉型。要做到這一點,教師必須構建新型知識觀,樹立終身學習的信念,不僅要在本專業(yè)的深度上不斷拓展,還需要跨學科不斷探索,激活思維,開拓視域,提升高度,做跨界教師。
(二)新型教育觀的構建
2019年暑假,安徽周安員老師的悲劇與山東楊守梅老師的平反事件讓家校關系、師生關系再一次進入人們的視野。一時間,教師們紛紛不寒而栗,人人自危,甚至有人直呼,楊守梅事件將摧毀中國教育。雖然周老師的悲劇和楊老師的冤屈的確令教育人心有戚戚然,但也引發(fā)了整個社會更多地關注教師的職業(yè)尊嚴。作為教育者,除了悲痛,也不應選擇當“佛系”教師逃避現實,而是應該思考新型教育觀的構建。教師應該認識到,現在的教育已不再是教師的“一言堂”,個人意識的覺醒,社會文化的多元,早已讓教育對象學生及合作對象家長具備了更多的自我意識和選擇傾向。教師不能因為時代變遷而將家校關系、師生關系處理為對立關系,甚至認為是對師道尊嚴的挑戰(zhàn)與否定,而是應接受這一關系發(fā)生的新的時代變革,唯有接受,才可能與其進行正面的溝通、有效的引導,形成教育的合力。
同時,教師要堅信無論何時家校關系、師生關系的關鍵都在教師,只要自身行端立正,堪稱示范,主動作為,創(chuàng)新方法,無論外部環(huán)境如何,教師始終可以自由快樂地站穩(wěn)三尺講臺,無畏變革。學校管理者理應不斷提升工作預見性及全局性,搭建良性交流平臺,形成有效反饋機制,在保護教師積極性的同時,不斷促進家校關系、師生關系和諧發(fā)展。
(三)新型人才觀的構建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一定的學歷和職稱成為判斷一個人是否是人才的標準。隨著社會的進步、科技的發(fā)展,這個標準已不適應這個時代,教師需要樹立新的、科學的人才觀。對人才這一概念,應該從多角度、多層面去理解,應該以發(fā)展的眼光去認識,賦予人才以新的時代的內涵。有好成績、能考上好大學就是人才的標準嗎?顯然不是,種種高分低能、眼高手低甚至釀成社會悲劇的例子比比皆是。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智只是其中一個方面,而文化成績又只是智當中的一個小方面。因此,創(chuàng)新學生培養(yǎng)模式和評價方式迫在眉睫。
怎樣培養(yǎng)學生?要突出德育實效性,要提升智育水平,要強化體育鍛煉,要增強美育熏陶,要加強勞動教育。這些就應在日常的教育教學中一點一滴地去落實,如落實好晨跑、課間操、體育課,落實好社會實踐課程,落實好愛校建校勞動,落實好各類主題教育活動等。
怎樣評價學生?需要進一步轉變單一評價模式,真正落實綜合素質評價方式,評價取向應從甄別選拔到促進發(fā)展,評價主體應從教師評定到多元協商,評價內容應從學業(yè)表現到全面綜合,評價方法應從成績量化到質性描述,評價結果應從呈現結論到分析與解決問題。讓更多的學生在多元學習生活中獲得成就感及榮譽感,從而培養(yǎng)出全面發(fā)展、品德高尚、獨立自主的個體。管理者更應意識到,這不只是一線教師的職責,更是教育管理者肩上的重擔,應積極轉變觀念,主動擔當作為,以常規(guī)教育教學為載體,不斷強化學生綜合素質培養(yǎng),拓寬綜合實踐渠道,完善綜合素質評價體系,加強對學生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的探索,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參考文獻:
[1]劉 選,楊素娟.網絡遠程教育教師能力框架實證研究:學習者視角[J].開放教育研究,2012(2):75-79.
[2]孫德芳.教師學習的生態(tài)現狀及變革走向[J].教育研究,2011(10):69-73.
[3]楊興林,馬 丁.教育理念的堅守與創(chuàng)新同等重要[J].現代教育管理,2011(6):1-4.
[4]高曉虹,趙希婧.改革開放40周年:中國新聞傳播教育的堅守與創(chuàng)新[J].新聞與寫作,2018(12):20-26.
[5]陳偉新.創(chuàng)新教育需要堅守[J].上海教育,2018(21):52.
[6]李? 可.創(chuàng)新與堅守:教育的變與不變——記遼寧省遼陽市師范附屬小學校長劉亞男[J].教育家, 2016(30):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