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沈華,白 莉,李利清,樸 香,武明云,虞堅爾
(上海中醫(yī)藥大學附屬市中醫(yī)醫(yī)院,上海市中醫(yī)藥研究院中醫(yī)兒科研究所,上海 200071)
虞堅爾教授,博士生導師,首批全國中醫(yī)藥傳承博士后導師,第五批、第六批全國老中醫(yī)藥專家學術經(jīng)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上海市名中醫(yī),海派中醫(yī)徐氏兒科第四代傳人,師承上海市名中醫(yī)朱瑞群教授。虞教授從事中醫(yī)科研、教學、臨床工作40余年,精于中醫(yī)兒科診療,經(jīng)驗豐富,療效顯著。筆者跟師隨診1年余,診治多例重度膽汁淤積性黃疸患兒。
1.1 膽汁淤積性黃疸背景 膽汁淤積性黃疸是我國嬰幼兒的常見病之一,國外文獻報道活產(chǎn)嬰兒發(fā)生率為 1 ∶5 000~1 ∶2 500[1],國內對此病的流行病學調查尚缺乏,但普遍認為其發(fā)病率高于西方國家。根據(jù)發(fā)生的部位可將其分為肝內和肝外膽汁淤積兩大類[2],而肝內膽汁淤積的主要病因有[3]:肝細胞原因、小管膜改變、膽汁轉運蛋白的遺傳缺陷、小管/導管性管腔阻塞、膽管缺失。臨床常見結合膽紅素升高、黃疸、皮膚瘙癢及肝臟腫大等[4]。
1.2 膽汁淤積性黃疸的治療 針對病因和病癥的治療是最為首要的治療方法。有關膽汁淤積傳統(tǒng)治療藥物有熊去氧膽酸(UDCA)、S-腺苷蛋氨酸、激素等。新型療法包括反式維甲酸(ATRA)、膽汁酸受體(FXR)、過氧化物酶體增殖劑激活受體(PPAR)等。ATRA可以有效減輕肝內炎癥、纖維化、膽管增生和膽汁酸含量[5]。臨床研究顯示,ATRA聯(lián)合UDCA可改善原發(fā)性硬化性膽管炎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和補體水平[6]。FXR的激活可清除增加的膽汁酸以及減少肝臟和腸道膽汁酸的重吸收[7]。如FXR激動劑奧貝膽酸可顯著降低原發(fā)性膽汁性肝硬化患者堿性磷酸酶(ALP)、C 反應蛋白(CRP)、白介素-12(IL-12)、免疫球蛋白(Ig)A、IgG 和總膽紅素(TBIL)水平,減少高密度脂蛋白和甘油三酯的產(chǎn)生,并改善肝功能、肝細胞損傷和膽汁淤積癥狀[8]。PPARα作為核轉錄因子可以通過刺激多藥耐藥蛋白3的產(chǎn)生,減輕炎癥并促進膽汁酸排泄[9]。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19是一種腸內激素,可下調7α-羥化酶來抑制膽汁酸的合成[10]。去甲脫氧膽酸是一種新型藥物,與UDCA相比,他沒有亞甲基[11],這種缺失的亞甲基可以通過肝膽管分流術的方法,從膽管細胞中被動吸收去甲脫氧膽酸[12]。對于一些無法手術治療的重癥患兒,轉而尋求中醫(yī)治療?,F(xiàn)將虞教授治療膽汁淤積性患兒的二則驗案整理介紹如下。
2.1 陰黃 吳某,男,7月。初診日期:2019年4月9日。主訴:皮膚、尿色變黃,納差7月。病史:家長訴患兒系第2胎,第2產(chǎn),足月剖產(chǎn),生后2d無明顯誘因出現(xiàn)皮膚黃染,無發(fā)熱,于家附近醫(yī)院就診,該院診斷為膽汁淤積性黃疸,予基礎治療,病情反反復復,未見好轉。2019年4月,患兒病情加重,伴發(fā)熱,于某西醫(yī)院就診,實驗室檢查:血常規(guī):肺炎支原體IgM(-),CRP 19 mg/L↑,血紅蛋白(HB)81 g/L↓,淋巴細胞百分比(LYMPH%)43.4%↓,中性粒細胞百分比(NEUT%)43.7%↑,血小板(PLT)134×109/L:白細胞(WBC)7.9×109/L;生化:白蛋白(ALB)23.10 g/L↓,ALT 228.80 IU/L↑,谷草轉氨酶(AST)452.80 IU/L↑,直接膽紅素(DBIL)206.60 μmol/L↑,TBIL 250.00 μmol/L↑;真菌葡聚糖64.5 pg/mL;內毒素(LPS)<0.01 EU/mL;肝篩:HBsAg(陰性):抗-HBs(陽性):丙肝抗體(陰性);尿常規(guī):正常;輔助檢查:腹部B超報告:肝腫大,質地差:肝門區(qū)淋巴結腫大,脾下極腹側實質占位(副脾可能)。雙腎增大,腹水少至中等量。門靜脈系統(tǒng)彩色多普勒超聲測定:肝靜脈中支彩色多普勒頻譜呈單相波,建議隨訪。入院后予告病危,先后予美羅培南、頭孢唑肟鈉抗感染,美能保肝,白蛋白糾正低蛋白血癥,維生素K1口服。患兒有膽汁淤積基礎疾病,病情復雜、肝臟病理炎癥及纖維化較重,且病程中反復發(fā)熱,控制欠佳,予肝病科及感染科會診,建議進一步檢查EB病毒抗體及脫氧核糖核酸(DNA)、血涂片、鐵蛋白,隨訪肝功能、血脂、凝血功能等,家屬表示拒絕,為尋求中醫(yī)治療,故來就診?,F(xiàn)癥:患兒皮膚、鞏膜重度黃染,色晦暗,無發(fā)熱,納差,尿色黃,大便色黃,質稀,無粘液。查體:神志清,精神軟,發(fā)稀囟平,面色鞏膜臉身皮膚黃染色暗,雙肺呼吸音粗,未及明顯干濕啰音,心音有力,律齊,未聞及雜音,腹稍膨隆,觸軟,腹壁靜脈無顯露,未見胃腸型及蠕動波,移動性濁音陽性,腸鳴音正常,舌苔垢黑,質紅,指紋淡紅。
西醫(yī)診斷:膽汁淤積性黃疸;中醫(yī)診斷:黃疸;辨證:脾虛濕滯;治法:行氣健脾,利濕退黃。
處方:茵陳 6 g,白術 6 g,柴胡 3 g,車前草 15 g,米仁 6 g,佛手 6 g,白芍 6 g,生甘草 6 g。7劑,半量服用。中藥顆粒劑(四川新綠色科技發(fā)展有限公司),每日1份,半份/次,50 mL開水沖,溫服,2次/d。囑患兒家長中西醫(yī)結合治療,中藥基礎上繼續(xù)服用西藥。
2019年5月14日二診:患兒家長訴患兒體質較弱,易被感染,故沒有復查血象?;純悍弥兴?月余,面色黃染減輕,鞏膜黃,納食略增,小便黃,大便正常,舌苔白膩,質紅,指紋淡紅。前方奏效,效不更方,上方加垂盆草9 g,桃仁3 g。7劑,服法同前。
2019年5月28日三診:患兒膚目黃染顯著減輕,胃納可,精神轉佳,二便正常,舌苔白,質淡,指紋淡紅。為增強扶正固本之力,上方加枸杞子9 g,生黃芪9 g。7劑,服法同前。
3月后隨訪,患兒復查肝功能,指標恢復正常范圍。
按:本病屬于中醫(yī)學“黃疸”范疇,黃疸有陽黃和陰黃之分。初期多屬于陽黃,病機為濕熱與痰瘀蘊結、膽汁泛溢;后期多屬陰黃,病機為脾虛與寒濕痰瘀互結?;純簛碓\時黃疸已有7月,觀其色黃晦暗,虞教授認為該病陰黃范疇。小兒臟腑嬌嫩,形氣未充,加之服藥日久,脾胃受損,致脾虛濕滯,礙逆胃氣,脾胃升降失常,浸淫肝膽,膽液不循常道,溢于肌膚而發(fā)黃疸;肝開竅于目,膽液上行可見目黃;下注膀胱,腸道,故大、小便色黃;小兒脾常不足,運化無權,且肝氣郁滯,橫逆犯胃,致脾胃升降失常,運化無權故見納差;胃失和降,濁膩上泛見舌苔垢黑。治法宜行氣健脾,利濕退黃。首診中,茵陳為利濕、退黃之要藥,清代楊時泰在《本草述鉤元》中載:“茵陳,發(fā)陳致新,與它味之逐濕熱者殊,而滲利為功,尤難相逐。黃證濕氣勝,則如熏黃而晦,熱氣勝,則如橘黃而明,濕固蒸熱,熱亦聚濕,皆從中土之濕毒以為本,所以茵陳皆宜。”茵陳輕清以助宣達之功,苦泄下降又有滲利之效,一藥而兩兼其功;白術善健脾胃、消痰水、止泄瀉;佛手具有疏肝解郁、理氣和中、燥濕化痰功效,同時,因其氣味芳香,具有醒脾理氣作用;柴胡歸肝、膽經(jīng),白芍入肝經(jīng),兩藥配伍,一升一降,一散一斂,共使氣血調,肝脾和,疼痛止,痞滿消;白芍合生甘草酸甘化陰、養(yǎng)陰柔肝,以達養(yǎng)陰助陽之效;車前草、米仁利尿通淋,同時兼具利小便而實大便之功,《金匱要略》言:“諸病黃家,但利其小便?!敝T藥并用,共奏利膽退黃之功。二診患兒服藥1月后,癥狀較前好轉,效不更方,考慮患兒黃疸日久,肝纖維化較重,增活血化瘀藥桃仁;添垂盆草加強利濕退黃功效,同時具有養(yǎng)肝護肝作用。三診時患兒膚目黃染顯著減輕,精神轉佳,二便正常,舌苔也較前明顯改善,得效后,治療大法不變,加強扶正之力,以助里邪出表,加枸杞子滋補肝腎,入黃芪增強補氣固表、托毒排膿、利尿生肌之用。綜觀治療全程,調脾疏肝,標本兼顧,攻補兼施,濕熱濁毒得清,瘀血得化而取效。
2.2 陽黃 范某,男,4月,初診日期:2019年6月12日。主訴:生后3天皮膚鞏膜黃染至今。病史:家長訴患兒系第4胎,第2產(chǎn),足月剖產(chǎn),生后3 d皮膚鞏膜黃染至今,于當?shù)啬翅t(yī)院多次住院治療,該院診斷為膽汁淤積性黃疸,予熊去氧膽酸利膽,消膽胺減少腸肝循環(huán),苯巴比妥誘導肝酶對癥治療,維生素D滴劑,維生素AD滴劑,維生素E軟膠囊及維生素K1減少副作用與營養(yǎng)支持治療,建議完善肝穿檢查。最近1次實驗室檢查:(2019.5.15)尿液分析:陰性;便常規(guī):陰性;凝血酶原時間13.40秒,部分凝血酶原時間45.10秒,凝血酶時間16.80秒;血常規(guī):WBC 10.1×109/L,NEUT%23.50%,HB 122 g/L,PLT 414×109/L,CRP 3.69 mg/L;(2019.5.21)甲胎蛋白(AFP)146743.0 ng/mL; 肝 功 能 :TBIL 199.9 μmol/L,DBIL 102.2 μmol/L,總膽汁酸(TBA)121.6 μmol/L,ALT 423 U/L,AST 963 U/L,ALP 811 U/L,γ-谷氨酰基轉移 酶(GGT)135 U/L,總蛋白(TP)59 g/L,ALB 42 g/L,球蛋白 (GLB)17 g/L,白球 比 (A/G)2.5;輔助檢 查(2019.5.16)腹部 B 超(USF51906879):肝肋下約 31 mm,左腎腎盂分離,脾、右腎未見明顯異常。胃腸道大量氣體,胰腺、膽囊顯示不清。因西藥治療效果不佳,遂于上海市中醫(yī)醫(yī)院兒科專家門診就診?,F(xiàn)癥:患兒皮膚、鞏膜中度黃染,顏色明亮,無發(fā)熱,吃奶尚可,無吐奶,精神及睡眠可,小便色黃,量可,大便黃綠色。查體:神志清,精神可,發(fā)稀囟平,面色鞏膜臉身皮膚黃染,雙肺呼吸音粗,未及干濕啰音,心音有力,律齊,未聞及雜音,腹軟不脹,肝肋下3 cm,劍突下3 cm,質軟,脾肋下1.5 cm,未及包塊。腸鳴音正常,舌苔黃膩,質紅,指紋淡紅。
西醫(yī)診斷:膽汁淤積性黃疸;中醫(yī)診斷:黃疸;辨證:濕熱蘊結,脾虛肝郁;治法:清熱利濕,健脾疏肝。
處方:生白術 6 g,茯苓 6 g,茵陳 3 g,柴胡 3 g,生地9 g,生黃芪9 g,白芍 9 g,佛手 6 g,垂盆草9 g,桃仁3 g,生甘草9 g,米仁9 g。7劑,半量服用。中藥顆粒劑(四川新綠色科技發(fā)展有限公司),每日1份,半份/次,50 mL開水沖,溫服,2次/d。囑患兒家長中西醫(yī)結合治療。
2019年6月26日二診:7劑后,面色黃染減輕,鞏膜黃,納食略增,小便黃,大便正常,舌苔白膩,質淡,指紋淡紅。前方奏效,效不更方,7劑,服法同前。
2019年7月24日三診:中西醫(yī)結合治療1月后,患兒膚目黃染顯著減輕,大小便正常,舌苔白,質淡,指紋淡紅。肝功能:TBIL 113.10 umol/L,DBIL 70.4 umol/L,ALT 268 U/L,AST 348 U/L,ALP 578 U/L,GGT 114 U/L,ALB 43.4 g/L。為增強扶正固本之力,上方加黨參9 g。7劑,服法同前。如患兒無明顯不適可繼續(xù)服用此方1月。2月后隨訪,小兒肝腎功能檢查已在正常范圍。
按:本病屬于陽黃,病機為濕熱蘊結,熏蒸肝膽,肝膽疏泄不利,膽汁外溢而致。濕熱日久不化,入于血分,脈道不通,膽汁難以循其常道而行,排泄受阻,則黃疸加深。治療上應清熱利濕退黃?!督饏T要略》載:“黃家所得,從濕得之?!惫手赜靡痍惽鍩崂麧瘛,F(xiàn)代研究發(fā)現(xiàn)[13],茵陳蒿的代表成分6,7-二甲氧基香豆素對各種肝病,特別是對陽黃綜合征的治療顯示出良好療效;白術、佛手健脾化痰;米仁,茯苓使?jié)裥皬男”惴窒?;桃仁活血祛瘀;添垂盆草加強利濕退黃、清熱解毒[14],現(xiàn)代研究證實[15],垂盆草苷對肝內膽汁淤積幼齡大鼠的肝功能具有保護作用,血清中ALT、AST、ALP、TBIL水平和肝勻漿中髓過氧化物酶MPO活性降低。垂盆草提取物(SSE)可降低血清ALT、AST、ALP、GGT、DBIL和TBIL水平及減緩α-荼基異硫氰酸鹽(ANIT)誘導肝損傷的膽汁流速;生地清熱涼血,養(yǎng)陰生津,以利濕過渡而傷陰液之弊。二診患兒服藥7劑后,面色黃染減輕,前方奏效,效不更方。三診患兒膚目黃染顯著減輕,治療大法不變,加強扶正之力,以助里邪出表,加黨參,與白術、茯苓、甘草取四君之意,以補中益氣,提高患兒免疫力。綜觀治療全程,虞教授以清熱利濕為主,但不忘調脾疏肝,標本兼顧,濕熱濁毒得清,瘀血得化而取效。
3.1 膽汁淤積性黃疸的中醫(yī)背景 膽汁淤積性黃疸歸于中醫(yī)黃疸病,古稱“黃癉”。《素問·平人氣象論》:“溺黃赤,安臥者,黃癉,目黃者,曰黃癉。”《靈樞》曰:“身痛而色微黃,齒垢黃,爪甲上黃,黃癉也,安臥,小便黃赤?!泵鞔_指出目黃、身黃、小便黃為黃疸病的三大主要臨床癥狀,為后世認識本病奠定了基礎。
黃疸病病因,結合眾醫(yī)家論述觀點,可歸納為:外感六淫、飲食不節(jié)、情志內傷等。關于黃疸病病機,眾醫(yī)家總結為濕熱蘊蒸、寒濕阻遏、血瘀肝郁、脾胃虛損、外感毒邪5個方面。關于濕熱蘊蒸發(fā)黃,古人論述頗多,《素問·六元正紀大論》載:“褥暑濕熱相搏,爭于左之上,民病黃癉而為跗腫。”最早提出了炎暑濕熱致黃這一病機。至漢朝時期,張仲景進一步指出,黃疸的形成與瘀熱有關?!秱摗け骊柮鞑∶}證并治》曰:“陽明病……此為瘀熱在里,身必發(fā)黃?!敝了卧饡r期黃疸濕熱論盛行,成無已在《傷寒明理論》中論述:“濕也,熱也,甚者則發(fā)黃。內熱己盛,復被火者,亦發(fā)黃也?!鼻宕~天士《臨證指南醫(yī)案》中有述:“病從濕得之……陽黃之作,濕從火化,瘀熱在里,膽熱液泄,……熏蒸遏郁,侵于肝則身目俱黃?!睆摹饵S帝內經(jīng)》開始,歷代醫(yī)家均認為濕熱蘊結為黃疸主要的病機,并且理論探討也是不斷的深入,完善。歷史上有關寒濕發(fā)黃的記載不如濕熱發(fā)黃豐富?!秱摗吩唬骸皞l(fā)汗己,身目為黃,所以然者,以寒濕在里不解故也?!薄夺t(yī)學心悟》有述:“又有寒濕之黃,黃如熏黃色,暗而不明,或手腳厥冷,脈沉細,此名陰黃。”提示寒濕內阻也是黃疸的病機之一,且多數(shù)是陰黃之證。
3.2 中醫(yī)藥治療黃疸病的現(xiàn)代研究 Yan等[16]報道,在ANIT的干預下,膽汁酸(BA)的結構發(fā)生了顯著的改變,在接受茵陳蒿湯(YCHT)治療的膽總管結扎(BDL)組大鼠中,血清 TBIL、總膽汁酸(TBA)、ALT、AST及GGT均低于假手術BDL組。茵陳蒿湯全方組、單味大黃組、全方缺梔子組(大黃與茵陳配伍)各項指標(TBIL、DBIL、ALT、AST) 均較模型組明顯改善,茵陳蒿湯全方組方配伍合理,大黃在方中發(fā)揮主要作用,茵陳對大黃有協(xié)同作用[17]。茵陳五苓散對ANIT所致的黃疸型肝損傷有一定的干預作用,其機制可能與調節(jié)氧化應激、三羧酸循環(huán)和氨基酸代謝途徑有關[18]。臨床研究中,茵梔黃口服液聯(lián)合其他治療提高了新生兒黃疸治療的有效率,且縮短了黃疸消退時間[19-20]。不同劑量復方黃櫨口服液可降低ANIT誘導的黃疸型肝炎小鼠血清中ALT、AST、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水平,有很好的保肝作用[21]。另一研究同樣證實復方黃櫨口服液可減輕造模所致的小鼠肝損傷[22]。
4.1 整體觀念,辨證論治 中醫(yī)學獨特的理論體系是整體觀念,辨證論治。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構成人體的各個臟腑在功能上相互協(xié)調、相互為用,病理上也是相互影響的。同時也認為,人生活在自然界中,人體的生理功能以及病理變化與自然界息息相關。如《金匱要略·臟腑經(jīng)絡先后病脈證第一》云:“人稟五常,因風氣而生長,風氣雖能生萬物,亦能害萬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币虼?,虞教授在診病中強調整體觀念,通過四診之見,進行整體辨治與分析,明確病勢發(fā)展趨向,綜合分析各臟腑之間生理上的相互聯(lián)系及病理上的相互影響,作出結論,辨證施治。
4.2 重視脾胃,兼顧疏肝利膽 《素問》曰:“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睔v代醫(yī)家皆謂脾胃為后天之本,并將脾胃功能的恢復作為疾病轉歸的判斷依據(jù),凡病者“得胃氣者生,失胃氣者亡”,故疾病的治療過程中,應時時注意顧護胃氣。無論陽黃、陰黃,虞教授都會選用調理脾胃之品,如白術、佛手、甘草、黃芪等,所謂“蓋脾土強者,足以捍御濕熱,必不生黃”,健脾補虛之藥多有燥濕功效,則能祛濕退黃。
黃疸病位在脾胃,與肝膽密切相關,濕邪易傷脾胃,脾胃失健則氣機不利,肝膽樞機不利,故臨床黃疸病常見肝脾不調之證,一為脾胃虛弱,一為肝郁血瘀。所謂“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醫(yī)案中多用白術、白芍、柴胡、佛手等健脾疏肝藥物恰在于調理肝脾,使氣機暢通。故在黃疸治療上應調和肝脾,二者兼顧,方能取得良好療效。
4.3 靈活運用活血藥物 東漢時期,張仲景提出了濕熱痹郁脾胃氣機,邪熱“癖”結于血,導致發(fā)黃的病機。朱肱在《活人書》中將濕熱發(fā)黃與血瘀發(fā)黃并提,成無己堅持瘀血致黃理論,黃疸“血分說”更是在晚清民國時期達到頂峰。不論濕熱還是寒濕,病位都深達血分。虞教授認為,黃疸臨床多見于慢性病,久病必瘀,病久入絡,患者體內必有瘀血作祟,辨證多有血瘀之象?!梆觥奔仁遣±懋a(chǎn)物,又是致病因素,瘀血滯留體內,瘀滯脈道,損傷正氣,耗損傷血,日久又可化熱生火,煎熬陰血,灼傷脈絡,更使陰血受傷。此時,加一些活血養(yǎng)血之品,如桃仁、丹參、白芍等,以達活血化濕,調暢氣機之功。
虞教授治療此病,常以整體觀念為指導思想,首重正氣,尤其重視脾胃的養(yǎng)護,其次兼顧肝膽,靈活運用活血藥物。同時,虞教授認為必須分清疾病的本末主次,病情的輕重緩急,遵循“急則治標,緩則治本”法則,《素問·標本病傳論》曰:“知標本者,萬舉萬當;不知標本,是謂妄行?!碑斉R床癥狀較重,黃疸較深時,利膽退黃、保肝降酶是當務之急,切不可盲目自信單用中醫(yī)療法,要急時應用現(xiàn)代醫(yī)學的治療手段對癥處理,采用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方案,標本兼顧方能藥到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