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馨 李鈺珍 陳旭虹#
1 浙江省中醫(yī)院 浙江 杭州 310006
2 浙江省金華廣福腫瘤醫(yī)院 浙江 金華 321000
干眼是影響患者生活、視覺質量,及加重社會負擔的一類常見疾病[1]。是干眼癥、干眼病及干眼綜合癥的統(tǒng)稱[2]。目前世界范圍內干眼發(fā)病率大約在5%~50%。雖然用于干眼治療的方法及藥物很多,但由于引起干眼的病因眾多,或因對治療適應癥把握不佳,故治療效果欠理想。
灸法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同疾病進行斗爭中產生,并在應用實踐中不斷發(fā)展的治療方法。雷火灸是在其基礎上發(fā)展的一種外治療法,對臨床許多急、慢性疾病都有著顯著的療效。由于現代環(huán)境污染、電子產品普及等,瞼板腺功能障礙、瞼緣炎、視屏終端綜合征等病患逐漸增多。故增加了蒸發(fā)過強型干眼的發(fā)生率。本研究通過對患者臨床癥狀評分、淚膜破裂時間(BUT)、角膜熒光素染色(FL)、Schirmer I試驗(SIT)的觀察,了解雷火灸熏治法對蒸發(fā)過強型干眼治療的療效。
1.1 一般資料:選擇2015年1月至2017年2月浙江金華廣福醫(yī)院眼科門診符合干眼診斷標準、屬于蒸發(fā)過強型干眼患者50例(100只眼)。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25例。治療組男5例,女20例;平均年齡48.23±10.42歲;對照組男4例,女21例,平均年齡52.68±11.80歲。兩組性別、平均年齡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自愿參加本觀察,排除合并心、腦、肝、肺、腎等器官器質性病變患者,排除有眼部手術史及懷孕、哺乳期婦女。
1.2 診斷標準:干眼的診斷目前尚無統(tǒng)一的標準。按照“2013年干眼臨床診療專家共識”:①有干燥感、異物感、燒灼感、疲勞感、不適感、視力波動等主觀癥狀之一和BUT≤5s或Schirmer I試驗(無表面麻醉)≤5mm/5min可診斷干眼;②有干燥感、異物感、燒灼感、疲勞感、不適感、視力波動等主觀癥狀之一和5s<BUT≤10s或5mm/5min<Schirmer I試驗結果(無表面麻醉)≤10mm/5min時,同時有角結膜熒光素染色陽性可診斷干眼。并根據患者病史情況,癥狀表現篩查出屬于蒸發(fā)過強型干眼。
2.1 對照組:采用熱敷,按摩瞼板腺,局部采用日本參天制藥生產的0.1%愛麗玻璃酸鈉滴眼液治療。
2.2 治療組:按摩瞼板腺,并使用雷火灸治療。灸療部位:前額部、雙眼部、淚腺部位、鼻部(雷火灸對著鼻孔深吸氣后略摒氣)、耳部。穴位:點穴包括印堂、攢竹、魚腰、四白、睛明、瞳子髎、太陽、風池;熏雙耳,點耳穴:耳門、耳垂、翳風、迎香。最后點雙手合谷穴。
操作步驟:灸前安全宣教,患者取坐位,頭部略向前傾,灸具位于患者頭面部前下方,防止艾絨火苗脫落燙傷患者。①前額灸:在前額部發(fā)際與眉部上緣之間,做橫行和直行方格樣移動,來回10次為1單元,每單元間用手按揉,被灸處至皮膚發(fā)紅、發(fā)熱為度。②眼部灸:a雙目閉,在眼瞼部、淚腺部小回旋法灸至皮膚微微發(fā)紅、發(fā)熱;b雙眼睜開,眼球不動,順時針旋轉灸雙眼,旋轉10次為1單元,共10個單元,每單元間囑患者閉目,操作者用手按壓雙眼1次。用雀啄法灸眼周穴位,每穴30次,同時配合穴位按摩(用拇指或食指指腹輕柔穴位);眼球轉動,雙眼跟火頭上下左右轉動為1回合,共10個回合[3-4]。③鼻部灸:火頭距鼻孔2cm,讓患者頭后仰深吸氣后摒氣至眼淚流出,用食指、拇指指腹沿睛明、迎香穴上下來回輕柔。④耳部灸:用螺旋灸法,灸雙耳,直至耳廓、耳門處發(fā)紅、發(fā)熱為度。然后用雀啄法依次點灸耳部穴位,每穴位灸10次。每日灸療1次,每次30分鐘。全部病例治療以10天為1療程,連續(xù)2個療程,觀察病情變化。以上4種灸法,均采用平補平瀉法,距離皮膚2~3cm懸灸,注意勤吹燃盡的艾灰,保持雷火灸溫度,警惕艾絨脫落。
2.3 觀察指標:分述如下。
2.3.1 主觀臨床癥狀評分:采用問卷形式對治療前患者臨床癥狀進行計分。癥狀項目包括:①干澀感;②異物感;③視疲勞;④燒灼感及流淚。評分標準:0分,無癥狀;有癥狀出現頻率低于3次/周,休息后能緩解為1分;介于l~5分之間為2~4分;癥狀經常出現,影響工作降低生活質量,用藥才能緩解為5分;癥狀出現介于5~9分之間為6~8分;癥狀持續(xù)出現,嚴重影響生活質量,用藥不能緩解為9分。
2.3.2 淚膜破裂時間測定(BUT):將患者頭部置于裂隙燈頭架上,用鈷藍色濾光片觀察,于結膜囊內滴入1%熒光素鈉,囑患者眨眼3或4次,觀察自最后一次瞬目后睜眼至角膜出現第一個黑斑的時間為淚膜破裂時間。秒表記錄,測量3次,取平均值。
2.3.3 Schirmer I試驗(SLT):取天津晶明新技術開發(fā)有限公司生產的5mm×35mm的濾紙條(?;颊卟贿M行眼表表面麻醉,一端反折5mm,輕放入患者下結膜囊中外1/3處,避開角膜,囑患者輕輕閉眼,5分鐘后取出濾紙,測量濾紙條被浸潤的毫米數。
2.3.4 角膜熒光素染色(FL)評分:采用12分法:將角膜分為4個象限,每個象限為0~3分,無染色為0分,1~30個點狀著色為1分,>30個點狀著色但染色未融合為2分,3分為出現角膜點狀著色融合、絲狀物及潰瘍等[5]。
2.4 統(tǒng)計學方法:全部資料均應用SPSS 17.0統(tǒng)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若符合正態(tài)分布,采用參數檢驗配對設計資料比較的T檢驗。若不符合正態(tài)分布,采用兩個配對樣本比較的非參數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秩和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3.1 主觀癥狀變化:各項臨床癥狀治療結果,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干眼癥狀前后對比(-x±s)
3.2 客觀檢查結果:兩組干眼患者治療前后淚膜破裂時間、淚液分泌試驗、角膜熒光染色評分結果。見表2。
表2 雷火灸療干眼客觀檢查結果對比(-x±s)
中醫(yī)學對干眼的認識早有記載,輕癥歸屬于“白澀證”范疇,又名“干澀昏花癥”;重癥歸屬于“神水將枯證”“神氣枯瘁”等。其病因多為外感疫邪停留或余邪未盡,隱伏脾肺兩經,阻礙津液之敷布;或日久風沙塵埃侵襲或長期待于空調房及近火煙熏等刺激,致肺衛(wèi)氣郁不宣,化燥傷津,目失所榮;或沉酒恣燥,肥甘厚味,致脾胃蘊結濕熱,郁久傷陰;或勞瞻竭視,過慮多思,心勞太過致肝腎虧耗,目失濡澤;勞作過度,體虛氣衰,氣機衰憊,肝腎之陰虧虛。不能敷布精微,潤澤五臟,上榮于目而致目失濡養(yǎng)。
干眼治療上,西藥(人工淚液眼藥水)局部滴眼,以及手術均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臨床癥狀,減輕患者的痛苦,但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6]。雷火灸以中醫(yī)陰陽五行學說、臟腑經絡學說為理論指導,突破了禁灸眼周部位傳統(tǒng)手法,直接施灸于眼周穴位。眼與臟腑之間的密切關系,主要依靠經絡為之貫通,以維持正常的視覺功能。此法采取直接在眼球外眼周穴位施灸,熱輻射力可通過眼球達到眼周、眼底,使五臟六俯的氣血隨經脈走于目,使眼部血液循環(huán)增加,刺激眼神經興奮??梢哉{和陰陽、疏通經絡、行氣活血、扶正祛邪、開竅明目,達到提高淚液的量和質、緩解眼表損害程度,改善眼部癥狀。
5 參考文獻
[1]Saldanha IJ,Petris R,Han G,Dickersin K,Akpek EK:Research questions and outcomes prioritized by patients with dry eye[J].JAMA Ophthalmol 2018.
[2]中華醫(yī)學會眼科學分會角膜病學組.干眼臨床診療專家共識(2013年)[J].中華眼科雜志,2013,49(1):73-75.
[3]趙時碧.中國雷火灸療法[M].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2008:104.
[4]郝小波.中醫(yī)外治眼病[M].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2014:24.[5]劉敏,高衛(wèi)萍.120例干眼癥臨床特征分析[J].浙江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09,33(1):59-60.
[6]章友美,翁文慶.滋陰養(yǎng)目湯聯合人工淚液治療肝腎陰虛型干眼癥30例觀察[J].浙江中醫(yī)雜志,2015,50(12):90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