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俊娣 葉 斌 周桃梅 傅麗霞
慢性萎縮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一種由多種致病因素導致的胃黏膜慢性炎癥病變,其病理特征為胃黏膜固有腺體萎縮性改變,伴發(fā)的腸上皮化生和異型增生等癌前病變,被公認為胃癌的癌前疾病[1]。研究發(fā)現(xiàn),80%以上胃癌患者曾經(jīng)歷CAG病程[2]。西醫(yī)治療CAG的方法包括:根除幽門螺旋桿菌(H.pylori,Hp)感染及針對食欲減低、上腹痛、反酸等消化不良癥狀的對癥治療,而中醫(yī)藥治療CAG可獲得良好的臨床效果[3]。本研究觀察胃蘇顆粒治療CAG的臨床效果,并檢測胃黏膜三葉因子2(Trefoil factor2,TFF2)、核轉錄因子-κB(nuclear factor kappa B,NF-κB)表達水平,探討胃蘇顆粒治療CAG的作用機制。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1月—2017年12月在麗水市中心醫(yī)院診治的CAG患者100例,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0例。本研究方案經(jīng)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所有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納入標準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1)年齡18~70歲,性別不限;(2)所有患者均符合CAG診斷標準[4-5];(3)入組前未使用治療萎縮性胃炎相關藥物。排除標準:(1)合并消化性潰瘍、消化道腫瘤者;(2)合并其他系統(tǒng)嚴重原發(fā)病、惡性腫瘤者;(3)妊娠期、哺乳期婦女及藥物過敏者。
2.1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Hp陽性者均口服雷貝拉唑膠囊10mg,克拉霉素片0.5g,左氧氟沙星膠囊0.2g,2次/天,共 7天。7天后,對照組予替普瑞酮口服[規(guī)格:50mg/粒;衛(wèi)材(中國)藥業(yè)有限公司;批號13110574],每次 50mg,3 次/天;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服胃蘇顆粒(規(guī)格:5g/袋;揚子江藥業(yè)有限公司;批號 13120482),每次 5g,3次/天。兩組療程均為 12周,療程結束后復查胃鏡,取胃竇部兩處,胃角、胃體大小彎各1處組織病理檢查。
2.2 觀察指標
2.2.1 臨床癥狀評分 參考文獻[6]對腹脹、腹痛、噯氣、納差、惡心嘔吐、嘈雜、反酸進行評分。評分標準:0分:無癥狀;1分:癥狀偶發(fā);2分:癥狀頻發(fā)且影響生活,但經(jīng)藥物治療后緩解;3分:癥狀難以忍受且嚴重影響生活,經(jīng)藥物治療后無緩解。分度標準:輕度:總分1~3分;中度:總分4~7分;重度:總分≥8分。
2.2.2 病理學評分 參考文獻[7]對胃黏膜炎性反應、活動度、萎縮、腸上皮化生及異性增生進行評分。評分標準:0分:無病變;1分:病變范圍小于1/3胃黏膜;2分:病變范圍介于1/3至2/3胃黏膜之間;3分:病變范圍大于2/3胃黏膜。分度標準:輕度:總分1~3分,中度:總分4~7分,重度:總分≥8分。
2.2.3 檢測胃黏膜TFF2、NF-κB表達 采用實時熒光定量PCR法(realtime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Reaction,RT-PCR)檢測胃黏膜中TFF2、NF-κB mRNA的表達水平:取適量胃黏膜制成組織勻漿,采用Trizol法提取總RNA,將獲得的RNA反轉錄為cDNA,將cDNA作為模板,滴加目標基因引物,在熒光PCR儀中擴增。最后,將PCR產(chǎn)物在瓊脂糖凝膠中電泳,采用溴化乙錠染色,使用圖像分析儀檢測條帶吸光度,并行定量分析。以上操作均嚴格按照試劑盒說明書進行。
2.3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13.0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3.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觀察組男30例,女20例;平均年齡(42.64±10.15)歲,平均病程(5.28±3.17)年,胃黏膜萎縮病變程度[4]:輕度11例,中度21例,重度15例。對照組男28例,女22例;平均年齡(42.97±10.16)歲,平均病程(5.25±3.16)年,胃黏膜萎縮病變程度:輕度16例,中度20例,重度14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3.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臨床癥狀改善情況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臨床癥狀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臨床癥狀評分均較治療前明顯降低,觀察組降低更明顯,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 1。
表1 兩組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臨床癥狀改善情況比較(分,±s)
表1 兩組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臨床癥狀改善情況比較(分,±s)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對照組:替普瑞酮;觀察組:替普瑞酮+胃蘇顆粒
組別觀察組對照組例數(shù)50 50治療前12.35±3.41 12.36±3.39治療后2.37±1.01*△6.58±1.06*
3.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胃黏膜病理學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胃黏膜病理學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的胃黏膜病理學評分均較治療前明顯降低,觀察組的降低程度更明顯,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胃黏膜TFF2、NF-κB表達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胃黏膜TFF2、NF-κB表達水平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胃黏膜TFF2 mRNA表達水平均較治療前升高(P<0.05),觀察組優(yōu)于對照組(P<0.05);兩組胃黏膜NF-κB mRNA表達水平均較治療前降低(P<0.05),觀察組優(yōu)于對照組(P<0.05)。見表 3。
表3 兩組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胃黏膜TFF2、NF-κB表達比較(±s)
表3 兩組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胃黏膜TFF2、NF-κB表達比較(±s)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TFF2:三葉因子 2;NF-κB:核轉錄因子-κB;對照組:替普瑞酮;觀察組:替普瑞酮+胃蘇顆粒
組別觀察組治療前治療后對照組治療前治療后例數(shù)50 TFF2NF-κB 0.37±0.04 1.12±0.09*△18.05±4.28 7.82±1.92*△50 0.36±0.04 0.78±0.06*18.07±4.31 11.56±3.78*
CAG的發(fā)病機制復雜,迄今為止尚未完全明了。Hp感染被認為是關鍵的致病因素,根除Hp可有效抑制CAG患者胃黏膜的活動性炎癥,延緩或阻止胃黏膜萎縮的發(fā)展。但是,胃黏膜萎縮、腸化是否可逆轉尚無定論[8]。中醫(yī)藥治療CAG有明顯優(yōu)勢,甚至可逆轉胃黏膜腸上皮化生、異型增生[9]。胃蘇顆粒由紫蘇梗、陳皮及香附等組成。紫蘇梗開郁和胃;陳皮理氣健脾;香附疏肝解郁;枳殼行氣開竅;香櫞、佛手理氣和中;雞內(nèi)金、檳榔消食健胃。組方具有疏肝和胃、消脹止痛的功效[10]。研究顯示,胃蘇顆??梢种莆杆岱置凇⒈Wo胃黏膜、促進胃動力[11]。胃蘇顆??赡芡ㄟ^調控血清中表皮生長因子(EGF)、一氧化氮(NO)、白介素 32(IL-32)、轉化生長因子 β1(TGF-β1)水平以減輕炎性損傷,保護胃黏膜[12]。替普瑞酮是臨床常用的胃黏膜保護劑,廣泛用于各種胃黏膜病變[13]。
TFF2是一種胃竇黏膜上皮細胞合成和分泌的小分子蛋白質。TFF2在慢性淺表性胃炎、慢性萎縮性胃炎、胃癌中呈進行性減低,提示TFF2是一種胃黏膜保護和修復因子。研究發(fā)現(xiàn),TFF2可促進胃黏膜糖蛋白分泌及生成具有黏膜保護作用的復合物;可促進黏膜上皮細胞向黏膜破損部位移行[14-15]。NF-κB作為多向性轉錄調節(jié)的因子,在正常胃黏膜、慢性萎縮性胃炎、胃癌中的陽性表達率呈逐步增強[16]。NF-kB可調控炎癥反應各階段的一系列炎癥因子的表達,從而在炎癥反應、腫瘤的發(fā)生等過程中發(fā)揮重要作用[17]。
表2 兩組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胃黏膜病理學評分比較(分,±s)
表2 兩組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胃黏膜病理學評分比較(分,±s)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對照組:替普瑞酮;觀察組:替普瑞酮+胃蘇顆粒
組別觀察組治療前治療后對照組治療前治療后例數(shù)50 50炎性反應2.68±0.07 0.79±0.04*△2.67±0.07 1.13±0.05*活動性2.57±0.06 0.76±0.04*△2.56±0.06 1.15±0.05*萎縮2.42±0.06 0.95±0.05*△2.40±0.06 1.17±0.05*腸上皮化生2.48±0.06 0.91±0.05*△2.47±0.06 1.16±0.05*異型增生2.21±0.06 0.85±0.05*△2.23±0.06 1.02±0.05*
本研究結果顯示,替普瑞酮聯(lián)合胃蘇顆??娠@著改善CAG患者的臨床癥狀和胃黏膜病理學情況,提高胃黏膜TFF2 mRNA表達水平(P<0.05),降低胃黏膜 NF-κB mRNA 表達水平(P<0.05),推測胃蘇顆粒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的作用機制可能與上調胃黏膜TFF2、下調胃黏膜NF-κB的表達有關。但由于研究樣本偏少、隨訪時間較短,相關結果尚需進一步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