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主婚人制度關乎古代婚姻的成立。主婚人劃分為不同的順序。父母比祖父母擁有主婚的優(yōu)先權。主婚人制度是造成寶玉和黛玉愛情悲劇的法律原因。
關鍵詞 主婚人 優(yōu)先權 主婚權
基金項目:合肥工業(yè)大學教學研究項目:全面依法治國背景下“法律與文學”交叉類通識教育選修課的教學研究與實踐。
作者簡介:葉反修,合肥工業(yè)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法律文化。
中圖分類號:D929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1.223
一、主婚人制度的法律演變
主婚人,又稱主婚權人,就是主持男女嫁娶及婚禮的人。在我國古代,法律意義上的主婚人是有明確的資格限制的,只有婚姻當事人一定范圍內(nèi)的親屬才有資格成為主婚人。主婚人享有主婚權,也就是法律賦予的決定婚姻當事人的婚姻成立、存續(xù)及解除的權利。確定主婚人的依據(jù)是宗法血緣關系的遠近以及尊卑長幼關系,享有主婚權的人通常不是一個人,是婚姻當事人一定范圍內(nèi)的親屬。
最早在法律上對主婚人制度作出明確規(guī)定的是唐代?!短坡墒枳h》“嫁娶違律”條規(guī)定 :諸嫁娶違律,祖父母、父母主婚者,獨坐主婚。若期親尊長主婚者,主婚為首,男女為從。余親主婚者,事由主婚,主婚為首,男女為從;事由男女,男女為首,主婚為從。若男女被逼,若男年十八以下及在室之女,亦主婚獨坐。(《唐律疏議》卷14,戶婚)。
唐律沒有明確規(guī)定嫁娶必須要有主婚人,但不能據(jù)此認為主婚人在男女嫁娶中是可有可無的,相反,主婚人在男女嫁娶中是不可或缺的。唐律列舉的每一種嫁娶違律的情形,主婚人都要承擔法律責任,區(qū)別僅在責任的大小和主從而已。既然嫁娶違律肯定要追究主婚人的責任,那反過來說明主婚人一定參與了男女的嫁娶活動,否則立法作這樣的規(guī)定就讓人無法理解。“唐代法律并沒有從正面對父母、期親尊長的主婚權作出嚴格規(guī)范,對主婚權的確認和規(guī)范是通過追究主婚人的法律責任來實現(xiàn)的?!边@種說法應該是符合當時的社會實際的。
明代的法律規(guī)定,凡嫁娶皆由祖父母、父母主婚。祖父母、父母俱無者,從余親主婚。其夫亡攜女適人者,其女從母主婚。若已定婚未及成親而男女或者身故,不追彩禮。 (《大明會典》卷20,戶口)明律明確規(guī)定了主婚人的范圍以及主婚人行使主婚權的先后順序。這可以有效避免主婚權行使過程中產(chǎn)生的分歧,增強了主婚權制度的可操作性,確保主婚權制度能夠真正得到落實。清朝繼承了明律關于主婚人制度的規(guī)定。
眾多享有主婚權的人,在實際行使主婚權時,是有先后順序的。以唐律的規(guī)定為例,祖父母、父母(直系尊親屬)為第一順序主婚人,享有絕對的主婚權。期親尊長(指“伯叔父母、姑、兄、姊”等服喪期為一年的尊親屬)是第二順序主婚人。第三順序的主婚人是“余親”,也就是“期親卑幼及大功以下”親屬。主婚權由順序在前的主婚人行使,前一順序的主婚人不僅優(yōu)先于后一順序的主婚人,而且也排斥后一順序主婚人的主婚權。不難看出,劃分主婚人順序的依據(jù),是主婚人與婚姻當事人之間親屬關系的遠近。而確立親屬關系親疏的依據(jù),則是根據(jù)禮制確立的五服制度。這也體現(xiàn)了我國傳統(tǒng)法制禮法結合的特點。
二、祖父母與父母的主婚權的行使問題
自唐律開始,歷代法律對主婚人行使主婚權,都規(guī)定了先后順序,以避免出現(xiàn)主婚權行使的積極沖突(多個主婚權人爭奪主婚權)和消極沖突(享有主婚權的人都放棄行使主婚權),不至于因多個主婚權人爭搶主婚權或都放棄行使主婚權而致嫁娶無法進行。但法律在這個問題的規(guī)定上存在漏洞。法律注意到了不同的親屬與婚姻當事人的關系有親疏遠近之分,因而在行使主婚權時對主婚權人劃分了若干順序,但這并不能徹底解決主婚權行使的沖突問題。法律忽視了同一順序的主婚權人不一定是唯一的,也可能會是多個人,例如,期親尊長,就有伯叔父母、姑、兄、姊等,那么在同一順序里的多個主婚權人,他們行使主婚權有沒有先后順序之分?如果沒有先后順序之分,那么同一順序的主婚權人在行使主婚權時,勢必也會出現(xiàn)主婚權行使的積極沖突和消極沖突,而這同樣會影響到嫁娶的順利進行。
以祖父母父母為例。通常情況下,在三個順序的主婚人中,最有可能實際行使主婚權的,是第一順序的主婚人,也就是祖父母父母。如果祖父母父母都健在,那這個第一順序中,享有主婚權的人有四個,即婚姻當事人的祖父、祖母、父親和母親。這就涉及到兩個問題,一是兩代人即祖父母與父母誰優(yōu)先行使主婚權?二是同一代人的不同性別,即祖父和祖母、父親與母親,哪一個優(yōu)先行使主婚權?
中國古代男尊女卑,夫妻關系中夫為妻綱,相對于自己的丈夫,妻的地位低下,因此祖父相對于祖母、父親相對于母親擁有主婚的優(yōu)先權,應當是確定無疑的。如果祖父母之間對待孫子女的婚姻意見不一致,或父母之間對待子女的婚姻意見相左,祖父或父親擁有最終的決定權。
對于婚姻當事人而言,如果自己的祖父母、父母都健在或至少各有一人健在,此時應該由祖輩(祖父母)還是父輩(父母)來主婚?法律對此沒有明確的規(guī)定,學界也有不同的理解。
余宗其認為,祖父母的主婚權優(yōu)先于父母的主婚權。余宗其在論及寶黛的愛情悲劇時,認為“寶玉父母雙全,祖母健在,他的婚事該由法定第一主婚人祖母來主婚……賈政是寶玉的父親,是法定的第二主婚人。對于賈母主婚的決定,作為兒子賈政不敢有違母命?!?/p>
尹伊君則持相反的看法,他在論及古代婚姻“六禮”程序的第一道程序“納采”時,強調(diào)父母在這個階段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任何人,包括祖父母,也無法和父母的作用相提并論。賈赦將迎春許與孫家,‘賈母心中卻不十分稱意,想來攔阻亦恐不聽……況且他是父親主張,何必出頭多事……”由此可以看出,父母的主婚權是優(yōu)先于祖父母的,否則,以老祖宗對孫子女的溺愛,賈母對迎春的婚事一定會出手干預的。
筆者贊同尹伊君的觀點,父母比祖父母擁有主婚的優(yōu)先權。瞿同祖對此有過較為詳細的解說,他主張父母擁有絕對的主婚權。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古代婚姻自然離不開媒人的中介作用,但媒人“往來議親時自是代表婿父(家長)的,媒人決沒有代表新郎前往女家求婚的。納采時使者說某(婿父之名)使某(媒人自稱)納采,問名時說某(婿父名)將加諸卜請問名,納吉時說某使其告吉……自然,女家亦由家長(女父)出面?!奔幢阍谟H迎環(huán)節(jié),新郎自己親往女家迎娶,但他也只是承父命前往,而不是以自己的名義。從婚姻的儀式來看,每一項儀式都是在父母尤其是父親的名義下舉行的。只有在父母去世或沒有行為能力時,祖父母才可能成為實際的主婚人。
小說的第84回,關于寶玉的婚事,賈母和賈政、王夫人等人有一段對話,“賈母又道:‘提起寶玉,我還有一件事和你商量:如今他也大了,你們也該留神,看一個好孩子,給他定下。這也是他終身的大事。”請注意,賈母說的是“和你商量”,是建議,而不是自己作決定。當賈政說要寶玉學好,不然會耽誤了人家的女孩兒,“賈母聽了這話,心里卻有些不喜歡,便說道:‘論起來,現(xiàn)放著你們作父母的,那里用我去操心?”這句話明白地告訴我們,賈政、王夫人才是寶玉終身大事的決定者,賈母不過是出于對寶玉的疼愛,提一點參考意見罷了。這充分說明,在行使主婚權時,父母比祖父母擁有優(yōu)先權。
三、主婚人制度與寶黛的愛情悲劇
《大清律例》規(guī)定“嫁娶皆由祖父母、父母主婚,祖父母、父母俱無者,從余親主婚”。據(jù)此規(guī)定,寶玉婚事的決定權取決于賈政和王夫人。就世俗的眼光看,薛寶釵無疑是未來兒媳的最佳人選,薛寶釵長相俊美,端莊賢淑,性情溫和,恪守禮教,知書達理,待人接物非常得體,是封建時代中認可的好女子。較之林黛玉的性格多疑,言語尖刻,薛寶釵更得賈府上下的青睞,就連賈母也對寶釵贊賞有加。
薛寶釵父親去世,母親是她的第一順序的主婚人。薛家與賈家同為四大家族,門戶相當。薛姨媽與王夫人為姐妹,關系親密,姐妹的兒女成為夫妻,乃親上加親。賈府求娶寶釵,薛姨媽自無不允之理。第85回,“這里賈母問道:‘正是,你們?nèi)タ匆烫?,說起這事來沒有?王夫人道:‘本來就要去看,因鳳丫頭為巧姐兒病著耽擱了兩天,今兒才去的。這事我們告訴了,他姨媽倒也十分愿意……”小說第96回,賈政問及薛姨媽對寶玉和寶釵婚事的態(tài)度,“王夫人便道:‘姨太太是早應了的,只為蟠兒的事沒有結案,所以這些時總沒提起?!?/p>
賈政和王夫人為寶玉主婚,欲求娶寶釵為兒媳。薛姨媽做主,欲將女兒寶釵嫁與寶玉為妻。賈寶玉和薛寶釵分別由自己的第一順序主婚人為自己主婚,從主婚人的角度看,二人最終成婚,是符合當時的法律規(guī)定的。
反觀林黛玉,父母雙亡,沒有第一順序的主婚人。那么林黛玉有沒有第二順序的主婚人呢?
小說第2回介紹林家,“……至如海,便從科第出身。雖系鐘鼎之家,卻亦是書香之族,只可惜這林家支庶不盛,子孫有限,雖有幾門,卻與如海俱是堂族而已,沒甚親支嫡派的?!痹诘?7回,紫鵑也說“林家實沒有人口,縱有也是極遠的?!睋?jù)此,黛玉沒有伯叔父母、姑、兄、姊等期親尊長,也就不存在第二順序的主婚人。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外祖父母盡管不屬于期親尊長,但根據(jù)明清的法律,將外祖父母視為期親主婚人之內(nèi)?!睋?jù)此,作為外祖母,賈母是林黛玉的第二順序的主婚人。對于黛玉的婚事,賈母具有比賈政等人更大的話語權。第57回,紫鵑在與黛玉的對話中曾言道,“倒不是白嚼蛆,我倒是一片真心為姑娘。替你愁了這幾年了,無父母無兄弟,誰是知疼著熱的人?趁早兒老太太還明白硬朗的時節(jié),作定了大事要緊。俗語說:‘老健春寒秋后熱,倘或老太太一時有個好歹,那時雖也完事,只怕耽誤了時光,還不得趁心如意呢。”這段話也表明,對于黛玉的婚事,賈母是最關鍵的角色,最具發(fā)言權。
林黛玉對主婚的有關規(guī)定應該是清楚的。小說中有兩處與此相關的心理活動的描述,“所悲者,父母早逝,雖有銘心刻骨之言,無人為我主張?!保ǖ?2回)以及“當此黃昏人靜,千愁萬緒,堆上心來。想起自己身子不牢,年紀又大了??磳氂竦墓饩?,心里雖沒別人,但是老太太、舅母又不見有半點意思。深恨父母在時,何不早定了這頭婚姻。”(第82回)
從這兩處對林黛玉的心理活動的描寫來看,林黛玉對有關主婚的法律規(guī)定是熟悉的,對外祖母為自己主婚尚存些許幻想。
但在這個問題上,賈母讓黛玉失望了。小說第90回,賈母比較了黛玉和寶釵二人誰更適合與寶玉成婚,“林丫頭的乖僻,雖也是他的好處,我的心里不把林丫頭配他,也是為這點子。況且林丫頭這樣虛弱,恐不是有壽的。只有寶丫頭最妥?!泵鞔_表達了反對寶玉和黛玉結婚。
賈母對寶釵的欣賞和喜愛是一貫的。第84回,賈母比較累寶釵和黛玉,“我看寶丫頭性格兒溫厚和平,雖然年輕,比大人還強幾倍?!枷駥氀绢^那樣心胸兒、脾氣兒,真是百里挑一的!不是我說句冒失話,那給人家作了媳婦兒,怎么叫公婆不疼,家里上上下下的不賓服呢?”?!傲盅绢^那孩子倒罷了,只是心重些,所以身子就不大很結實了。要賭靈性兒,也和寶丫頭不差什么;要賭寬厚待人里頭,卻不濟他寶姐姐有耽待、有盡讓了。”對寶釵的欣賞與喜愛溢于言表。
第97回,賈母探望黛玉,當襲人告知她黛玉生病的緣由時,賈母說的更加直白,“這個理我就不明白了!咱們這種人家,別的事自然沒有的,這心病也是斷斷有不得的。林丫頭若不是這個病呢,我憑著花多少錢都使得;就是這個病,不但治不好,我也沒心腸了?!?/p>
不難看出,對于寶玉應該娶寶釵還是黛玉為妻,賈母的態(tài)度十分明確,就是希望寶釵成為自己的孫媳婦,而反對寶黛二人成婚。作為黛玉第二順序的主婚人,賈母的態(tài)度,預示著黛玉與寶玉結合的幻想,至此徹底破滅。
參考文獻:
[1]劉玉堂.唐代主婚人制度和媒妁制度的法律觀察.武漢大學學報.2005(6).
[2]余宗其.中國文學與中國法律.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3]尹伊君.紅樓夢的法律世界.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年版.
[4]瞿同祖.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版.
[5]張未然、王紹青.法韻·紅樓——紅樓夢里的法律世界.北京:知識產(chǎn)權出版社.201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