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婭莉1,王玉響
(1.四川師范大學 國際教育學院,中國 成都 610066;2.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 語言學系,美國 戴維斯 95616)
虛詞在現(xiàn)代漢語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它是現(xiàn)代漢語表達語法意義的重要手段之一[1]99。虛詞研究一直深受漢語語言學界重視,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但也存在一些問題,特別是在虛詞義項的分立上分歧較大。如《現(xiàn)代漢語八百詞》依據(jù)“還”所表達的語氣和情感將“還”的義項分立為4大項13小項[2]525-254;《現(xiàn)代漢語虛詞詞典》依據(jù)“還”語義信息和句法功能將“還”的義項分立為5大項13小項[3]221-226;《現(xiàn)代漢語詞典》歸納為6項[4]504。郭銳指出,學界對虛詞的語義分析較為粗疏,在義項的分合處理上并不完全合適;他提出“語義結構分析法”,認為可以使虛詞語義描寫更清楚、更系統(tǒng),并據(jù)此分析出“還”的11個義項[5]。然而,以上義項仍然沒能涉及“還”的全部意義。更重要的是,雖然郭銳意識到虛詞語義的“不自足”、“依賴與之共現(xiàn)的其他實詞性成分”[5],但他提出的語義結構分析法并不能解決虛詞義項分與合問題,分的問題沒有完全解決,合并也就缺乏基礎。虛詞語義的不自足性要求我們必須跳出語義的框架去尋求別的研究角度。
范開泰曾指出,虛詞是漢語語法結構句法功能、語義功能、語用功能的“標記詞”,不同的虛詞凸顯出不同平面的功能,因此,應該用三個平面的觀點來分析虛詞,發(fā)現(xiàn)其特性[6]。高增霞進一步從認知語言學的“詞義意像”出發(fā),對“還”的義項進行了綜合性的研究,嘗試將“還”的詞義統(tǒng)一為“延續(xù)”,將功能統(tǒng)一為“激活一個序列:時間序列、等級序列或者心理序列”[7],這實際上將語用學引入到了“還”的義項合并的研究當中。
近年來,研究者越來越重視從語用學的角度去研究“還”的意義,但主要集中在“還”的相關句式/構式中,比如“X比Y還W”和“還NP呢”。吳福祥認為“還”和“然而、其實、事實上”等詞是漢語反預期標記副詞,但并未給出實例,也未展開討論[8];宗守云在吳福祥的基礎上,提出“X比Y還W”是一個反預期結構式,傳達了“反預期”的信息[9];鄭娟曼認為“還NP呢”構式具有“反預期”和“反期望”兩種含義[10];唐敏認為在特定句式或結構中,“還”具有“反預期”的功能,并重點探討了“還”的“反預期”語用功能及其義源[11];徐以中、孟宏認為解決“還”字句的歧義問題需要確定“還”的語義指向,從而確定“還”的語用含義[12]。但這些研究并沒有解決“還”的義項分合問題,且均不排斥在其它情況下“還”還可表達其它語義。
可見,學界在“還”義項的分立和歸納上分歧很大,所立義項差異很大,因此,研究結果雖多,卻讓使用者特別是二語教學與學習者無所適從?!斑€”作為一個具有很強的主觀性的副詞[11],其意義很難僅從語義角度確定。雖然已有很多研究注意到這一點,甚至已經(jīng)開始深挖“還”的語用功能,但該類研究主要集中在具體句式/構式的語用功能上,而未就“還”本身的意義展開討論。本文將突破以往語義和句式/構式研究的局限,從語用學預設的角度入手對“還”進行研究,發(fā)現(xiàn)其語用特性,還原其本來面目,進而解決其義項分合問題,探討一條虛詞研究的新路徑。
預設(presupposition)也稱為“前提”、“先設”和“前設”,由德國哲學家、現(xiàn)代邏輯學奠基人弗雷格(G. Frege)于1892年提出。它是指說話者在說話時所做的假設,即為保證句子或語段的合適性而必須滿足的前提[13]。如:
(1)你在那家商店買過啤酒嗎?
這句話至少有(1a)“有一家商店”和(1b)“那家商店賣啤酒”兩個句子作為前提。如果沒有商店或者那家商店沒有啤酒,(1)就是有問題的。當然有時也不排除說話人明知沒有而故意這么問的,如在法庭上,律師在不能確定嫌犯是否殺人的情況仍會問出:
(2)你殺死他是不是因為你和他有仇?
這句話設計了一個陷阱,預設“你已經(jīng)殺了他”。
傳統(tǒng)上,預設被認為是一個語義學的概念,定義是:
(i)當且僅當從命題P和命題“非P”都可以推導出Q時,Q是P的語義預設。[14]
如(1)和“非(1)”(我沒有去過那家商店買啤酒)都能推導出(1a)和(1b),因此,(1a)和(1b)是(1)的預設。
而從語用學的角度對預設重新定義:
(ii)當且僅當無論何時話語P在會話中被接受,P的發(fā)話者都會設想Q并相信受話者也設想Q,Q才是P的語用預設。[14]
比如,只要(3a)這句話(即P)被接受,說話者和受話者都會設想到(3b)(即Q),(3b)是(3a)的語用預設。
(3a)今天比昨天還冷。
(3b)昨天很冷。
預設在漢語研究中一直受到關注,特別是語用預設[15-17]。部分學者甚至認為預設就是“語用預設”,而根本不存在語義預設[18]。不過,目前主流觀點還是傾向于語義預設和語用預設并存且有交叉。本文僅探討“還”的語用預設,故不對兩種分類進行詳細討論。
現(xiàn)有研究發(fā)現(xiàn),除了句子句式(如“這還……啊”)可以有預設外[18],具體的詞語也有預設。如張斌認為“至多”、“至少”都預設事情有輕重、高低、多少等不同層級[17];王瑞烽將“倒、反而、并”歸為“預設差異副詞”[19]。雖然現(xiàn)有研究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還”的句式/構式能夠表達反預期或反期望的信息,但是未能深入發(fā)掘這些語用功能的來源,即“還”的真正意義。
使用副詞“還”的句子(以下簡稱“還”字句)都存在著一個語用預設,比如(3a)的預設是(3b),因此,我們可以從(3a)這句話推測出(3b)“昨天很冷”來。而(3c)“今天比昨天冷”這句話不存在這樣的預設,無法從句中推測出昨天是冷還是不冷??梢姡斑€”引發(fā)一個預設。
我們認為,“還”字句預設了一種情況(記作Q),預設的內(nèi)容一般由語境決定;而“還”則用來表達“現(xiàn)實情況(即句義,記作P)與預設相反”,即“反預設”之義。也就是說,在“還”字句中,句義P和預設Q意思相反:P=非Q(即:P=¬Q),這種預設與反預設之義正是通過“還”來實現(xiàn)的。(3a)預設了“昨天很冷,今天應該不會更冷了”(Q),而現(xiàn)實(P)是“今天更冷”,與預設相反,故而用“還”。反之,如果不需要表達“反預設”之義,就不必使用“還”,試比較:
(4a)老張周末才能休息。
(4b)老張周末還在工作。
一般情況下,“周末應該休息,而不是工作”,因此(4a)不存在“反預設”之義,故不能使用“還”。(4b)則與預設相反,表達了“反預設”之義,故使用“還”。下面,我們將從“反預設”的角度對前人所研究的“還”的義項和用法進行檢驗和重新分析。
1.表示程度的“還”
陸儉明[20]和《現(xiàn)代漢語虛詞詞典》[3]221-223等研究和著作把表示程度的“還”細分為兩類:表示程度深和表示程度淺,如(5a)和(5c)?!斑€”為何能夠同時表示“程度深”和“程度淺”兩種相反的意義呢?根據(jù)預設理論,我們認為,“程度深”和“程度淺”并非“還”本身所具有的意義,它們源自具體句式或句子,如:
(5a)今天比昨天還暖和。
(5b)今天比昨天更暖和。
(5c)今天還暖和。
(5a)預設了“昨天很暖和,今天的溫度應該不會超過昨天”之義。而現(xiàn)實情況是“今天的溫度超過了昨天”,與預設相反。程度深的意思則由句義帶來:今天的暖和程度比昨天“深”,昨天已經(jīng)很暖和了,故整句話就具有了“程度深”的意思。而(5b)這句話并沒有反預設的意思,“更”是遞進標記詞,表示程度更進了一層,亦即“程度深”。(5c)的預設是“昨天或者過去一連幾天很冷,今天應該也很冷”,而現(xiàn)實情況則與預設相反,即今天相對而言是暖和的,所以說“今天還暖和”?,F(xiàn)有研究認為這里的“還”“表示程度淺,并伴有不是太滿意的色彩”[20]。事實上,這里的“程度淺、不太滿意”的意義也是由句義帶來的。該類句子的預設一般是一種不好的情況,按常理現(xiàn)實情況也應同樣糟糕,所以只要現(xiàn)實勉強過得去,就是與預設相反了。在交際中,如果借助一個很不好的東西來說明另一個東西好的時候,另一個東西往往也不會特別好,“程度淺”、“不太滿意”的意思也正由此產(chǎn)生。而借助于一個已經(jīng)很好的東西說明另一個東西好的時候,另一個東西則往往很好,這也是(5a)的“還”字句的“程度深”之義的起源。再比如:
(6)甲:我太慘了,都三個月沒有拿到工資了。
乙:其實你還好啦,有的人三年都沒有拿到工資了。
(7)甲:你老婆真漂亮,比電影明星還漂亮。
在(6)中,乙正是借助說一種十分糟糕的情況來說明甲的情況并不太糟糕。在(7)中,甲則借助大家都認為十分漂亮的電影明星來說明“你老婆很漂亮”。通過與不同對象(即預設)對比,意思傳達更加準確。兩句話中“還”則發(fā)揮了“反預設”的語用功能,程度深淺并非“還”的固有意義,而是由句義帶來。
2.表示時間的“還”
《現(xiàn)代漢語虛詞詞典》把表示時間的“還”細分為四類。一類表事情發(fā)生很早,如(8);一類表情況持續(xù)不變,如(9);一類表事情已經(jīng)過去,如(10);一類表動作再次發(fā)生,如(11)[3]221-226:
(8)還在一千八百年前,中國已經(jīng)發(fā)明了造紙法。
(9)他還在堅持工作。
(10)從前,我還看過無聲電影。
(11)他還要寫一本書。
我們認為,這里的“時間”義實際上也是從句義推導而來,并非“還”所固有?!斑€”在這里仍表達了“反預設”之義。(8)的預設是:“一千八百年前”是很早的時間,那個時候沒有辦法發(fā)明造紙法。而事實是“中國那個時候已經(jīng)發(fā)明了造紙法”,與預設相反。把“還”去掉后原句變成(8a)“在一千八百年前,中國已經(jīng)發(fā)明了造紙法”。這句話仍然表示“事情發(fā)生很早”,但是已經(jīng)沒有“反預設”之義。同樣,(9)預設了“(因為生病了或者太晚了)他現(xiàn)在應該不在工作了”。而現(xiàn)實情況是“他在堅持工作”,與預設相反。同樣把“還”去掉,(9)變成“他在堅持工作”。這句話仍然有“持續(xù)不變”的意思,但已無反預設之義。(10)的情況也是如此,這里不再贅述。(11)比較特別一些,如果去掉“還”,“再次發(fā)生”的意思就不存在了,但“再次發(fā)生”并非由“還”表達,而是整句話的預設帶來的。試比較下面(11)a、b和c三句話:
(11a)拍了一部電影以后,他還要寫一本書。
(11b)寫完這本書以后,他還要寫一本(書)。
(11c)寫完這本書以后,他要寫另一本(書)。
(11a)并不是“寫”這個動作“再次發(fā)生”,它和(11b)一樣,只是表達了一種“反預設”的意思:拍完電影或者寫完一本書之后一般要休息一下或者做別的事情,而他做的事情卻與“預設”相反。(11c)表達了動作“再次發(fā)生”,但并沒有用“還”,當然整句話也就沒有了“反預設”之義。可見,“時間”義并非由“還”而來,而是由句義而來,“還”的作用仍是表達“反預設”之義。
3.表示范圍的“還”
《現(xiàn)代漢語虛詞詞典》把表示范圍的“還”分為兩類。一類表范圍擴大,如(12);一類表范圍有限,如(13)[3]221-226:
(12)讀完書之后,還要寫一篇心得。
(13)小王開始外出攬活時,還不過十三四歲。
我們認為“范圍”義也是由句義而來,并非是“還”的固有意義。(12)和(13)去掉“還”得到:
(12a)讀完書之后,要寫一篇心得。
(13a)小王開始外出攬活時,不過十三四歲。
這兩句話仍有“范圍擴大”和“范圍有限”之義??梢?,“范圍”義并不是“還”的固有意義。“還”在這里仍表達“反預設”之義。(12)預設了“讀完書之后,應該沒事了”,而事實是“讀完書之后,要寫一篇心得”,這就與預設相反,故用了“還”。(13)的預設是“外出攬活的人年齡一般大于十三四歲”,而小王“不過十三四歲時就開始攬活了”,與預設相反,同樣由“還”來表達。
4.表示語氣的“還”
《現(xiàn)代漢語虛詞詞典》把表示語氣的“還”分為兩類。一類表強調(diào),如(14);一類表責怪,如(15)[3]221-226:
(14)你還真有兩下子!
(15)已經(jīng)一點鐘了,你還來呀?
我們認為,這里的語氣義也都由句義帶來,“還”所表達的仍然是“反預設”之義,而“強調(diào)”和“責怪”的語氣正是由“反預設”帶來的。(14)的預設是“你是個很平常的人,應該沒有什么能耐(兩下子)”,而事實是“你有兩下子”,與預設相反,故用“還”。如果把“還”刪除,“你真有兩下子”這句話仍有“強調(diào)”的意思,可見,“強調(diào)”之義并非源自“還”。(15)是個反問句,預設是“一點鐘太晚了,你不應該來”,而現(xiàn)實是“你要來”,與預設相反。
事實上,很多“還”字句都表達了一定的語氣,至于表達什么語氣則與具體句義有關,比如(5c)“今天還暖和”表達了不太滿意的語氣;(5a)“今天比昨天還暖和”表達了感嘆的語氣,等等。如果把(15)改成“已經(jīng)一點鐘了,你還在學習呀”,就有驚訝的語義;而“已經(jīng)一點鐘了,他還在學習呢”,則有贊賞的語氣。
5.表示添加的“還”
唐敏認為下面這個句子的“還”表示“添加”之義,和“反預期”無關[11]:
(16)我有一個哥哥,還有一個妹妹。
(17)甲:你買了什么東西?
乙:我買的有蘋果、香蕉和桃子,還有梨。
實際上,這里的“還”仍然表達了“反預設”的語用功能。(16)的先行問句可能是:“你家有幾個兄弟姐妹?”當答話者說“我有一個哥哥”時,往往會讓人產(chǎn)生這樣一種預設:“你應該沒有別的兄弟姐妹了。”可是現(xiàn)實是“我”除了哥哥以外,也有一個妹妹。為了消除對方的預設,故使用了“還”。再如(17),乙在回答“我買的有蘋果、香蕉和桃子”時,由于用了“和”,會讓聽話者產(chǎn)生一種預設:“乙就只買了這三種東西,沒有別的了?!笨蓪嶋H上也買了“梨”,因此乙用“還”來消除這種預設。不過,此類句子的“反預設”功能往往要弱很多,“還有”在這里已經(jīng)詞匯化,成為一個表示并列關系的連詞[21]。
6.其他意義的“還”
郭銳細分出來的“還”的11類意義[5]也都可以用“反預設”來解釋。我們先看郭文引言中認為的現(xiàn)有辭書釋義無法概括的四個例子[5]:
(18)我不希望你生病還來上班。(表條件)
(19)那這專家座談會還搞不搞了?(表計劃不變)
(20)還有不如你的哪,你好歹還娶上媳婦兒了。(表保持底限)
(21)我還以為你不識字呢。(表原狀態(tài)終止)
(18)預設了“生病不應該來上班”,現(xiàn)實情況“生病還來上班”與預設相反。(19)是個正反疑問句,雖形式較其它例句略顯復雜,但和陳述句“專家座談會還要搞”的預設相同,也就是“(在某種情況下)專家座談會不要搞了”,而現(xiàn)實是“還要搞”,與預設相反。使用正反疑問句是因為說話人對該“反預設”的情況不太確定。(20)預設是“情況糟糕的人娶不到媳婦”,而現(xiàn)實情況是“雖然你的情況也很糟糕,但是你娶到了媳婦”,與預設相反。(21)的預設是“過去的我認為你不識字”,而現(xiàn)實情況是“你識字”,與預設相反。由于“以為”已經(jīng)預設了一個相反的判斷[22],即“你識字”,且和“還”的預設有重合之處,所以“還”才被誤認為表達“原狀態(tài)終止”。如果把“以為”改為“知道”:(21a)“我還知道你不識字呢”,這句話就沒有“原狀態(tài)終止”之義。另外,刪除各例中的“還”后,郭銳所認為的那些意義仍然存在,比如(21b)“我以為你識字呢”仍有“原狀態(tài)終止”之義??梢?,那些意義并非由“還”表達。
下面再分析郭銳的其他幾處用例[5]:
(22)死了的人還會活過來嗎?(表恢復)
(23)這個電影我還要再看一遍。(表重復)
(24)槍響后,樹上還有一只鳥。(表減員)
(25)這設計師想得還真周到。(表意外)
(22)是個問句,它和(22 a)“死了的人還會活過來”的預設一樣,都是“死了的人不會活過來”,而“現(xiàn)實情況”是“死了的人會活過來”,與預設相反,所以使用了“還”。說話人對這種“現(xiàn)實情況”存在疑問,所以使用了疑問句。去掉“還”后變成(22 b):“死了的人會活過來嗎?”這個句子仍然有“恢復”之義。(23)的預設是“電影看了一遍就不用再看了”,而現(xiàn)實情況是“我要再看一遍”,違反預設,因此使用“還”。(24)的預設是“槍響了,樹上應該沒有鳥了”,而現(xiàn)實情況是“樹上有一只鳥”,違反預設。“減員”的含義并非由“還”造成,而是“槍響”后的一種結果,我們對句子稍微處理,便可看得更清楚:
(24a)樹上有十只鳥,槍響后,樹上還有十只鳥。
(24b)槍響后,樹上沒有鳥了。
(24a)用了“還”,但是并沒有“減員”之義。而(24b)表示了“減員”,卻不能再用“還”了,因為該句沒有反預設之義。可見,(24)用“還”是由反預設的語用功能決定的。(25)預設了“這個設計師可能會想不到某些方面”,而事實是“他想到了”,與預設相反,故用“還”。事實上,“意外”隱含于反預設之中,這種“意外”之義幾乎存在于所有“還”字句中。
綜上所述,郭銳所發(fā)現(xiàn)的“還”的新義實際上并非“還”的固有意義,而是由句義帶來的?!斑€”在這些句子中表達的仍是“反預設”之義。
7.關于與“還”有關的句式/構式①
構式被認為表達了無法從構成成分推知的意義,已成為國際語言界的一個研究熱點[23]。目前學界研究較多的與“還”有關的構式是“還X呢”[10],以及前面提到的“X比Y還W”[9]。因本文前面已經(jīng)討論過“X比Y還W”(“今天比昨天還暖和”),這里僅討論“還X呢”,其他句式/構式都可進行類似分析。
鄭娟曼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把“還NP呢”表達的信息分為兩類:一類是反期望信息,如(26);一類是反預期信息,如(27):
(26)這個字都不認得,還博士呢!
(27)還博士呢,他連大學都沒畢業(yè)。
她認為,(26)的說話者對博士有很高的期望值,而現(xiàn)實是期望對象博士并非如說話者所期望,因此(26)表達了“反期望信息”;(27)的說話者存在一個預期E,即他是博士,而事實是非E,那么非E“大學都沒畢業(yè)”對于受話者來說就是一個反預期信息[10]。從構式的角度對意義這樣處理亦無不可,但細剖該構式可以發(fā)現(xiàn),“還”在這里的基本功能仍是“反預設”,至于這種預設是“期望”還是“預期”,則是由具體預設和句義決定的。(26)的預設是“博士的水平很高,應該認識這個字”,而現(xiàn)實情況是“這個博士不認識這個字”,與預設相反,故用“還”;(27)的預設是“他是博士”,而現(xiàn)實情況是“他不是博士”,與預設相反,故也用“還”。
通過上文的考察可以得知,“還”字句都存在一定的預設,這種預設一般由語境決定,整句話通過“還”表達“反預設”之義,并由此帶來或多或少的“意外”之義。看起來紛繁復雜的“還”的各種義項則往往是由“還”字句的句義所造成,并非由“還”而起。通過預設理論,我們把原本看似很復雜、有很多義項的“還”還原成一個簡單的只有一個義項的“還”,即“還”用來表達“反預設”的語用功能。同時,我們也更加清楚為何有些包含“還”的句式/構式能夠具有某種或某些意思。
雖然本文研究僅限于“還”這個個案,但我們可從中觀察到,研究者常易誤將句式及句子之義歸到虛詞本身,使虛詞擔負了很多本不屬于它的意義,我們將該現(xiàn)象稱為“虛詞超負”。為更好地研究虛詞以及在二語教學中教授虛詞,我們需要不斷地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探尋合適的理論對虛詞進行考察,并對“超負”虛詞進行“減負”,如本文使用預設理論成功為“還”“減負”。當然,每種理論的適用范圍都是有限的,如預設理論雖對預設較為明顯的副詞“還、并(不/沒)、居然、重新”等具有很強的解釋力,但對一些預設不太明顯的詞語可能就無法充分解釋。因此,我們應該持開放的態(tài)度去發(fā)現(xiàn)、運用乃至創(chuàng)新理論。我們相信,隨著研究的深入,以及更多學科的理論被應用到漢語研究當中,我們對虛詞的認識亦將逐漸深入,從而更好地解決虛詞義項的真?zhèn)魏头趾蠁栴},并為虛詞教學服務。
注釋:
①陸儉明指出,構式不同于句式,構式只有單一意義,而句式可以多義。見:陸儉明《構式與意象圖式》,載《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3期。另,本文關注包含“還”的所有句子,對“還”的意義而非構式義或者句式義進行探討,故未對二者進行區(qū)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