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桉逸
摘要:隨著共享經(jīng)濟發(fā)展,對于共享單車的不法行為越來越多,在此對三種不法行為進行討論。認為,私藏共享單車屬于盜竊罪,給共享單車上私鎖,無論是否為合法開鎖都構成侵占罪,若大面積給共享單車上鎖則為破壞生產(chǎn)經(jīng)營罪,而砸鎖行為構成故意毀壞財物罪。據(jù)此,對共享經(jīng)濟的財產(chǎn)保護提出了建議,國家應加強管理,企業(yè)應改進技術,個人應積極承擔社會責任。
關鍵詞:共享單車;盜竊罪;侵占罪;故意毀壞財物罪
中圖分類號:D9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05.063
隨著共享經(jīng)濟高速發(fā)展,共享產(chǎn)品在社會生活中占據(jù)越來越重要的位置,例如共享單車、共享汽車、共享休息室、共享充電寶等。由于共享經(jīng)濟的運營方式特殊,在運營過程公司對共享財物的占有形式與傳統(tǒng)的財物占有形式存在較大差別,因此給行為人實施犯罪帶來了可乘之機,由此滋生了諸多犯罪行為。以遍布大街小巷的共享單車為例,筆者以“共享單車”和“侵犯財產(chǎn)罪”為關鍵詞,在中國裁判文書網(wǎng)上進行檢索,顯示的案件數(shù)量有121件之多,案件種類各異。例如王猛盜竊案、劉某某、陶某某故意毀壞財物案,肖詩本破壞生產(chǎn)經(jīng)營案等。
結合新聞報道、學術研究以及裁判文書網(wǎng),筆者發(fā)現(xiàn)針對共享單車不法行為類型繁多,處罰方式各異??偨Y對共享單車的不法行為,筆者發(fā)現(xiàn)三種較為典型的不法行為:私藏共享單車、給共享單車上私鎖以及毀壞共享單車。相較于傳統(tǒng)犯罪,針對共享單車的犯罪屬于“新生事物”,因而理論界和司法界對于針對共享單車的刑法規(guī)制眾說紛紜,各執(zhí)一詞。以下,筆者將對這三種典型不法行為的刑事責任進行探討。
1對共享單車不法行為的刑事責任分析
1.1私藏共享單車的刑事責任
“共享單車”首例觸犯刑案即是“私藏共享單車”。2016年,上海市閔行區(qū)人民法院對首例共享單車刑案做出一審判決,以盜竊罪判處犯罪人韓某某拘役三個月,緩刑三個月,并處罰金一千元。本案的具體案情為:五十二歲的韓某某因見門口的共享單車幾日無人使用,便想自己占有一輛,于是趁無人注意時,將車直接搬入自己家中,但因無法開鎖,便擱置家中。
對于此案,從盜竊罪的構成要件出發(fā)進行分析:首先,共享單車是公私財物。共享單車的占有形式雖然與傳統(tǒng)的財產(chǎn)占有形式不同,但答案也顯而易見。共享單車公司雖然將單車的使用權轉移給了用戶,但其所有權,處分權,收益權仍歸公司所有。第一,共享單車運營企業(yè)仍然保留其對共享單車的所有權,因此,共享單車屬于公私財物,符合刑法對盜竊罪行為對象的要求;第二,從行為上來看,私藏共享單車的行為符合“秘密竊取”要件。目前,刑法理論對于構成盜竊罪的行為是否需要具有“秘密性”仍存在爭議,但筆者認為根據(jù)文義解釋的路徑,“盜竊”應當根據(jù)“竊”字的字面含義,應當理解為“秘密”的含義。因此,筆者認為趁無人注意時,秘密將共享單車搬入家中進行私藏,且沒有人察覺行為人的行為,客觀上符合秘密竊取的條件。
此外,對于盜竊行為所侵害的財產(chǎn)利益的數(shù)額計算也值得討論。毋庸置疑,被私藏的共享單車屬于盜竊罪應計的數(shù)額,但共享單車作為運營工具所可能產(chǎn)生的潛在收益是否也屬于公私財產(chǎn),則值得討論。將共享單車停在私人場所的行為也許未損害車的價值,但在一定程度上損害了公司的潛在營運收益:將共享單車停放在公共場所,使得經(jīng)過的有需要之人有機會支付價款使用,其收益的可能性大于0;但將共享單車停放在使得不會有任何不特定的多數(shù)人經(jīng)過而支付使用單車的私人場所,因此使得在此情況下公司的收益可能性為0。經(jīng)過上述對比,可以看出私藏共享單車的行為對潛在營運利益損失的確定性,因此在這段時間內的經(jīng)營利益損失也屬于盜竊罪所指的公私財產(chǎn)。至于潛在損失的核算,則由共享單車公司根據(jù)其經(jīng)營業(yè)績進行計算。
在實踐中,還存在通過拆掉原有鎖和定位裝置,甚至對單車進行噴漆改裝的行為,例如胡某某盜竊案,在該案中胡某因想騎用共享電動自行車參加朋友聚會,于是在夜晚時將共享單車搬回家中,后因共享單車擁有自動報警系統(tǒng)發(fā)出報警聲而將其車座拆毀,并拔掉電線。從行為上來看,拆掉私鎖和原有的定位裝置,就是切斷了車輛信息來源,使公司失去了對共享單車的控制,而成為事實上的私人財產(chǎn),這種行為將單車的合法控制狀態(tài)轉為非法占有,因此屬于盜竊。而對共享單車進行噴漆改裝,甚至替換二維碼,即使共享單車失去原有的特征而使得原物主無法辨認,屬于秘密竊取。且主觀上有占有意思,因此符合盜竊罪的構成要件。
1.2對共享單車上私鎖的刑事責任
筆者該部分所指“上私鎖”,即指行為人合法開鎖后對共享單車上私人鎖,或行為人對停在路邊未上鎖的車上私鎖以供自己使用的行為,對于這種行為構成何種犯罪,學界有諸多觀點,下文筆者將對此進行分析。
1.2.1盜竊罪與侵占罪之爭
對于共享單車“上私鎖”的行為,學界主要存在兩種觀點,即盜竊罪說和侵占罪說。持盜竊罪說的學者認為,該種行為的行為人出于據(jù)為己有的目的,欲排除原所有人對共享單車的占有,行為上加私鎖也使得共享單車排除了他人的使用,而使共享單車成為自己的私人財產(chǎn),因而構成盜竊罪。筆者認為盜竊罪說的說法不能成立,且認為侵占罪說較為合理,理由如下:首先,上述盜竊罪說的觀點不能區(qū)分盜竊罪和侵占罪,盜竊罪和侵占罪主要區(qū)分是犯罪對象對象而非犯罪行為,該觀點所述的排除他人意思在侵占罪中也同樣成立,因此,不能通過行為將這兩種犯罪進行區(qū)分。其次,盜竊論者反對侵占罪說主要有以下觀點:其一,行為人對共享單車的占有僅為民法上租賃關系的占有,而非刑法關系上的占有,由于二者同為法律上的占有,這兩種占有不應加以區(qū)分;其二,盜竊罪不保護占有。但是筆者認為這兩個觀點是站不住腳的,以租賃關系為例,租賃關系成立后,該物的占有就為承租人而不是出租人,但法律仍然保護承租人的財產(chǎn)安全不收侵犯,對承租人的房屋實施入室盜竊行為的仍然屬于盜竊罪。既然刑法保護租房關系中的占有,也應該保護共享單車的占有關系。筆者認為,共享單車作為商品,公司通過定位系統(tǒng)實際掌握單車的具體位置,并且在車身上標明自己的公司名稱,通過這一系列的行為可以向世人展示出對共享單車的規(guī)范性的所有,因此共享單車公司對于共享單車具有所有權。而使用者通過支付價款開鎖,僅為一種租賃單車的行為,通過租賃享有部分使用權。因此,該共享單車是屬于基于租賃關系而占有他人的財物,根據(jù)侵占罪的構成要件,該種財物屬于侵占罪的犯罪對象而不是盜竊的犯罪對象,因此,筆者認為,合法開鎖之后上私鎖的行為構成侵占罪而非盜竊罪。
至于對停在路邊未上鎖的車上私鎖的行為,筆者認為同樣構成侵占罪。理由在于停在路邊未上鎖的車屬于遺忘物,遺忘物與遺失物的區(qū)別在于遺忘物是由于財物的所有人、持有人的疏忽,或者遺忘而暫時失去占有、控制的財物。其特點是遺忘的時間短,遺忘物依然處于失主可能控制的范圍之內,失主如果及時采取措施,將會很快恢復對該物的控制。在共享單車停在路邊未上鎖的情況下,共享單車公司還能夠通過電子鎖對其進行定位,但是由于其未上鎖,因此其處于一種不確定的狀態(tài)之下,可以認為其處于一種被遺忘的狀態(tài),但當再關上鎖時,就可回復到一種完全的占有狀態(tài)。
1.2.2是否構成破壞生產(chǎn)經(jīng)營罪
對于對共享單車上私鎖的行為,有學者認為如果大面積對共享單車上私鎖,有可能構成對共享單車公司的經(jīng)營損害,從而構成破壞生產(chǎn)經(jīng)營罪。根據(jù)刑法第276條規(guī)定,破壞生產(chǎn)經(jīng)營的行為主要有殘害耕畜,破壞機器設備和其他方法。顯然,給共享單車上私鎖不屬于前兩種行為,因此需要討論該行為是否屬于276條中所指的“其他方法”。根據(jù)刑法兜底條款的解釋規(guī)則,即同類解釋規(guī)則:耕畜屬于農(nóng)業(yè)的盈利來源,機器屬于大部分工業(yè)的盈利來源。因而可以得出本條中所指的“破壞生產(chǎn)經(jīng)營”中的破壞對象是與耕畜、機器相當?shù)纳a(chǎn)力。就共享單車而言,共享單車公司的盈利來自于用戶使用單車而支付的對價,因而可以認為共享單車是共享單車公司的生產(chǎn)力,屬于破壞生產(chǎn)經(jīng)營罪的對象。
此外,根據(jù)276條,構成本罪還需要要求具有泄憤或者報或者其他個人目的,大面積上鎖的行為多發(fā)于競爭對手的不正當競爭行為,通過鎖住其他公司的共享單車而導致用戶無法解鎖從而增大選擇自己公司單車的可能性。該動機明顯屬于個人目的。
1.2.3是否構成尋釁滋事罪
筆者在進行研究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有學者認為上私鎖的行為構成尋釁滋事罪,其理由主要為共享單車的普及程度不斷提高,越來越成為人們生活出行的選擇,如果上私鎖,會使公司無法正常盈利,從而導致影響人們正常出行。對此筆者認為,首先,保護的法益內容不相符。不能將共享單車公司的生產(chǎn)經(jīng)營秩序上升為整個社會秩序,理由在于,在未出現(xiàn)共享單車之前,人們也能自由出行,共享單車的存在與否對于整個社會秩序發(fā)展微不足道,因此不能將生產(chǎn)經(jīng)營的破壞上升到對社會秩序的破壞。其次,尋釁滋事罪實際上是我國在1997年刑法修改中留下的“流氓罪”的小口袋,該罪名不能濫用,必須按照字面意思進行解釋。如果將上私鎖行為理解為強占他人行為,此種解釋是對法律的曲解。此外,上私鎖的行為不符合流氓動機,不符合尋釁滋事罪的構成要件內容。且筆者檢索了中國裁判文書網(wǎng),以“共享單車”和“尋釁滋事”為關鍵詞進行檢索,結果顯示并無對共享單車上私鎖認定為尋釁滋事罪的案件,因此筆者認為該學者的該種觀點實際上屬于杞人憂天。
1.3毀壞共享單車的刑事責任
毀壞共享單車的行為主要集中在毀壞單車車身和共享單車電子鎖的行為。
針對單純的砸車行為而言,根據(jù)刑法第275條,砸車行為毀壞了公私財產(chǎn),給共享單車公司帶來了損害后果,滿足故意毀壞財物罪的構成要件,因此屬于故意毀壞財物罪。
另外,實踐中出現(xiàn)一些案件,行為人為了盜竊共享單車而進行砸鎖,這顯然已構成故意毀壞財物罪。但從罪數(shù)與競合的角度,應該對其從一重處罰還是數(shù)罪并罰仍然需要討論,筆者認為按照前者處理,即從一重處罰。首先行為人的目的是盜竊共享單車,砸鎖只是實現(xiàn)他的目的的一個步驟,換言之,砸鎖不是他的目的而是必要條件,在行為人的盜竊過程中必須要砸鎖,因此砸鎖是次行為,盜竊是主行為,主行為吸收次行為,因此宜認定其為盜竊罪。
2共享經(jīng)濟下的財產(chǎn)保護進路
共享單車作為新興產(chǎn)業(yè)符合時代潮流,對我國經(jīng)濟有重要的促進作用,但因為新生事物在開端的時候總是脆弱的,因此,在現(xiàn)階段,不法行為層出不窮,對于共享單車的保護仍存在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因此對共享單車的保護舉措應該被社會各界重視,研究出新的解決方案,不僅能解決現(xiàn)有問題,而且對日后其他共享產(chǎn)品(如共享汽車、共享旅館等)也有借鑒意義。筆者認為社會各主體應履行好自己的義務,具體闡述如下幾點。
首先,國家應采用行政法規(guī)和刑事法律相結合的方式對公民財產(chǎn)進行保護,并對實施觸犯行政法規(guī)和刑事法律的人進行教化,具體建議如下:其一,應當適當?shù)貏佑眯淌绿幜P。共享單車作為新興事物,還在不斷的發(fā)展之中,因此必須加強對其的管理,解釋和完善相關立法,用刑法規(guī)制不法行為,嚴厲打擊犯罪行為,使共享經(jīng)濟蓬勃發(fā)展;其二,是適用行政處罰。我們必須堅持寬嚴相濟原則,若犯罪行為達到一定的社會危害程度時,理應對其犯罪行為進行懲罰,但若情節(jié)較輕,數(shù)額未達到犯罪要求,則行為人加強教育即可。其三,是公共政策,政府可以出臺相應的管理辦法,加強對共享單車的管理,甚至建立問責機制規(guī)范共享單車的運營,加強對具體案例的宣傳作用,使公民認識到破壞共享單車的危害性,從而阻止再次發(fā)生。
其次,企業(yè)也應肩負起自己的社會責任,將經(jīng)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相結合:其一,提高自身技術。企業(yè)應提高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依靠技術進步、科學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競爭優(yōu)勢。尤其重視密碼技術,車鎖技術的完善,使其從根本上杜絕后患。其二,加強人員管理,可在重要城市重要交通地段配備專業(yè)人員進行管理,及時清理廢棄車輛,并對使用者進行引導,若遇上不法行為可及時制止?;蚱刚垖I(yè)人員對定位裝置進行實時監(jiān)控,若有問題便可及時得到解決。其三,加強警示作用,在使用軟件租車前可強制使用者閱讀聲明,在聲明中寫明后果和應承擔的責任。
最后,作為共享單車的使用者,個人也應該增加公民意識,積極承擔社會責任,為社會、為國家獻力。
3結語
綜上所述,私藏共享單車,拆掉原有鎖和定位裝置,甚至對其改裝滿足盜竊罪的構成要件;出于個人目的為共享單車上私鎖應認定為侵占罪,大面積的上私鎖則為破壞生產(chǎn)經(jīng)營罪;砸鎖或者暴力破壞共享單車則為故意毀壞財物罪。基于此,筆者對共享經(jīng)濟財產(chǎn)保護由國家、企業(yè)、個人三個層面提出進路。共享經(jīng)濟作為符合時代潮流的新事物,其前途是光明的,共享經(jīng)濟發(fā)展?jié)摿薮?,對社會貢獻巨大,應加強對其引導。
參考文獻
[1](2018)冀08刑終138號:王猛盜竊二審刑事裁定書[EB/OL].http://wenshu.court.gov.cn/content/content?DocID=3cbb 2812-e33a-4365-b6a6-a90800b005c6.2018-9-19.
[2] (2018)滬0109刑初370號:劉某某、陶某某故意毀壞財物一審刑事判決書[EB/OL].http://wenshu.court.gov.cn/content/content?DocID=39846fb9-f5ce-4047-b14d-a90e010157c5.2018-9-19.
[3] (2017)鄂0103刑初1037號:肖詩本一審刑事判決書[EB/OL].http://wenshu.court.gov.cn/content/content?DocID=e415d8f2-638e-4dd3-abaf-a7e001448e2e.2018-9-19.
[4] 張鑫.私占共享單車首例觸刑案[J].檢察風云,2017,(08).
[5](2018)京03刑終300號,胡乃濤盜竊罪二審刑事裁定書[EB/OL].http://wenshu.court.gov.cn/content/content?DocID=67b3e838-4c2d-4e84-9467-a8ab0013510d.2018-9-24.
[6]槐玲芝.私占共享單車行為的刑法規(guī)制[J].哈爾濱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8,(1).
[7]蔡怡.論盜竊罪與侵占罪的異同[J].今日湖北,2014,(10).
[8]槐玲芝.私占共享單車行為的刑法規(guī)制[J].哈爾濱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8,(1).
[9]融昊.對共享單車上鎖專用行為的刑法分析[J].商丘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