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虹
【摘要】:《生活適應》部編教材為教師教學提供參考,也為學生學習生活知識、習得生活技能奠了基礎。教師在教學中既要立足教材,用好教材,扎實“雙基教學”,又要基于課程標準和學生學習需要,對教材進行“二次開發(fā)”,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讓智障學生獲得更好發(fā)展。
【關鍵詞】:? 培智學校;生活適應;部編教材
《培智學校義務教育生活適應課程標準》頒布后,培智學校部編教材《生活適應》也于2017年投入使用。新教材圍繞學生個人生活、家庭生活、學校生活、社會生活、國家與世界五大部分構(gòu)建課程體系,圖文并茂?!爸R與技能”、“我再學一學”、“我來做一做”、“都來評一評”四個板塊構(gòu)成了每一課的學習內(nèi)容,這些內(nèi)容給教師教學提供了很好的參考,也為智障學生學習日常生活中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習得奠定了基礎。作為一線教師,我們要遵循課標要求、尊重學生需要,創(chuàng)造性地用好、用足教材,體現(xiàn)課程價值。
一、立足教材,習得基本常識
生活性是生活適應課程的基本特性之一,課程以學生生活為核心,以學生生活中的需要和問題為出發(fā)點,遵循學生生活的邏輯及其身心發(fā)展特點構(gòu)建課程體系。
近年來,培智學校的學生殘障程度日益加深。部編教材《生活適應》就著眼學生最基本的生活需要編寫內(nèi)容。這些對于正常孩子來說自然習得的知識,智障孩子卻需要反復學習才能掌握。因此,快樂、高效的生活適應課堂成了教師們的追求。
(一)構(gòu)建趣味情境,激發(fā)良好學習狀態(tài)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智障學生更容易從興趣出發(fā),受情緒影響?!渡钸m應》部編教材中的“知識與技能”、“我再學一學”、“我來做一做”三個板塊均采用生活中的實景,內(nèi)容也是學生的日常生活,對于學生來說十分熟悉。如果教師采用直奔主題,按內(nèi)容講解的方式很難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反之,教師運用教育智慧,將教學內(nèi)容置于有趣的情境中,就讓學生隨著情境自然進入學習狀態(tài),更易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
一年級的部編《生活適應》學習內(nèi)容是最基本生活認知和自理常識。針對低年級的孩子愛聽故事,親近小動物的心理特點,教師可以把這些內(nèi)容創(chuàng)設為有趣的故事情境,以小動物為學習伙伴,帶領學生們學習知識,培養(yǎng)技能。有位老師執(zhí)教《常見的蔬菜》時,創(chuàng)編了兔媽媽帶小兔去菜園采摘蔬菜的童話,讓學生們跟著小兔走進菜園,觀察蔬菜、認識蔬菜、采摘指定的蔬菜。整個學習活動輕松有趣,兔媽媽是隱形的老師,兔寶寶是孩子們的親密伙伴,和兔寶寶一起聽媽媽說知識、做活動格外帶勁,即使一年級的孩子也很快被它們吸引,不知不覺地全身心投入其中。
(二)設計豐富活動,營造自主探究氛圍
《生活適應》的知識點分散而瑣碎,一幅圖就是一個知識點,生活適應課堂就是要把這些簡單的知識點循環(huán)往復。很多老師執(zhí)教生活課總有力不從心的感覺,常常用課堂操練來代替講解,“生活適應”不知不覺改名換姓成了“勞動課”、“烹飪課”……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教師可以在教學時通過設計豐富的學習活動,以活動引導探究,讓學生在問題和矛盾中掌握知識。
例如《常見的主食》一課可以這樣設計學習活動:活動一:觀察實物,認識米飯、面條、包子、饅頭四大主食,掌握各自的特點,其中包子和饅頭的辨別對于江南的孩子來說是一個重點,教師可以引導他們掰開看看是否有餡來區(qū)分?;顒佣毫私庥纱竺?、面粉為原料的食物,教師分類展示各種米面食物讓學生熟悉感知。活動三:我的主食我來選,讓學生進入模擬餐廳挑選主食,并通過互相介紹,鞏固認知,靈活運用知識。
二、適度拓展,豐富感知體驗
“教材不是供傳誦的《圣經(jīng)》,不是供掌握的目的,不是供記憶的知識倉庫,而是供教學使用的材料。面對新課程標準,教師和學生不是‘材料員而是‘建筑師他們是材料的主人,更是新教材和新教學智慧創(chuàng)生的主體?!?[ ]在使用部編教材時,教師也同樣可以依據(jù)結(jié)合課程標準,并兼顧智障學生學習生活的需要對教材進行“二次開發(fā)”。
(一)體現(xiàn)地域特色,國標教材融入本土元素
《生活適應》雖然集國內(nèi)諸多專家的智慧,領域清晰,科學性強,但是作為一本全國共用的部編教材,它更多地呈現(xiàn)出的是共性知識。教師在使用過程中創(chuàng)造性地在原有教材中增加本土元素,補充地域資源、校本材料,使《生活適應》更加貼近學生生活、服務學生生活。
《我的老師和同學》 是一年級《生活適應》中的一課,教材中的插圖只是為教師教學提供導向,是對老師、同學這些人物場所的抽象概括。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先以學生熟悉的老師和同學作為感知對象,在認識任課老師、班級同學,建立“老師”和“同學”的概念后再走入課本學習圖片,這種從形象到抽象,從現(xiàn)實到文本的學習方式更符合智障學生認知,也更能幫助學生形成“學?!边@個概念。同樣《常見的衣物》一課,除了引導學生認識書中出現(xiàn)的常見衣服外,教師更可以增加本地區(qū)、本民族特有服飾,豐富教材內(nèi)容,提升認知水平。
(二)挖掘?qū)W生資源,伙伴交流分享個體見識
學生資源是課程資源的一部分,合理利用學生的家庭資源,將其適當?shù)卣系浇虒W內(nèi)容中去對教材進行很好的拓展和補充。個人生活、家庭生活是《生活適應》課程構(gòu)建中的重要板塊,也是最能體現(xiàn)個體差異的內(nèi)容。教學中教師教授教材內(nèi)容之外可以請家長配合,提供一些有個性的圖片和視頻作為教學內(nèi)容的補充,課堂上請照片中的學生上臺結(jié)合所學知識介紹畫面內(nèi)容,在分享交流中互通有無、增長見識。
三、社會實踐,回歸真實生活
新課標指出:《生活適應》課程始終要把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生活適應能力作為出發(fā)點和歸宿。強調(diào)學生的實踐與操作,注重學生在體驗、操作、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得直接經(jīng)驗,提高學生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在生活適應課中教師也要充分給予學生操作實踐的機會,幫助學生積累經(jīng)驗提升能力、
(一)課堂模擬操作,反復練習逐步積累經(jīng)驗
知識必須經(jīng)過一定量的訓練才能轉(zhuǎn)化為主體內(nèi)在的技能和能力,對于智障兒童來說書本上的生活知識更需要反復運用、不斷實踐才能逐漸掌握。因此,教師要充分利用校園環(huán)境創(chuàng)設開放的、模擬的、可控制的真實生活實踐環(huán)境,讓學生在情境中觀察、模擬、練習,通過反復的實踐,鞏固知識形成技能,為其進入真實生活奠定基礎。
“模擬超市”、“模擬醫(yī)院”、“模擬菜場”、“模擬待客、做客”……雖然這些模擬情境與真實情境之間有差異,但是它的可指導、可重復卻能符合智障學生學習的特點和需要。
(二)真實情境體驗,現(xiàn)場操作有助于提升能力
“生活適應”的最終目的是為了適應生活,課堂中習得的知識和培養(yǎng)的技能只有在真實的社會情境中運用才能內(nèi)化為能力。因此生活適應課的完整結(jié)構(gòu)應該是“知識技能學習+模擬情境操作+真實生活實踐”,學校和教師要盡可能利用資源,提供鍛煉機會,讓學生在真實社會情境中通過一次又一次現(xiàn)場操作學會生活本領。
低年級的學生學會了穿衣、吃飯、上廁所等本領,教師和家長應在日常生活中要求學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在日復一日的訓練中實現(xiàn)生活自理。中高年級學生實踐的重點是社會實踐,教師要取得家長支持,在親子活動中讓孩子真正學會乘車、購物、求助等本領,逐漸提高其獨立性。
新課標的頒布和新教材的投入使用吹響了特教課改集結(jié)號,作為一線教師要用課程資源的角度去看待新教材,在教材和學生之間架起溝通的橋梁,在教學過程中把教材轉(zhuǎn)化成適合本班學生學習的“學材” ,立足差異,彈性教學, 用“適合的課程”讓每一個學生都能獲得最“適合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