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若瑾 張生文
摘 要:教師指導下學生參與“創(chuàng)新實驗”;通過實驗創(chuàng)新培養(yǎng)學生學習能力。
關鍵詞:教師指導;學生實驗創(chuàng)新;學習能力
在學習曲線運動的過程中,我和同學們認為教材中關于“曲線運動的方向的演示實驗”有一些不足。在老師的指導下,我對該演示實驗進行一些創(chuàng)新的改變和設計。
一、 問題的提出
根據(jù)同學們的調(diào)查后分析,該演示實驗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1. 該實驗無法直觀地顯示小球運動的軌跡;
2. 該實驗法直觀地顯示小球運動速度沿軌跡的切線方向。
二、 實驗改進方案
(一) 實驗方案的確定
怎樣簡單、方便、直觀地顯示小球的運動軌跡,我嘗試:
方案一:桌面上鋪上白紙,在小球的表面涂上墨水。讓小球在紙上滾動;
方案二:桌面上鋪上白紙,白紙的下面再鋪上復寫紙。讓小球在紙上滾動;
方案三:讓磁性小鋼球在磁性寫字板上運動,寫紙板上將顯示運動軌跡。
在方案一中,實驗步驟復雜,在小球的表面涂上墨水后,容易在手上、衣服上、白紙上形成污跡,影響實驗結果。
在方案二中,實驗步驟復雜,實驗成本較高,且運動軌跡很淡,不容易觀察,影響實驗結果。
在方案三中,實驗器材簡單、實驗步驟方便、實驗現(xiàn)象明顯,我選用實驗方案三。
(二) 實驗器材的選擇
1. 選擇磁性寫字板。本著簡潔、方便的原則,我在實驗中選用兒童型。
2. 磁性小鋼球。為了清楚地顯示運動軌跡,我選用材料為稀土磁鋼的磁性小球。
3. 運動軌道:選用直徑約15cm的塑料小水桶。
如圖1所示為實驗器材實物照片;
4. 運動軌道的設計、制作:
將塑料水桶的上邊緣和桶身分開,保留桶的上邊緣,如圖2(1)所示。并在軌道上A、B、C處切斷后再用透明膠帶粘上,使之既可以分開,又可以還原為圓形。圖2(2)顯示從A處分開軌道的照片。
(三) 實驗步驟
1. 將軌道固定在磁性寫字板上。并形成完整的圓形軌道。將寫字板所配的寫字筆沿軌道的內(nèi)側畫出完整的圓形。
2. 將軌道從A處分開。
3. 將磁性小鋼球靜置于軌道內(nèi)側某處。如圖3所示。
4. 將小球用力沿著軌道內(nèi)側方向彈出。小球?qū)⒀貓A形軌道的內(nèi)側做曲線運動(圓周運動),最后從斷口出離開軌道。在磁性板上留下較清晰的運動軌跡。如圖4(1)所示。如果將軌道移開,在軌道的斷口處將清晰地顯示出速度方向與運動軌跡之間的關系。如圖4(2)所示。
5. 在將軌道從斷口B處分開,重復上述實驗,將在新的位置得到同樣的實驗結論?,F(xiàn)象如圖5所示。
(四) 實驗結論
從圖4(2)和圖5(2)可以看出:物體做曲線運動時,任意一點的速度方向都沿該點的切線方向。
三、 實驗心得和感悟
1. 此實驗教具研究成功之后,同年級的各個班級都做了這個實驗,效果不錯。我特將此實驗裝置捐獻給學校。我希望在此裝置演示的同時,也展示了一個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
2. 通過這次創(chuàng)新的實驗實踐活動,既解決了我對物理知識學習的困惑,又提高了自己的創(chuàng)新能力,增強了學習物理的興趣。
作者簡介:
曾若瑾,四川省成都市,成都七中(高新校區(qū))高2016級11班;
張生文,四川省成都市,成都市西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