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翔, 史衛(wèi)海, 付 躍, 湯黎明
(南京醫(yī)科大學附屬常州市第二人民醫(yī)院 胃腸外科, 江蘇 常州, 213000)
切口感染是胃腸外科手術最常見的并發(fā)癥[1-3], 結腸造瘺口回納手術的手術時間長,術后切口感染更加常見,這些并發(fā)癥導致切口延遲愈合,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和經(jīng)濟負擔。本研究探討切口脂肪層下放置負壓引流管對結腸造瘺口回納手術切口愈合的影響,報告如下。
選取2015年7月—2019年7月本院進行結腸造瘺口回納手術患者共49例,其中觀察組24例,對照組25例。2組患者年齡、性別、體質(zhì)狀況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觀察組給予術后皮下脂肪層下方放置負壓流管引流,在一次性12號硅膠導尿管上剪取側(cè)孔,孔徑0.2~0.3 cm, 孔距1.0~1.5 cm,數(shù)量 6~8 個。術后將引流管放置于皮下脂肪層,沿切口頂端放至最末端,在切口下方1.0 cm戳孔引出,用4號絲線縫合固定,最后1個孔必須放置切口內(nèi)。常規(guī)縫合皮膚,不縫皮下組織,切口對合良好后用洗耳球抽吸形成負壓,紗布覆蓋傷口處后用腹帶捆綁緊腹部傷口, 24 h后更換負壓球,放置 3~5 d。切口引流量少于5.0 mL后,拔出負壓引流管。對照組25例術后不放置引流管,行常規(guī)縫合。2組患者手術后換藥及其他治療措施相同。
手術切口愈合標準[4]分為3級。甲級: 愈合優(yōu)良,無不良反應; 乙級: 愈合一般,愈合處有炎癥反應,如紅腫、硬結、血腫及積液,但未化膿; 丙級: 愈合欠佳,切口化膿,需做切口引流等處理。
觀察組愈合時間(7.2±1.2) d, 顯著短于對照組的(11.5±2.1) d (P<0.05)。觀察組愈合評級為甲級20例,乙級4例,丙級0例; 對照組愈合評級為甲級14例,乙級7例,丙級4例。觀察組愈合情況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P<0.05)。
切口感染是普通外科手術最常見的并發(fā)癥,而胃腸手術切口大多屬于Ⅱ~Ⅲ類切口,切口感染率更高[5]。結腸造瘺口回納手術切口屬于Ⅲ類切口,易受到體液污染。結腸造瘺口回納手術切口的選擇基本都是原切口,由于疤痕增生,切口本身血液循環(huán)差,影響切口愈合。結腸造瘺口回納手術屬于二次手術,腹腔粘連不可避免,松解粘連會延長手術時間及皮下脂肪暴露時間,加上頻繁的電刀操作,易使脂肪細胞脫落、壞死,易引起脂肪液化,而液化的脂肪是細菌良好的培養(yǎng)基,是造成術后切口感染的主要原因。因此,在切口脂肪層下放置負壓引流管,及時將切口局部滲液、脂肪液化液和壞死組織引流出切口外,能降低局部病原微生物和毒素濃度,改變局部不良環(huán)境,減輕組織水腫,有利于肉芽生長,促進切口愈合,減少此類切口感染機會[6-10]。本研究采用切口下方為引流管出口,引流更加徹底,更利于切口愈合。
負壓引流管的優(yōu)點是持續(xù)負壓狀態(tài)可有效避免細菌沿引流管逆行進入切口引起逆行性感染,負壓球體積小,方便攜帶,不影響患者活動,早期下床活動可促進血液循環(huán),減少靜脈血栓形成,降低術后腸粘連的發(fā)生率[11-12]。同時,該操作不用縫合皮下脂肪層,可縮短手術時間,為切口良好愈合提供條件。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愈合時間(7.2±1.2) d, 顯著短于對照組的(11.5±2.1) d(P<0.05)。觀察組愈合評級為甲級20例,乙級4例,丙級0例; 對照組愈合評級為甲級14例,乙級7例,丙級4例。觀察組愈合情況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P<0.05)。
總之,預防性放置皮下引流管可及時將切口滲出液、脂肪液化液、血液引流出切口外,有利于切口愈合,減少切口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