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 竹王金銓
(1. 南京大學(xué)外國語學(xué)院,南京 210093;2. 揚州大學(xué)外國語學(xué)院,揚州 225127)
虛擬位移(fictive motion)指的是語言中以原本用于描寫位移事件的方式描寫空間靜止物(包括物體、場景或者關(guān)系)的一類表達。注Leonard Talmy. Fictive motion in language and “ception”, in Paul Bloom, Mary Peterson, Lynn Nadel, Merrill F. Garrett (eds.), Language and Space[M]. Cambridge: The MIT Press, 1996: 211-276.認知語言學(xué)理論本著“意義即概念化”的核心語義觀,認為虛擬位移表達所使用的運動動詞和路徑介詞均具有動態(tài)語義特征,這種語義特征正是虛擬位移概念化的必要條件。Talmy把虛擬位移分成六大類——發(fā)散路徑(emanation paths)、模式路徑(pattern paths)、框架相對位移(frame-relative motion)、臨現(xiàn)路徑(advent paths)、達致路徑(access paths)和共展路徑(coextension paths)。注Leonard Talmy. Fictive motion in language and “ception”, in Paul Bloom, Mary Peterson, Lynn Nadel, Merrill F. Garrett (eds.), Language and Space[M]. Cambridge: The MIT Press, 1996: 211-276.
西方學(xué)者在漢語虛擬位移現(xiàn)象描寫方面存有不同意見?;魟P特(Hockett)聲稱漢語不能用運動動詞編碼共展路徑,注Charles F, Hockett. Chinese vs. English: an exploration of the Whorfian theses, in Harry Hoijer (ed.) Language in Culture[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54: 106-123.而松本曜(Matsumoto)則反對這一斷言。注Yo Matsumoto. Subjective motion and English and Japanese verbs[J]. Cognitive Linguistics, 1996, 7(2): 183-226.近年來,國內(nèi)漢語虛擬位移研究呈上升趨勢,但現(xiàn)象判定這一基礎(chǔ)性問題仍未得到解決。比如,對例(1)是否為虛擬位移表達就值得探討。
(1) a. 過母豬峽時,羊腸小道非常難走。
b. 乘飛機一個小時就到上海。
c. 印度門前是一條“國家大道”,直通遠處的總統(tǒng)府。
d. 南海的珊瑚礁構(gòu)成體的長軸都指向東北-西南方向。
對例(1ab)的判定主要涉及漢語特定句式,對例(1cd)的判定分別依賴動詞“通”和路徑介詞“向”的語義特征。句式、動詞和路徑介詞語義是漢語虛擬位移判定中最常遇到的難題,但是鮮有學(xué)者對此專門討論,本文將從這三個方面出發(fā)探討漢語虛擬位移的判定問題。
虛擬位移的界定雖然清晰,但因其表達種類繁多,不同語言句法特點各異,造成其句式結(jié)構(gòu)多樣,跨語言表現(xiàn)千差萬別。在虛擬位移現(xiàn)象判定中,以一種語言的形式特征比附另一種語言顯然不妥,恰當(dāng)?shù)淖龇ㄊ窃跍蚀_把握特定語言形式-語義特點的基礎(chǔ)上對語言現(xiàn)象進行分析判斷。就漢語而言,存在句和受事主語句在虛擬位移的判定方面最具代表性。
存在句以“處所名詞+動詞+名詞”為基本結(jié)構(gòu)式,三部分依次稱為前段、中段和后段。該句式表達在某處存在某物或人,句式前段是話題,中段動詞短語和后段名詞短語是說明部分。最典型的存在句由“是”或者“有”充當(dāng)中段動詞。[注]李臨定.現(xiàn)代漢語句型[M].北京: 商務(wù)印書館,1986: 73-91.
本節(jié)主要探討兩個問題,一是存在句一般編碼什么類型的虛擬位移表達;二是不同類型虛擬位移在形式和語義上對存在句的前段、中段和后段分別有什么要求。
觀察發(fā)現(xiàn),漢語存在句常用來編碼達致路徑和共展路徑虛擬位移,前者更為常見。例如:
(2) a.爬過河灘上最后一道沙岡,就是董太師的瓜田。
b.從西關(guān)街走到頭兒,有個土坯打墻圍著的院子。
(3) 兩道高高的風(fēng)火墻當(dāng)中,穿行著一條窄窄的石板街。
例(2)前段是動詞短語,在形式上和典型的存在句不同。但是,就其功能而言,這里的運動動詞短語描寫的是空間位置,運動路徑末端即為所指位置。因此,例(2)的前段動詞短語在功能上與處所名詞一致,例(2)的兩個句子可以視為非典型的漢語存在句。也正是因為前段動詞短語的功能特征,例(2)才符合Talmy對達致路徑虛擬位移的界定: 達致路徑通過編碼通達一個靜止物的路徑來描述該物的位置,任何意圖觸及該靜止物的運動體都可以循此路徑到達該靜止物。[注]Leonard Talmy. Toward a Cognitive Semantics Volume I: Concept Structuring Systems[M]. Cambridge: The MIT Press, 2000: 138.句式中段為“是”或“有”,句式后段以名詞短語指示存在物。
例(3)前段和中段相配合表述的運動路徑和“石板街”的空間形態(tài)相一致,這是共展路徑虛擬位移的描述方式。句式前段以介詞短語或者方位詞短語描寫空間位置,中段是運動動詞短語,后段以名詞短語指示一個具有空間延展性的靜止物。這種延展性在前段和中段描寫語的配合下得以彰顯。這符合Talmy對共展路徑的界定: 共展路徑描述的實物具有空間延展性,比如山脈、道路、籬笆等,共展路徑通過把實物的空間跨度表征為一種路徑來描述該實物的外形輪廓、空間走向或空間方位。[注]李臨定.現(xiàn)代漢語句型[M].北京: 商務(wù)印書館,1986: 138.
對以上判斷,可能存在幾點疑問。第一,例(2)前段是否省略了運動物?第二,例(2)中段是否必須用“是”或者“有”?第三,例(3)是否為合格的漢語存在句?回答如下:
第一,省略說不成立?!笆÷灾傅氖墙Y(jié)構(gòu)上必不可少的成分在一定的語法條件下沒有出現(xiàn)”,“省略了的成分應(yīng)該是可以補出來的”[注]朱德熙.語法講義[M].北京: 商務(wù)印書館,1982/2008: 220-221.。例(2)前段無論補上什么表征運動物的成分都將產(chǎn)生不合法的句子結(jié)構(gòu)。即便省略說成立,該例依然是達致路徑虛擬位移,因其前段描述的并不是真實位移事件,而是空間構(gòu)型(configuration)。
第二,例(2)中段必須用“是”或者“有”才能編碼達致路徑虛擬位移。漢語存在句中段動詞未必一定用“是”或“有”,還可以是“坐”類、“垂”類、“長”類等動詞。但是,筆者觀察發(fā)現(xiàn),中段采用“是/有”之外的動詞時,前段無法使用運動動詞短語,比如“*向前走50米,站著一個交警” (“*”表示該句不成立,下同。)這類表達不合法,把“站著”換成“就是”,句子則可以成立。
第三,例(3)與典型的漢語存在句“貌離神合”?!按┬小笔沁\動動詞,而存在句中段應(yīng)為狀態(tài)動詞,此謂“貌離”;“穿行”只是以位移事件的描寫形式編碼“石板街”的空間存在形態(tài),該運動動詞本質(zhì)上表征的還是存在狀態(tài),此謂“神合”。
漢語“受事主語句”指的是“主語和謂語之間是‘受事’和‘動作’的關(guān)系,即主語所指是受謂語所指的行為動作影響、支配的”。[注]北京大學(xué)中文系現(xiàn)代漢語教研室.現(xiàn)代漢語(重排本) [M].北京: 商務(wù)印書館,2010: 307.例如:
(4) a. 電報線拉到這里來了。
b. 這條公路從青海一直鋪到西藏。
“電報線”和“公路”常規(guī)狀態(tài)下是靜止的空間延展物,而句子中使用了“到+處所”這樣的位移描寫短語,這種結(jié)構(gòu)與共展路徑虛擬位移表達十分相似。但是,例(4)并不是共展路徑虛擬位移。項開喜從“建造行為”角度提出,例(4)中“V+到+NP(處所)”格式表示“量的累積”,“量的累積以動作行為狀態(tài)的持續(xù)為條件。”[注]項開喜.與“V到NP”格式相關(guān)的句法語義問題.收錄于南開大學(xué)中文系《語言研究論叢》編委會編,語言研究論叢(第七輯)[M].北京: 語文出版社,1997: 170.換言之,“到+處所”表達受事在行為動作的真實影響下發(fā)生了真實變化。但例(5)則不同:
(5) 那一條條的皺紋從眼角拉到臉腮。
受事“皺紋”具有空間延展性,且不受“拉”的支配?!暗?處所”短語表達的是虛擬位移,并不表示空間位置的變化。所以,例(5)屬于真正的共展路徑虛擬位移。
受事主語句還可以編碼臨現(xiàn)路徑虛擬位移——描述靜止物所處位置或分布形態(tài),然而字面上說的卻是該物通過運動到達或覆蓋了該位置。[注]Leonard Talmy. Toward a Cognitive Semantics Volume I: Concept Structuring Systems[M]. Cambridge: The MIT Press, 2000: 134-136.對比例(6)兩句。
(6) a.淚水灑滿信紙。
b.星星灑滿夜空。
“淚水”在“灑”的真實作用下覆蓋了信紙,而“星星”原本就在空中,卻被描寫為在“灑”的作用下覆蓋了所示位置。此外,漢語動補結(jié)構(gòu)中與位移相關(guān)的補語是塔爾米(Talmy)所說的“路徑附加語”(path satellites),比如“他跑掉了”中的“掉”,“收攏”中的“攏”等。[注]Leonard Talmy. Toward a Cognitive Semantics Volume II: Typology and Process in Concept Structuring[M]. Cambridge: The MIT Press, 2000: 109.據(jù)此,例(6)兩句中的“滿”編碼位移路徑,其中例(6b)符合臨現(xiàn)路徑虛擬位移特征。
綜上,受事主語句可以編碼共展路徑和臨現(xiàn)路徑,條件是受事并未受制于句中行為動詞表征的行為動作,也未發(fā)生句中位移描寫語表述的空間位置變化。
一句話要判定為虛擬位移表達,作為描寫語的動詞短語必須滿足以下兩個條件之一: (1) 它的基本用法是描寫真實的運動事件;(2) 它包含表達空間趨向義的趨向動詞。因此,需要明確運動事件指涉范圍、趨向動詞范圍以及如何判斷相關(guān)趨向動詞表達的是空間趨向義。
結(jié)合漢語界和Talmy對運動事件的研究,運動事件指的是人或物在運動中空間位置發(fā)生改變的事件,不包括原地運動。運動事件包括兩類,一類指有自移能力的主體(人、動物、交通工具等)自行發(fā)生空間位置變化的事件(例7a);另一類指物體在外力作用下發(fā)生空間位置變化的事件(例7b)。
(7) a. 小王穿越了撒哈拉沙漠。
b. 小王把球投向籃框。
以例(7)為參照,根據(jù)Talmy的虛擬位移類型劃分,可以判定例(8a)是共展路徑虛擬位移,例(8b)是視覺感官路徑虛擬位移(發(fā)散路徑的次類)。在這兩個句子中,“穿越”和“投向”是運動動詞(短語),但表述的是靜止物“這條路”和“目光”。
(8) a. 這條路穿越了撒哈拉沙漠。
b. 小王把目光投向小李。
根據(jù)虛擬位移動詞(短語)判定標準,例(9ac)則不是虛擬位移表達,因為例(9bd)這樣的運動事件描寫不成立:
(9) a. 這條路通北京。
b.*這輛汽車通北京。
c. 黃河橫貫本省。
d.*這輛汽車橫貫本省。
現(xiàn)代漢語中,“通”和“橫貫”不能用于描寫運動事件,只能用于描寫靜態(tài)物的空間延展。誤判例(9ac)為虛擬位移表達,原因之一是用英語進行比附。比如,“The roadleads toBeijing”一般譯為“這條路通北京”。但是,“l(fā)ead to”還可以用于“The road leads me to Beijing”,而該用法和“He led me to Beijing”這個真實位移事件描寫關(guān)系密切,“通”卻沒有類似的用法類推演變。原因之二是誤以能否激活心智模擬運動作為虛擬位移表達判斷標準。比如,例(9ac)作為實驗句很可能激活受試的心智模擬運動。但是,心智模擬運動是理解虛擬位移表達時發(fā)生的心智加工現(xiàn)象[注]陶竹、張韌.概念語義學(xué)“延展句”分析中存在的問題[J].中國外語,2014 (5): 39-48.,并非判定虛擬位移表達的充分條件。
“通、橫貫”類動詞包括“貫通、橫亙、環(huán)抱、交錯、連綿、綿亙、綿延、盤錯、盤亙、盤曲、延綿、延伸、縱貫”等。其中有些被袁明軍稱為“真正的狀態(tài)動詞”,有些被稱作“準屬性動詞”,總之都不是“變化動詞”。它們的語法特點包括: 可以帶“著”;不能受“正在”或“在”修飾;不能帶“過”;不能受“不”“沒”“沒有”的修飾。[注]袁明軍.非自主動詞的分類補議.收錄于馬慶株、邱廣君編,漢語動詞和動詞性結(jié)構(gòu)(二編)[M].北京: 北京語言學(xué)院出版社,2007: 23.所有這些特征都指向其靜態(tài)語義特征。
綜上,單獨使用“通、橫貫”類動詞描寫空間靜止物的句子不是虛擬位移表達。但是,這一結(jié)論并不影響例(10)的虛擬位移身份:
(10) 這條路通到北京。
判定例(10)為虛擬位移依據(jù)的是“通”后面的空間義趨向動詞“到”。松本曜(Matsumoto)所引漢語共展路徑虛擬位移以“通到”、而非“通”作為描述語。[注]Yo Matsumoto. Subjective motion and English and Japanese verbs[J]. Cognitive Linguistics, 1996, 7 (2): 183-226.這便涉及趨向動詞范圍以及如何判斷相關(guān)趨向動詞是否表達空間趨向義的問題。
從語義功能角度來看,漢語趨向動詞可以包含29個: 上、下、進、出、回、過、起、開、到、入、來、去、上來、上去、下來、下去、進來、進去、出來、出去、回來、回去、過來、過去、起來、開來、開去、到……去、到……來。
趨向動詞在核心動詞后面做補語時,可以表示空間趨向(比如“走進來”),也可以表示結(jié)果(比如“關(guān)上門”),還可以表示狀態(tài)(比如“唱上了”)。[注]劉月華.趨向補語通釋[M].北京: 北京語言文化大學(xué)出版社,1998: I.一般來說,它們是否表達空間趨向義不難判斷,有時卻需要仔細酌定,比如下例中的“到”:
(11) a. 他能一直看到千米開外。
b.*他能一直聽到千米開外。
c.*他能一直聞到千米開外。
上例中只有“看到”可以后接空間距離,還可以在句末加“去”字,形成“到……去”復(fù)合結(jié)構(gòu)。例(11bc)只有在句末分別加上“的聲音”和“的花香”,句子才合法。這說明“到”在“{聽/聞}到”中只是表達結(jié)果義,且已固化其中。再如下例中的“過去”:
(12) a. 他朝人群看過去。
b.*他朝鞭炮聲聽過去。
c.*他朝花香聞過去。
(13) a. 他一路聽過去,到處都是鞭炮聲。
b. 他一路聞過去,到處都是花香。
例(12)表明只有“看過去”可以和“朝”短語指示的空間方向共現(xiàn)。例(13)中的“過去”確實表達空間趨向,但是它和“{聽/聞}”感知行為無關(guān),描述的是感知主體的真實位移趨向。證據(jù)是,例(13)中表示感知主體處于運動之中的“一路”不可刪減。
以上分析表明,“到/過去”在視覺感知關(guān)系描寫中保留了空間趨向義,從而可以編碼例(11a)和(12a)這樣的視覺感官路徑虛擬位移,而在聽覺/嗅覺感知關(guān)系描寫中,它們已經(jīng)失去了空間趨向義,無法編碼虛擬位移。
趨向動詞并不總是在核心動詞后面做補語。獨立使用時,它們是典型的運動路徑動詞,即動詞語義中融合了運動事實和運動路徑。此外,單音節(jié)趨向動詞還經(jīng)常出現(xiàn)于“盤旋而上”“奔騰而來”等以“……而……”為結(jié)構(gòu)的“類固定短語”之中,[注]范開泰,張亞軍.現(xiàn)代漢語語法分析[M].上海: 華東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00: 260.這類短語相當(dāng)于“方式+趨向動詞”。句子以上述兩種方式使用趨向動詞描寫空間靜止物,其虛擬位移身份不難判斷,比如“從這里開始,合九線閃光的路軌向西南延綿而去”便是無可爭議的共展路徑虛擬位移句。
路徑介詞主要用來介引運動路徑起點、過點、終點和目標,與純粹表達靜態(tài)方位的“在”類介詞不同,路徑介詞既可能只表達靜態(tài)方向義,又可能蘊含動態(tài)運動義。路徑介詞短語若與運動動詞和/或趨向動詞共現(xiàn),虛擬位移表達必須具有的運動義特征可以從運動動詞和/或趨向動詞中獲取,此時,判定一句話是否虛擬位移無須糾結(jié)于路徑介詞的動態(tài)語義特征問題;如果一句話中和路徑介詞短語搭配使用的動詞不是運動動詞,句中也沒有趨向動詞,判定該句是否虛擬位移則必須討論路徑介詞的語義動態(tài)性問題。比如以下句子:
(14) a. 小王從樓上看見了我們。
b. 南海的珊瑚礁構(gòu)成體的長軸都指向東北-西南方向。
c. 這些瓣膜就像你家的門一樣,只能朝一個方向開。
d. 迂回的小徑通往碧綠的池塘。
現(xiàn)有研究未見將例(14a)判定為視覺感官路徑虛擬位移,但確有必要作一分析。例(14)其余三句均被研究者判定為虛擬位移,[注]Ma Sai. Fictive Motion in Chinese [D]. Auckland: The University of Auckland, 2016: 76; 80; 194.但是判斷依據(jù)不明。例(14)虛擬位移身份判定涉及介引路徑起點的“從”和介引路徑目標的“向、朝、往”。介引路徑過點和終點往往使用趨向動詞“過”和“到”,這是上一節(jié)的分析重點,本節(jié)重點分析“從、向、朝、往”。
路徑介詞“從”不僅可以介引起點,還可以介引過點(“從門前流過”),或者表示與起點相關(guān)的路徑選擇(“從這條路走”)。其動態(tài)性問題可以從3方面進行討論。
從語義演變來看,《說文解字》釋“從”為“隨行”,“從”在古漢語中有“跟隨”之義。但是,現(xiàn)代漢語“從”單用于空間域表述時,“跟隨”義已經(jīng)消失,成了一個“純粹的介詞”。[注]傅雨賢等.現(xiàn)代漢語介詞研究[M].廣州: 中山大學(xué)出版社,1997: 11.
從語義-句法關(guān)系來看,如果例(15)中的“從”不僅表達路徑選擇,還表達沿此路徑的動態(tài)前進過程,則“進”的意義已在其中。但是,該例中“進”不可刪除。
(15) 蕾蕾哭了,從欄桿縫隙里伸進手去。
第三,可以從空間-時間域之間的映射關(guān)系進行討論。
(16) a.*他從十二歲一直在牛宅。
b. 他(從)十二歲{起/以后/開始}一直在牛宅。
例(16)兩句都試圖表達“他”在一個延續(xù)的時間段中“在牛宅”。如果“從”具有動態(tài)延續(xù)義,例(16a)本該可以成立。然而,“從”短語后面需加上表達延續(xù)趨勢的“起/以后/開始”,句子才合乎語法?!捌?以后/開始”讓一個靜態(tài)時間點變成動態(tài)時間延續(xù)的起點。有了這些詞,“從”反而變得可有可無。時間域描寫中,“從”有時可換用為“在”;“自從+時點”可以表達自此時間點之后的一個時段,而“從”無此用法。[注]傅雨賢等.現(xiàn)代漢語介詞研究[M].廣州: 中山大學(xué)出版社,1997: 128-130.可見,“從”用于時間域時沒有動態(tài)義。如果接受“從”的時間域用法是其空間域用法的隱喻映射,逆向推衍可知,“從”的空間域用法應(yīng)當(dāng)不具有動態(tài)性。
視覺感知關(guān)系描寫中,“從”常與“看{出去/過去/過來}”這類明顯的位移路徑描寫配合使用,這種搭配更加符合“從”介引路徑起點的功能,也將使得整個描寫具有虛擬位移身份。也許正因為漢語經(jīng)常把視覺感知關(guān)系概念化為動態(tài)事件,例(14a)才會允準“從”的使用,聽任其暗示位移路徑的存在。
綜上,路徑介詞“從”沒有動態(tài)語義特征。例(14a)中的“看見”表達靜態(tài)結(jié)果義,因此,該例沒有明確編碼位移路徑,不應(yīng)判定為視覺感知路徑虛擬位移。
呂叔湘指出,用作介詞時,“‘往’的基本意義是移動,‘朝’的基本意義是面對”,“只有面對、沒有移動的意思,只能用‘朝’;只有移動、沒有面對的意思,只能用‘往’”。[注]呂叔湘.現(xiàn)代漢語八百詞[M].北京: 商務(wù)印書館,1980: 549.例如:
(17) a. 大門朝南開︱*大門往南開
b.往報社寄稿件︱*朝報社寄稿件
因此,路徑介詞“往”具有動態(tài)語義特征,而“朝”沒有。以下觀察表明,“向”在多個方面都與“朝”相近,與“往”相反。首先,無論作為動詞還是介詞,“往”不可以后接“著”,而“向、朝”都可以。其次,呂叔湘和傅雨賢等都指出,“往”必須跟表示方位、處所的詞語組合,不能直接跟指人或物的名詞組合;而“向”和“朝”都可以。[注]呂叔湘.現(xiàn)代漢語八百詞[M].北京: 商務(wù)印書館,1980: 549-550.[注]呂叔湘.現(xiàn)代漢語八百詞[M].北京: 商務(wù)印書館,1980: 19.如下例:
(18) 汽車{向/朝}我開過來。︱*汽車往我開過來。
第三,例(19)中,“往”短語作為狀語時,動詞后邊的補語可以是表示雙向位移的數(shù)量詞(如“兩趟”),“向”和“朝”則不然[注]呂叔湘.現(xiàn)代漢語八百詞[M].北京: 商務(wù)印書館,1980: 19.。筆者將此解釋為,“向、朝”表靜態(tài)方向,和雙向位移產(chǎn)生沖突,而“往”表動態(tài)趨向,在動態(tài)中可以轉(zhuǎn)向。
(19)*汽車{向/朝}碼頭開了兩趟。︱汽車往碼頭開了兩趟。
第四,“往”短語可以和單音節(jié)“接觸”類動詞連用,動詞前用“一”字表示“接觸”的實現(xiàn),而“向”無此用法。
(20) 小王把杯子往桌上一放。︱*小王把杯子向桌上一放。
(21) 小王往床上一躺。︱*小王向床上一躺。
無論“小王”欲使他物實現(xiàn)接觸還是自己與他物接觸,都只能用“往”,不能用“向”。本文認為,“往”的動態(tài)趨向為“接觸”創(chuàng)造了條件,而“向”的靜態(tài)指向無法促成“接觸”。
綜上,介詞“往”有動態(tài)語義特征,而“向、朝”沒有。據(jù)此,例(14d)以包含動態(tài)運動義的路徑介詞短語和動詞“通”配合,描寫“小徑”的空間延展構(gòu)型,這類表達滿足共展路徑虛擬位移定義的要求。而例(14bc)中的“向”和“朝”路徑介詞短語只表達靜態(tài)意義,同時,句中的動詞“指”和“開”也不包含位移語義,所以這類表達不應(yīng)該判定為虛擬位移表達。
虛擬位移表達必須同時滿足三個條件: 句子必須用于表述空間靜止物(包括物體、場景或者關(guān)系);句子的表述部分必須包含運動動詞短語,或者表達空間趨向義的趨向動詞短語,或者具有動態(tài)義的路徑介詞短語;句子的描寫部分必須包含運動路徑信息,比如路徑起點、過點、終點或者目標等。
特定語言中虛擬位移表達的判定必須結(jié)合該語言的句式特點、動詞和路徑介詞語義。現(xiàn)有研究在判定漢語虛擬位移時往往缺乏必要的分析論證,研究者往往根據(jù)其他語言(主要是英語)進行比附式判斷,或者根據(jù)直覺進行判斷?,F(xiàn)象描寫失準必然降低后續(xù)分析的信效度。本文分析了漢語部分句式的特點、動詞和路徑介詞語義特征,解決了一些(雖然不是全部)現(xiàn)象描寫中經(jīng)常遇到的問題,希望引起相關(guān)研究者的關(guān)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