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芳
(安徽農業(yè)大學 人文社會科學學院, 安徽 合肥 230036)
民眾的心理健康關系著社會的經濟發(fā)展與和諧穩(wěn)定,心理健康問題是國家的重大公共衛(wèi)生問題和社會問題。2016年底,國家22個部門聯(lián)合印發(fā)《關于加強心理健康服務的指導意見》,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心理健康服務和心理健康服務體系的建設工作并指出這是全社會共同的責任。隨著政府相關部門對民眾心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服務工作的重視,這一領域的研究受到國內學者越來越多的關注。心理健康服務的開展首先要了解服務對象的需求,圍繞需求和服務的關系,才能構建合理有效的心理健康服務體系。那么,心理健康服務需求到底是什么?國內有關心理健康服務需求的研究已取得哪些進展?本文通過對有關問題的闡述與分析,可以了解目前我國對心理健康服務需求研究的現(xiàn)狀、存在的不足,并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以期對未來研究有所啟發(fā),為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服務體系提供參考。
“心理健康服務”這個概念在一些發(fā)達國家使用較多,而國內多用“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詢”和“心理治療”等概念,2005年黃希庭[1]、徐大真[2-3]等人開始積極關注中國“心理健康服務”的有關問題,相關研究課題紛紛展開。
羅鳴春等提出“心理健康服務”的含義有廣義和狹義兩種:廣義的“心理健康服務”是利用一定的方法和技術解決人的心理問題,促進人的心理健康;狹義的“心理健康服務”是主要以心理學的方法和技術來解決人的心理問題,促進人的心理健康[4]4。
對“心理健康服務需求”的界定與“需求”的概念密切相關。一種觀點認為“需求,即需要(英文均為need),是有機體內部的某種缺乏或不平衡狀態(tài)”[4]4。因此,認為“心理健康服務需求”是個體當前的心理健康水平和想要達到的心理健康水平之間存在的差距所引起的缺乏或不平衡狀態(tài)。另一種觀點認為需求(demand)和需要(need)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心理健康服務需要”是由于缺乏或不平衡狀態(tài)而提出的對心理健康服務的客觀要求[5];“心理健康服務需求”是從價值觀和經濟條件出發(fā),人們有花費時間和金錢來接受服務解決心理健康問題的主觀意愿[6]8。因此,有需要不一定有需求,而沒有需要也可能尋求心理健康服務。
第一種觀點認為心理健康服務需求(需要)是一種心理缺乏狀態(tài),第二種觀點認為心理健康服務需求是指人們有通過服務來解決心理健康問題的意愿并且愿意承擔相應的時間和金錢花費。這兩者的關系是:如果個體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一定的問題,同時又存在相應的干預和預防服務,此時個體就有接受服務的需要;當個體表達出接受服務的意愿時,就產生了需求。
隨著心理健康服務需求的研究越來越多,調查對象呈現(xiàn)不斷擴大的趨勢。江光榮和李鳳蘭[7]對全國6大城市(北京、廣州、上海、南京、武漢和西安)居民的心理健康服務需求展開了大規(guī)模調查,共抽取2 665個樣本,涵蓋了十幾種職業(yè)類型。一些學者專門針對各種特定人群開展過心理健康服務需求的研究,包括中學生、大學生、研究生、社區(qū)居民、警察、部隊官兵、農民工等,其中還有殘疾人、留守兒童和留守婦女等。
大量研究表明不同職業(yè)、不同背景的人群對于心理健康服務的內容和方式都存在一定的需求差異。因此,區(qū)分不同人群進行調查,了解他們各自不同的需求特點,才能切合民情、順應民意,有針對性地開展心理健康服務。
西方國家的心理健康服務需求研究相對比較成熟,發(fā)展出5種研究取向[8]。國內研究由于起步較晚,沒有統(tǒng)一的研究工具,大多數(shù)學者自編問卷量表,以被試自我報告的方法來評估心理健康服務需求,比如《大學生心理健康服務需求量表》[4]16《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務需求量表》[4] 25《職工心理服務需求問卷》[6] 30《農村留守婦女心理健康服務需求量表》[9]《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服務需求問卷》[10]等。
也有少數(shù)學者采用訪談的方法進行研究。如李哲浩對某校師生進行訪談,調查學校師生的心理健康服務需求[11];東方蔚龍綜合采用自編問卷、集體訪談和個案訪談的方式研究殘疾人的心理健康服務需求[12];何姍姍等對養(yǎng)老機構老年人的研究[13]。
心理健康服務需求的構成決定著心理健康服務需求的評估內容。由于研究對象和研究視角的不同,已有研究所得出的心理健康服務需求的結論存在一些差異。
同樣是研究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服務需求,羅鳴春分析得出專業(yè)服務、非專業(yè)服務、公共服務、民間服務、服務項目、態(tài)度與方式6個因素[4]32;趙崇蓮得出服務內容、服務形式、服務質量和服務隊伍4個維度[14]。羅鳴春認為大學生和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服務需求的結構既有共同點也有不同點:大學生和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服務需求都包括服務內容、專業(yè)服務、非專業(yè)服務和民間服務;大學生的服務態(tài)度和服務方式聚合為一個因素,而中學生的服務態(tài)度、服務方式分為兩個因素[4]122。李麗娜等分析農村留守婦女的心理健康服務需求,包括服務需求程度、服務要求、服務內容、服務方式、服務途徑和服務隊伍6個方面[9]41。汪斯思把職工心理服務需求分為尋求服務傾向、單位服務期待、心理健康關注、服務內容需求、服務方式需求、服務場所需求和服務人員需求[6]43。張遠平研究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服務需求,認為有發(fā)展性需求和矯正性需求兩類需求。
影響心理健康服務需求的因素很多,但國內對于影響因素探討的還比較少,也不夠深入。
服務可得性、身體健康狀況、生活質量、生活方式和文化因素在羅鳴春的研究中進行了探討。趙崇蓮強調認知態(tài)度、相應的社會羞恥感、對從業(yè)人員的信任程度都是重要的影響因素,其中認知態(tài)度的影響最大[14] 55。 張遠平認為除了人口學因素,個體的社會適應狀況和精神服務信念對其心理健康服務需求有著重要的影響[10]10。
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對青少年兒童心理健康服務的重要內容。近年來,由于學校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普遍重視,有關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比較豐富,學生群體特別是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服務需求也逐漸受到關注。
劉傳新等[15]、程科和王洪[16]、閆明和劉取芝[17]分別采用自編問卷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服務需求進行了調查,黃希庭等[18]調查了35所高校5 058名大學生。這些研究揭示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服務需求的發(fā)展特點,分析了大學生偏好的心理健康服務的內容和形式、服務的方式和途徑等方面的需求。
另外,有研究調查了中小學生的心理輔導需要,認為中小學生需要中等強度的各種輔導,普通學校學生的心理輔導需要高于重點學校,男女學生在輔導需要上沒有差異[19]。還有研究發(fā)現(xiàn)研究生存在較大的心理健康服務需求[20]。
隨著社區(qū)心理健康服務工作的開展,社區(qū)居民的心理健康服務需求逐漸受到重視,全國各地不同社區(qū)展開了大量的研究[21-26]。這些研究顯示不同社會人口學條件下的社區(qū)居民其心理健康服務需求的程度、需求的服務內容和服務形式都存在顯著差異。
受到較多關注的還有以下職業(yè)類型和一些特殊人群。
(1) 警察。一些研究發(fā)現(xiàn)警察群體中普遍存在心理健康服務需求[27]。監(jiān)獄警察心理服務需求的內容主要是職業(yè)發(fā)展、家庭子女教育及婚姻家庭關系、人際關系等,需求的服務方式依次是個別面談、電話或網絡[28]。
(2) 教師。通過對某中學教師的訪談和問卷調查,發(fā)現(xiàn)中學教師心理健康服務需求的服務主題依次是職業(yè)倦怠、心理壓力、焦慮、抑郁等情緒問題;需求的服務形式依次是非正式的交流、團體輔導、草根聚會、個體心理咨詢、講座。趙文等對高校輔導員進行調查,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輔導員有一定的心理健康服務需求[29]。
(3) 軍人。張景蘭等研究發(fā)現(xiàn)大部分官兵對心理健康服務持接納和重視的態(tài)度;官兵需求的心理健康服務內容排在前幾位的依次為人際交往與溝通、壓力調試、自我成長等;官兵最希望得到的心理健康服務方式主要有心理咨詢和心理健康教育講座,其次是網絡心理咨詢、團體心理輔導、熱線電話等[30]。
(4) 在職職工。劉艷等發(fā)現(xiàn)半數(shù)以上職工需要心理健康服務[31]。汪斯思調查得出在職職工對心理健康服務需求較高,需求最高的服務內容依次是個人發(fā)展、社會交往和職業(yè)發(fā)展;需求的服務場所排名前三的是心理咨詢機構、單位心理服務中心和學校心理服務中心;需求的服務方式排名前三的是心理健康科普宣傳、閱讀心理方面的書籍和心理知識講座[6]66。
(5) 農民工。李瓊等研究表明農民工總體心理健康服務需求不強,新生代農民工心理健康服務需求略強于第一代農民工;醫(yī)院是農民工首選的服務機構;關于心理健康服務內容,第一代農民工最需要子女教育和成長方面的服務,新生代農民工最需要的是解決家庭壓力[32]。還有學者專門研究了新生代農民工的心理健康服務需求[33]。
(6) 殘疾人。東方蔚龍通過問卷調查和訪談,發(fā)現(xiàn)經濟收入和身體狀況對殘疾人的心理健康服務需求有重要影響[12]69。李祚山等認為殘疾人的心理健康服務需求程度較高;殘疾人需求的服務內容前三位是家庭婚姻問題輔導、心理保健知識、子女教育問題輔導;需求的服務形式排在前面的是求助心理熱線、專業(yè)心理咨詢、網絡心理服務和社區(qū)組織集體活動;需求的服務機構主要是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站和社區(qū)專業(yè)心理咨詢機構[34]。
目前我國的心理健康服務需求研究已經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研究還比較零散。絕大部分研究都是針對局部地區(qū)或局部特定人群的,尤其是國家層面的大規(guī)模大范圍的調查研究還比較少,某些地區(qū)和人群還沒有被研究者關注;已有研究提出的對策建議也僅限于對個別群體、個別問題的一般性探討,難以提出具有價值的指導意見。
因此,要從整體上了解和把握中國人的心理健康服務需求的現(xiàn)狀和特點,必須擴大研究范圍和研究規(guī)模,在更廣泛的大樣本調查中獲取更全面的信息和數(shù)據(jù)。同時,進一步區(qū)分和細化調查的目標群體,各行各業(yè)和各個地區(qū)都要建立更加細致完善的心理健康服務需求評價體系,對各類人群進行區(qū)別指導,從而構建起從國家宏觀層面到各級基層部門的滿足全民需求的心理健康服務體系。
我國心理健康服務需求的界定和構成分類還沒有形成一個統(tǒng)一的標準。已有研究大多是對心理健康服務需求的現(xiàn)狀描述,少有研究深入探討心理健康服務需求的影響因素和作用機制,研究內容僅僅停留在表面,缺乏研究深度。
為了更好地揭示我國心理健康服務需求的內涵特點和影響機制,應積極開展理論研究。首先,要深入分析心理健康服務需求的內涵和結構,采用因素分析等科學方法把握心理健康服務需求的構成要素,形成可作比較的分類標準和完善的理論體系。其次,要探討各種可能影響心理健康服務需求的變量因素,搞清各個變量跟心理健康服務需求之間的關系;明確心理健康服務需求發(fā)生改變的條件,可以針對心理健康服務需求與心理健康、幸福感等心理因素之間的關系進行考察,以期在滿足人們需求的同時增加人的幸福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再次,相關研究還可以對中國人心理健康服務需求的文化機制進行深入探討,在干預研究方面探索出符合中國人文化特征的干預措施和對策建議。最后,在進行本土研究的同時,開展跨文化的比較研究,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心理健康服務需求的理論體系。
目前的研究多以問卷調查和現(xiàn)狀描述為主,缺乏比較深入的質性研究和個案研究。從研究工具來看,多數(shù)調查采用自編問卷進行,但這些問卷量表往往沒有經過嚴格的標準化,少有研究按照測量學的標準進行信度和效度分析。未來研究可廣泛采用文獻法、訪談法、個案研究法等,在編制問卷量表進行研究時,要注重研究工具的標準化和科學性,并及時修訂和完善研究工具。
現(xiàn)有研究多是橫斷面的調查研究, 為了把握我國心理健康服務需求發(fā)展變化的特點和規(guī)律性, 可以采用縱向的追蹤研究和橫向的研究相結合的方法。
此外,采用認知神經科學的一系列方法可以進一步揭示心理健康服務需求的腦部運作機制。應用研究方面,為了提高研究的效用價值,可以利用互聯(lián)網技術開發(fā)網絡在線的心理健康服務需求評價體系和干預系統(tǒng),同時利用大數(shù)據(jù)跟蹤和預測人們的心理健康服務需求,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優(yōu)化心理健康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