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昌藝
義務教育教科書《數(shù)學》七年級下冊(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第10章第一節(jié)的內容是《相交線》。
本節(jié)的知識點主要有三個:對頂角及其性質、垂線及其性質、點到直線距離及其性質。書本上的知識點內容沒有深奧,便于學生理解,但這只是學生的知其所以然,還屬于表面理解,生硬的理解,只停留在感性上的認識。要讓學生知其所以然,掌握知識的來龍去脈,達到理性認識,才是教學的目的。課本里重點強調知識的呈現(xiàn),知識的關聯(lián)性需要教師去補充,讓學生正確掌握知識完整的體系,成為教學的難點。教材上的知識呈現(xiàn)方式是:觀察、探究、思考、操作、交流、練習。這個設計,由淺入深,層次漸進,有條理的構建出本節(jié)教學方法結構和步驟。但是,這只是教學過程的基本框架、基本原則,如果照搬照套,照本宣科,就會出現(xiàn)枯燥無味,死氣沉沉的課堂氛圍。
初中一年級學生還是以形象思維為主,還需要借助實物和操作進行“玩”的教學,所以教材設計一些圖像,做到圖文并茂。其中物件、線條是主體,是學生學習的啟發(fā)物,要把它們激活。因為這些物件并非稀奇物,激不起學生的好奇心。線條本身也是干巴巴的,構不成學生對它的興趣。要突破教學難點,需要借助直觀教學手段,把物件激活,給物件、線條補充一個故事,一個情節(jié),豐富知識內容,增強好奇心,激發(fā)學習興趣。
要達到以上要求,必須激活三個物件,我的建議如下:
一、玩轉一把剪刀,引出對頂角
課本的開頭,是一把剪刀圖,讓學生在觀察剪刀中,
導入新課教學。教師先發(fā)給學生每人一把剪刀,還有一些可以剪的物件。讓學生玩剪東西的游戲,通過操作和觀察,讓學生會得出結論:要剪的物件,體積越大,剪刀張開越大。在這個基礎上,進一步做以下三個動作:
1.測量剪刀張開的角度。讓學生每剪一個物件,用量角器測量一次剪刀張開的角度,先測量剪刀口的角度,再測量剪刀把手的角度。做好要剪一個物件,剪刀口展開角度、剪刀把手張開角度的數(shù)字記錄。隨后,讓學生任意張開剪刀把手,測量把手角度和剪刀口角度。指導學生觀察一組數(shù)據(jù),得出結論:每一次張開剪刀,剪刀把手的角度與剪刀口角度相等。
2.畫圖觀察揭示兩個角相等。指導學生畫圖,讓學生知道學會從實物到圖,是具體分析的需要,是認識的一次提高。剪刀有兩條剪子,可以用兩條線表示。剪刀的兩個剪子是交叉的,畫的兩個線條是相交的(如圖10—2)。觀察相交線,構成4個角。指導學生用字母表示線條,用數(shù)字表示角,主要目的是方便表達。讓學生從剪刀展開角度數(shù)據(jù)中的兩對角度相等,找到圖上相應的角。學生會知道∠1=∠3。觀察分析:∠1+∠2,成為一條直線,兩個角互補,角度為180°?!?+∠2也成為一條直線,兩個角互補,角度為180°。因此,這兩個角相等。
3.撤并圖像認識對頂角。從剪刀交叉點,找到相交線的對應點0,沿O點剪掉,剩下兩個角。觀察兩個角,原來角是連接的,兩個角對頂著,稱為對頂角。根據(jù)概念,∠1和∠3為對頂角,∠2和∠4為對頂角。每一組對頂角,兩條邊分別連成一條直線,原來的剪刀是一條直線的。
二、玩轉一塊三角板,導出垂線性質
讓學生在稿紙上任意畫相交線,每畫一組相交線,用量角器測量一次對頂角的角度,當畫到一組對頂角為90°時,另一組對頂角也是90°。這時候,讓學生拿出一塊三角板,做好以下操作。
1.用三角板測量90°的對頂角。三角板有一個角是直角,指導學生用三角板的直角,測量90°的對頂角,學生會發(fā)現(xiàn):三角板有兩條邊分別與90°對頂角的兩條邊完全重疊在一起。同樣,用三角板的直角去測量其他角,都有重疊現(xiàn)象。用字母表示這兩條直線,用數(shù)字表示角,得出結論:兩條直線相交所形成的4個角中,如果有一個角是直角,那么這兩條直線互相垂直,記著AB⊥CD。其中,一條直線叫作另一條直線的垂線,相交點O叫作垂點。
2.用三角板畫垂線。因為用三角板的直角測量垂線時,有兩條邊分別與90°對頂角的兩條邊完全重疊,所以要畫一條直線的垂線,可以用三角板直接畫出。只要三角板的一個直角邊與直線完全重疊,那么沿三角板的另一條邊畫線就是垂線。
3. 用三角板畫過一點的垂線。在一條直線上任意給幾個點,讓學生用三角板畫過一個點的垂線。通過動手操作,學生會發(fā)現(xiàn):過直線上一點的垂線,可以用三角板畫出。引導學生分析總結,得出結論:過一點有且只有一條直線垂直于已知直線。
三、玩轉一條繩子,得出垂線最短
讓學生自己動手制作一塊木板,在木板底部畫一條直線AB,在直線上方打一顆釘子D,綁上一條繩子。
1.畫出垂線。用三角板畫出木板上直線外一點與直線的垂線,標垂足點為o。隨后在直線上任意標注幾個點E、F、G等,用繩子拉出一條垂線,在垂足點o處打一個結,得出點D與0的垂線距離。
2.比較繩子長短。擺動繩子,讓繩子分別過幾個點E、F、G等,通過操作,學生會發(fā)現(xiàn)點D到直線上的0以外任何一個點,都比打結點長。引導學生分析總結,得出結論:直線外一點到這條直線的垂線的長度叫作點到直線的距離。在連接直線外一點與直線上各點的線段中,垂線最短。
四、抓住已知數(shù),輕松做練習
教材里安排有一組練習題(習題10.1),目的是鞏固本節(jié)知識,引申學習新知識,靈活應用涉及的知識。
每一個習題,都給出一些數(shù)據(jù),這就是已知數(shù)。已知數(shù)是解決一個習題的入口,做練習時,要緊緊抓住習題所提供的已知數(shù)入手,通過思維轉換,認真分析、綜合,找出已知數(shù)與所求數(shù)之間的關系,順藤摸瓜,牽出所關聯(lián)的知識,一步一步揭示邏輯關系,最終寫出解答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