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近年來,隨著科技的進步,移動支付也日益普及。許多人在小額購物或消費時,逐漸習慣于掃碼支付。在偷換商家支付二維碼獲取財物的案件中,由于行為獲取商家財物的手段,在本質上屬于秘密竊取,并且無論是在社會觀念上還是在所有人權意識上,至少在顧客掃碼支付的那一瞬間,錢款屬于商家所有和占有,行為人通過秘密手段將商家的財物轉移為自己非法占有,完全符合盜竊罪的構成特征。本文將闡述盜竊罪與詐騙罪兩個罪名在本案中適用的主要分歧點,對本案的犯罪行為進行分析論述,得出本案應認定為盜竊罪的結論。
【關鍵詞】 偷換二維碼 詐騙 盜竊
一、偷換二維碼案件不符合詐騙罪構成
(1)財產處分行為。詐騙罪是因行為人通過對受騙人實施欺騙行為,使其產生錯誤認識,由于錯誤認識而產生處分意識,并將特定財產錯誤處分給行為人,從而使被害人遭受財產損失的犯罪。不僅要求行為人實施欺詐行為,而且要求受騙人因為該欺詐產生錯誤認識,基于錯誤認識處分被害人的財產,受騙人對被害人的特定財產所作的錯誤處分是成立詐騙罪的構成要件要素。被騙者是否基于錯誤認識而處分財物是詐騙犯罪客觀要件中的核心要素,而詐騙犯罪客觀構成要件要素中的“處分行為”是不成文構成要件要素,被騙者必須具有居于財產處分的地位和權限”,[1]這種處分行為是區(qū)分盜竊罪和詐騙罪的關鍵。具體案件中是否存在受騙人將被害人的特定財產錯誤處分給行為人,是使詐騙罪和盜竊罪區(qū)分開來的關鍵要素。顯然,在偷換二維碼案件中,無論顧客還是商家,都沒有將涉案錢款處分給行為人的意識和行為。其中,顧客主觀上是向商家進行支付以結清貨款或服務費用,客觀上是向商家指定的賬戶中轉款;商家則自始至終誤以為被偷換過的二維碼所鏈接的賬戶是其自己的,客觀上也從未指示顧客將應付錢款轉移給行為人占有,其對于顧客所支付錢款將落入行為人的賬戶完全不知情;兩者都不存在將本應由商家收取的錢款錯誤處分交付給行為人的問題。
(2)處分意識。成立詐騙罪,要求受騙人主觀上具有處分意識,但是,在偷換二維碼案件中,恰恰缺乏這種處分意識,無論是應當付款的顧客,還是應當收款的商家,主觀上都不具有將應付款項轉移支付給行為人的處分意識,因而不成立詐騙罪。
對于處分行為的成立是否以受騙人具有處分意識為必要,主要有三種觀點:第一,處分意識必要說認為,要成立處分行為,不僅要求受騙者客觀上有處分財產的行為,而且要求受騙者主觀上具有處分財產的意識。第二,處分意識不要說認為,要成立處分行為,不以處分人主觀上具有處分意識為必要,只要其客觀上實施了導致財產轉移給行為人占有的行為即可。第三,區(qū)別說認為,在詐騙財物的場合,因為有必要與盜竊罪劃定界限,所以必須是有意識的處分行為;而在詐騙債權等財產性利益的場合,因為沒有必要與盜竊罪劃定界限,所以可以是無意識的處分行為。
我國大陸刑法學界多采處分意識必要說。[2]對于處分行為的成立,應當要求處分意識,而在偷換二維碼案件中,顧客和商家都沒有認識到顧客所付錢款將直接進入行為人的賬戶,主觀上完全沒有將該錢款轉移給行為人占有的意識,缺乏成立詐騙罪所必需的處分意識
二、從犯罪分類來看,偷換二維碼案件更符合盜竊罪
(1)符合盜竊罪的構成特征。首先,根據占有的轉移是完全違反被害者的意思,還是僅利用被害者的瑕疵意思,可以將占有轉移的財產犯罪區(qū)分為違反意思罪與利用瑕疵意思罪兩類。前者如盜竊罪、搶劫罪,是將他人占有的財物,采用秘密竊取或暴力、脅迫手段奪取,是完全違反被害者的意思而非法占有其財物;后者如詐騙罪、敲詐勒索罪,則是采用欺騙、恐嚇手段,使他人產生錯誤認識或畏懼心理,從而交付財物給行為人,是利用被害者的瑕疵意思而取得其財物。“究其本質,詐騙罪系被害人意志有瑕疵的取得型財產犯罪,而盜竊罪則屬于違反被害人意志的取得型財產犯罪。從被害方來說,詐騙與盜竊的界限在于,前者基于被害人有瑕疵的意識而轉移占有,后者則是違反被害人的意志而轉移占有?!睂τ谶@兩類犯罪的區(qū)別,劉明祥教授進一步解釋道,雖然盜竊罪、詐騙罪、搶劫罪都是以非法取得他人占有之下的財物為特征,但盜竊罪、搶劫罪是違背被害人的意思奪取其財物,而詐騙罪則是欺騙被害人,使其產生瑕疵意思,在此基礎上交付財物,即利用被害人的瑕疵意思騙取其財物。
(2)符合盜竊罪規(guī)范行為。從犯罪構成要件的解釋來講,完全可以將偷換二維碼案件解釋為符合盜竊罪的構成特征。因為,除了“秘密竊取”這一公認的本質特征之外,刑法本身對于盜竊罪的構成要件,并未作任何限定,沒有也不可能將盜竊行為限制規(guī)定為必須現實地從被害人手中秘密取得財物。在刑法本身沒有將盜竊行為作限制規(guī)定的情況下,用傳統(tǒng)的盜竊罪理論來解釋一切新型的盜竊罪,進而否認新型盜竊罪的成立,是沒有道理的。實際上,我們可以將偷換二維碼案件解釋為,顧客支付給商家的錢款,無論在社會觀念上還是在所有權上,至少在掃碼支付的那一瞬間,就已經屬于商家所有和占有,行為人采取偷換二維碼的手段,將商家所有和占有轉變?yōu)樽约悍欠ㄕ加?,正符合秘密竊取的本質特征。至于顧客支付的錢款是否首先進入商家賬戶而在商家賬戶停留或長或短的時間,正如沒有理由要求所有人或占有人必須時刻將財物緊握在手中以保持最緊密的物理支配一樣,沒有理由要求商家時刻保持對其財物的物理性支配,因此根本不影響錢款應屬商家所有和占有這一事實認定。
綜上所述,從財產犯罪的分類來看,偷換二維碼以獲取財物的行為,更符合盜竊罪而非詐騙罪的構成特征。
【注 釋】
[1] 王立志“認定詐騙罪必需處分意識”,載《政法論壇》2015年第33期,第1頁。
[2] 劉夢雅:“偷換商家二維碼案的刑法認定”,載《中國檢察官》2018年第284期,第12頁。
【參考文獻】
[1] 劉昱. 偷換二維碼的法律適用[J]. 法制與社會, 2018, 23:62-63.
[2] 劉夢雅. 偷換商家二維碼案的刑法認定[J]. 中國檢察官, 2018,284:62-63.
[3] 王立志. 認定詐騙罪必需處分意識[J]. 政治論壇, 2015, 33:1.
作者簡介:劉宇,1994年 ,性別女,籍貫云南,昆明理工大學,2017級碩士,研究方向刑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