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龍
統(tǒng)編版語文教材提高了古詩文的比例,對文言文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為一種特定的言語形式,文言文由“言”“文”兩部分構成,其中“文”是“言”所生成的,“言”是“文”所建基的,二者不可分割,缺一不可,更不可偏廢。因此,文言文教學應找準二者的結合點,使之有機融合,做到言文合一,達到發(fā)現(xiàn)言之妙義、文之神韻、傳承文化的目的。
言文合一的教學方法,是指疏通字義時,從篇章閱讀的角度推敲詞語的語境義;分析篇章時,著眼于篇章的整合,又與具體的詞語理解相結合,在理解中賞評,在賞評中感悟,進而養(yǎng)成實而活的言語經(jīng)驗,將教學文本作為文學作品,而非僅為言語作品,從文化的角度習得語言,從文學的角度學習作品。即“在解詞析句中領悟文章(文學)意蘊、文化內(nèi)涵;在探究文意時積累文言知識、培養(yǎng)語感”。這樣可克服重言輕文、重文輕言的弊端,讓情意趣智有機結合,提高教學的實效。下面結合《送東陽馬生序》的教學談一談“言文合一”的具體策略。
學習任何語言都離不開朗讀。朗讀文質(zhì)兼美的古詩文,學習者能感受文言文嚴密凝練的語言風格,有利于建構嚴密規(guī)范、簡潔凝練的言語經(jīng)驗。正如張必琨先生所說的“讀來讀去,許多詞、語、句、篇都成了自己語言倉庫中的一個部分,對文言的表達方式和表達習慣定能逐步熟悉起來”。朗讀的過程,就是憑借具體的語言,理解、感受文意的過程,也是體驗情感的重要途徑。
按照人們認識事物的規(guī)律和習慣,對文本的把握都是從最淺層的閱讀開始的。因此,文言文的文本初讀就具有奠基意義。講授《送東陽馬生序》,上課伊始,我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然后提醒大家注意易讀錯的字。 讀音需要注意的字,多為“同舍生皆被綺繡”“日再食”等句子中的通假字和多音字,以及“篋”“屣”等生字;在此基礎上,再指導學生讀出長句的節(jié)奏;然后再讀課文,抓住“蓋余之勤且艱若此”這個關鍵句,猜讀文章寫作內(nèi)容;最后,默讀課文,找出體現(xiàn)“勤且艱”層次的標志性的語句,讀出整體文意,讀出層次。
師:對?!吧w余之勤且艱若此”應該就是此文的主要內(nèi)容。那作者又是從哪幾個層次寫自己讀書時的勤奮和艱苦的呢?
生1:余幼時即嗜學。
生2:既加冠。
生3:當余之從師也。
師:宋濂是以時間為序,分三個層次來敘述他求學時的情形的。那三個層次分別從什么角度來寫求學的情況的呢?
生1:是分別從致書、求師、求學三方面來寫的。
生2:第一個內(nèi)容是得書之難、抄書之苦,第二個內(nèi)容是無師之苦、叩問之難。
生3:最后一個是旅途之艱、生活之苦。
之所以在初讀時設計這幾次讀的環(huán)節(jié),是因為讀音涉及詞義,停頓涉及句子的組織,讀得正確可以反過來促進對文意的理解;特別是抓關鍵句,找語言標志,理清思路,有助于整體感知文意,鍛煉對文章結構的分析能力,為隨文學言打下了基礎。
文言文教學中,“言”是指詞句本身的意義或作用,以及各種文言句式的辨析和用法等;“文”指文言表達的風格,以及作者在文本中流露的情感等。錢夢龍先生認為,文言文首先是“文”,它不是文言詞語的堆砌,而是文言文教學的終極指向。這啟示我們,教學中要處理好言和文的關系,借助言這個通向文本內(nèi)涵的橋梁,運用“隨文學言”和“析字解文”的方式,抵達文本的最深處。
隨文學言,指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在理解文章內(nèi)容的過程中,落實重點字詞,探究詞法、句法及其在文中的作用,做到以文帶言,實現(xiàn)言與文的高度統(tǒng)一。在《送東陽馬生序》課堂教學的研讀部分,教者以體現(xiàn)文章“蓋余之勤且艱若此”的三個層次的內(nèi)容為抓手,以“得書之難‘難’在哪里?”等三個問題為主問題,引導學生具體理解各層次的內(nèi)容,再通過追問,解決重點字詞和句子。
師:按照剛才品“得書之難”的思路,來看看“求師之難”“難”在哪里?
生1:“既加冠,益慕圣賢之道,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嘗趨百里外,從鄉(xiāng)之先達執(zhí)經(jīng)叩問?!睂懽约簱臎]有大師、名人交游,只得拿著經(jīng)書走一百多里向先達請教。
師:“既加冠”的“既”是什么意思,你能給我們說說嗎?
生2:就是成年之后。“既”是“已經(jīng)”的意思。
生3:還有“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質(zhì)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是說他請教的時候,老師非常嚴厲,但他對老師非常恭敬,最終有所收獲。
師:就他一個人向先達請教嗎?從哪個詞看出來的?
生4:不是。從“填其室”看出來。先達德高望重,門徒擠滿了他的屋子,不曾把言辭、臉色放溫和一些?!疤睢笔浅錆M的意思,這里解釋為“擠滿”更好。
師:他是怎樣向先達請教的?
生5:他站在先生身邊,提出疑問,詢問道理,側(cè)著身子,偏著耳朵來請教。態(tài)度非常誠懇。
師:你能演示一下他請教的情景嗎?
(生5 表演,其他學生發(fā)出會心的笑聲)
師:有時遇到老師呵斥的時候,他又是怎么做的?如果把當時的宋濂換成今天的你,你又會怎么做?
生6:他態(tài)度非常恭敬,禮節(jié)更加周到,不敢說一句話,等到老師高興的時候,再來請教。如果是我,我心里會很不痛快,會產(chǎn)生抵觸情緒,甚至不喜歡這個老師。
師:正是他求師以誠,求師以敬,器量很大,他最終才有收獲,這一點尤其值得我們學習。
多數(shù)文言文總能找到拎起全篇的重點句、關鍵詞作為文章的突破口,以此為由頭展開互動,串起對整篇人文內(nèi)涵的探究,帶出詞語教學。一氣呵成的氣勢,讓學生感受到學習文言的樂趣,避免機械枯燥性解讀,有利于核心素養(yǎng)的形成。這種以學文為先導,滲透學言,在理解思想情感的過程中,落實詞義,促進詞法、句法遷移運用的做法,能實現(xiàn)學言品文的高度統(tǒng)一。
漢字是音形義的結合體,它以象形字為字根。教師如果扣住字根詞源,從造字規(guī)律入手 ,理解詞義遷移,不僅符合文言文的教學本質(zhì)屬性,也有利于從文的高度理解字詞,進而幫助學生更好地把握文本的人物形象、思想內(nèi)涵,激發(fā)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還是以《送東陽馬生序》教學中的“研讀課文”為例,在隨文學言的過程中,教師抓住 “走”“趨”“行”和“嗜”“慕”“樂”兩組漢字,通過分析結構,結合語境,理解其本意和語境意,進而促進對文本內(nèi)容的理解。第一組動詞,構成文章的情節(jié)線索,第二組動詞,構成文章的情感線索。以這六個動詞為抓手,設計教學,組織活動,就能做到以字立課,勾連入境。僅以第一個層次中的兩個動詞的品析為例:
師:“錄畢走送之”能否寫成 “錄畢即送之”?
生4:應該可以,抄完了就立即送還,表意也很明確。
師:我們先看看這個“走”字。
(屏顯)
師:通過對“走”字的解析,同學們比較一下古代與現(xiàn)代的“走”有何不同?
生5:表示腳的那部分特別形象,就像我們跑步一樣,腳是騰空的。
師:古代的 “走”,相當于現(xiàn)代的跑。宋濂用“走”,為什么?
生6:這樣做能最大限度地看書,抄書,還書。
生7:及時還書,給對方留下守信用的好印象,對方就會繼續(xù)把書借給他看。
師:嗯,非常好。“走”中有勤,“走”中有誠!大家能不能根據(jù)“走”的字形,結合文章,發(fā)揮想象,描寫一個宋濂還書的片段?
生1:在一個呵氣成冰的早晨,小宋濂迎著刺骨的寒風一路跑來?!昂暨?,呼哧”地喘著粗氣,呼出的白氣讓眼睫毛上掛了一層霜,一時間都有點看不清前面的路了。忽然他腳下被什么東西絆了一下,跌倒在地,他立即爬起來,用衣袖擦拭了一下書上的積雪,然后用被凍得像胡蘿卜一樣的小手里緊緊攥著書,奮力擺動起雙臂,腳不沾地繼續(xù)向前狂跑。
師:多么動人的情景,一個漢字簡直就是一個鏡頭,一個故事。“走”中的情味這么豐富!那么,天寒地凍中支撐宋濂狂跑還書的動力是什么?請用文中一個詞來概括。
生2:我覺得是“余幼時即嗜學”中的“嗜”字,喜歡學習是作者求知的動力。
生3:那改成“余幼時即好學”不也一樣嗎?
師:還是從構字法的角度看這個“嗜”字。
(屏顯)
生(恍然大悟):“好”和“嗜”的確都有喜歡的意思,但是“好”太概括了,而且喜歡的程度不如“嗜”,宋濂從年幼時就喜愛學習,覺得學習是一種甜美的享受!
師:以上通過對“走”和“嗜”的解析,大家不僅掌握了兩個字的構造,領會了詞義而且對作者宋濂讀書的艱苦經(jīng)歷和勤奮刻苦的精神有了新的認識,對文章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這個片段,析字解文,因言悟文,通過對言的深層揣摩與探究,推進對文的內(nèi)涵的深度解讀。在教學中,教師若能適時進行這方面的滲透浸潤,不僅能對學生辨析字形、積累詞語、理解文意、體悟情感、體會寫法等方面發(fā)揮四兩撥千斤的作用 ,而且能極大地激發(fā)學生學習古詩文的興趣。
語文課的意義不僅僅是教給學生語文知識,更主要的是通過一篇篇凝聚著作家靈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一個人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響著他們對世界的感受,對生活的體驗。因此,對文言文的學習僅僅停留在淺的層面是不夠的,必須深入了解作家所表達的思想感情。體悟情感的最好方法是因言悟情,以此作為文言文閱讀教學的重要取向和價值追求。
為了實現(xiàn)這些價值取向和價值追求,在《送東陽馬生序》課堂教學的最后的階段,我們探討了這篇臨別贈言花大量篇幅寫自己求學經(jīng)歷的原因,讓學生真切感受到作者勉勵馬生學業(yè)要有所成就,主要在于主觀努力,在于勤且艱,在于誠,不在于天資的高下和條件的優(yōu)劣的良苦用心。然后通過品讀相關語句,感受作者的諄諄教誨,殷殷囑托。
師:怎樣才能深刻體會這種良苦用心呢?我給大家一個建議,模仿長者對晚輩說話的語氣,親切而平緩地讀。試著讀下面幾句。
1.余因得遍觀群書
2.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
3.蓋余之勤且艱若此
建議:帶著長者的關愛之情來讀,語調(diào)親切、平緩。
……
師:讀得很親切,讀出了情感,但味道還不濃。建議讀的時候?qū)ⅰ坝唷弊值淖x音拉長。我們一起來試試,看老師的手勢。
師:“余”是一個飽受生活之苦的人,也是一個求知若渴的人,更是一位對晚輩滿懷關愛的長者。老師作為你們的長輩,也想借這篇文章對大家說幾句話。請大家把課本放下,看著老師。
(師深情朗讀文章倒數(shù)第二自然段)
師:同學們感受到老師的良苦用心了嗎?
(生點頭)
師:光點頭是不夠的,還要把老師的良苦用心放在心上,化作前進的動力。我希望,六月份中考之后,每一位同學回頭有一路的故事,低頭有堅實的腳步,抬頭有更遠的天空。
上面幾個句子的語氣涉及虛詞的作用和作者的感情,通過對它們反復地揣摩與品讀,讀出了其中蘊含的情感,讀出了情境,讀出了思想,加深對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使師生在讀中與作者心靈契合,實現(xiàn)言語習得從感性到理性再到智性的飛躍,激發(fā)了學生的情感體驗,避免了空洞講授,收到了較好的教育效果。
總之,“言文合一”的文言文教學,要在品文與學言中做到文言一體、文言并重、文言融合;在學文中學言,在品言中悟文、悟情,達到在整體閱讀中培養(yǎng)情趣,以情趣帶字詞,以字詞促升華,情意趣智,聽說讀寫,觀察辯論融為一體,讓學生瀟瀟灑灑走進文言天地,痛痛快快感受文言魅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