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科學教學是培養(yǎng)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關鍵途徑,通過科學教學,能夠有效地激發(fā)學生利用科學的眼光探索世界的積極性,提高小學生對科學的認知和理解,從而培養(yǎng)其對待事物的科學態(tài)度,能夠理解并掌握科學方法,具備科學技術的運用能力,打下堅實的科學知識基礎。本文從分析在小學科學教學的重要性出發(fā),分析了教師如何在科學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有效途徑,旨在為教師提高小學科學教學質量,實現科學教學目標提供一定的參考。
關鍵詞:科學素養(yǎng);小學科學教學;培養(yǎng)
一、 引言
小學科學是小學生科學啟蒙的重要學科,課程設置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因此在教育教學體系中,小學科學占據重要地位。在當前素質教育的大環(huán)境下,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也同樣受到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在小學科學教學中,需要充分立足于小學生的生活實際,增強學生對科學知識的積累和應用,并在實踐探究過程中掌握科學方法,從而形成與科學相關的積極向上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從而使學生具有科學素養(yǎng),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二、 在小學科學教學的重要性
當前,科學已經成為現代社會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科學發(fā)展力是社會發(fā)展進步的主要推動力。國民科學素養(yǎng)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決定其是否能夠更深入地了解、融入社會,提高對社會資源的利用率。同時,現代社會運行逐步形成一個科學體系,一個“現代人”的必備素養(yǎng)就是科學素養(yǎng)。因此,在教育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是一項重要的教育任務。小學階段屬于學生啟蒙階段,在眾多小學學科中,不同的科學對學生啟蒙發(fā)展的側重點不同。小學科學是小學生科學啟蒙的重要學科,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是最有效的方式。同時,小學生由于受到年齡的限制,對世界的懵懂使其擁有強烈的對未知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滿足小學生的好奇心,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對于激發(fā)學生潛能,充分釋放孩子的天性,增強其創(chuàng)造力,促進其未來發(fā)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小學科學教學是培養(yǎng)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重要途徑,對于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成長為適應社會需求的高素質人才具有重要作用。
三、 小學科學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有效途徑
(一) 聯系實際,激發(fā)學生的科學學習情趣
小學生身心發(fā)展尚不成熟,過于深奧的科學知識不僅難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甚至會打擊學生的積極性,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而過于簡單也會使學生喪失科學探究的欲望。因此,在科學教學中,教師必須要立足于學生實際,建立起小學科學教學與學生實際的緊密聯系,激發(fā)學生的科學探究欲望,使其在探究過程中獲得科學知識以及成就感,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例如,教師在進行五年級科學“光和影”一課教學時,由于學生自身已經具有模糊的光和影的認知,但并沒有形成系統(tǒng)的知識體系。教師在課堂引入時,可以讓學生將所有的窗簾全部關上,并熄滅教室內的燈,然后打開投影機的燈光,擺出不同的手勢進行手影游戲,或者也可以讓學生上臺進行手影表演。通過活動引入教學,使學生了解影子的形成條件,然后教師關閉投影燈,影子消失,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問什么樣的光可以作為光源?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逐步引導學生構建光和影的知識體系。
(二) 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問題既是引起思維的源頭,也是思維發(fā)展的方向。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師通過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就能夠有效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引導學生科學思維的發(fā)展。同時,在問題情境下,學生有價值的提問與教師有效引導,能夠極大地提升學生的有效思考。因此,教師在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中,需要加強對學生的引導,使其在自主思考過程中,了解并掌握科學知識,形成科學思維。教師可以通過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激發(fā)學生的科學探究欲望,提高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
例如,教師在進行《物質發(fā)生什么變化》一課教學時,可以準備三個燒杯,以及白水、白醋、小蘇打溶液,在課堂教學時,將不同溶液分別等量倒入三個燒杯中。單純從外部觀察三種溶液看不出有什么區(qū)別。然后教師可以將三個燒杯的順序打亂,然后向學生提出問題,“哪一位同學能夠分辨出清水、白醋、小蘇打溶液分別是哪一杯?怎么分辨出來?”向學生拋出問題,引發(fā)學生的思考。然后教師再用混合的方式根據不同溶液混合過程中的變化現象,分辨出不同種物質。通過神奇的小實驗,學生對本課的學習的積極性能夠被充分的調動起來,從而投入到科學課堂學習中,更好地領悟科學的本質,從而使學生能夠熱愛科學,形成良好的科學素養(yǎng)。
(三) 實驗探究,促進學生科學思維的發(fā)展
在小學科學教師中,實驗探究是培養(yǎng)學生科學意識和科學能力,提高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關鍵途徑。通過實驗探究,不僅能夠有效激發(fā)起學生的科學學習的興趣,同時在探究過程學生通過收集證據、進行猜想的證明和證實,促進學生科學思維的發(fā)展,從而有效提升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實證意識,形成良好的科學素養(yǎng)。并且通過實驗探究,有利于提升小學科學教學質量。同時,在實驗探究過程中,通過引導學生采取合作探究的形式,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能力、溝通能力,并在合作探究過程中形成謹慎的科學態(tài)度和價值觀。
例如,教師在進行“點亮小燈泡”一課教學時,可以采取小組合作的形式,讓學生進行合作實驗探究。首先教師為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向學生展示一次小燈泡發(fā)光實驗,讓學生初步了解電路的特征,分析在點亮小燈泡的過程中電路中的電流是怎樣流動的,激發(fā)學生的實踐探究欲望。其次,教師將學生分成四人小組,讓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實驗探究,在掌握基本知識的基礎上,通過組內合作與探究,使學生的思維在實踐中獲得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在小組合作過程中,兩名學生負責對已有的實驗材料進行實驗操作,一名學生負責畫出電路圖,一名學生作為實驗觀察者,對整個實驗過程以及電路流程的全過程進行觀察并記錄。小組成員進行工作輪換,保證每個學生都能夠參與到實驗全過程中。同時在實驗過程中,學生們會發(fā)現有的小燈泡能夠點亮,有的小燈泡不能點亮。根據實驗結果,讓學生進行小組內合作交流,探討在什么情況下能夠順利點亮小燈泡,什么情況下不能,而為什么不能。
學生根據實驗情況進行討論,會發(fā)現如果將小燈泡底部的連接點與電池的正極連接在一起,再用導線連接小燈泡的側面連接點和電池的負極時,小燈泡能夠被點亮;將小燈泡底下的連接點先與電池負極相連,再用導線連接小燈泡側面連接點和電池正極連接,小燈泡能夠被點亮;將小燈泡側面連接段先與電池負極相連,再用導線連接小燈泡底下的連接點和電池正極連接,小燈泡能夠被點亮。這些情況下小燈泡都能夠被點亮。當小燈泡正極與底部連接點相連,再用導線連接小燈泡側面連接點,并教導線的另一端連到電池上時,小燈泡不會亮。
在合作實驗探究完成后,每個小組根據自己的觀察記錄,共同討論完成實驗綜合性描述并選取代表進行班級匯報。教師根據學生的實驗結果,引導學生總結小燈泡點亮的要求是電池兩極要與小燈泡的兩個接觸點相連接。然后,再引導學生通過科學思維發(fā)展,想象電流在電路里的流動路線,小組討論并畫出電路圖。
在小組合作實驗探究過程中,學生不僅能夠形成良好的合作探究意識,并且通過在探究過程中的合作與交流,能夠培養(yǎng)學生在交流討論中謹慎求證的科學態(tài)度,促使科學思維的形成,從而促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實證意識,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和綜合能力。
(四) 積極開展學科活動,豐富學生科學素養(yǎng)培養(yǎng)途徑
在小學科學教學中,科學教材知識課程教學中的一種文本資源,將其作為課程教學的全部內容,不免存在教學資源單薄的情況??茖W活動同樣是小學科學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需要充分利用科學活動,挖掘更豐富的科學教學資源,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開展科學活動,主要可以從兩個方面進行。一方面,豐富課堂科學活動。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開展科學競賽活動,提高學生科學的學習積極性。小學生具有較強的表現欲,通過競賽的形式更能夠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使其思維更加活躍。例如,教師在進行“植物的共同特點”一課教學時,可以將班級學生分成兩組進行比賽。每組輪流說出一個植物的共同特點,用猜拳的形式決定哪一組優(yōu)先說。在比賽過程中,學生高漲的勝負欲會使其全情投入到課堂活動中,并能夠通過獨立思考、合作討論,不斷提升自身能力,潛移默化地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
另一方面,豐富課外科學活動。積極開展課外科學活動是拓寬學生科學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重要途徑。小學生天性好動,在課外科學活動中更加能夠發(fā)揮其優(yōu)勢,滿足學生的好奇心。課外科學活動最主要的是挖掘生活中的科學資源。例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探究家里澆花的噴水器的原理是什么;食物發(fā)生霉變的研究;水壺除垢的方法等等。同時,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通過收集生活中的廢棄品,通過科學制作手段,將其變廢為寶。如利用廢棄的飲料瓶,可以做簡易的傳聲筒、聽診器等。然后將學生制作的成品在課堂進行展示,并讓學生說出制作的原理。通過科學活動不僅豐富了科學教學資源,更加拓寬了科學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途徑。
四、 總結
小學科學教學是培養(yǎng)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主要途徑。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需要教師注重發(fā)展學生的科學思維,為學生提供豐富的科學探究的機會,引導學生在科學探究活動中充分發(fā)揮科學思維。同時,通過多樣化教學方法,提高學生對科學學習興趣和科學探究的積極性,從而有效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為學生奠定堅實的科學知識基礎,為其今后的發(fā)展發(fā)揮重要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陳璐,劉公園,馬麗英,蘇賢英,楊嫚.小學科學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和增強學生的思維能力[J].課程教育研究,2019(31):175-176.
[2]邱海燕.小學科學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J].甘肅教育,2019(14):95.
[3]陳文秀.小學科學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良好觀察品質的策略研究[A].教師教育論壇(第五輯)[C].廣西寫作學會教學研究專業(yè)委員會,2019:4.
[4]朱鳳婷.小學科學課程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主動分析能力的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9(12):63+66.
作者簡介:
王政,福建省南平市,浦城縣和平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