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麗,謝 億
(龍巖學院對外合作與交流處,福建 龍巖 364012)
隨著高等教育國際化的不斷發(fā)展,地方高校也積極開拓了中外合作交流項目,讓越來越多的學生可以獲得出國交流學習的機會,拓展自己的國際視野。由于地方高校的中外合作交流項目起步較晚,規(guī)模較小,其發(fā)展又受到地方高校的綜合實力、地理位置、地方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等因素的制約,所以地方高校中外合作交流項目在運作過程中難免會面臨一些困境。因此,優(yōu)化地方高校中外合作交流項目的管理,提高中外合作交流項目的管理效率和效益,對整個項目的健康平穩(wěn)運行及長遠發(fā)展具有重大深遠的意義。
地方高校的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專指經省教育廳審核批準的中外合作高校在中國境內合作舉辦的以中國公民為主要招生對象的辦學項目,由于審批嚴格,只有綜合實力比較雄厚的地方本科院校才有中外合作辦學項目。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的常見模式有兩種:
1.1.1 單校園與雙校園
單校園模式指的是學生只在中國境內學習完成專業(yè)培養(yǎng)方案上預定的所有學業(yè)學制,不把國外留學作為教學的一部分,即可取得相應的學位文憑和畢業(yè)證書。雙校園模式指的是學生必須完成兩部分的學業(yè),一部分在中國境內的高校完成,另一部分在國外合作的高校完成,通常有2+2,3+1等模式[1]。
1.1.2 單文憑與雙文憑
單文憑模式指的是學生在完成專業(yè)培養(yǎng)方案上預定的所有學業(yè)學制后,只獲得單一中方高?;驀飧咝5膶W位文憑及畢業(yè)證書。雙文憑模式指的是學生先在中方高校學習一定時間,再前往國外高校學習,根據(jù)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約定完成專業(yè)培養(yǎng)方案上所有的學業(yè),達到中外雙方學校的畢業(yè)要求,即可獲得中外雙方高校的學位文憑和畢業(yè)證書。雙文憑項目一般對學生的入學要求比較嚴格,學生必須通過高考,達到錄取高校的相應分數(shù)線方能被錄取[2]。
短期出國交流生項目指的是中外合作高校根據(jù)雙方簽訂的合作交流協(xié)議的約定,中外雙方高校的學生互相交流至對方學校進行專業(yè)課的學習,一般交流的時間在一年以下,多為一學期5個月左右。這種合作模式比中外合作辦學項目模式在地方高校中更為普遍,因為短期出國交流項目不用通過省教育廳的官方審批,受各類政策制度限制少,只要中外雙方高校根據(jù)各自需求協(xié)商達成一致簽訂協(xié)議即可成行,運行管理模式更為靈活,對學生有更大的吸引力。短期出國交流生項目可以讓學生通過高考錄取到地方高校進行一段時間的專業(yè)課程學習,待各方面情況都比較穩(wěn)定,各種條件都比較成熟之后,再根據(jù)個人的特點及喜好更自由地選擇短期出國交換的時間和項目。
地方高校中外合作交流項目的模式不管是中外合作辦學項目模式,還是短期交流生項目模式,都是以中方高校選送學生前往國外高校學習交流為主,中方高校留學國外高校的人數(shù)遠遠高出國外高校的學生前往地方高校學習交流的人數(shù)。國際上的一流名牌大學與地方高校的合作交流較少,一般與地方高校合作交流的多為一些規(guī)模小,名氣不大的國外高校。這種情況出現(xiàn)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地方高校綜合辦學實力較弱,海外知名度較低,尤其是地處山區(qū)的地方高校,地理位置較為偏僻閉塞,交通非常不便,地區(qū)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相對沿海發(fā)展緩慢,對外合作與交流活動開展較晚且不頻繁,各方面硬件軟件設施條件比較落后,對國外一流高校的教師及學生沒有任何吸引力,引進國際優(yōu)質教育資源難度比較高。
地方高校教師隊伍中擁有國外學習及教學經歷的不多,多數(shù)任課教師都是在國內獲得博士或碩士學位,對國外前沿的教學理念及教學模式了解不深,尤其是英語口語水平有待提高,很難勝任雙語教學模式。地方高校外國語學院的老師雖然能全英文授課,但又欠缺專業(yè)背景知識,無法教授除英語專業(yè)以外的其他專業(yè)的課程。雙語教學對任課教師的要求非常高,雙語教師不僅要具備精深的專業(yè)知識,還要熟練掌握英語和應用英語,尤其對教師的英語口語表達能力要求高,教師需用地道的英語講授專業(yè)詞匯、表達專業(yè)知識,即熟練地同時使用漢語和外語進行專業(yè)課程教學。
地方高校的錄取標準是本科二批線,分數(shù)本來就比本科一批錄取線低很多,在生源不足的情況下,還會降低分數(shù)補錄取,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的錄取分數(shù)線又會更低,因此地方高校的學生普遍基礎知識薄弱、英語水平較差、自主學習能力較低。地方高校中,入選參加中外合作辦學項目或短期出國交流項目的學生一般家境又比較優(yōu)越,從小養(yǎng)尊處優(yōu),自我管理和自我約束能力較差,在學習上沒有強烈的上進心,缺乏迎頭趕上的意識和吃苦耐勞的精神。這部分學生到國外學習,由于專業(yè)課基礎不扎實,英語授課環(huán)境又很不適應,導致在國外學習期間就相當吃力,以致對學習失去興趣,轉而將出國的時間和精力大部分用在各國的旅游上,難以在國外學習交流期間取得理想的學習效果。個別學生甚至虛度光陰而荒廢了學業(yè),到最后連畢業(yè)的要求都難以達到,最終無法獲得中外雙方學校的學位文憑及畢業(yè)證書。
地方高校中外合作交流項目的整個運作不是地方高校某一個部門就能單獨完成的,需要高校對外合作與交流處、教務處、學工處、各二級學院等各部門緊密配合、互相協(xié)作才能完成。在實際工作中,各部門工作人員由于各自部門的主業(yè)有別,均很難從各自手頭繁重的工作任務中勻出專門的時間、耐下性子認真了解整個中外合作交流項目,以致在面對學生的各種疑惑時,由于對整個中外合作交流項目的業(yè)務沒有了然于心,只能模棱兩可地答復甚至推脫責任,都認為是別的部門該解決的事情。例如,地方高校的中外合作交流項目在招生宣傳、培養(yǎng)方案、課程跟蹤、獎學金評定、安全教育、學生心理疏導等各項具體事務的管理都離不開高校對外合作與交流處、教務處、學工處、各二級學院等部門管理人員的高效溝通與緊密配合。
地方高校的中外合作交流項目的學生出國費用一般比較高,地方高校在中外合作交流項目上設立的學生出國專項資助經費不夠,有的高校甚至沒有設立學生出國項目資助經費,而是由出國學生自費承擔所有費用,這對家境貧寒卻品學兼優(yōu)的學生家庭來說無疑是一筆巨資,由于無力支付,他們對學校的中外合作交流項目只能望而卻步,從而與難得的出國機會失之交臂。
地方高校應積極拓展國際合作渠道, 通過官方機構及正規(guī)途徑 ,與國外優(yōu)質高校主動取得聯(lián)系,自主選擇合作對象、合作領域及合作模式等,進而簽訂中外合作交流項目協(xié)議。地方高校引進國外一流高校品牌專業(yè)及特色課程體系,有助于推動地方高校的學科建設及轉型發(fā)展。地方高校中外合作交流項目不求數(shù)量多,但求質量高。地方高校中外合作交流項目不僅要將學生輸送出國增長見識,也要積極吸引國外高校學生來本校學習,擴大培養(yǎng)留學生的規(guī)模。通過招收國外留學生,推進地方高校的教學改革及教學質量,擴大學校在國際上的知名度和影響力[3]。地方高校在遵守國際知識產權法等相關國際法律法規(guī)的要求下,引進國外高校的原版教材,有助于保證知識體系和文字描繪的準確性、系統(tǒng)性、科學性,有助于學生了解并追蹤最新的專業(yè)知識,有助于實現(xiàn)課程結構的國際化。
地方高??梢越洺Q垏庖涣鞲咝5膶<业綄W校舉辦講座或培訓,開拓教師的國際視野。在教學實踐中,引進國外高校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改進和完善教師的教學方法,突出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的教育教學理念,讓教師格外注重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培養(yǎng)。在教學方法和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增加啟發(fā)式、討論式、點評式教學方式,為學生營造一個互動式、主動學習的良好氛圍[4]。地方高校和國外合作高校要建立教師互訪制度,通過定期外派進修,在職英語培訓等形式,促進地方高校任課教師不斷提高外語水平,承擔起雙語教學的任務[5]。
中外合作交流項目管理機構需要嚴格挑選項目管理人員,要求管理人員不但有較強的外語溝通能力,還要有良好的職業(yè)素養(yǎng),不計較個人得失,熱愛本職工作,具有奉獻精神;選派項目管理人員前往國外進修學習,要了解國外合作高校的管理制度和政策,與對方管理部門對口交流,提高管理能力;要求項目管理人員要不斷學習和掌握合作高校的相關政策和制度,在合作交流項目運行的實踐中不斷總結,不斷提高管理能力[6]。中外合作交流項目在實際運行中,項目管理人員需要不斷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質、思想素質和心理素質,加強溝通協(xié)調能力,提高中外合作交流項目運行效率與效益。
地方高??梢岳煤罴贂r間為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及短期交流生項目的學生進行英語集中強化培訓,在短時間內快速提高學生的英語水平。培訓的師資可以直接來自于地方高校的外國語學院,培訓的地點就選定為學校教學樓的教室。集中培訓時,教師應重點強化學生的英語聽力能力及英語口語能力,授之以魚的同時更要授之以漁,要注重培養(yǎng)出國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自主學習能力的習得及提高會使出國學生終身受益。所有的集中培訓費用都可以從學校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經費中列支,而不能增加出國學生的經濟負擔,額外收取出國學生的培訓費用。地方高校需指派專職管理人員負責英語集中強化培訓事宜,并實時嚴格監(jiān)控集中培訓教學質量,確保集中培訓達到預期理想的效果,為學生出國助一臂之力。地方高校可以形成英語集中培訓長效機制,并將之打造成地方高校特色英語培訓品牌。
地方高校中外合作交流項目可以多拿出專項經費設立出國留學專項獎學金,用來資助品學兼優(yōu)但家境貧寒的學生,讓出類拔萃的寒門學子可以脫穎而出,得到千載難逢的出國機會。地方高校中外合作交流項目出國留學獎學金的評定需要提前制定合理的評審辦法,需要有專門的中外合作交流項目管理部門進行嚴格審核把關,按照規(guī)范的評選流程進行,做好出國留學專項獎學金評選結果的公示,接受全校師生的監(jiān)督,做到公平、公正、公開。出國留學專項獎學金的設立,可以讓有意愿出國的學生增強競爭意識,讓他們對來之不易的出國機會倍感珍惜,出國交流學習時就能更加刻苦努力,從而取得更好的出國學習交流效果。
地方高校中外合作交流項目的管理是一項紛繁復雜的工程,需要不斷地加以探索、研究和創(chuàng)新[7]。隨著地方高校國際合作與交流事業(yè)的不斷拓展,中外合作與交流項目管理部門的工作人員需要不斷提升個人的職業(yè)素養(yǎng)與業(yè)務能力,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引下,牢記使命,不忘初心,不懈奮斗,創(chuàng)新工作舉措,提高工作效率,緊密結合校情,制定出適合地方高校實際情況的發(fā)展規(guī)劃與實施方案,更好地為全校出國學生服務,不斷推進學校的中外合作交流項目向縱深發(fā)展,將學校的中外合作交流項目辦好辦強,為提高地方高校的國際化辦學水平貢獻一己之力,為地方高校的轉型發(fā)展添磚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