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自花 夏振亮
摘 要:校本研究是建立在教師個體和教師群體積極的學習行為之上的研究。校本課程開發(fā)的最終目的是為了發(fā)展學生的個性,辦出獨具學校特色的風格。校本培訓能夠進一步促進教師自身素質的提高,能夠提高學校整體水平。但是,校本培訓管理一旦不到位,資源匱乏,會導致培訓體系單一,培訓缺乏開放性等問題。這些問題會嚴重影響到校本培訓,所以,加強校本培訓,是促進初中教師素質提高,增強辦學能力、水平的保障,從而保證基礎教育實現(xiàn)可持續(xù)發(fā)展?;诖?,文章將從“以生為本”的生本主義教育理念,加強課題研究,建設師資隊伍,校本教材的教改意義及應用價值之有利于增加學校的特色,注重教學評價,引入評估機制,開展“小課題”研究等幾點展開可行性研究。
關鍵詞:初中;學校;校本;研究;實踐
構建校本的學科課程體系是學校課程改革的根本任務,也是一線教師校本研究的一項重要課題。開展初中校本研究是踐行基礎教育改革,提高課堂教學質量,促進教師專業(yè)化發(fā)展行之有效的路徑之一。初中校本研究是伴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興起的關于教育工作研究的一種范式。校本研究的宗旨是“以校為本,基于學校,為了學?!?,最終目的是為了促進教師的專業(yè)成長、學生綜合素質能力的提升,最終實現(xiàn)家校共商、共育、共贏等目的。
一、 “以生為本”的生本主義教育理念
課程改革要求遵循“提高學生的生存能力,遵循學生自身的特點和生存的需要,挖掘學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能力”的理念,為此,在實踐教學中必須做到以學生為根本,提高青少年的生存和發(fā)展等能力。青少年是社會的一個獨立個體,要想在社會上生存,需要擁有生活自理能力、自主管理能力以及較強的溝通交流能力,唯有如此,在未來的學習中、生活中、工作中才能更好地適應社會、生存于社會。故此,初中學校校本教材的開發(fā)應以學生為本,以培養(yǎng)他們具有生活自理能力、簡單的家務勞動能力、自我保護能力以及社會適應能力為核心,培養(yǎng)他們積極樂觀向上的生活觀,塑造青少年的健全人格,使每一位初中生都能健康成長,使他們都能自覺勇敢地面對各種挑戰(zhàn),以更自信的心態(tài)迎接各種機遇。因此,可以說學生在研究中受益,成為有“生命自覺”的健康、主動發(fā)展的一代“理想新人”,是“研究之事”之于學生的育人價值。
二、 加強課題研究,建設師資隊伍
校本課程建設是學校課程改革的重要課題。不言而喻,教育研究要向學校回歸,向教師回歸,向教育教學實踐回歸。因此,在校本課程開發(fā)和學校特色建設上,我們正在不斷實踐研究,總結反思,發(fā)展提高,這是一個持續(xù)發(fā)展的過程,要充分利用學校的宣傳資源,宣揚學校的文化精神,不斷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與此同時,還要充分利用課堂教學,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教師要把知識傳授與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有機結合到一起,積極開展多種文化活動,不斷激發(fā)學生的文化興趣。使學生享受文化所帶來的快樂的同時,不斷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另外,也要多鼓勵學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使學生在學習中、在社會生活中感受到文化之魅力。
三、 校本教材的教改意義及應用價值之有利于增加學校的特色
校本教輔作為一種重要的教學輔助材料,是由學校自主研發(fā)的,能體現(xiàn)出學校辦學思想和辦學特色,而且是可以供學生選擇的教參。校本教輔的特色是通過校本教材的針對性、獨特性與適應性來體現(xiàn)的。在校本教輔的編寫過程中,一定要充分考慮到學校的教育環(huán)境,要把本校的教學理念融入其中,比如學校的培養(yǎng)目標、教育原則、學校的教育哲學觀,故此,對培養(yǎng)和提高學校的特色意義重大。
四、 注重教學評價,引入評估機制
善研者智,善研者強,善研者勝。為鼓勵初中教師積極研究校本教材,學校要為他們提供必備的資金支持,而且也應該為教師提供外出學習與培訓的機會,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減少教材編寫的盲目性。除此之外,學校也可以邀請相關行業(yè)的專家、學者、技能型人才等為校本教材的開發(fā)提出符合本校實際且又有發(fā)展的方案,并且為收集素材的教師制定工作任務,讓他們目標更明確,收集更多與實際工作相關的素材,引入行業(yè)的評估機制,為校本教材應用的成功奠定堅實的基礎。
五、 開展“小課題”研究
校本研究是以教師為研究主體,通過解決教育教學中的實際問題,促進教師專業(yè)成長和提高教育質量的實踐性研究活動。全體教師進行校本研究,要求人人有課題,從教中研,以研促教。提倡問題即課題,教研即科研。新學期起,要給在校的每一位任職教師下發(fā)校本研修手冊,要以教材為依托,結合新課程改革,在實踐中努力完成校本研修任務。使每一個備課組都有課題,每一位教師都有研究,通過“小課題”的研究解決實際問題,在解決問題的實踐中不斷提升教師的教學能力。學校對“校本研修課題”的研究也要進行全程管理,進行交流展示活動并且進行結項評比,期末再予以表彰。
總而言之,有效的校本研究源自教師的研究意識,需要教師保持研究者的思維來思考和分析教學實踐中遇到的各種問題。校本研究是時代精神的產物,同時也是一個嶄新的事物,在理論上還缺乏深刻且全面的認識,在實踐方面仍舊沒有系統(tǒng)成熟的經驗。我校在校本研究中取得的經驗仍需要再實踐,及時把教研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找出來,不斷總結經驗,不斷改進,以使我校的校本研究更加突顯“校本性”,更好地服務于全校師生。
參考文獻:
[1]王文槿,陳鴻,荀莉,康樹林.現(xiàn)階段初中學校若干教學模式研究[J].中國職業(yè)技術教育,2013(19):56.
[2]王建榮.整合:校本課程開發(fā)與學校特色文化共融通的必然策略[J].觀察思考,2011(11):40.
[3]周凱.學校體育素質教育的探討[J].鄭州航空工業(yè)管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3).
[4]王建榮.整合:校本課程開發(fā)與學校特色文化共生融通的必然策略[J].新課程:教研,2011(11).
[5]顧春華.基于學校特色和學生成長的校本課程建構研究——校本課程的主張:立足特色成全成長.[J]江蘇教育:小學教學,2015(5):189.
作者簡介:劉自花,夏振亮,河南省永城市,河南省永城市城關鎮(zhèn)勝利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