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錫市梅村中心幼兒園 周 燕
縱觀目前的家園共育,或因家庭缺乏教育的使命感,或因家園之間的教育理念相悖,又或因家園之間沒有平等的話語權等原因,導致家庭與幼兒園之間常常是疏離的。家長和教師是家園共育的兩個合作主體,兩者只有在理念上達成共識,在地位與權利上達到平等、均衡時,才有緊密合作的可能。為此,我園在家園共育的過程中努力搭建有溫度的場景研討現(xiàn)場,讓家園之間相互依存,發(fā)揮各自優(yōu)勢結伴前行,最大限度形成教育合力的同時,互相影響共同提高,從而促使幼兒不斷成長。
家園之間的關系是平等的,是互動的“你”和“我”的關系,家園間理念共識的形成,不應是傳統(tǒng)的“教”與“受”,而應在共同親歷事件的過程中,通過交往、共享等方式獲得新的認知。我園開設了體驗式的家長活動,即家長帶著任務進入現(xiàn)場展開卷入式的研討,家園雙方在親歷具體的活動場景后共同獲取新的教育認同。
如“家長半日活動”,我園突破了家長走進幼兒園“看熱鬧”的傳統(tǒng)組織方式,讓家長帶著“觀察量表”全身心地卷入活動現(xiàn)場。開展“家長半日活動”之前,我園會根據(jù)活動當天各個環(huán)節(jié)的特點,預估各環(huán)節(jié)幼兒有可能的幾種具體行為表現(xiàn),結合《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解讀幼兒當前在某方面的發(fā)展現(xiàn)狀,并一一給予相對應的指導建議。當家長拿著“觀察量表”來參加“家長半日活動”時,不再是無目的的旁觀者,而是有目的的觀察者。在這張“觀察量表”上,還設有“家長反饋”欄目,每個家長會把參加“家長半日活動”后的想法與建議記錄下來。有的會記錄參加本次活動的收獲,有的會寫下通過此次活動對幼兒的重新認識,還有的會給予教師一些建議。通過“家長反饋”欄目,讓家長在成為有目的的觀察者后,又升級為主動的思考者,并且這些反饋意見又將成為教師調整自身教育理念與行為的參考與依據(jù)。
再如“家教沙龍活動”,我們會邀請家長參與幼兒園的日常活動,和幼兒一起生活、游戲,在具體的場景中觀察幼兒的行為,發(fā)現(xiàn)來自幼兒的各種各樣的驚喜。在后續(xù)的分享交流中,家長說自己的感受與體悟,又把各自的新認知傳遞給其他家長。在這些分享的話語中,教師則用教育者的眼光捕捉每一個值得深入思考與探究的信息,在后續(xù)的活動中不斷嘗試和優(yōu)化。一次“家長沙龍活動”,我們邀請家長和孩子一起玩游戲,鼓勵他們拍下令自己感動的游戲畫面,在集中分享的時候,其中一位家長結合他拍到的孩子玩紙箱的游戲畫面說:“我一直以為游戲對于孩子來說就是消磨時間,可孩子剛剛在游戲中的樣子顛覆了我對‘游戲’的印象,普通的幾個紙箱子像變魔術一樣,一會變成地鐵,一會變成城堡……而這神奇的魔術師居然是我的孩子。游戲時孩子創(chuàng)意無限,這樣的品質對于孩子來說太重要了,以后在家也要給孩子創(chuàng)造機會多玩這樣的游戲?!?/p>
這種深入現(xiàn)場的研討,家長能了解到幼兒園為幼兒成長所做的努力,能感受到幼兒園基于幼兒發(fā)展的教育理念。了解感受到了,這些家長就能與幼兒園同方向、同步調前行。此外,在這樣的場景中,家長與教師擁有平等的話語權,有利于家園之間的互動交流與互相啟迪,家長的發(fā)現(xiàn)、體會、建議等,都會打開教師的教育思維,尋找更適宜的方式促使幼兒健康成長。
每一個家長都擁有屬于自己的社會性角色,其本身以及周圍的環(huán)境,都可以是促進幼兒成長的特殊資源。幼兒園應調動家長參與幼兒園一日生活的熱情與興趣,鼓勵家長用專業(yè)、特長等各種資源為幼兒的發(fā)展搭建平臺。
我園組建了家長助學資源庫,擁有各種職業(yè)優(yōu)勢、不同愛好與特長的家長都可自主報名。在資源庫里,有醫(yī)生、警察、建筑師、消防員,也有籃球愛好者、烘焙擅長者等,各班教師會結合班級課程活動的特點、幼兒當前的興趣需要等,邀約相關成員參與到幼兒園活動中?;蚝陀變毫牧南嚓P的話題,或和幼兒一起嘗試探索,陪著幼兒共同建構新的知識與經(jīng)驗。如某班幼兒因流鼻血而引發(fā)了對人體構造的興趣,教師約上在衛(wèi)校當老師的家長和幼兒探討人體骨骼的秘密,家長帶著專業(yè)的知識與幼兒一起互動,不斷豐富幼兒在人體骨骼方面的知識,還由此引發(fā)了家長帶幼兒走進衛(wèi)校,了解更多關于人體知識的活動。
我園在組建家長助學資源庫的時候,通過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許多男家長在籃球、足球等方面都有一定的特長,于是集合所有爸爸的力量成立“陽剛助學團”,開展“相約星期五,爸爸來做伴”活動,鼓勵爸爸在幼兒園一日生活的任何一個時段都可以來陪孩子。自從“陽剛助學團”成立以來,戶外活動時??梢钥吹桨职峙愫⒆右黄鹜媲?、跑步的身影;游戲時可以看到爸爸陪孩子一起疊高建構、做科學小實驗的樣子;午睡時還能聽到爸爸給孩子講故事的聲音……爸爸果敢、堅強、樂于嘗試探索等陽剛個性品質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爸爸在家庭教育中也越來越有擔當。
這樣的助學機制,雖沒有傳統(tǒng)的研討平臺,但家長能有機會了解幼兒的常態(tài)生活,從中感受幼兒特有的學習方式、游戲特點,并在真實的場景中不斷調整自己與幼兒互動的語言、行為等,是家長自我反思、自我優(yōu)化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家長也意識到,家庭教育不僅是幫助孩子開發(fā)智力、習得知識,更重要的是理解、尊重與陪伴,這也無形中轉變了家長對于家庭教育的傳統(tǒng)認知。
隨著網(wǎng)絡技術的日益發(fā)達,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交流方式越來越多,且越來越便捷?!拔⑿拧?,它可文可圖、可音可視,是目前最常用的網(wǎng)絡互動工具之一。不管離得有多遠,只要關注了,就能實時看到對方的信息,即時留下自己的評論,互動的實時性與即時性較強。
基于以上這些現(xiàn)狀,我園申請了微信公眾號,設有“小編視線”“校園故事”“親子時光”等欄目,每天講述一個幼兒園里的故事?;蚴且欢斡幸饬x的課程旅行,或是有趣的幼兒游戲片段,或是尋常時刻演變?yōu)檎鎸崒W習的一段歷程,即時把幼兒園里每一件有意思的事與家長等受眾人群分享,傳遞我園的教育理念。微信公眾號的留言功能,能支持每一個瀏覽過的人(包括家長),即時留下對故事內(nèi)容的評論、對事件意義的點亮,甚至是對事件的推動建議。如《今天怎么還是星期一》,講述了雙胞胎兄弟發(fā)現(xiàn)校門電子屏有故障后不斷尋找解決方案的故事。有教師留言說:“只要相信孩子,他們就能搞定一切!”平實簡單的一句話,是故事傳遞出的教育哲思,更是成人與孩子的相處之道。有家長留言說,“這是對生命個體的尊重,恰恰是現(xiàn)代教育所缺乏的?!边@句留言,肯定了我園的教育理念,說出了對目前教育現(xiàn)狀的困惑,其實也是鼓勵我園深入關注此方面的建議。家長的這句留言,讓我園更加尊重個體發(fā)展的需要,《幼兒園用一堵墻給一個6歲男孩開畫展啦》《誰說女子不如男》《爆料木匠行里“女漢子”的游戲故事》《琰琰也當姐姐啦》等講述的都是聚焦個體成長的故事。
從微信故事的講述到留言反饋,讓幼兒園與不是始終都在現(xiàn)場的家長也有了基于生動場景的思維碰撞,且是實時的、即時的。這個過程,也是教師與家長雙向互動的過程。通過故事來實現(xiàn)家園之間教育立場的堅定,共同尋找后期努力的方向,并通過下一階段的故事來展現(xiàn)新的哲思。這種實時、即時的互動過程,是循環(huán)改進的,能促使家園雙方不斷通過雙向互動,不斷擁有新的教育覺知。
家庭與幼兒園,都是陪伴學前兒童時間最長的社會角色,這兩者有著共同的目標——讓幼兒成長為更好的自己。家庭與幼兒園應以幼兒為中心,成為幫助幼兒不斷成長的主力。我園通過具體生動的、有情感的場景,將幼兒園與家庭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從而實現(xiàn)了幼兒、家庭、幼兒園的共生共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