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黨校,北京 100091)
習近平曾在中央黨??h委書記研修班學員座談會上表達對我國一線領導干部的要求和期望,“心中有黨”“心中有民”“心中有責”“心中有戒”[1]。這不僅展現了縣委書記作為我國基層領導干部所應具備的政治素質、思想素質,還為解決在“理性人”驅動下縣委書記在用權謀事中所面臨的各種誘惑與挑戰(zhàn)提供了保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進入新時代。這個時代我們黨肩負著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群眾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完成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艱巨使命。偉大的時代、偉大的使命不僅呼喚像習近平總書記一樣的偉大人物,也呼喚一批又一批焦裕祿式的忠于黨、不忘民、有擔當、有底線的基層領導干部。
“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縣作為中國行政組織結構中承上啟下的關鍵環(huán)節(jié),不僅承擔著落實中央、省、市政策的重大責任,還是黨和國家直接聯系人民群眾的重要載體和平臺。然而,盡管如此,在中國廣袤的疆域內,因為很多縣遠離城市,所以這樣的重要戰(zhàn)略地位常被“山高皇帝遠”的現實所沖弱。加之,實行市場經濟模式以來,“理性人”驅動假設帶來了對個人追求自我利益的肯定,所以這樣的沖弱作用被進一步深化了。面對基層,矛盾多多;面對基層,誘惑多樣;面對基層,挑戰(zhàn)多重。三者的疊加共同構成了對以縣委書記為代表的基層領導干部領導力提升的倒逼機制。面對這樣的倒逼機制,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黨??h委書記研修班學員座談會上的講話為以縣委書記為代表的基層領導干部領導力的提升提供了三個重要的維度。
首先,作為黨員領導干部,以縣委書記為代表的基層領導干部是我黨在縣域等基層執(zhí)政的被委托人和代理人。根據委托代理理論,被委托人和代理人在基層帶領人民群眾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過程中不僅起著重要關鍵的作用,而且有時會產生“異化”。這里的“異化”表現為在面對改革發(fā)展穩(wěn)定的繁重工作,和金錢美色、潛規(guī)則等各種嚴峻考驗時,基層領導干部沒能經受住各種誘惑和算計,以權謀私、以私侵公最終造成了損害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損害黨在人民群眾中的形象等各種嚴重后果。而在這一過程中,中央與地方之間也常常會發(fā)生博弈,表現為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在貫徹執(zhí)行中央決策部署上打折扣等等。為此,我們需以全面從嚴治黨為抓手,強調基層領導干部要“心中有黨”“心中有民”,為解決我黨執(zhí)政過程中在黨和國家的執(zhí)政體系中出現的委托代理問題提供堅強有力的保障。其次,民心是最大的政治,馬克思主義最鮮明的政治立場是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華人民共和國從危難中走出,正在向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邁進。在危難中,黨與人民保持了深厚的魚水情,革命戰(zhàn)爭年代流傳的“吃菜要吃白菜心,當兵要當新四軍”民謠便是印證。從革命黨成為執(zhí)政黨,從弱到強,中國共產黨執(zhí)政地位的獲得、鞏固和加強離不開黨群之間的魚水深情。為此,當前作為社會問題的直接感知者、作為政府形象的最前端塑造者的黨的基層領導干部更要做到“心中有黨、心中有民”,通過這一重要紐帶來維護和增強黨與人民之間的魚水深情,厚植“民心”這一最大的政治,為把中華民族前無古人的偉大事業(yè)推向前進提供更多情感動力。
實現基層領導干部“心中有黨,心中有民”的目標,我們黨就要加強黨的政治領導力。黨的政治領導力就是堅持正確政治方向、把握發(fā)展大勢、駕馭全局工作的領導能力[2],而它的首要特色就是“心中有黨,心中有民”這一政治理念和行為原則。提升和加強黨的政治領導力不僅有助于解決我黨執(zhí)政過程中出現的委托代理問題,有助于解決當前我國基層領導干部在執(zhí)政過程中所表現出的“不作為”“懶作為”“慢作為”現象,還為提升黨的思想引領力、群眾組織力、社會號召力提供支撐和前提,為進一步提高黨執(zhí)政的合法性、鞏固黨的執(zhí)政地位提供保障。
提升與加強黨的政治領導力,要以正確的政治決策力為關鍵和核心。就基層領導干部而言,其政治決策力不僅應包含以站穩(wěn)政治立場、把準政治方向為導向和重點的政策制定能力,還應包括在此基礎上的政策執(zhí)行能力。筆者認為政治決策力是黨的基層領導干部政治領導力提升的關鍵和核心的原因在于:首先,基層領導干部政治決策力擁有豐富而深遠的意義。對縣級政府而言,決策是縣級政府運行職能中的重要一環(huán),它貫穿于縣級政府管理的全過程,而高質量的決策則是其有效履行職能,完成自身使命的基礎性條件[3]。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提到,“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睆臎Q策的角度來看,這就要求直接聯系人民群眾的黨的基層領導干部在執(zhí)政過程中要以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為導向,面對現實中不斷涌現的基層矛盾與問題,不僅在保證政治方向的基礎上實現科學決策和依法決策,還要特別重視民主決策,可以說,基層領導干部以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為導向的民主決策力、在保證政治方向基礎上的科學決策力和依法決策力共同構成了基層領導干部政治決策力的內涵。這就決定了黨的基層領導干部提升政治領導力要以政治決策力為核心,通過政治決策力的提升來提升其政治影響力,最終以縣域經濟社會發(fā)展“指揮員”的政治領導力的提升為切入點落實黨的執(zhí)政理念、維護黨的執(zhí)政地位,推動黨和國家、民族、人民之間的良性循環(huán);其次,基層領導干部政治領導力最終要通過政治決策力來體現??h是我國國家政權體系的重要基層環(huán)節(jié),其“帶領人”縣委書記不僅承擔著落實中央、省、市政策的重大責任,還肩負著促進縣域經濟社會發(fā)展的任務,這樣縣委書記能否在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前提下通過其決策能力和權力的行使發(fā)揮其統(tǒng)攬縣域全局、協調縣域各方的作用,能否在維護黨中央權威和統(tǒng)一領導下用好手中的“指揮棒”,最終都要通過這些責任與職責的落實來體現和衡量,而這些責任與職責的落實就是縣委書記政治決策力的體現;
首先,基層領導干部所在職位的職責特性要求基層領導干部要做到“心中有責”。權力與責任是相對應而不可分割的矛盾統(tǒng)一體。權責一致原則要求我們正確處理“位子”與“擔子”的關系。作為我國“一線指揮員”,縣委書記不僅承擔著為幾十萬、上百萬人的改革發(fā)展謀穩(wěn)定大計,還需要管理千頭萬緒的事務,包括處理一線的社會矛盾以維護社會的穩(wěn)定,執(zhí)行上級部署以落實中央政策、維護黨中央權威,還包括處理一些前沿的突發(fā)事件等。這樣的職責特性決定了縣委書記要把責任與擔當擺在比權力更重要的地位,要把黨和人民放在比追求個人利益更關鍵的位置上。其次,我國當前黨政領導干部交流制度要求基層領導干部要做到“心中有責”。綜觀我國黨政領導干部交流的歷史,其從民主革命時期就已經有雛形,至2006 年8 月《黨政領導干部交流工作規(guī)定》發(fā)布,我國干部交流制度已逐步走向成熟。這一制度的不斷成熟為我黨鍛煉培養(yǎng)干部提供了機會和平臺,優(yōu)化了領導班子結構,促進了黨風廉政建設[4],在當前的情況下,最關鍵的是尋求在固定約束條件下能最大限度地促進地方經濟社會持續(xù)發(fā)展的解決辦法,而“心中有責”也即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歷史擔當便是對此最好的回答。
確?;鶎宇I導干部做到“心中有責”,首要和關鍵是提升基層領導干部的德性領導力?;谌寮椅幕瘜χ腥A民族的深遠影響力,本文采用儒家學說對德性領導力的闡述,即德性領導力是通過提高領導者自身內在的德性修養(yǎng),由內而外地將德性轉化為德行實踐,從而影響整個組織的倫理價值觀,形成組織的倫理氛圍,進而影響組織成員的道德行為的一種卓越的倫理領導力[6]。它是一種與組織領導力、政治領導力相對應而存在的,而且能夠對組織領導力和政治領導力產生很大的引導和影響作用的領導力因素??梢哉f,基層領導干部的德性領導力的提升不僅強調其職業(yè)道德水平的提升,也強調其個人品德的提升,實質上其職業(yè)道德表現和個人道德品質不僅是基層公務員仿效和學習的榜樣,還是激發(fā)基層公務員堅定理想信念、積極構建與人民群眾良好關系的重要激勵因素。
中國共產黨是先進的馬克思主義政黨,政黨的政治屬性意味著黨內成員尤其是領導干部的各方面能力和效能的提升必須以政治性的強調為基礎和前提。加之文化氛圍和環(huán)境對個人道德行為選擇的導向作用。筆者認為,實現黨的基層領導干部德性領導力提升的目標首要在于營造良好黨內的政治文化氛圍,也即在明確黨內政治文化的內核與方向的基礎上,為黨內良好的政治文化的培育營造氛圍,進而通過積極健康的政治文化氛圍的塑造為黨的基層領導干部乃至整個黨組織的德性領導力的提升和加強提供保障和推動力。
政治文化是政治體系中的核心要素之一,在政治過程當中以潛移默化的形式發(fā)揮效用[7],其在中國共產黨黨內表現為黨內政治文化。黨內政治文化作為中國共產黨的組織文化,它不僅突出中國共產黨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所具備的政治屬性,還具有以精神追求為核心,以制度完善為保障,物質器物為導向的特征:物質器物是中國共產黨組織文化的表層,其可從建筑風格、辦公室布置、實體標語等方面體現出來,它不僅能間接地反映我黨的組織文化,還能從某種程度上激勵和促進積極健康的黨內政治文化;制度完善則強調黨內法規(guī)制度的不斷完善以及在此基礎上這些法規(guī)制度執(zhí)行力的不斷提高;精神追求強調黨員要堅定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系列講話精神和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zhàn)略,真正把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信念作為自己的政治靈魂和精神支柱,從而使黨培育出擁有崇高務實的黨內信仰文化[8]。從這一特征入手營造良好的黨內政治文化氛圍,我們首先需要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并以此為核心不斷完善黨內法規(guī)制度體系建設,為理想信念教育的最終落實提供充足的制度保障,與此同時還應在此基礎上不斷構建與積極健康的黨內政治文化相一致的物質器物,為實現營建良好的黨內政治文化氛圍的目標提供持續(xù)的激勵因素。
“戒”的意思在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表述為:防備、警惕;戒除;禁止做的事情等,將其適用于我國以縣委書記為代表的基層領導干部意義重大。首先,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我們的權力是黨和人民賦予的,是為黨和人民做事用的,姓公不姓私,只能用來為黨分憂、為國干事、為民謀利。[1]”人民是我們黨以及領導干部權力的所有者,包含基層領導干部在內的領導干部是權力的使用者。人民與領導干部之間權力的授受關系要求我國的領導干部尤其是處于一線的、直接接觸人民群眾的基層領導干部正確使用權力,在權力運用過程中要“心中有戒”。其次,黨和國家事業(yè)的發(fā)展所需要的良好的群眾基礎也要求基層領導干部要做到“心中有戒”。習近平總書記在2019 年新年賀詞中說,“人民是共和國的堅實根基,人民是我們執(zhí)政的最大底氣。[9]”革命戰(zhàn)爭年代,中國共產黨與人民同甘苦、共患難,最終帶領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當家做主的新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年代,中國共產黨作為執(zhí)政黨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依靠并造福于人民,從而開創(chuàng)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局面。黨和國家過去現在已經取得的成就和未來終將取得的成就離不開人民群眾的支持和擁護,為此基層領導干部要做到“心中有戒”,在執(zhí)政過程中時刻約束自己的行為,通過有作為的實踐成果來不斷滿足人民群眾的美好生活需要,只有這樣才能為黨和國家事業(yè)的發(fā)展提供良好的群眾支持系統(tǒng),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勾畫更大同心圓。
基層領導干部做到“心中有戒”重要的是要講規(guī)矩。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 年7 月召開的全國組織工作會議上指出“要教育引導干部守紀律、講規(guī)矩,不要跟組織玩小聰明,否則總有一天會毀了自己。[10]”。講規(guī)矩不僅是中國共產黨從勝利走向勝利的重要法寶,是支撐敢擔當的底氣[11],是破除黨政系統(tǒng)和社會系統(tǒng)內不良“潛規(guī)則”的重要利器,還是引導良好社會氛圍和風氣形成的重要示范和激勵力量。
作為權力人物和公眾人物,以縣委書記為代表的基層領導干部因其直接面對人民群眾,所以其道德操守和道德行為會對社會公眾和人民群眾道德操守的培養(yǎng)產生強大的“溢出效應”。這種“溢出效應”明顯表現為其對社會公眾以及人民群眾思想行為的示范和帶領作用。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我國古代就要求縣令‘導揚風化’”[1]。實質上,這樣的要求與西方基督教、新教等宗教對人的行為的規(guī)范和導向異曲同工:在西方,以基督教、新教為代表的宗教體系對人的思想和行為的選擇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可以說,以此為基礎形成的包括積極進取、全力以赴精神在內的社會風尚為其經濟的快速發(fā)展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和倫理基礎;在中國,不僅古代就要求處于基層的官員“為政以德”,通過基層官員個人德性修養(yǎng)的養(yǎng)成來引導積極向上的社會風尚的形成,而且當前我們也在重視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行社會化的基礎上,強調包括基層領導干部在內的領導干部對權力的敬畏、對自身思想和行為的規(guī)范,并通過逐漸扎緊的制度的籠子和逐步推開的正向激勵來實現此目標。這樣的實踐本質上是通過政治系統(tǒng)力量來推動全社會良好道德風尚與習慣的形成,從而為社會資源的更有效配置、為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fā)展提供積極向上的思想和行為模式基礎。
而就守規(guī)矩的內涵而言,其不僅強調基層領導干部決策時要體現科學決策、民主決策和依法決策的要求,更要求基層領導干部要堅守為官從政的底線,正確處理“權”和“錢”這兩個稀缺資源的關系。對于“權力”與“金錢”這兩種社會重要的稀缺資源,前者代表了其所有者所擁有的處置和分配其他社會資源的壟斷性,后者代表了其所有者所擁有的影響他人或雇傭他人的勞動從而進一步通過馬太效應的發(fā)揮來占有社會上更多資源的壟斷性。從社會公平的角度,這兩種具有壟斷性傾向的稀缺資源如果同時長時間集聚于某一群體手中,則會產生社會資源分配嚴重的不公平以及低效率。而這一不公平與低效率也會在“邊際效益遞減規(guī)律”的作用下進一步惡化社會弱勢群體的社會處境并增強其內心的不公平感。所以作為黨的基層領導干部,應有守規(guī)矩和自我規(guī)范意識,做到“當官就不要發(fā)財,發(fā)財就要不當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