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愉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北京 房山 102488)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正式提出了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這是中國共產黨結合全面深化改革的時代背景對人民主體地位作出的新表述,使黨的人民觀進一步演化成人民中心論。事實上,“以人民為中心”早已作為重要理論思想在中央文件精神中體現出來,從黨的十六大報告提出的“尊重群眾的首創(chuàng)精神”等以人民為主體的思想,到十七大確立的以 “以人為本”為核心的科學發(fā)展觀,再到十八大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的首要要求——堅持人民主體地位,以及五年來深入貫徹該思想使人民獲得感顯著增強的成就等,“以人民為中心”經歷了一系列的發(fā)展創(chuàng)新和理論演進,呈現出升華與發(fā)展的特征。當前,學界在討論“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時,存在著“以人民為中心”和 “以人為本”被相互替代、相互混用的現象,認為前者是后者順其自然的過渡,忽視了二者之間隱藏的邏輯關聯(lián),導致概念混淆、認知錯誤。因此,有必要從概念界定等理論層面梳理 “以人民為中心”與 “以人為本”之間的聯(lián)系和區(qū)別,使人們更好地理解和認識中國共產黨人民觀的理論演進。
“以人為本”與“以人民為中心”,是改革開放新時期以來,中國共產黨適應不同階段的形勢和任務提出的重要的治國理政思想。把人民視為國家的主人、關注人民現實利益,是共產黨人一以貫之的根本立場。不論是在以人為本思想關懷下的“人”,還是作為 “中心”的 “人民”,都是中國共產黨全心全意服務的對象,是共產黨人心中至上的 “上帝”。這是由中國的國體、中國共產黨的性質等屬性決定的基本價值觀念,二者是一脈相承的理論體系。
“以人為本”是對中國共產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宗旨的與時俱進的表達。1945年,毛澤東在《論聯(lián)合政府》的報告中指出:“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一刻也不脫離群眾;一切從人民的利益出發(fā),而不是從個人或小集團的利益出發(fā);向人民負責和向黨的領導機關負責的一致性;這些就是我們的出發(fā)點。 ”[1](P1094-1095)無論在革命戰(zhàn)爭時期,還是和平建設時期,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始終是中國共產黨人堅持的宗旨。進入新世紀之初,中國基本實現了由溫飽到小康的歷史性跨越,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發(fā)展必須相信和依靠人民,人民是推動歷史前進的動力”、“放手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和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fā),讓一切創(chuàng)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2](P7),并且對全黨強調“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把實現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fā)點和歸宿?!盵3]這就把依靠人民和為了人民的根本立場統(tǒng)一起來了,是黨以人為本思想的最初的政策表達。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必須堅持以人為本……要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fā)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3]。在“以人為本”思想指導下,中國共產黨的奮斗中心是解決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實現造福人民的目的。這種“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的執(zhí)政觀,蘊含著巨大的人民性,集中體現了為人民服務的宗旨。
“以人民為中心”本質上包含了一切為了人民、人民是利益主體的基本思想。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中國共產黨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賦予了新的內涵,促進了新時期人的全面發(fā)展,從而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中充分體現了“人民”的重要性和對人民主體地位的堅持。為此,黨中央還專門從頂層設計層面進一步深化了“以人為本”的人文關懷,強調“更加自覺地把以人為本作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fā)展觀的核心立場”[4],“堅持以人為本、執(zhí)政為民,始終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lián)系”[4],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新時代,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基本方略,這就是“必須堅持人民主體地位……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依靠人民創(chuàng)造歷史偉業(yè)。”[5](P21)其實質依然是遵循依靠人民、為了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的“人民至上”立場,“是一種發(fā)展思想,也是一種執(zhí)政理念,是在新時代條件下對‘為人民服務’這一理念的高度彰顯,是我們黨擔當起該擔當的責任的重要體現?!盵6]可見,“以人為本”和 “以人民為中心”在價值指向上是一致的,都貫穿著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都力圖在教育、就業(yè)、醫(yī)療、養(yǎng)老、住房等關系人民直接利益的具體事情上讓人民過上更好的生活。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正式提出堅持 “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的人民觀進一步演化成了人民中心論,即秉持為了人民而發(fā)展、發(fā)展取決于人民、發(fā)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價值原則,使經濟社會發(fā)展更加以人民力量和利益需求為導向。作為一脈相承的理論體系,習近平同志 “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與 “以人為本”有許多相通之處,后者在新時代必然發(fā)展演變?yōu)榍罢?。這是因為,“以人為本”在語詞上更多地只強調以人民利益為本,而 “以人民為中心”則涵蓋廣泛。首先,從邏輯架構上來講,“以人民為中心”的理論基礎正是唯物史觀指導下的人民主體思想,只有堅持人民主體地位,才能更好地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其次,在實踐進程中,貫徹落實 “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需要積極踐行黨的群眾路線,依靠人民群眾自身的智慧與力量,為實現人民的中心地位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和活力;再次,其價值歸宿和最終目標也是為了實現全體人民的共享發(fā)展和共同富裕,這種以人民利益為中心的導向是以人民為中心的關鍵因素[7];最后,“以人民為中心”即以人民滿意為標準,堅持人民主體地位、著力實現人民利益,以及積極依靠人民群眾的歷史作用,根本都要落實到人民是否滿意的標準上,這才是全面實施“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8]此外,“以人民為中心”不是止步在思想理論環(huán)節(jié)的空洞的口號,不能僅僅局限在理論層面,在發(fā)展過程中,“營造公平的發(fā)展環(huán)境,確保從起點、過程到結果的整個環(huán)節(jié)的公平,讓人民群眾在公平正義的環(huán)境中有效參與到發(fā)展中去,并在參與發(fā)展的過程中感受到公平正義?!盵9]這是踐行以人民為中心、從理論形態(tài)走向實踐形態(tài)的應有之義。
2017年,習近平在“7.26”講話中強調,“經過改革開放近40年的發(fā)展,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明顯提高;人民生活顯著改善,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強烈,人民群眾的需要呈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特點,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wěn)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yī)療衛(wèi)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yōu)美的環(huán)境、更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盵10]圍繞人民群眾的這些新期待,在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性飛躍成就面前,牢牢把握我國發(fā)展的階段性特征,牢牢把握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好地解決經濟社會發(fā)展出現的各種問題,從而更好地推動人的全面發(fā)展,是中國共產黨回應人民訴求、履行對人民莊嚴承諾的強力發(fā)言。可以說,無論是以人為本,還是以人民為中心,其基本立足點都是一致的,它們在不同的話語語境中指導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向前推進,是中國共產黨的執(zhí)政法寶。當前,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繼續(xù)貫徹落實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使 “以人為本”的科學發(fā)展觀在理論層面升華為“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在實踐層面更加注重依靠人民、為人民謀幸福,從而使中國共產黨的人民性愈加豐富和現實。
“以人民為中心”與“以人為本”是中國共產黨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下提出的理論主張,二者共同存在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是指導黨和國家事業(yè)的基本原則。從辯證唯物主義觀點來看,“以人民為中心”是“以人為本”的演進和升華,二者在外延和內涵上均具有重大區(qū)別,前者是對后者的補充和完善,也是對后者與時俱進的發(fā)展。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對概念上:
從外延上看,“以人為本”是中國共產黨適應“為人民服務”的時代要求而提出的新主張,這里的“人”與“人民”指代的內容有所差別。在革命戰(zhàn)爭年代,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的主要目的是打擊專政敵人和反對官僚主義,只有動員和組織人民的力量,甚至可以說在很大程度上是農民的力量,才能取得革命勝利。這個時期,“人民”的概念主要是政治層面的階級概念,即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城市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組成的革命聯(lián)合體,范圍比較清晰明確。因此,在革命話語體系中,“為人民服務”中的 “人民”是一個局限性的集合概念,它以廣大人民的整體利益或根本利益為本,“雖然也關心組成人民這一整體的群體和個體的利益,但部分利益和個人利益是在其中心視野之外的,因而它自覺地和不自覺地存在著‘重整體利益輕個體利益’的價值傾向”[11],很多情況下并不能代表所有人在內,難以保證整個社會的公平公正。然而,“人民”還是一個歷時性的概念,在不同時期的不同條件下,“人民”所指代的內容各有不同。根據階級形勢的變化和發(fā)展,對“人民”外延做出不同界定和說明,正是中國共產黨成功帶領人民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的重要經驗。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人民特指“一切贊成、擁護和參加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的階級、階層和社會集團”[12](P205)。而在當代中國,人民的范疇囊括了 “全體社會主義勞動者、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擁護祖國統(tǒng)一和致力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愛國者”。[13]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經濟等領域取得了巨大成就,在此基礎上,中國共產黨不斷擴大服務對象,并注重實踐進程中的理論創(chuàng)新,把它作為全黨、全社會都必須貫徹落實的行動指南,這就是“以人為本”的指導思想。以人為本中的“人”,與“為人民服務”中的“人民”概念不同,它是一個與身份地位、等級差別等外在因素無關,與馬克思主義關于“現實的人”、“具體實踐中的人”相契合的哲學概念,包括全體社會成員在內,是涉及全人類和不同社會群體的廣義范疇。正如某學者指出的,“人不等于人民,人民不是社會中的人的全部,人民也不是馬克思曾經表述過的自由全面發(fā)展的每一個個人。人民指的只是社會中占絕大多數、以勞動群眾為主體的社會基本成員”[14],以人為本中的“人”外延豐富,本義上涵蓋社會中全部的人,是一個普遍概念,它可以表示“類”,也可以是馬克思主義視域中關于自由全面發(fā)展的每一個個人,因此,“以人為本”是以全人類為本和以每個人為本的辯證統(tǒng)一,需要兼顧整體利益和個體利益,這是從理論層面上對“人”作出的界定?,F實層面上,由于我國正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tài)等方面的建設還不足以滿足全部人的生存和發(fā)展需求,因此,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實踐進程中踐行 “以人為本”的執(zhí)政理念,還不包括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中 “作為類的人”,即追求自由而全面發(fā)展的每一個人,這是一個待實現的目標。在當代中國社會,“以人為本”是以最大的社會群體——人民中的每一個人為本,它特指以工人、農民、知識分子為主的普通勞動者,和各個社會階層在內的廣大人民群眾,是整個社會所有人中由大多數人組成的一部分人,其終極價值目標才是造福全人類。
同樣,作為中心的 “人民”,既區(qū)別于中國古代的平民、百姓,也區(qū)別于革命戰(zhàn)爭年代的進步勢力,不僅包括人民群眾中的主體部分——“勞動人民”,而且必然包含其他成分,具有豐富的現實意蘊。歸結起來可概括為兩個方面:首先,從政治層面的角度看,人民是一個階級概念,是由不同的階級、階層組成的群體,它有先進和落后之分,包括工人階級在內的一切先進階級是中國先進生產力的代表,代表著國家未來發(fā)展的前途。中國共產黨作為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堅持黨的性質和宗旨,保證黨始終站在人民的立場上,為絕大多數人服務。其次,從社會層面的角度看,人民在范疇上是由不同的社會個人組成的集合體,但不能把人民的內涵簡單歸結為個人,它是一個有機的、具體的、歷史的主體,主體中的每一位個體都有自己獨特的利益訴求。中國共產黨作為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正是不斷滿足群眾合理的物質和精神需求,在不違背社會主義集體利益的前提下維護和保障個人利益,即維護人民群眾的利益。因此,“中心”語境下的 “人民”既指代掌握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大量資源的精英、政府領袖、管理者、黨政機關干部等領導群體、資本所有者等,更包括千千萬萬致力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yè)的普通勞動者,如工人、農民、青年學生等基層群眾。[15]這與以人為本中 “人”的實際指代是基本一致的,其主體都是占人數眾多的廣大人民群眾。除此之外,“以人民為中心”中的 “人民”提法,還更加適應我國的現實國情,凸顯了新時期中國共產黨的執(zhí)政主張是為了人民的利益,突出了黨性與人民性的統(tǒng)一。弄清楚了這一點,對于防止人民概念被濫用、制止以 “人民”的名義胡亂作為的行為都具有重要意義。
實踐證明,無論是改革開放已經取得的輝煌成就,還是當前經濟轉型升級的出路,歸根到底都是由人民來推動的,人力資源優(yōu)勢是中國經濟社會發(fā)展的重要源泉。只有充分發(fā)揮人民的實踐主體作用、彰顯人民的中心身份,才能使偉大事業(yè)沿著正確的軌道前進。對比 “以人民為中心”與 “以人為本”的提法,可以看出,二者在內涵上最主要的差別就在于 “中心”兩個字,前者更注重強調人民是經濟社會發(fā)展的直接推動者和依靠力量,即人民是改革、發(fā)展的實踐主體,是與“邊緣”者相區(qū)別的立于 “中心”位置的關鍵力量。
對于 “以人為本”,我們常把這里的 “本”譯為 “根本”,它和西方中世紀的 “神本”以及中國古代的 “民本”一樣,是一種治國理政的方針策略、目標指向,其實質都是借助一種力量達到統(tǒng)治國家的目的。所不同的在于,“以人為本”更強調把人作為發(fā)展的目的,而 “神本”和 “民本”則更偏向于把“神”和“民”作為手段、工具,以實現統(tǒng)治者的王權。因此,以人為 “本”,即以全體中國人民的整體利益為奮斗的根本,鮮明地回答了中國共產黨執(zhí)政 “為了誰”這個根本問題。在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以人為本”的最終歸宿是實現共同富裕,這并不是追求物質至上主義的共同發(fā)財,而是在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的基礎上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從而為人民中每一個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創(chuàng)造社會條件。[16]可見,“以人為本”從話語邏輯上看是一種價值觀、道德觀,重點強調維護和實現好人民的根本利益。然而,新時代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迫切要求發(fā)揮人民主體作用,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貢獻智慧和力量?!耙匀藶楸尽钡奶岱ㄈ菀鬃屓藗冎粡乃膬r值歸宿角度考慮,而忽略了它在實踐進程中應完成的目標和由誰來完成這個問題。一方面,對于執(zhí)政黨而言,可能存在簡單地把 “以人為本”理解成服務與被服務的關系,認為領導干部是改革事業(yè)的主體,人民群眾只是改革利益的分享者,因此大搞 “包辦”、“拍腦袋決策”,忽略了人民群眾的主人翁地位。另一方面,對于社會大眾而言,知識水平參差不齊,少數人依然對 “以人為本”存在各種各樣的誤讀,僅把自身當成被服務的對象。這種理所當然的 “弱勢心態(tài)”助長了投機分子的 “等靠要”風氣,不利于眾志成城共同推進改革大業(yè)的完成。正如某學者指出的,“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社會主義制度中,在政治治理上只講‘以人為本’就顯得不鮮明、不準確。人們容易只從它的‘二重性’上的道德觀、價值觀的一般性的日常生活和日常工作上理解,而不能對政治經濟建設實踐提出明確的目標和方向?!盵17]因此,在治國理政的頂層設計中提出比 “以人為本”更為鮮明、準確的核心理念,更加突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所需要的路線方針政策的基本立足點,是時代賦予中國共產黨的責任和使命。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的 “以人民為中心”,就是這樣一個具有鮮明指向的新命題。
以人民為 “中心”,包括堅持依靠人民、為了人民、服務人民等基本立場,其中最基礎的就是發(fā)揮人民群眾的實踐主體作用。新時代,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是最大的實踐,而這需要依靠改革、發(fā)展來完成,為實現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強大動力。對于“主體”這個概念,馬克思清楚地作了界定,在他看來,“人始終是主體”[18](P195-196),但主體也是有界限的,在社會歷史發(fā)展進程中,只有那些從事實踐活動的人,即 “行動著的群眾”才屬于主體的范疇。從哲學角度看,“主體”與 “客體”是一對相互依存的概念,其中,主體一般是指事物的主要部分,它是與客體相對應的,人始終作為主體之于自然界和人類社會這個客體而存在。馬克思主義認為,主體內在地包含了自主性、自覺性和創(chuàng)造性這三個特征,是具體社會活動中的能動的實踐者。因此,堅持 “以人民為中心”,即強調發(fā)揮人民的實踐主體作用,可相應地概括為:在整個改革發(fā)展事業(yè)的客觀進程中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實現國家社會朝著好的方向變遷的人,凡是直接參與改革、發(fā)展或是為改革、發(fā)展出謀劃策的都屬于 “實踐主體”的范疇,都是應該予以尊重的對象。[15]而除了人民以外,沒有哪一個行為主體同時具有自主性、自覺性和創(chuàng)造性這三個特性,社會發(fā)展進程中的一切實踐活動,都是由人民來進行的。可見,“以人民為中心”是絕對的,但實踐主體是相對的,不同事業(yè)、以及不同事業(yè)的不同發(fā)展階段有可能對應不同的實踐主體。中國共產黨的執(zhí)政理念經歷了從管理到治理的話語轉換,與此相適應,實踐主體也經歷了從政府到社會大眾的變遷,無論是何種主體,都與人民的中心地位不相矛盾,都是基于人民的范疇來定位的。當前,全面深化改革要求實現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總目標,這就需要發(fā)揮各行各業(yè)人員的優(yōu)勢參與社會發(fā)展和社會治理。 “以人民為中心”比起 “以人為本”的表述,更加從話語上把人民主體性 (最主要的是實踐能動性)表達得清楚透徹,把依靠人民力量推動偉大事業(yè)擺在了一個至關重要的位置,對于動員人民主動參與改革、參與發(fā)展,引導黨政機關領導干部自覺堅守職能邊界等具有重要的指示意義。當然,需要明確一點的是,“以人民為中心”并不排斥 “以人為本”的核心理念,在一些具體的公共服務領域,例如對于醫(yī)療、教育、社會保障等方面的具體工作,提 “以人為本”可以體現深刻的人文關懷,減輕人為因素等方面的阻力,從而更有助于日常工作的開展。
通過對中國共產黨人民觀的理論演進的分析可以看出,不斷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chuàng)新,是中國共產黨堅持與時俱進、求真務實的重要體現?!耙匀嗣駷橹行摹弊鳛橐粋€歷時性的命題,既繼承發(fā)展了中國共產黨 “以人為本”的人本情懷,又結合新的實踐賦予其新的內容和地位。在這個演進過程中,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堅持人民至上是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的根本立場,從共性和個性角度把握 “以人為本”到 “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脈絡,對于深入認識中國共產黨人民觀的演進升華過程、更加突出人民在新時代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中的地位和作用等具有重要的啟迪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