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 岳
(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北京 100081)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掀開了新的歷史篇章。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中共中央在民主政治、政黨制度、法治中國、統(tǒng)一戰(zhàn)線等重大問題上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習近平同志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強調,“協(xié)商民主”是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獨特優(yōu)勢;在2018年同黨外人士新春座談時明確要求,“多黨合作要有新氣象,思想共識要有新提高,履職盡責要有新作為,參政黨要有新面貌”;在2018年兩會期間明確提出,“我國新型政黨制度是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和各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的偉大政治創(chuàng)造,是從中國土壤中生長出來的政黨制度”;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紀念大會上明確指出,我們要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fā)展道路,在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tǒng)一中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這些精辟的論斷和閃光的思想,基于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體現(xiàn)了馬克思主義政黨理論與21世紀中國具體實際的深度結合,是新時代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根本遵循。
作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事業(yè)的重要表現(xiàn),全國社會主義學院系統(tǒng)和中央社會主義學院要牢固樹立“四個自信”,深入學習習近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黨制度思想,深化中國新型政黨制度理論研究,著力推動學習研究成果進教材、進課堂,增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共識,不斷鞏固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礎。
習近平同志說:“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政治制度模式,政治制度不能脫離特定社會政治條件和歷史文化傳統(tǒng)來抽象評判,不能定于一尊,不能生搬硬套外國政治制度模式?!边@揭示出迥然有異的中西方政治制度不是發(fā)展階段的差異,而是文明基因的差異。與西方基于個體本位的“分裂”“分化”型政治傳統(tǒng)不同,中國新型政黨制度根植于中華文明以“大一統(tǒng)”為核心要義的“共同體”傳統(tǒng)。中華文明之所以是世界上唯一沒有斷流的偉大文明,就是由“大一統(tǒng)”傳統(tǒng)所決定的;中國政黨制度之所以是一黨執(zhí)政、多黨合作,而非西方政黨輪替模式,也是由“大一統(tǒng)”傳統(tǒng)所決定。
大一統(tǒng)必然維護家國本位、責任倫理的共同體精神。中國政治文明的邏輯起點在于“家”,中國人的社會交往也偏好將非血親關系轉換為類血親關系?!凹摇北疚粵Q定了中國“家—國—天下”的秩序構建,在政治上走的是家國天下、修齊治平的整體主義路線,在理論上奉行“權力—責任”邏輯,講求國家像家長一樣要承擔其家庭的責任。擔多大的責,就要有多大的權;反之,掌最大的權,也就要負最廣泛的責。西方政治的邏輯起點是個體的“我”。基于“我”本位,西方秩序構建倡導個體優(yōu)先于社會、社會優(yōu)先于國家,在政治上走了一條“自我—國家—世界”的原子主義路線,在理論上奉行“權利—義務”邏輯,講求有何種權利就負擔某些義務。不同于西方政黨制度首先強調自我權利,我們的政黨制度首先看重權力與責任;不同于西方政黨制度講究多黨競爭、輪流執(zhí)政,我們的政黨制度堅持多黨合作、一黨執(zhí)政;不同于西方政黨制度偏重搞代議制選舉民主,我們的政黨制度更重視代表制協(xié)商民主。
大一統(tǒng)必然要求堅強有力、以民為本的領導核心。沒有強有力的領導核心,就沒有政治團結的大一統(tǒng)。自1840年以來,中國人民飽受帝國主義侵略和中國政治分裂的苦難。辛亥革命之后,一些激進的中國人效仿西方的民主試驗,導致了更大的分裂危機與混亂局面。從革命到建設到改革,再到通往民族復興的最后一公里路上,歷史已經證明,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夠集中力量、協(xié)調各方、以民為本,真正有效地重建中華文明共同體,實現(xiàn)政治的統(tǒng)一、經濟的集中、人才的聚合、文化的共識。在當代中國,面臨更加復雜的國內外環(huán)境,面對中國崛起所必然招致的嚴峻挑戰(zhàn),更需要強有力的領導核心,更需要把堅持黨的領導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特征。這就是我國新型政黨制度的核心原則。
大一統(tǒng)必然堅守國家統(tǒng)一、民族獨立的政治底線。習近平同志指出:“歷史多次證明,只要中國維持大一統(tǒng)的局面,國家就能夠強盛、安寧、穩(wěn)定,人民就會幸福安康。一旦國家混亂,就會陷入分裂。老百姓的災難最慘重。”這是歷史留給中國人最大的經驗教訓:國土不可分、國家不可亂、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斷是中國人的底線。中國各民主黨派之所以跟著共產黨走,就是因為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捍衛(wèi)民族獨立、保持國家統(tǒng)一、引領民族復興。這是我國新型政黨制度的政治共識。
大一統(tǒng)必然采取和而不同、求同存異的合作方式。中華文明蘊含著豐富的統(tǒng)戰(zhàn)智慧,中國人自來就有“和而不同”的理性思維。正是由于不同事物之間存在著差異,才能互相作用而形成一個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整體。沒有多元一體的和諧包容,就沒有長期穩(wěn)定的大一統(tǒng);和而不同就是為了化解沖突、兼收并蓄、建構和諧。中國共產黨與各民主黨派在政治地位、階級基礎、思想綱領上存在著差異,這就要求我們,一方面要“求同存異”,尊重多元、包容差異,找出各方利益訴求的最大公約數(shù),畫出最大同心圓;另一方面要恪守共同的政治底線,堅守共同的思想政治基礎,為實現(xiàn)共同目標而貢獻力量。越有差異,越要合作;越是多元,越要協(xié)商。這就是我國新型政黨制度的基本方式。
大一統(tǒng)必然塑造天下為公、修齊治平的士人精神。沒有千百年來以天下為己任的士子隊伍,就沒有維系大一統(tǒng)的中堅力量。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中華文明形成了獨特的士大夫精神傳統(tǒng),既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倫理,也有“位卑未敢忘憂國”“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報國情懷;既有“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氣,也有“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獻身精神。歸根結底,這是一種“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正義原則,是一種修齊治平、內外兼修的人格力量。當代中國,中國共產黨將傳統(tǒng)士人創(chuàng)造性地轉變?yōu)橹腥A民族先鋒隊隊員,各民主黨派人士也應以先鋒隊隊員的標準要求自身。民主黨派之所以參政議政共商國是,就是因為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政治是眾人的政治。這就是我國新型政黨制度的價值共識。
總之,中華文明“大一統(tǒng)”共同體傳統(tǒng),從根本上決定了中國只能選擇執(zhí)政為民的一黨執(zhí)政、多黨合作,而非三權分立、多黨輪流坐莊;必然重視促進團結的協(xié)商民主,而非刺激分裂的票決民主;必然選擇“先民本、后民治”的治理邏輯,而非西方的“先民治、后民本”的發(fā)展順序。
習近平同志在2018年兩會期間全新闡述中國政黨制度,深刻揭示出我國新型政黨制度在人類政黨制度史上所實現(xiàn)的深刻變革,凸顯了獨特的比較優(yōu)勢,為我們矢志不渝地堅持好、維護好和發(fā)展好這一政黨制度提供了根本遵循。
從利益代表的角度看,新型政黨制度的特色和優(yōu)勢在于“公”,也就是天下為公、執(zhí)政為民。西方的“黨”是公開代表部分利益的,通過競選執(zhí)政在很大程度體現(xiàn)并維護特定群體的利益。在票決民主條件下,西方政黨只有一黨一派的私利,缺少無黨無私的公義。與之相比,中國新型政黨制度要求中國共產黨和各民主黨派代表國家和社會的整體利益,維護廣大人民的最根本利益。
從政治功能的角度看,新型政黨制度的特色和優(yōu)勢在于“和”,也就是多元一體、和而不同。西方政黨制度始終難以擺脫惡性黨爭、派系傾軋的弊病。近年來,歐美政黨政治的對抗性不斷強化,民選政治被派系黨爭玩弄成了否決政治。與之相比,中國共產黨的一黨執(zhí)政,之所以能夠長期堅持和不斷鞏固,在于有持久的多黨合作、充分的協(xié)商民主;中國各政黨之間的和諧合作,之所以能夠長期維系和不斷優(yōu)化,在于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民主政治不斷健康發(fā)展。在中國政黨制度的理論和實踐層面,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多黨合作制度是協(xié)商建國、協(xié)商治國的重要政治依托。中國的政治穩(wěn)定、經濟發(fā)展、社會進步、文化繁榮、生態(tài)和諧等都離不開黨的領導,離不開協(xié)商治國,離不開人民民主。所以,我國新型政黨制度不僅實現(xiàn)了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也創(chuàng)造了共產黨、共同體、共和國聯(lián)動發(fā)展、齊頭并進的良好態(tài)勢。這就是歷史的選擇,就是人民的意志。
從制度效能的角度看,新型政黨制度的特色和優(yōu)勢在于“統(tǒng)”,也就是民主集中、團結統(tǒng)一。當前,西方政黨制度因選舉而分化,因民粹而分裂,因黨爭而難以政治整合,因意識形態(tài)對立而使社會不斷撕裂。在中國,新型政黨制度融會了選舉政治與賢能政治,兼顧了政局穩(wěn)定和政府權威;主導了商量政府和協(xié)商政治,避免了顛覆性錯誤導致社會矛盾激化;統(tǒng)一了共識政治和集中領導,實現(xiàn)了新型民主“議要多元、行要統(tǒng)一”的民主集中原則。這樣的政黨制度有利于在充分尊重各方面利益與意見的基礎上,民主決策、科學決策,并付諸堅定有力的集中領導來統(tǒng)一實施。這無疑是維護社會團結、維護國家統(tǒng)一的最明智選擇。
一句話,以“公”“和”“統(tǒng)”,來代替“私”“爭”“分”,正是我國新型政黨制度的特色和優(yōu)勢之所在。
習近平同志強調:“中國共產黨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的黨,也是為人類進步事業(yè)而奮斗的黨。我們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這本身就是對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貢獻?!敝腥A民族越是接近民族復興的歷史目標,越是面臨西方某些大國從產業(yè)到經濟、從政治到文化、從外交到意識形態(tài)的全面封堵和挑戰(zhàn)。他們始終揮舞著所謂的“普世價值”大棒,攻擊我們的政黨制度,將中國視為與西方民主相對立的專制國家,妄圖鼓動顏色革命;指責我們正在運用越來越強勁的“銳實力”,日益威脅西方的自由民主價值;抹黑攻擊我們在全球搞新殖民主義,正在成為新的“帝國”。社會主義學院作為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的聯(lián)合黨校,作為統(tǒng)一戰(zhàn)線教育培訓的重要陣地,作為統(tǒng)一戰(zhàn)線決策咨詢的研究高地,必須主動作為,迎難而上,面向國際社會講好中國新型政黨制度的“中國故事”。
要強化文化自信,進一步堅定政黨制度自信??创魏握螁栴},都要有世界眼光、更要有家國情懷,尤其是要立足中國看世界、立足中華文化看人類政治文明,這樣才能更深入地把握我國新型政黨制度的必然性,才能更自覺地推動它的堅持、完善和發(fā)展。在社院這個平臺上,無論是老師還是學員,無論是研究者還是傳播者,只有牢固樹立起文化自信,才能樹立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理論自信,從而真正鑄牢“四個意識”。
要打造文化對話平臺,進一步促進中外政治文明互鑒。中西政黨制度都有各自獨特的歷史緣起、存在理由和特色優(yōu)勢,彼此間的差異不是對立的理由,反而凸顯了相互了解和鏡鑒的必要。習近平同志首倡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為“人類社會何去何從”提供了中國方案,已經成為國際主流價值,正在成為全球化新實踐。社會主義學院作為統(tǒng)一戰(zhàn)線政治院校,要秉持“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世界大同”的理念,不斷促進中西文明交流互鑒,淬煉人類共同價值,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奠定價值共識。
要深入研究中西文化,進一步深化政黨制度研究。文化與制度本就是一體的,政黨制度研究歸根到底是政治文化的研究。只有以深入的文化研究作支撐,政黨制度研究才能走向深入。比如,針對西方憲政民主的挑戰(zhàn),要深入研究中國幾千年的民本傳統(tǒng),解析中西民主在追求程序與結果、形式與實質、代表性與整體性等方面的重大異同;針對西方提出的“銳實力”概念,要系統(tǒng)研究文化傳播與文化霸權的復雜關系,批判西方的雙重標準;針對西方指責中國是崛起的新帝國,要深入研究中國和平崛起的文明根性,指出中國歷史上雖有皇帝制度,卻從無西方帝國的殖民傳統(tǒng)。總之,要大力推進理論創(chuàng)新,努力融會貫通民族性與世界性的要求,加快構建有中國特色的政治學理論、制度話語體系,這樣我們才能徹底走出有理說不出的窘境。
最近兩年,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基于上述理念,在中國政黨制度、中國特色民主政治道路的教學、科研和傳播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改革探索。
作為黨和國家干部教育培訓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始終牢記習近平同志在建院60周年的指示精神,堅持“社院姓社”,突出政治培訓,強化政治共識,不斷增強“四個自信”,不斷鞏固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礎。關鍵一條就是,
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發(fā)展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將中國道路、中國制度、中國理論從文化根性上講清楚,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本質講清楚,將一黨執(zhí)政、多黨合作的歷史必然性與現(xiàn)實合理性講清楚。
在教學方面,我們全面創(chuàng)新共識教育。一方面,狠抓政治共識。緊扣中國古代思想史、中國近代思想史、中共黨史、民主黨派史、中國政黨制度史,輔之以西方近現(xiàn)代思想史,追溯中國共產黨與各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的“初心”,深刻認識我們自身從哪里來、要到哪里去;追溯中國共產黨開啟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歷程,深刻認識中國共產黨從“共產國際中國支部”到“中華民族先鋒隊”的轉型意義;追溯民主黨派與中國共產黨風雨同舟、榮辱與共的光榮與夢想,深刻認識中國政黨制度與西方政黨制度的本質區(qū)別。另一方面,狠抓文化共識。著重向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講清楚中國政黨制度的文明根源,中華協(xié)商共治傳統(tǒng)奠定了社會主義協(xié)商民主的文化根基;中華家國責任倫理是各民主黨派參與社會主義協(xié)商民主的思想前提;中華和而不同理念是社會主義協(xié)商民主的本質精神;中華天下為公的大同追求,使社會主義道路在中國落地生根。
在科研資政方面,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建立了統(tǒng)一戰(zhàn)線高端智庫,將中國特色民主政治研究作為第一主攻方向,重點聚焦中國特色新型政黨制度,具體規(guī)劃了中國特色民主政治研究、新時代社會主義協(xié)商民主研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參政黨建設研究、全球治理中的民主協(xié)商與共識研究。在已經設立的400多個項目中,有60余項課題涉及中國特色政黨制度與民主政治研究,完成報告31份,形成內參11篇,得到了中央領導的充分肯定。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xié)商制度,是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和實踐邏輯的辯證統(tǒng)一;中國特色民主政治發(fā)展道路,是基于偉大的中華文明傳統(tǒng),通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而越走越廣闊越走越光明的正確道路。
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已經站到了反獨促統(tǒng)、打贏意識形態(tài)攻堅戰(zhàn)的第一線,站到了傳播中華文明、講好中國故事的第一線。我們期望持續(xù)不斷地聯(lián)合全國社會主義學院系統(tǒng)和相關科研院所繼續(xù)努力,進一步加大教學和科研改革力度,進一步優(yōu)化共識教育質量,進一步探索統(tǒng)戰(zhàn)教培新機制,學習好、研究好和傳播好我國的新型政黨制度,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爭取更多的人心認同,為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而貢獻更多的中國智慧。
(本文是潘岳同志2018年7月16日在全國社會主義學院系統(tǒng)統(tǒng)戰(zhàn)理論研討會暨中國政黨制度研究中心第十六屆年會上的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