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國財(cái)
閱讀訓(xùn)練一
景公欲祠靈山河伯以禱雨
齊大旱逾時(shí)①,景公②召群臣問曰:“天不雨久矣,民且③有饑色④。吾使人卜⑤之,祟⑥(鬼怪)在高山廣水。寡人欲少賦斂⑦,以祠⑧靈山,可乎?”群臣莫對⑨。晏子進(jìn)曰:“不可。祠此無益也。夫靈山固⑩以石為身,以草木為發(fā),天久不雨,發(fā)將焦,身將熱,彼獨(dú)11不欲雨乎?祠之何益?”公曰:“不然12,吾將祠河伯13,可乎?”晏子曰:“不可。河伯以水為國,以魚鱉為民,天久不雨,水泉將下,百川14將竭15,國將亡,民將滅矣,彼獨(dú)不欲雨乎?祠之何益16?”
景公曰:“今為之奈何?”晏子曰:“君誠避宮殿暴露,與靈山河伯共憂,其幸而雨乎!”于是景公出野居暴露,三日,天果大雨,民盡得種時(shí)。景公曰“善哉!晏子之言,可無用乎?其維有德?!?/p>
——《晏子春秋》
注釋
①逾時(shí):超過農(nóng)作季節(jié)。②景公:齊景公,名柱臼,春秋時(shí)齊國君主,公元前547—公元前490年在位。③且:將。④饑色:挨餓的樣子,指因?yàn)?zāi)荒而受饑。⑤卜 :占卜,一種迷信活動。⑥祟 :禍殃。⑦少賦斂:稍微收取一點(diǎn)賦稅。⑧祠:祭祀。⑨莫對:對:回答沒有人回答。⑩固:原本。11獨(dú):難道。12然:如此,這樣。13河伯:古代神話傳說中的黃河水神。14川:許多河流。15竭:盡。16益:好處。
譯文
齊國天旱已經(jīng)很長時(shí)間,齊景公召集群臣并詢問:“已經(jīng)很久沒下雨了,老百姓都在餓肚子。我命令占卜干旱的原因,(是)作祟的鬼怪藏在高山和水里。我想稍微多征一點(diǎn)賦稅,祭祀山神,可以嗎?”眾臣沒有人回答。晏子站出來說:“我認(rèn)為不可以。祭祀山神沒有益處。山神把石頭作為身體,把小草樹木作為頭發(fā),天長時(shí)間不下雨,發(fā)將要焦黃,身體也會暑熱難當(dāng),他難道不想下雨嗎?祭他有什么好處?”景公說:“不能這樣(的話),我將要祭祀河神,可以嗎?”晏子回答:“不可以。河神把水作為國家,把魚鱉作為子民,天長時(shí)間不下雨,泉水將斷流,河川將要干涸,國家將消亡,子民將要死亡了,他難道不想要雨水嗎?祭他有什么好處呢?”
景公說:“現(xiàn)在該怎么辦呢?”晏子說:“主公可以試著離開奢華的宮殿,住在野地里,和神靈們一起為民祈雨,是不是就可以求得雨來呢?”于是景公聽從晏子的勸導(dǎo),離開宮殿住在野外。第三天,果然降下了大雨,老百姓都及時(shí)播種莊稼。景公說:“好啊,晏子說的話怎么可能沒有用呢?(下雨這件事)是因?yàn)榈滦泻玫脑虬 !?/p>
【模擬演練】
(1)解釋加點(diǎn)詞的含義。
逾時(shí)( )
民且有饑色( )
祠之何益( )
(2)翻譯句子:彼獨(dú)不欲雨乎?祠之何益?
(3)人物簡單分析:晏子是一個(gè)__________的人,景公雖愚,卻也能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逾:超過;且:將;益:好處(2)他難道不想下雨嗎?祭他有什么好處?(3)晏子為國為民,直言勸諫;景公廣開言路,虛心納諫
閱讀訓(xùn)練二
千人之諾諾,
不如一士之諤諤①
趙良曰:“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掖②;千人之諾諾,不如一士之諤諤。武王諤諤以昌,殷紂墨墨③以亡。君若不非武王乎,則仆請終日正言而無誅④,可乎?”商君曰:“語有之矣,‘貌言華⑤也,至言實(shí)⑥也,苦言⑦藥也,甘言⑧疾也。夫子果肯終日正言,鞅之藥也。鞅將事⑨子⑩,子又何辭焉!”
——《史記·商君列傳》
注釋
①千人之諾諾,不如一士之諤諤:眾多唯唯諾諾之人,不如一名諍諫之士可貴。人:一般人。諾諾:連聲答應(yīng),表示順從不違。諤(è)諤:直言爭辯的樣子。②掖:通“腋”,胳肢窩,狐皮以腋部價(jià)值最高。③墨墨:通“默默”,不言,無聲息。④誅:責(zé)怪。⑤貌言華:表面上動聽而實(shí)際虛浮的話。⑥至言:真實(shí)的話。⑦苦言:逆耳的話。⑧甘言:獻(xiàn)媚奉承的話。⑨事:師事,像對待老師那樣侍奉、服侍。⑩子:對人的尊稱,多指男子,相當(dāng)于“您”。
譯文
趙良說:“一千張羊皮比不上一領(lǐng)狐腋貴重,一千個(gè)隨聲附和的人比不上一個(gè)人仗義執(zhí)言。武王允許大臣們直言諫諍,國家就昌盛,紂王的大臣不敢講話,因而滅亡。您如果不反對武王的做法,那么,請?jiān)试S鄙人整天直言而不受責(zé)備,可以嗎?”商君說:“俗話說,外表上動聽的話好比是花朵,真實(shí)至誠的話如同果實(shí),苦口相勸、聽來逆耳的話是治病的良藥,獻(xiàn)媚奉承的話是疾病。您果真肯終日正義直言,那就是我治病的良藥了。我將拜您為師,您為什么又拒絕和我交朋友呢?”
【模擬演練】
(1)解釋加點(diǎn)詞的含義。
千人之諾諾( )
一士之諤諤( )
(2)找出句子里的通假字。
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掖(______通______)
殷紂墨墨以亡(______通______)
(3)簡單分析趙良的勸說藝術(shù),采用了哪些論證方法?
【參考答案】
(1)諾諾:連聲答應(yīng),表示順從不違。諤諤:直言爭辯的樣子。(2)掖通腋,墨通默。(3)趙良擺事實(shí)講道理,以羊皮和狐腋比喻論證,以千夫諾諾和一士諤諤對比論證,以武王和紂王的事例對比論證。
【妙筆點(diǎn)評】
仰望歷史的天空,能看到一個(gè)矮小的身影,國家需要他時(shí)挺身而出,百姓需要他時(shí)仗義執(zhí)言,這個(gè)人就是春秋時(shí)期齊國的三朝宰相晏子?!捌埨覈酪?,豈因禍福避趨之”,這是林則徐寫的詩,也是晏子做的事。他主張“仁政愛民”,堅(jiān)持“意莫高于愛民,行莫厚于樂民”。遇有災(zāi)荒,國家不發(fā)糧救災(zāi),他就將自家的糧食分給災(zāi)民救急,然后勸諫君主賑災(zāi)。這樣的官,百姓怎能不愛戴?正因?yàn)閼阎@樣的赤子之心,遇上大旱,他不能像群臣那樣明哲保身,坐視不管,他更不能讓旱災(zāi)之下的百姓再承受重賦。這種憂國憂民的情懷,值得尊敬,更值得學(xué)習(xí)。當(dāng)然,想要好心辦好事,還離不開好辯才,這樣才能把君王的心扉打開。晏子的語言風(fēng)格不像墨翟、吳起那樣剛猛,不是“當(dāng)頭棒喝”驚人一身冷汗,而是巧妙就題“發(fā)散思維”,讓傾聽者心悅誠服。這辯才沒有好的“語文”功底是不可能的。不得不說,齊景公雖然沒長一顆智慧的腦袋,卻有一雙聽話的耳朵,能廣開言路,虛心納諫,這在歷代君王里算是明君了。
“言而無文,行而不遠(yuǎn)?!眲e小瞧戰(zhàn)國策士趙良對秦相商鞅的一番諫言,除了真知灼見,文采也不一般。他擺事實(shí)講道理,以羊皮和狐腋來比喻,又以千夫諾諾和一士諤諤對比論證,再引用武王和紂王成敗迥然的歷史事例對比論證,令人無可辯駁。短短的一番話,信息量很大,語言駢散結(jié)合,工美又多變。秦相商鞅被徹底打動,也可以看出古人對諤諤之言是何等珍視。習(xí)總書記在講話中也曾引用這個(gè)成語典故:“小問題沒人提醒,大問題無人批評,以致釀成大錯,正所謂‘千人之諾諾,不如一士之諤諤??!”“良藥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人生路上,不能缺少良師諍友。
晏子勸諫和趙良進(jìn)言,都在歷史上留下了美麗的一頁。作為翩翩少年,當(dāng)你面對大千世界,用心想,放眼看,傾耳聽,有時(shí)還要站出來勸一勸,或許你的諍言你的阻攔,不經(jīng)意間讓故事避開了一個(gè)感嘆,成就了一段圓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