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育仁
(漳州市普通教育教學研究室,福建 漳州 363000)
近年來,國內許多研究人員(包括筆者)做過的相關問卷調查表明,“物理難學”已是大多數中學生的“共識”。這固然有物理課程本身的原因,也有教師教學的問題,但更主要的是學生學習心理的因素使然。中學生正處于心理斷乳期,尤其是初中階段,既是學習倦怠現象明顯化的開端,又是學習倦怠面迅速擴大的節(jié)點。[1]而物理學科雖不乏趣味性,但總體而言,對學生各方面思維能力要求較高。物理概念和規(guī)律是邏輯聯(lián)系著的,是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學生在物理學習中難免會遇到困難和挫折,若未能及時得到解決,便容易形成學習障礙,進而形成思維障礙和心理障礙[2],主要表現為學習興趣低落,學習活動消極。為了改變這一現狀,需要探索一種能夠激發(fā)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教學策略。
筆者曾思考過這樣一個問題:在學生學習倦怠現象及厭學情緒日益嚴重的今天,為什么許多青少年學生那么容易沉迷于網絡游戲而常常達到不知疲倦甚至癡迷的程度?其實,不完全是因為網絡游戲的趣味性,有的游戲甚至是重復的、機械的而且還有些枯燥、有些難度。究其原因,它的魅力主要在于它獨特的激勵機制,尤其是激勵的及時性與持續(xù)性。將這些機制引入初中物理教學中,也許會有驚人的效果?;诖?,筆者于2014年以激勵教育為主題申報了教育部重點課題并獲得立項,三年來,在十二所不同類別的學校建立課題研究基地并進行大量的實踐與探索?,F僅就物理課堂教學中激勵策略的應用闡述如下:
目標激勵就是通過教學目標的設置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激勵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3]目標是課前預設,是課堂教學激勵的“導航儀”,它引導學生帶著問題進入課堂。激勵目標的制定要注意以下幾點:
1.適切性
目標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依據“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而制定。目標設定太低,容易使學生產生負面情緒,失去學習興趣;目標設定太高,學習壓力太大,容易打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科學合理的激勵目標,是一種在現有能力之上,又具有一定挑戰(zhàn)性且可以達成的。學生通過努力達成目標,可以獲得成就感和自信心,然后挑戰(zhàn)更高的目標。
例如,課題實驗班展示課1《物體的浮與沉》一節(jié)(以下簡稱“展示課1”),教師確定的激勵目標為:
(1)請同學們觀察物體上浮、下沉的現象,說出使物體上浮與下沉的幾種方法,看誰的方法多。
(2)請各小組動手實驗,探究并歸納出物體的浮沉條件。比比觀察、操作、分析、概況能力和團結協(xié)作精神。
(3)請同學們列舉生活、生產中物體浮沉條件的應用,并用所學知識給予解釋。要理論聯(lián)系實際,相信你行!
以上目標的制定,既基于學生的原有基礎,又考慮到學生的發(fā)展水平,并結合課標的要求,具有較強的適切性。
2.層次性
目標的層次性,既照顧到學生的個體差異,又關注到學生思維發(fā)展的遞進性與延展性。
仍以“展示課1”為例,物體的浮沉條件是綜合性比較強的知識,有一定難度。以上三條目標,從橫向看,不同學習水平的學生都能實現一定程度的目標,只是實現目標的量和質有所區(qū)別,如目標(1),使物體上浮與下沉的方法有優(yōu)劣與多寡之分;目標(2)是由許多小的目標組成的,每個學生都能有所表現,但差異也是明顯的;目標(3)起點較低,但落點高。從縱向看,從觀察、實驗入手,經歷科學探究、小組合作,到分析、概括與應用,目標的制定遵循學生思維的發(fā)展規(guī)律,層次分明,有利于學生學習和教學評價。
3.生成性
目標不是僵化和固定的,而是開放和動態(tài)的,它可以在課堂實施中通過師生的互動而不斷調整生成。
還是以“展示課1”為例,在本節(jié)課的教學過程中,由于教師激勵得當,學生回答問題與提出問題都非常踴躍。在討論物體浮沉狀態(tài)變化時,涉及力的分析、二力平衡、三力甚至多力平衡。在討論物體浮沉條件的應用時,又涉及物體在氣體中的浮沉問題。盡管所涉及的一些問題已經超出課標的要求,但大多數學生通過小組討論、教師引導、點撥都能理解和掌握,符合“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因此動態(tài)生成了兩個激勵目標:一是物體的受力分析、同一直線上的多力平衡問題;二是物體在氣體中的浮沉問題。
生成性目標不僅豐富了教學內容,也激勵了學生敢于挑戰(zhàn)困難,追求卓越的精神。
競賽激勵,是通過競賽活動(如:引入競爭對手、累積積分、星級晉升等),營造一個競爭的氣氛以激發(fā)學生的好勝心和自我表現欲。在競賽過程中,學生為滿足自我表現與求勝心理而積極努力的同時,也在積極完成學習任務。[4]
競賽內容就是課堂教學的內容。一般說來,初中物理教學可分為三種課型:新授課、復習課、講評課。不同課型的內容特點不同。新授課的內容相對較少,難易差別也較大,競賽活動可以與其他教學形式穿插進行,學生可用個體形式參賽,也可用小組形式參賽。講評課教學實施競賽激勵策略難度較大,有待于進一步探討。復習課內容的容量大,但對于學生而言缺乏新鮮感和吸引力,傳統(tǒng)的復習課教學課堂氣氛沉悶,教學質態(tài)亟待改善,因而最適宜實施競賽激勵策略。
例如,課題實驗班展示課2:《多彩的光》復習課(以下簡稱“展示課2”),教師對教學內容進行梳理,制定出競賽題目如下:
(1)熱身:本章共學習了哪些知識點?(說出一個得2分,滿分20分)
熱身之后公布其他題目:
(2)什么是光源?(2 分) 光源可分為幾類?(2分)
對照組:2009—2010級全日制護理本科生,共110人。采用傳統(tǒng)課堂講授教學模式,即教師備課—教師課堂講授24學時—布置課后思考題—考試。
(3)光的直線傳播條件是什么?(2 分)請說出光的直線傳播在生產、生活中應用的例子或形成的現象。(說出一個得2 分,滿分10 分)還記得光的速度嗎?(2分)
(4)測一測:如圖1 所示是月球的影區(qū)分布,當人隨地球運動時,運動到哪個區(qū)域才能看到日環(huán)食?運動到哪個區(qū)域才能看到日全食?(10分)
圖1
(5)光的反射定律是什么?(3 分) 有哪些應用?(說出一個得2 分,滿分8 分)平面鏡成像有哪些特點?(3 分) 關于光的反射,你還知道什么?(5分)
(6)光的折射定律是什么?(3 分)請用光的折射定律解釋一些現象。(答對一個得2分,滿分8分)
(7)知道白光是哪些顏色的光組成的嗎?(2分)色光混合與顏料混合有什么不同?(2分)
(8)凸透鏡與凹透鏡分別對光有什么作用?(2分) 近視眼和遠視眼分別用什么透鏡來矯正?(2分)
(9)凸透鏡成像的規(guī)律是什么?(4 分)有哪些應用?(說出一個得2分,滿分10分)
…………
1.課前準備
(1)教師根據教學目標結合學情與教材分析,將教學內容轉化為競賽題目,并準備相關試題資料。
(2)根據競賽內容的特點及難易程度,確定競賽形式。一般地說,對于知識點較單一、難度較小的內容,學生可以用個體形式參賽;對于所含的知識點較多、難度較大的內容,宜采用小組形式參賽。無論以何種形式進行競賽,都可以根據題目特點設置搶答題與必答題。
(3)制定競賽的程序與規(guī)則,準備相關器材。
2.課堂實施
(1)公布競賽內容與要求,介紹競賽的方式與規(guī)則。告知學生將要進行比賽的內容,讓學生明確學好相關內容,就一定會取得好成績,激勵學生為競賽獲勝而努力學習,有效促進教學目標的達成。
(2)學生在規(guī)定時間內進行個體或小組學習,教師可以巡查答疑。
(3)按制定的程序與規(guī)則進行競賽。教師要調控節(jié)奏,引導思維,發(fā)現問題,及時解決。
(4)動態(tài)生成新的競賽題目。競賽試題所引發(fā)的討論甚至爭論,可以生成新的競賽內容,促進學生進行“頭腦風暴”式的學習,教師也可以根據需要不斷補充完善教學內容。例如“展示課2”,教師根據現場氣氛,臨時編制了一道很有趣的游戲題:
請一組學生回答凸透鏡成像規(guī)律。讓一同學當凸透鏡,在教室中站好;讓兩位同學分別當凸透鏡兩側的焦點,在相應位置站好;讓若干名同學當物體,站在不同位置;讓若干名同學當像,要求他們找到自己相應的大致位置。
此題寓教于樂,學生在愉快的學習中高質量地達成目標。
(5)按照規(guī)則評比打分,對優(yōu)勝者進行獎勵,對個人或小組進行累積積分、星級晉升等。
(6)教師對本節(jié)課進行總結,對教學內容做必要的梳理、補充、講解,布置課后作業(yè)。
1.激勵的公平性
公平公正是任何比賽的前提和保障。競賽激勵策略同樣要遵循公平性原則,教師在對學生的回答進行評價打分時要一視同仁,切不可偏心,要讓學生在激勵面前人人平等,把激勵的動力傳遞到每個學生。
2.激勵的及時性
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及時激勵的有效性遠遠高于滯后激勵。競賽激勵的最大優(yōu)勢就在于激勵的及時性。教師要善于把握時機,進行激勵,使學生的外在動力及時轉化為內在動力,以更高的激情投入學習活動中去,使課堂教學成為一個不斷激勵、經常喚醒、持續(xù)鼓舞的過程。
3.激勵的適度性
競賽激勵策略確實可以優(yōu)化教學效果,但也要把握好“度”。一方面,競賽激勵不宜太頻繁使用,過多過濫容易引起學生反感。另一方面,一堂競賽激勵課中也不能過多或過少地使用激勵,激勵過多,學生易產生自負心理,難以形成對自己的正確認識;反之,激勵過少,學生的內驅力調動不起來,影響激勵的效果。正如美國一位心理學家所言:“贊美具有建設性!贊美具有摧毀性!”
評價是激勵教學不可或缺的要素,它貫穿于整個課堂教學過程中。對于一堂課而言,課末的總結性評價尤為重要。以下著重談談課末的評價激勵。
課末的評價激勵,要依據實際情況,不僅對學習過程中值得肯定的表現進行激勵性評價,還要對學習結果進行客觀的、帶有鼓勵性的評價;不僅要對整體表現進行評價,還要對個別情況進行評價。要特別重視評價的激勵作用,對學生學習物理的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學習的過程;不僅要關注學生物理學習水平的發(fā)展,更要關注他們在物理教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tài)度。評價激勵用語要盡可能豐富多彩,譬如:能用準確的物理語言表達自己的觀點、積極主動參與物理學習活動、懂得與同伴進行交流合作、善于在日常生活中發(fā)現物理問題、有良好的學習習慣、有較強的動手能力、能主動提出問題、能提出有挑戰(zhàn)性的問題等。高水平的激勵性評價必將讓物理課堂煥發(fā)出無限生機,真正使原本沉悶的物理課堂靈動起來。
課末評價激勵,還要引導學生課后思維,點燃思想火花,為后續(xù)學習做好鋪墊。例如,在《牛頓第一定律》的展示課中,教師在課末總結時,一學生舉手提問:“老師,地球如果突然停止轉動將會怎樣?”教師欣慰地說:“很好!這正是我當年在上大學的途中,在奔馳的列車上反復思考的問題。我請同學們回去好好思考一下,看看和我當年的想法是否相同?!奔睿寣W生帶著問題走進課堂,帶著更多的問題走出課堂。這不正是教育應有之義嗎?
在初中物理課堂教學中應用激勵策略,不僅符合中學生的心理特點,還符合新課標的要求,更符合物理教學的實際。在激勵教育中,當一個學生的內心世界對自己的成就感、自尊心與自信心有了一定的滿足之后,會對物理知識的學習產生非常濃厚的興趣,就能以更加飽滿的熱情和精力投入物理知識的學習中[5],從而可望開創(chuàng)中學物理教學的新局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