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瑩,杜鑫,李劼,吳壽嶺,馬琳,張樹華
據(jù)估計全球每年大約有1 700萬人死于心腦血管疾病,其中高血壓導致的死亡人數(shù)達940萬,逐漸增高的心率同樣與心腦血管疾病的發(fā)病率密切相關[1]。心率血壓乘積(rate-pressure product,RPP)為靜息心率與收縮壓的乘積,是反映心肌耗氧量的指標[2],與缺血性心血管疾病的發(fā)生密切相關,目前針對RPP與動脈粥樣硬化疾病的相關性研究已逐漸成為熱點[3],但結(jié)論尚存爭議。頸動脈內(nèi)膜中層厚度(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CIMT)是超聲檢查中最直觀檢測到的與早期動脈粥樣硬化性疾病相關的指標[4-5],國內(nèi)關于RPP與CIMT相關性的大樣本量闡述較少,因此筆者依據(jù)開灤集團職工近年的查體數(shù)據(jù)對此進行了相關性分析,報道如下。
1.1 研究對象 整理分析2010—2011年華北理工大學附屬開灤醫(yī)院對開灤集團職工進行的健康查體數(shù)據(jù),最終納入5 187例研究對象,其中男3 121例,女2 066例,年齡40~94歲。根據(jù)研究對象心率血壓乘積的四分位數(shù)將其分為4組:第一分位組(RPP<7 700)1 302例,第二分位組(7 700≤RPP<8 961)1 291例,第三分位組(8 961≤RPP<10 400)1 306例,第四分位組(RPP≥10 400)1 288例。
表1 各分位組基本資料
1.2 納入和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1)年齡≥40歲;(2)認知能力無缺陷可完成問卷者。排除標準:(1)因身體障礙不能接受檢查;(2)既往有腦卒中、 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TIA)、心肌梗死病史;(3)資料嚴重缺失者;(4)非竇性心律者;(5)服用調(diào)脂藥物者。
1.3 頸動脈超聲CIMT檢測 由具有多年臨床經(jīng)驗(≥5年)的超聲科醫(yī)生應用美國飛利浦HD-15彩色超聲診斷儀,行頸部血管超聲檢查?;颊呷⊙雠P位,仰頭頸部略拉伸,探頭自頸部近心端血管向遠心端連續(xù)掃查,觀察SCA、CCA、BIF及ICA、ECA起始部,在左、右CCA末段1~2 cm范圍處,縱切面在后壁(避開斑塊)測量CIMT。2名醫(yī)生分別進行操作與記錄數(shù)據(jù),檢查結(jié)束將記錄結(jié)果進行核對,再由另外2名超聲醫(yī)生對結(jié)果進行審核,以保證結(jié)果準確性,如結(jié)果有出入需對受試者重新進行超聲檢查。
1.4 RPP檢測 靜息心率檢測:研究對象安靜休息5 min后行心電圖檢查,II導聯(lián)記錄5個QRS波群測量RR間期,平均值即為靜息心率。血壓測量方法:研究對象30 min內(nèi)無吸煙及飲用茶、咖啡等興奮類飲品,靜坐≥15 min,每間隔1~2 min測量1次右上肢動脈血壓,取3次平均值。以上檢測方法獲得的靜息心率與平均收縮壓的乘積為最后的RPP值。
2.1 各分位組基本資料比較 隨著RPP的增加,性別、年齡、BMI、FPG、TC、TG、LDL-C、UA、飲酒及吸煙者比例呈遞增趨勢,HDL-C則呈遞減趨勢,第一分位、第四分位組體育鍛煉者比例較高,各組間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值均<0.05),見表1。
2.2 不同心率血壓乘積組CIMT比較 5 187例平均CIMT為(0.84±0.19) mm。隨著RPP的增加CIMT逐漸增厚,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見表2。
表2 不同RPP組的
2.3 影響CIMT的多元線性回歸分析 以CIMT為因變量,以RPP為自變量,采用多元線性回歸分析。分別校正了性別、年齡、BMI、FPG、TG(因為非正態(tài)分布,取對數(shù)帶入線性回歸分析)、LDL-C、UA、經(jīng)常體育鍛煉、飲酒史、吸煙史及服用降壓藥情況。結(jié)果發(fā)現(xiàn)RPP與CIMT呈正相關,隨著RPP的增高,CIMT逐漸增厚(P<0.01),年齡、性別、BMI、FPG、LDL-C、UA、吸煙史及服用降壓藥也與CIMT相關(P<0.01),見表3。
CIMT是公認的評價早期動脈粥樣硬化的指標,而頸動脈粥樣硬化是導致腦卒中的主要原因[6]。2011年,Polak等[7]對5 028例不同種族患者研究證實,CIMT每年增厚0.05 mm,卒中風險顯著增加。Hermann等[8]長期隨訪了3 669例45~75歲既往無卒中病史人群,應用彩色多普勒超聲測量CIMT發(fā)現(xiàn),CIMT增厚是卒中發(fā)生的獨立危險因素。在以往研究中[9],血壓升高、心率增快為動脈粥樣硬化的獨立危險因素已得到人們的普遍認同。華揚等[10]對715 286例患者應用彩色多普勒超聲篩查CIMT發(fā)現(xiàn),高血壓是CIMT增厚的首要危險因素。而多項關于高血壓人群隨訪和藥物治療的研究證實,心血管事件風險與RPP增加密切相關[11-13]。RPP為靜息心率與收縮壓的乘積,反映的是二者對機體改變而呈現(xiàn)的協(xié)同作用,是反映心肌氧耗量的準確指標[14],也就是說RPP比單一指標預測心血管事件的發(fā)生更有意義。近年研究顯示RPP可作為衡量動脈僵硬度的指標[15],亦有研究發(fā)現(xiàn),RPP與右側(cè)鎖骨下動脈斑塊形成相關[3],在既往研究基礎上,本文主要分析RPP與CIMT之間關系,為早期動脈粥樣硬化的診治提供依據(jù)。
表3 不同RPP與CIMT的多元逐步線性回歸分析
本結(jié)果顯示,隨著RPP增高,CIMT逐漸增厚(P<0.001),經(jīng)多元線性回歸分析后得出,RPP與CIMT呈正相關。李春慧等[16]發(fā)現(xiàn),收縮壓每增加1 mmHg,CIMT增加0.001~0.002mm。Kolloch等[17]研究發(fā)現(xiàn)當排除其他危險因素干擾時,心率每增加5次/min,新發(fā)心血管事件危險性提高1. 14倍。心率增快,心肌耗氧量增加伴隨冠狀動脈舒張期血流灌注時間縮短,導致血管內(nèi)皮受損,加速動脈粥樣硬化進程。這些研究提示,不論是血壓、心率作為獨立因素還是協(xié)同作用的RPP都對動脈內(nèi)膜中層厚度有影響[18-20]。筆者認為,RPP作為綜合指標,其任何一個指標發(fā)生細微改變,比如血壓增高1 mmHg或者靜息心率增加5次/min,對最后數(shù)值的影響都是成倍增長,易于觀察;RPP較單一指標(靜息心率、收縮血壓)結(jié)果穩(wěn)定,尤其是在靜息狀態(tài)下,研究顯示[21],心肌耗氧量增加并不是冠心病患者缺血的惟一致病機制,因此冠心病,左室射血分數(shù)<50%及心肌收縮力障礙等心臟疾病對RPP影響均不大;且RPP的變化相對于心率或者血壓單一指標的變化對心血管事件判斷更全面。加強血壓控制、降低患者靜息心率可減緩CIMT增厚進展,降低心腦血管疾病的發(fā)生率,并且建議將頸部血管超聲應用在心腦血管疾病高危人群篩查上。
CIMT是動脈粥樣硬化早期累積的部位,其病變更早于動脈斑塊的形成,是判斷動脈粥樣硬化早期狀態(tài)的一個重要參數(shù)[22]。筆者的研究將RPP增高作為動脈粥樣硬化疾病的預警指標,有助于更早更確切地對高危人群進行評估及指導,盡早干預有癥狀人群病程,降低心腦血管疾病的發(fā)病率及病死率,具有重要的臨床與社會價值。
本研究雖然證實了RPP與CIMT相關,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本研究為橫斷面研究,說明問題有限,應增加中長期隨訪,與臨床疾病或終點事件聯(lián)系,以期更大的臨床價值;其次,由于參加本研究人數(shù)眾多,體檢測量靜息心率時只描記了5個QRS波群,可能數(shù)據(jù)不夠精確,在以后隨訪過程中將盡量避免,保證數(shù)據(jù)準確可靠;最后,可能存在其他相關因素影響,例如一些相關疾病(感染性及免疫系統(tǒng)疾病等)。但本研究樣本量相對較大、研究人群固定,仍可反映不同RPP水平與CIMT的相關性,具有一定的臨床參考價值。
利益沖突:無
作者貢獻聲明
張瑩、杜鑫:設計研究方案,實施研究過程,進行統(tǒng)計分析及論文撰寫;李頡:實施研究過程,資料搜集整理,論文修改;吳壽嶺、馬琳、張樹華:提出研究思路,分析試驗數(shù)據(jù),論文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