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阿俠,林世開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 研究生院,北京102488)
被告以民事合同涉嫌刑事犯罪為由提起管轄權異議的,該異議理由不屬于法院管轄權異議的審理范圍。受理法院只需要根據(jù)合同約定確定是否有管轄權。至于民事案件涉嫌刑事犯罪的問題,應留待實體審理程序中解決。
2017年5月17日,中民國際融資租賃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民租賃公司)與浙江金盾消防器材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金盾消防公司)、浙江藍能燃氣設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藍能燃氣公司)簽訂《融資租賃合同》,開展動產設備的融資租賃業(yè)務。租賃本金為90,000,000元,租賃期限為24個月,自2017年6月15日至2019年6月15日,還租期共計8期。同日,浙江金盾風機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金盾風機公司)與中民租賃公司簽訂《回購協(xié)議》。金盾風機公司在回購協(xié)議中確認為確保上述兩承租人依約完全履行主合同(即《融資租賃合同》),金盾風機公司同意在承租人發(fā)生主合同項下違約情形時,將回購主合同項下租賃物及中民租賃公司對兩承租人享有的租賃債權。主合同簽訂后,中民租賃公司向金盾消防公司、藍能燃氣公司支付了租賃設備購買價款共計90,000,000元。后因金盾消防公司、藍能燃氣公司出現(xiàn)逾期未付租金的違約情形,中民租賃公司依據(jù)合同約定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金盾消防公司、藍能燃氣公司支付未到期租金72,048,978.48元,金盾風機公司承擔回購義務。
金盾風機公司在答辯期內提出管轄權異議,認為《回購協(xié)議》系偽造,金盾消防公司涉嫌偽造印章罪和集資詐騙罪,法院應依法裁定駁回起訴,將相關線索移送紹興市公安局上虞分局。
一審法院裁定駁回金盾風機公司的管轄權異議。一審法院認為,根據(jù)《民事訴訟法》第34條“合同或者其他財產權益糾紛的當事人可以書面協(xié)議選擇被告住所地、合同履行地、合同簽訂地、原告住所地、標的物所在地等與爭議有實際聯(lián)系的地點的人民法院管轄,但不得違反本法對級別管轄和專屬管轄的規(guī)定”之規(guī)定,中民租賃公司、金盾消防公司、藍能燃氣公司簽訂的《融資租賃合同》約定爭議解決方式為向出租人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訴訟,該約定不違反法律規(guī)定,合法有效。出租人中民租賃公司住所地位于天津自貿試驗區(qū)(東疆保稅港區(qū)),屬于該院轄區(qū),結合本案訴訟標的額,該院具有管轄權。金盾風機公司提出的管轄異議,無事實根據(jù)和法律依據(jù),不予支持。關于是否涉嫌刑事的問題,不屬于管轄權異議的范圍,暫不予審查。
在案件處理結果上,二審法院維持了一審法院的裁定。二審法院認為,雖然金盾風機公司主張本案涉及刑事問題,但現(xiàn)有證據(jù)不能證明金盾風機公司主張的犯罪事實與本案的事實系同一事實,且該問題不屬于管轄權異議審查的范疇。因此金盾風機公司提出駁回起訴,將本案移送浙江省紹興市公安局上虞區(qū)分局處理的上訴請求,理由不足,不予支持。如通過實體審理,本案糾紛中確實存在刑事犯罪,且符合法律規(guī)定的移送條件,可以向有關公安機關進行移送。根據(jù)中民租賃公司提交的證據(jù)及訴訟請求,本案涉及主從合同糾紛。中民租賃公司、金盾消防公司、藍能燃氣公司簽訂的《融資租賃合同》中明確約定爭議解決方式為向出租人住所地天津市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訴訟,該約定不違反法律規(guī)定,合法有效。出租人中民租賃公司住所地位于天津自貿試驗區(qū)(東疆保稅港區(qū)),屬于一審法院轄區(qū),且本案訴訟標的額達到本市中級人民法院受理一審民事案件的標準,一審法院對本案具有管轄權。金盾風機公司主張依據(jù)原告就被告的原則,請求將本案移送浙江省紹興市中級人民法院審理的上訴請求,亦缺乏依據(jù),不予支持。
在管轄權異議案件審理中,有被告以合同簽字、公章系偽造或民事案件涉嫌經濟犯罪為由提出管轄權異議,認為法院無權審理民事案件,應當裁定駁回起訴,將案件移送公安機關處理。從表面上,被告提出的似乎是管轄權異議,但實際上卻是主管異議,或是對案件實體問題提出抗辯。在管轄權異議程序中,被告以民事案件涉嫌刑事犯罪為由提出的抗辯實際上是陷入兩個認識誤區(qū):一是將主管異議與管轄權異議混為一談;二是提前將實體審理中的問題作為提出管轄權異議的理由。因此,法院一方面不能錯將主管異議當作管轄權異議進行審查,擴大了管轄權異議的審查范圍,另一方面也不能將實體爭議當作管轄異議進行處理。
法院主管與法院管轄是民事訴訟中既相互聯(lián)系又有明顯區(qū)別的兩種制度。在管轄權異議程序中,有的被告容易混淆主管與管轄的區(qū)別,將主管異議的理由與管轄權異議的理由混為一談,因此有必要對二者進行區(qū)分。
1.主管與管轄之區(qū)別
根據(jù)《民事訴訟法》第3條規(guī)定,“人民法院受理公民之間、法人之間、其他組織之間以及他們相互之間因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提起的民事訴訟,適用本法的規(guī)定。”該條規(guī)定是界定法院主管范圍的法律依據(jù)。從廣義上來看,主管,指的是國家機關與社會團體之間的分工和權限。人民法院是統(tǒng)一行使國家審判權的審判機關。就民事訴訟而言,法院主管,指的是人民法院依照法律法規(guī)受理一審民事糾紛案件的權限,也就是說,主管是確定人民法院與其他國家機關及社會團體之間解決民事糾紛的分工[1]。主管所解決的問題是確定法院是否具有審判權,即案件是否應由人民法院受理。凡不屬于人民法院主管的民事糾紛,人民法院不應受理。
管轄,是指在人民法院內部各級法院之間以及同級法院之間在受理一審民事案件的分工與權限[2]。管轄是在人民法院內部具體確定某一案件應由哪家法院行使審判權的一項制度,解決的是法院內部的分工問題。根據(jù)我國民事訴訟法對管轄的分類,主要有級別管轄、地域管轄、協(xié)議管轄、移送管轄和指定管轄五種。根據(jù)管轄的相關規(guī)定,一方面可以明確人民法院內部受理第一審民事案件的分工與權限,避免因管轄不明出現(xiàn)推諉或爭搶管轄情況的發(fā)生,另一方面可以使當事人明確案件的受理法院,方便當事人提起訴訟。
由此可見,主管與管轄是民事訴訟中既有聯(lián)系又有區(qū)別的兩個概念。二者的區(qū)別在于:法院是否有權主管的問題先于先于管轄發(fā)生。主管處理的是人民法院同有關機關之間的外部關系,而管轄處理的是人民法院系統(tǒng)內部分工的內部關系。二者也存在一定的聯(lián)系:主管是前提,管轄是主管的落實。如果某一案件不屬于人民法院的主管范圍,則無需確定由哪一家法院管轄。只有確定案件屬于人民法院主管范圍之后,法院才可以受理,法院受理之后,下一步再通過管轄制度確定由哪家法院來審理此案。即便法院受理了不該由其管轄的案件,也可以通過移送管轄或指定管轄等方式在法院系統(tǒng)內部變更審理法院。
2.主管異議與管轄異議
主管與管轄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主管異議與管轄異議是兩種不同的制度。當事人因主管或管轄提出異議的性質自然不同。比如,當合同約定仲裁協(xié)議,當事人提出應排除法院管轄的異議時,解決的是法院能否受理案件的問題,屬于主管異議,并非管轄異議,不能適用管轄權異議的相關規(guī)定。實踐中,有法院將主管問題納入管轄異議的審查范圍之內,在處理主管異議時適用處理管轄權異議的相關規(guī)定,則是混淆了兩種概念和制度。
主管異議,是指在民事訴訟過程當中,被告對法院是否有權受理本案提出的質疑?!睹袷略V訟法》第119條“屬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訴訟的范圍和受訴人民法院管轄”之規(guī)定非常明確地將法院受理范圍與法院管轄加以區(qū)別。受理范圍即通常所說的主管范圍。
管轄權異議,有其特定含義,它不僅是一個法律術語,也是一項具體制度。管轄權異議,是指被告對某一具體法院對本案的管轄權提出的質疑。管轄權異議制度,則是指被告提出管轄權異議后,法院要對被告的異議理由進行審查并予以處理的程序規(guī)范[3]。根據(jù)《民事訴訟法》第127條規(guī)定,“人民法院受理案件后,當事人對管轄權有異議的,應當在提交答辯狀期間提出。人民法院對當事人提出的異議,應當審查。異議成立的,裁定將案件移送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異議不成立的,裁定駁回?!鄙鲜龇梢?guī)定了提出管轄權異議的主體、對象、期間、方式、處理、效力等一整套規(guī)范,不同于非制度化的主管異議。
主管異議與管轄權異議的區(qū)別在于:
1.內外有別。主管涉及的是法院與其他機關的職能劃分,是審判權行使的外部關系問題,比如當事人之間因存在仲裁協(xié)議而排除法院行使審判權的情形。管轄權異議涉及的是法院內部審判權的劃分,解決的是法院內部的分工問題。
2.目的不同。主管異議的目的在于解決法院是否具有審判權的問題。管轄權異議的目的在于確定由哪一家法院行使審判權。
3.提出異議的期間不同。當事人提出主管異議一般沒有期限限制,但在有約定仲裁的情況下,當事人提出主管異議應符合法律規(guī)定的“首次開庭前”的時限要求。當事人提出管轄權異議則需要注意異議期限的限制。根據(jù)《民事訴訟法》第127條規(guī)定,當事人應在答辯期內提出異議。在此期限內當事人未提出管轄權異議并應訴的,可視為受訴法院有管轄權,除非違反了級別管轄或專屬管轄之規(guī)定。
4.處理方式不同。當事人如果提出管轄權異議不成立的,法院應裁定駁回。當事人如果提出的是主管異議,此時不能適用管轄權異議處理規(guī)則。需要注意的是,在有的案件中,雖然當事人在形式上可能表述為管轄權異議,但實質上卻是主管異議。法院經審查認為主管異議成立的,應當裁定駁回起訴,而不能裁定駁回管轄權異議,否則屬于法律適用錯誤。比如,在最高人民法院審理的北京萬木化工經貿公司(以下簡稱萬木公司)與安徽省農資公司安慶分公司(以下簡稱安慶公司)化肥購銷合同糾紛管轄權異議上訴案中,最高人民法院裁定認為,萬木公司提出的其與安慶公司化肥購銷合同糾紛涉及刑事犯罪,北京市公安局已立案偵查,犯罪嫌疑人已被羈押,案件不應由安徽省高級人民法院作為民事案件受理的主張,不屬于管轄權異議。就當事人提出的案件是否屬于人民法院主管的問題,一審法院誤作管轄權異議并作出裁定,屬于適用法律錯誤,依法應予糾正①。
對于不屬于人民法院主管范圍的民事案件,司法實踐中主要有仲裁和移送偵查機關處理兩種情形。在當事人約定了有效仲裁條款的前提下,案件應由仲裁機構裁決,法院不應受理。在民事案件與刑事犯罪為同一事實的情況下,法院也應裁定駁回起訴,將案卷移送偵查機關處理。
對于一審已經審理終結的不屬于法院主管的案件,二審法院應當如何處理?依據(jù)《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330條規(guī)定,二審法院認為依法不應由人民法院受理的,可直接裁定撤銷一審裁判,駁回起訴。
《民事訴訟法》第127條主要規(guī)定了提起管轄權異議的主體、時間等程序性內容,未明確管轄權異議案件中法院需要審理的范圍。所謂管轄權異議的審理范圍,是指人民法院在管轄權異議糾紛中應進行審理的廣度和深度,主要包括審理對象、審查標準等內容。司法實踐中對法院的審理范圍存在一定的爭議。
關于管轄權異議的審理范圍,主要有“形式審查說”與“實質審查說”兩種不同的觀點。“形式審查說”認為,管轄權異議屬于純粹程序事項的審查,人民法院對管轄權有無的判斷僅以當事人提供的材料能夠在形式上確定管轄法院即可,無需進行實體審查?!皩嵸|審查說”認為,人民法院不僅要對當事人提供的材料進行形式審查,還需要對材料的真實性進行實質審查,比如合同是否出自當事人真實意思表示,合同上簽字或蓋章是否真實等問題。比較而言,“形式審查說”更為合理。理由如下:
1.審查管轄權異議,應注重程序公正和司法效率,既要妥當保護當事人的管轄異議權,又要及時矯正、遏制當事人錯用、濫用管轄異議權。如果采取“實質審查說”,可能會動輒進入司法鑒定程序或訴訟中止,導致訴訟程序的拖延,影響訴訟效率。比如,山東省高級人民法院2019年6月10日出臺的《關于簡化民商事糾紛管轄權異議審查程序的意見(試行)》(魯高法【2019】25號)第3條規(guī)定:“被告下列申請屬于濫用管轄權異議權利,人民法院依法可以不予審查:……(三)原告與被告在書面協(xié)議中明確約定管轄法院,且不違反級別管轄和專屬管轄規(guī)定,被告又針對約定的管轄法院提出管轄權異議的……”
2.管轄權異議程序要解決的是法院對案件有無管轄權的問題,應根據(jù)原告所主張的法律關系和法律事實來確定管轄法院。法院在審理管轄權異議時,系根據(jù)原告起訴所主張的法律關系及起訴所提供的證據(jù)從形式上是否能初步證明原告所主張的法律關系來確定管轄。一般而言,在合同糾紛案件中,原告提起訴訟時應提交合同文件,管轄權異議的審理范圍是原告提交的合同能否充分證明受訴法院對該案有管轄權。比如,前述山東省高級人民法院《關于簡化民商事糾紛管轄權異議審查程序的意見(試行)》第5條規(guī)定:“審查管轄權異議原則上采用書面審查形式。確有必要的,可以采取詢問、聽證等方式進行。”
3.管轄權異議的審理只針對管轄問題,在性質上屬于中間裁決,不影響當事人的實體權利義務。當事人在管轄權異議審查中所作涉及案件的實體權利義務的主張、抗辯,人民法院可不予審查[4]。意思表示真實是合同有效要件之一[5]。至于合同是否涉嫌刑事詐騙、是否出于被告真實意思表示等均不在管轄權異議的審理范圍之內,應在實體審理程序中解決。
綜上,人民法院對管轄的確定應當采取形式審查標準,處理的是程序上的問題,不應涉及實體問題。在管轄權異議案件審理中,對需要根據(jù)某些證據(jù)材料作為確定管轄依據(jù)的,人民法院只需要采取形式審查標準即可,不需要最終確定這些證據(jù)材料的真實性、合法性與有效性。比如,合肥市中級人民法院在審理的上海望旺實業(yè)有限公司與陽升集團有限公司、中太建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分公司、中太建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買賣合同糾紛管轄權異議上訴案中,法院裁定認為,至于上訴人主張的鄭某構成偽造公司印章的犯罪行為、被上訴人上海望旺實業(yè)有限公司與上訴人陽升集團有限公司之間不存在買賣合同關系,以及陽升集團有限公司沒有實際收到貨物等事實,均為實體審理范圍,在管轄權異議上訴案中不予審查②。
還比如,最高人民法院在審理的衡水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衡水銀行)與烏海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烏海銀行)合同糾紛管轄權異議上訴案中,法院裁定認為,衡水銀行上訴提出案涉合同中衡水銀行的印章系偽造。而烏海銀行答辯稱,涉案爭議的《資管計劃受益權轉讓協(xié)議》是在衡水銀行蓋章簽署,簽署過程由衡水銀行副董事長李某安排,簽署合同當時有案外人見證,并向一審法院提交了有關面簽合同時衡水銀行工作人員參與蓋章的照片等材料。從上述事實看,現(xiàn)階段不能否認《資管計劃受益權轉讓協(xié)議》中協(xié)議管轄條款已成立。至于合同效力應由實體審理認定③。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在審理經濟糾紛案件中涉及經濟犯罪嫌疑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第11條規(guī)定:“人民法院作為經濟糾紛受理的案件,經審理認為不屬經濟糾紛案件而有經濟犯罪嫌疑的,應當裁定駁回起訴,將有關材料移送公安機關或檢察機關?!币罁?jù)上述規(guī)定,如民事糾紛有經濟犯罪嫌疑,也就是說民事糾紛與經濟犯罪系同一事實,法院應裁定駁回民事起訴,將有關材料移送公安機關或檢察機關處理。但民事糾紛是否涉嫌經濟犯罪,人民法院是否應當將案件移送公安機關處理,或者合同是否成立有效需要經過實體審理才能確定。因此,合同印章是否偽造,是否涉嫌犯罪,不屬于管轄權異議審查的范圍。
比如,最高人民法院在審理的長春農村商業(yè)銀行股份有限公司與衡水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衡水銀行)、衡水銀行股份有限公司站前支行(以下簡稱衡水站前支行)管轄權異議糾紛上訴案中,法院裁定認為,衡水銀行、衡水站前支行雖提出該協(xié)議中衡水站前支行的蓋章系偽造,但并未提供證據(jù)予以證明,且該協(xié)議中印章的真?zhèn)?,以及本案應否移送公安機關,應由受理本案的人民法院在實體審理中予以認定,不屬于管轄權異議案件審查范疇。因此,衡水銀行、衡水站前支行關于本案應移送河北省高級人民法院審理的上訴理由,不能成立④。
此外,最高人民法院在審理的天津海泰投資擔保有限責任公司與王某民間借貸糾紛管轄權異議上訴案中同樣認為,上訴人主張的刑事案件對本案有無影響、有何影響,應根據(jù)實體審理情況,依照相關法律程序具體處理。根據(jù)現(xiàn)有證據(jù)材料,不能排除人民法院對本案的主管,亦不影響山東省高級人民法院對本案的管轄⑤。
綜上所述,民事合同是否合法有效,案件是否涉嫌刑事犯罪均不屬于管轄權異議審查的范圍,人民法院應當經實體審理后作出認定。當事人如認為民事案件涉嫌刑事犯罪,可向公安機關舉報或在民事案件進入實體審理程序中進行抗辯,由法院對民事糾紛與刑事犯罪是否為同一事實進行認定并作出處理⑥。如果系同一事實,則應按照“先刑后民”的原則駁回起訴或中止訴訟。如果并非同一事實,則民事審判可繼續(xù)進行,不受刑事案件的影響。
就本案而言,案涉融資租賃合同糾紛系經濟糾紛,金盾風機公司在答辯期內抗辯認為《回購協(xié)議》系偽造,金盾消防公司涉嫌偽造印章罪和集資詐騙罪,應依法裁定駁回起訴,將相關線索移送紹興市公安局上虞分局,實際上提出的是主管異議,而非管轄權異議,且該理由系對案件實體問題提出的異議,不屬于管轄權異議審查的范圍。本案管轄法院仍應遵循雙方的協(xié)議管轄條款來確定。至于合同印章是否真的涉嫌偽造,人民法院是否應當駁回起訴,并向公安機關或檢察機關移送案卷,應在案件實體審理中處理,在管轄權異議程序中可不予審查。
注 釋:
①最高人民法院(1998)民終字第168號民事裁定書。
②合肥市中級人民法院(2014)合管終字第00333號民事裁定書。
③最高人民法院(2016)最高法民轄終198號民事裁定書。
④最高人民法院(2016)最高法民終95號民事裁定書。
⑤最高人民法院(2014)民一終字第268號民事裁定書。
⑥河北省高級人民法院(2013)冀立民終字第9號民事裁定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