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成霞 袁俊娥
摘要:北京聯合大學應用科技學院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huán)節(jié),不斷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學英語課程中的融合機制,構建了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系統(tǒng)化框架,豐富了大學生的思政教育內容,提升了大學英語課學生思政教育效果,與思政課程形成了協(xié)同育人效應。
關鍵詞:課程思政;大學英語;系統(tǒng)化框架
中圖分類號:G641?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674-9324(2019)49-0030-02
一、大學英語課“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現實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高校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yǎng)人以及為誰培養(yǎng)人這個根本問題。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huán)節(jié),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從大學英語課程性質來說,大學英語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突出語言應用的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拓展學生的國際視野。但是長期以來,大學英語教學過多地注意了課程的工具性,只注重英語本族語文化,即學習的只是英、美國家的文化,中國本土文化被排斥在外。沒有將英語的學習提升到傳播中國文化知識的高度,甚至忽視了中國優(yōu)良的傳統(tǒng)文化。加之英語教學時間長、學時多、受眾面廣,所有的學生在大學都要進行兩年甚至更長時間的英語學習。因此,英語教學是與西方思想文化接觸最頻繁的領域,各種文化相互交融和碰撞,學生的人生價值觀很容易受到一定程度的負面影響。因此,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huán)節(jié),在英語教學中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消除學生對中外文化和意識形態(tài)的認知偏差,澄清價值觀念,堅定政治理想信仰,讓學生成為德才兼?zhèn)?、全面發(fā)展的人才至關重要。
二、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育系統(tǒng)化設計
《教育部關于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養(yǎng)能力的意見》明確提出,堅持立德樹人,德育為先。因此,大學英語課程首先要關注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為育人主體的英語教師,應從國家發(fā)展和建設層面明確課程思政的內涵和要求,弄清楚三個核心問題:一是明確“為誰培養(yǎng)人”,即大學英語“課程思政”要有明確的目標規(guī)劃,堅持教育為人民服務、為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服務、為鞏固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服務、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二是明確“如何培養(yǎng)人”,即如何做好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設計和實施,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把實現民族復興的理想和責任融入大學英語課程教學之中。三是明確“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即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如何評估和反映教育成效,培養(yǎng)的是否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因此,落實到大學英語課程中,圍繞課程思政目標規(guī)劃、課程思政教學設計、課程思政實施和評估等四個環(huán)節(jié)建立系統(tǒng)框架,進行具體而動態(tài)的教育教學改革實踐和研究。思政教育內容的時代性和開放性特點給大學英語課程源源不斷地注入新的活力,因此,各環(huán)節(jié)彼此相互聯系,相互影響,形成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相互調整和適應的動態(tài)化系統(tǒng)。如圖1所示。
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動態(tài)化系統(tǒng)框架的建立,實則是制定了大學英語“課程思政”開發(fā)方案,構建了大學英語“課程思政”頂層設計,在思政教育元素的提取、思政教育資源的開發(fā)利用、課程教學設計、教師主體作用發(fā)揮、教材體系的構建、課程體系的優(yōu)化、日常思政等方面進行一體化的深入探索實踐,保障了大學英語課程中思政教育的長效機制。
三、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實踐
從教學實踐角度,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目標規(guī)劃環(huán)節(jié)(Planning)中,要考慮價值目標,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大學人才培養(yǎng)目標和課程目標,從多個層面挖掘和提煉思政教育元素,明確思政教育內容。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三個層面:國家層面的思政教育元素解析為傳播先進的時代文化、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彰顯中國經濟、政治、科技等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偉大成就,提升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傳播社會正能量等;社會層面的思政教育元素解析為追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會,建設和諧、文明、美麗的生存環(huán)境等;公民個人層面的價值準則解析為向學生宣導陽光心態(tài)、雙贏思維、利他精神、與人為善思想;培育感恩心態(tài)等,對學生進行“三觀”教育。對于大學人才培養(yǎng)目標,北京聯合大學作為北京市屬高校,要將北京胡同、四合院、京劇、三山五園、紅色文化等北京元素融入英語課堂教學,傳承和發(fā)揚北京文化,弘揚北京精神,服務于北京“四個中心”建設。對于大學英語課程性質和目標,英語課程在培養(yǎng)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同時,還要用英語傳遞中國聲音、講好中國故事。同時,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傳承中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發(fā)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大學英語教育的一項重要使命。因此,文化主題是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如何把思政教育元素融入大學英語課程教學中?這是課程思政教學設計和實施環(huán)節(jié)要解決的問題。課程思政教學設計(Designing)環(huán)節(jié),借助于優(yōu)質網絡資源,如可可英語、MOOC網、網易公開課(TED演講)、中國三分鐘、Chinadaily、VOA、BBC網站等,精選地承載思政教育元素的文字資源(靜態(tài))、音視頻資源(動態(tài))、圖畫等多模態(tài)、包含了中國傳統(tǒng)和現代文化、經濟、科技、政治、學生的“三觀”教育等不同主題的英語學習語料。如“中國文化”主題下,“比星座更精細的‘二十四節(jié)氣列入世界非遺名錄”、“中秋‘月文化:中國人的月亮情結”、“全球六分之一人口的歡慶:春節(jié)”、“世界掀起‘漢語熱中文究竟有何魅力”、“哈佛話中國”等;中國經濟、科技主題下,“蘋果在中國,與騰訊的應用之戰(zhàn)”、“‘一帶一路世界之路”、“中國制造為何受追捧”、“掌握‘未來科技,中國進入刷臉時代”、“中國‘脫貧奇跡為世界減貧事業(yè)貢獻方案”、“中美簽署適航協(xié)議 中國‘飛向世界大門開啟”、“‘雙十一彰顯中國消費能力和經濟活力”等;中國政治主題下,“這就是黨代會(上、下)”、“為什么中國選擇了一黨領導、多黨合作的制度?”等,這些思政教育素材要么和課程單元的講授內容相關,要么和國家大事相連,要么和社會熱點相扣,這就使語言教學與思想政治教育有機結合起來。這些英文的思政教育素材和資源拓寬和豐富了大學英語課程教學內容,培養(yǎng)了學生的語言能力,又對學生進行了思想政治教育,弘揚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熏陶了學生的思想道德和品行修養(yǎng),引導了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大學英語教學實現了知識傳授和價值引領的有機結合。
課程思政實施(Enacting)環(huán)節(jié),在教學運行、監(jiān)管、育人主體和教學渠道等方面多機制保障思政教育的有效實施。
課程思政評估(Evaluating)環(huán)節(jié),多元、科學、有效地進行評估。至此,微觀的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系統(tǒng)化框架實踐模式已形成。
北京聯合大學應用科技學院以覆蓋全院絕大部分學生的《大學英語》作為課程思政建設的一門典型課程和樣板課程,探索了大學英語課程思政育人機制,不斷地推進了外語“課程思政”建設。為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每一位外語教師都要樹立起思政教育理念,自覺承擔起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為學生健康成長和人才培養(yǎng)守好“一段渠”;不負教育使命,在外語課程中種好思政教育“責任田”。
參考文獻:
[1]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2]文秋芳.大學英語面臨的挑戰(zhàn)與對策:課程論視角[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2,(3).
[3]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養(yǎng)能力的意見》,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1810/t20181017_3518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