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小晶
摘 要:打磨教學細節(jié)是指在地理課堂教學設計中重視知識細節(jié),營造精致化、深刻化和地理化的課堂。主要分為三個部分:深研教材細節(jié),對教材中的圖文或遣詞造句進行質疑和推敲,讓“思辨性”給課堂添光彩;在深化教學過程中,關注知識細節(jié),合作探究,重視“思維創(chuàng)造”;在課堂教學的收束中,找尋教材與生活的鏈接細節(jié),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人地觀,感受地理學習的意義,落實地理學科核心素養(yǎng)。
關鍵詞:教學細節(jié);思維培養(yǎng);地理學科核心素養(yǎng)
浙江新高考改革后,地理是選考科目之一。學考部分知識內容包括必修一、二、三和補充讀本,而選考則需要再完成“區(qū)域地理”的教學。目前,高中地理教學出現了時間緊而教學內容多的矛盾。在這個背景下,想要提高地理課堂學習效率,打磨教學細節(jié)須先行。本文意以“對流層大氣的受熱過程”一課為例,優(yōu)化地理教學過程中的細節(jié),促進學生主動探究與思考,讓地理學科核心素養(yǎng)落地。
從教材分析,這一框題內容,承上啟下,既是對第一章第四節(jié)“地球外部圈層”知識的重要補充,又為后面“大氣運動”知識的學習做了鋪墊。從學情角度分析,本節(jié)課知識點較多,學生可能會出現知識凌亂的現象。課堂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重視知識融通、學會層層遞進地分析問題,透過現象進行探討。要特別關注大氣是自然環(huán)境中的一部分,幫助學生樹立環(huán)境整體性的意識,對整個地理學科的學習意義深遠。
一、深研教材細節(jié),出入文本,洞察新意
教材是最重要的課程資源。開發(fā)課程資源首先要考慮深研教材、用活教材。在用教材教取代教教材的過程中,地理教師的自身專業(yè)素養(yǎng)能得到校驗和提升。教師要多琢磨書本語言、多問、多質疑。教材中很多描述都是埋著伏筆,等待著教師和學生的揣摩探求。教材中對一些概念表述模糊,在實際教學中須深究并加以完善。否則,當學生解釋復雜的地理現象時,很難活學活用。
筆者細究了教材中的一句話“對流層中的風霜雨雪等天氣過程,是能量在對流層中傳遞和轉換的表現”。學生討論交流后,解讀這句話,點明“雨”與“能量”的關系。為什么要用“能量”一詞?“能量”是“熱量”嗎?“能量”與“溫度”有關嗎?傳遞和轉換是動態(tài)的詞,那么,對流雨常發(fā)生在幾點?學生能輕易說出是14點。各種版本的初高中教材對此時間點都沒有準確解釋。學生習慣性認為對流雨都是14點左右發(fā)生,也就是當地對流最旺盛的時候。那么,全國各個地方對流雨發(fā)生的時間都是一樣嗎?接著,筆者給學生欣賞了一段自己拍攝的視頻“首都的雨”(設計目的:幫助學生將書本知識與生活實際聯系起來)。
[視頻]“首都的雨”。2018年7月25號—29號,筆者第一次踏足北京,驚詫于首都夏季的對流雨發(fā)生的時間與杭州完全不同。仔細觀察,連續(xù)5天,都是傍晚后開始下雨,甚至半夜后下雨(對流雨)。
[小組合作探究]北京夏季對流雨為何發(fā)生在傍晚和深夜?這里需要調用以前學到的地理知識做基礎。因為本校學生主動調動知識的能力偏弱,地理知識體系較不扎實,對視頻信息的提取不敏感,思考問題容易模板化,教師須適當及時引導。
[教師總結]雨水的形成離不開兩大條件——充足的水汽和動力。北京的夏季炎熱且空氣濕度較低,對流要持續(xù)很長的時間,才能積蓄更多的水汽,從而形成降水。
教師是教學活動的主導者,備課時,要審慎分析,深入透徹地研究教材,主動去發(fā)現問題,對教與學的方向進行精確定位。很多學生不愿意讀地理課本,更不愿意精讀,教師要有意識地幫助學生養(yǎng)成批判性地研讀教材的習慣,促進地理核心素養(yǎng)中綜合思維能力和區(qū)域認知能力的培養(yǎng)。
二、巧借圖表細節(jié),梳理邏輯關系,突破重難點
地理課堂要避免知識的簡單敘述。如何讓地理課堂豐滿起來?教師要立足于已有知識的分析,努力通過教學設計讓地理教學深刻化。在本節(jié)課的教學設計中,筆者借助圖表和思維導圖落實基礎知識點,在師生共同充分解讀中,讓地理課堂從平鋪直敘轉變?yōu)榱Ⅲw化。
(一)挖掘知識細節(jié),動態(tài)繪圖,提升學習的精準度
多數教師認為“太陽輻射”和“地面輻射”這兩個概念對學生而言很簡單。筆者利用一次年級大會時間對2019屆高一252名學生做了一個問卷調查,180位學生(71.4%)對這兩個概念很熟悉但不理解深刻。如果教師把握不準學生的學情,就很難在教學中滿足學生的需求。
[視頻]位于浙江麗水的“黃茅尖”,是江蘇、浙江地區(qū)第一高峰,海拔1929米,常年積雪。
[承轉]浙江山地和丘陵占74.63%。請去過黃茅尖的同學談談爬山時的感受。山頂的溫度高還是山腳的溫度高?(本土化情境教學)
[學生討論]人少且清凈,走到忘卻心靈,一直在攀登。海拔越高,溫度越低。
[設疑]太陽以太陽輻射的形式給地球表面提供了巨大的熱量。怎么會距離熱源越近溫度越低呢?
教師邀請兩位同學到黑板進行繪圖演示,其余同學在練習本上繪圖練習。
[教師點評]對流層大氣中的水汽、塵埃和二氧化碳,對地面輻射(長波輻射)的吸收強,對太陽輻射(短波輻射)的吸收弱。為什么太陽輻射為長波輻射?因為溫度高,則輻射強,則波長短。
學生在動態(tài)作圖中,落實基礎知識,詮釋概念的內涵。周末,筆者組織班級地理興趣小組成員前往杭州玉皇山,在爬山的過程中,引導學生感受山腳到山頂的氣溫變化。知行合一,提高了學生的地理實踐能力。
(二)強化時間細節(jié),聯想衍生,見木成林
教學中總是強調晴天比陰天晝夜溫差大。那么,問題來了:
[討論]白天有大氣逆輻射嗎?在同一時間段,陰天晚上的溫度比晴天晚上的溫度還高嗎?(學生思考,引發(fā)質疑,討論交流,觀點碰撞)
[學生總結]必須先厘清大氣逆輻射的概念。大氣輻射中射回地表的一部分稱為大氣逆輻射。溫度是影響大氣逆輻射最主要的因素,呈正相關的關系。其次,云量的大小會影響大氣逆輻射。
至此,學生清楚了,白天也有大氣逆輻射,且比晚上大氣逆輻射強。在同一時間段,陰天晚上的溫度也不一定比晴天晚上高。通過時間細節(jié)的挖掘,為后續(xù)知識的拓展埋下鋪墊。各輻射之間的關系不僅是交匯(橫向),更有自身的更迭發(fā)展(縱向)。
[易錯習題]下列與大氣逆輻射作用有關的地理現象是:
( B )
A.城市溫度比郊區(qū)高? B.霜凍多出現在早春或晚秋的晴夜
C.雨后天空格外藍? ? D.夏季天空多云感覺涼快
在易錯知識點的講解中,更要把課堂還給學生?!按髿饽孑椛洹笔强荚嚨囊族e點。為了讓學生更好地將“大氣逆輻射”的前因后果及其具體表現梳理清楚,筆者邀請學生到講臺畫“對流層大氣運動”的思維導圖。通過分享,出現了知識沖突,學生再次返回思維導圖,探究發(fā)現問題的所在。在整個過程中,根據文字的描述及邏輯推理,進一步厘清“大氣逆輻射”的內涵,落實了地理核心素養(yǎng)。
三、聯系生活細節(jié),跳脫文本,感悟地理學習意義
最近,“垃圾分類”成為杭城熱詞。
[視頻演示](同屏對比)學校垃圾分類前后對比圖片。請學生談一談垃圾分類對對流層大氣環(huán)境的影響。激發(fā)學生自主表達的意愿,引導學生將“外在任務”變?yōu)椤皟仍谛枨蟆?。學生一番反饋交流后,教師總結。其中,干垃圾以焚燒為主,垃圾分類后,干垃圾減少了,對流層中污染氣體排放減少了,城市的熱島效應也會減弱,能有效控制對流層中“逆溫層”的形成,還會減緩可能產生的一系列當今科學不可預測的全球性氣候問題。[作業(yè)布置]學生收集杭城關于“垃圾分類”的照片,并微信群分享。筆者為學生搭建了習作展現的平臺,鼓勵家長和學生參與到評價中來(注重展示評價)。了解大氣與人類活動的密切性,學生能增強大氣環(huán)保的意識,樹立正確的環(huán)境觀。
地理課以地理知識為依托,具有“潤物細無聲”的優(yōu)勢,能深入學生的內心,產生“共情”,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人地觀”。
教學細節(jié)無處不在,教師要根據學情用心雕琢,充滿智慧。細節(jié)可以表現為點狀,出現在某一個小的地理知識點上。通過教師的精心設計,細節(jié)也可以放大,成為線或者面,甚至有輻射作用。一堂優(yōu)質高效的地理課中,教師要做一個有心人,要廣泛閱讀才能更好地理解教材的細節(jié),要精心設計才能展現細節(jié)在教學中的作用,更要聯系現實才能更好地體現地理學習的深遠意義。細節(jié)有著“四兩拔千斤”的作用,能讓地理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在潤物細無聲中得到落實。
參考文獻:
[1]唐全騰.教師不可不知的心理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2]劉爽.淺談地圖教學的重要意義[J].中國校外教育,2010(6).
編輯 喬彥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