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玲
[摘要]在科學教學中運用多媒體,可以給學生帶來全新的學習視角,形成新的學習成長點。教師要針對學生的學習需要展開教學布設,如為學生投放思考問題、展示實驗場景、進行知識梳理等,充分發(fā)揮多媒體的助學作用,讓學生在具體學習中建立學科認知基礎。
[關鍵詞]小學科學;核心素養(yǎng);學習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23.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9)36-0065-01
多媒體全面應用于課堂教學成為一種常態(tài),在科學教學中,教師要有整合創(chuàng)新意識,對多媒體課件設計、介入時機、啟動操作等內容展開深入思考,提升多媒體應用的精巧性,給課堂教學帶來更多教學促動力。多媒體具有強大的展示功能,可以將多種信息展現在學生面前,但教師不可無節(jié)制地使用多媒體,也不能集中進行信息投放,那樣只能給學生帶來審美疲勞。教師要巧妙運用多媒體,對學生思維展開疏導,為學生投放模擬實驗,運用多媒體整合知識結構,有效提升學生的科學學習品質。
一、運用多媒體梳理思考路線
在科學教學中,教師要深度解析教材內容,找到多媒體投放時機,對多媒體課件內容進行篩選分析,歸結出思考問題,為學生創(chuàng)設適宜的學習情境,激活學生學習思維。精選思考問題、個性圖片、生動視頻等信息,利用多媒體進行直觀展示,往往能夠給學生帶來更多學習啟迪,使學生積極行動起來,梳理學習內容,規(guī)劃學習路線,建立學科認知基礎。
如教學教科版四年級上冊《我們關心天氣》時,在課堂導入階段,教師利用多媒體展示一組圖片信息,并提出觀察要求:“這是今天的天氣預報圖片信息,請仔細觀察,說說今天的天氣整體情況,并將天氣現象進行歸類,運用符號標注天氣情況?!睂W生開始觀察圖片,自覺展開討論,梳理關于天氣預報的相關知識。教師利用多媒體展示圖片信息,并引導學生展開梳理性觀察,對天氣預報相關知識進行整合,給學生提供了清晰的學習路線。
二、運用多媒體模擬實驗場景
科學學科具有豐富的實驗內容,但學校大多沒有時空條件為學生展開實驗操作,而多媒體具有強大的展示模擬功能,利用多媒體展示模擬實驗過程,無疑可以給學生帶來全新的視覺沖擊。多媒體模擬實驗具有更強的可視性,而且不留觀察死角,可以反復播放,這給學生提供了學習機會。讓學生在的媒體實驗操作展示中建立學習認知,這是最為明智的教學選擇。
教學《風向和風速》的相關內容時,教師先與學生一起探究風向和風速的相關概念,然后讓學生設計測量風速的小工具。學生開始討論,教師給出必要的引導,但因此時風速太小,無法驗證測量風速的大小。教師打開多媒體播放動畫視頻,使學生對風速測量有了更直觀的認識。多媒體動畫利用多種風速測量裝置,展開風速測量活動,使學生對風速有了比較全面的了解。為了讓學生對風速有更真切的體驗,教師展示當天的天氣預報信息,讓學生到教室外真實感受風速。學生根據教師的指導展開實驗操作,對風向和風速有了更深入的認識。教師利用多媒體播放動畫視頻,對風速的測量進行講解,給學生帶來全新的學習感知和體驗。一些實驗需要一定的條件,當這些條件不具備時,借助多媒體動畫展開演示操作,同樣能夠獲得相似的體驗。教師帶領學生制作風向標,親自感受風速,都給學生提供了認知的條件,也是對多媒體展示的有效補充。
三、運用多媒體整合知識結構
學生從學科教學中獲得的知識是零散的,教師利用多媒體進行知識歸結,為學生展開知識梳理,形成完整的知識結構體系,不僅能夠給學生帶來直觀的感知機會,還能夠大大縮短學生自我探索的難度。多媒體直觀展示知識結構,學生接受度更高,對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知識構建熱情也有重要的促進作用,多媒體能夠將抽象的知識進行直觀的梳理和展示,這需要教師做出科學的設計,吸收學生參與知識整合設計。
課堂教學面臨多種現實問題,當現實條件不能滿足教學實際需要時,多媒體便成為必然選擇。如教學《降水量的測量》的相關內容時,教師引導學生認識雨量器,但天不下雨,無法進行實地測量操作,教師便利用多媒體進行圖片展示,讓學生直觀觀察雨量器的操作情況。為了讓學生獲得直觀的認知,教師在學生觀察之后,模擬降雨操作,讓學生了解怎樣收集和測量降水量。學生在觀察體驗中不斷歸結認知,構建系統(tǒng)的學習認知體系。
將多媒體引入課堂教學,教師要有針對性,將多媒體與學科內容緊密融合在一起,讓學生借助多媒體順利進入學習核心,這樣才能提升學科教學效果,幫助學生完成學科知識的理解和吸收。多媒體好用,但不可亂用,充分發(fā)揮多媒體助學作用,教師需要做出科學設計,讓多媒體更好地服務課堂教學。
(特約編輯 木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