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慧俠
摘 ?要:該研究通過對《健康中國2019—2030》的解讀,結合高校瑜伽教育的現(xiàn)實情況,全面分析了高校瑜伽教育在健身價值、健心價值以及社會價值3個方面所特有的育人價值。高校瑜伽教育在身體養(yǎng)護、心理提升以及社會轉化方面是一個系統(tǒng)過程。同時也指出現(xiàn)階段高校瑜伽教育目標“功能性”價值的局限性。旨在通過對高校瑜伽教育育人價值的全面分析,促使學生采用健康生活方式進行養(yǎng)生,最終推動“健康中國”戰(zhàn)略的深入實施。
關鍵詞:健康中國 ?瑜伽教育 ?育人價值
中圖分類號:G831.3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9)11(a)-0170-02
2019年7月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升教育質量的意見》以及7月15日印發(fā)《國務院關于實施健康中國行動的意見》。一周之內兩個中央文件重磅指向學校體育,這種情況是前所未有的。文件指出:全面改善人們的健康生活方式;不斷深化學校體育教育改革,從學生階段普及科學化健身,倡導健康生活方式。經(jīng)濟全球化背景下,人的價值觀念是人們日常生活的主觀前提。在這個意義上講,人們對事物認識的價值觀念,就決定了人們對待事物的生活方式。瑜伽教育進入高校體育教育領域已經(jīng)很長一段時間。尤其是在社會生活節(jié)奏快速化發(fā)展的今天,瑜伽教育以其特有的健身育體的價值越來越受到當代大學生的認可。高校也不斷深入開展了形式多樣的瑜伽教育課程。但是隨著瑜伽教育課程不斷普及發(fā)展,高校瑜伽教育也逐漸失去“本我”,出現(xiàn)了“異化”的現(xiàn)象。因此,高校瑜伽教育課程的深化改革,必須要在深入認識瑜伽育人價值的基礎上,推行課程改革。通過瑜伽教育促使學生采取健康生活方式進行養(yǎng)生,最終推動“健康中國”戰(zhàn)略的深入實施。
1 ?瑜伽的健身價值
瑜伽的健身功能主要是指通過瑜伽練習可以提高心肺功能、身體素質等。實際上這些都是瑜伽運動追求“生命數(shù)量”的一種手段。現(xiàn)階段高校瑜伽課程目標的設置也都是關注于瑜伽的健身功能,忽略了瑜伽健身價值中對生命本質的理解。我們都知道瑜伽運動起源于古印度,印度與中國同屬于東方文化,有著相近的文化基礎。瑜伽運動強調“自然生命的旺盛與持久”與中國傳統(tǒng)養(yǎng)生中的“天人合一”是殊途同歸的。從這個角度上講,瑜伽運動也是通過特定的運動技能來提高“種生命”的數(shù)量。“種生命”是自然給予的,服從自然法則,具有自在的性質,有生有死,非生命所能自主。因此,瑜伽在關注個體生命與自然法則的內在邏輯基礎上,強調通過呼吸、體位等核心技術,引導修習者體悟自我生命和自然的和諧統(tǒng)一,達到提高修習者身體康健水平,提升修習者“種生命”數(shù)量的目的。高校瑜伽教育課程設置過程中不僅僅只是單純地強調瑜伽健身中功能性價值,這樣必將導致瑜伽教育的“異化”。尤其是在深化瑜伽教育教學改革的當下,應當正確引導學生關注瑜伽教育對個體生命與自然的和諧統(tǒng)一以及“種生命”與自然的持久。在哲學思想中“類生命”與“種生命”是并存的。與“種生命”不同,“類生命”是自為生命。事實上人們或多或少都有樸素的“類”意識,只是沒有達到自覺和理性的水平,沒有形成思維方式和理念。按照“類生命”的思維去看高校瑜伽教育就會發(fā)現(xiàn),修習瑜伽的大學生均有樸素的追求健康的意識,都能夠認識到通過練習瑜伽達到提升“本我”器官功能的目的。但是這種意識沒能形成自覺和理性的理念。而“健康中國”戰(zhàn)略的實施恰恰是倡導人們健康生活方式的養(yǎng)成。這種養(yǎng)成首先是要促使大學生形成理性的健康意識。至此,可以明確地提出:高校瑜伽教育的健身價值是延長修習者(大學生)“種生命”的數(shù)量,延續(xù)與升華修習者“類生命”的質量。
2 ?瑜伽的健心價值
當前經(jīng)濟全球化水平不斷加深,尤其是多元文化交融日益頻繁。多元文化的“碰撞”直接導致了人“物化”。這樣的“物化”對大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是存在“負面效應”的。憤怒、嫉妒、迷失等心理因素,常常促使大學生極端事件的發(fā)生,追根溯源就是“物化”對大學生心理健康“負面效應”的外在表現(xiàn)。通過練習瑜伽,這些不良的情緒可以得到緩解和控制,瑜伽教育中冥想?yún)s可以完成“正能量”的心理引導。大學生練習瑜伽時,要想進入冥想的狀態(tài),首要的是放空自我,真正地做到平靜內心。通過柔和的音樂,使自我在輕松、寧靜的環(huán)境中排除焦慮、憤怒、抑郁等不良心境。哲學中強調通過“物化”的必然環(huán)節(jié)才有可能達到“內化”的目的。瑜伽教育的健心價值正是通過不斷地促使大學生修習者長期的冥想(平靜內心)。最終“內化”育心、超越自我。瑜伽可以讓學生增加幸福體驗、減少抑郁等心理疾病的發(fā)生,增加自信,完善人格,讓他們體驗自然生命存在的同時更注重表達人的精神生命之所在[1]。
3 ?瑜伽的社會價值
人的社會性存在3個形態(tài):肯定性—否定性—否定之否定性的發(fā)展邏輯。人的社會性發(fā)展這3個形態(tài)是缺一不可的,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本我、自我、超我”?!白晕摇保P于這個問題涉及到的就是人性本惡還是人性本善的問題。東西方哲學在這個問題上是存在顯著性差異的。實際上人性善惡是并存的。也就是人性是“中性”。依據(jù)“中性”的理論,看待瑜伽教育就會發(fā)現(xiàn),瑜伽的練習是“身心雙修”,這種雙修對人格化的“自我”有著“外化”“內化”人性修煉。“外化”方面能夠通過瑜伽練習提高身體素質、強化身體機能?!皟然狈矫嫱ㄟ^瑜伽練習可以將社會總體能力變成內在本質。這種“內化”將“自我”的直接性和片面性依賴打破,擴大人和人的“類”聯(lián)系,進一步升華社會中人與人的相互依賴關系。實際上這是“自我”的一個不斷提升過程,也是向“超我”轉化的過程。
社會性中的否定性形態(tài),實際上就是“本我”的“分化”與“重塑”過程。經(jīng)濟全球的快速發(fā)展使得分工更加精細化,精細化的分工使得人孤立化。并且降低了人的“全面能力”。然而經(jīng)濟的全球化又促進了交換的頻繁化,交換又把人置于彼此全面依存的社會環(huán)境中。孤立化和依存化實際上是“自我”的“分化”過程,會使人在面對商場、情場等社會環(huán)境誘惑的時候產(chǎn)生抑郁、憤怒、迷亂等不良情緒。通過練習瑜伽,這些不良的情緒可以得到緩解和控制,這實際上是“本我”的“重塑”過程。瑜伽的練習倡導的是呼吸的平穩(wěn)、人與自然的和諧統(tǒng)一。要想真正做到呼吸平穩(wěn),參加瑜伽練習的學生首先要做到穩(wěn)定情緒,排除雜念,將所有抑郁、憤怒、迷亂等不良情緒放空。另外,練習瑜伽過程中要想做到人與自然的和諧,首先應當做到人與社會的和諧。這種人與自然的和諧統(tǒng)一有助于學生抵御來自社會生活中的形形色色的誘惑?!爸厮堋弊晕?,實現(xiàn)自我與社會的和諧共生。人的自我“重塑”實際上就是“自我”向“超我”的轉化。社會性中的否定之否定形態(tài),實際上就是“人化”過程,也就是此文中的“超我”。這一過程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同時也是瑜伽社會性的最高追求。
參考文獻
[1] 李真真.生命哲學視域下高校瑜伽課程的健身育人價值[J].淮北師范大學學報,2015(1):70-72.
[2] 何勁鵬.生命哲學視域中的體育課程觀內蘊[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6,26(1):56-58.
[3] 毛娟.論瑜伽教育的健身育人價值[J].體育學刊,2005,12(6):84-86.
[4] 沈維德.偷伽健身術[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