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道德與法治所教授內容是意識、思想層面的,雖然其最終關聯(lián)學生生活、服務于社會實踐,但完全脫離生活,講述抽象內容并不符合學科屬性。小學生的認知思維偏于感性,這就導致抽象與具象之間存在一定程度的沖突。要想讓小學生有效理解和認同教師傳授的思想理念和法治常識,情境教學值得學習和借鑒。本文結合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就情境教學法的價值及其應用策略進行探討。
關鍵詞:小學;道德與法治;情境教學;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19)37-0083-02
引 言
雖然道德與法治學科本質上是理論源于生活、社會實踐,最終服務于生活實踐,但從學習內容和形態(tài)來看,依然比較抽象——這對成年人來說,結合自身社會生活閱歷,通過抽象、推理,一般是比較容易理解的;但對小學生來說,則比較困難。主要原因是他們的生活閱歷尚淺,抽象思維能力較為薄弱。因而,道德與法治課上,小學生普遍感覺枯燥無趣且艱澀難懂。那么,怎樣有效提升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效率和質量,讓小學生學得快樂、學得輕松呢?情境教學法因具有生活性、直觀性和趣味性,是一種適宜的教學方法。
下面結合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實例,就情境教學法的價值及其應用策略進行探討。
一、情境教學法的價值
所謂情境教學,是指教師通過生動形象的教學方式(如語言描述、圖片視頻展示、生活回顧、講故事等),充分調動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或關聯(lián)思維,使其思維、情感心及內心視像進入特定的情節(jié)或氛圍,使抽象的課堂和學生內心變?yōu)樯鷦拥姆绞?。這種教學方法,有如下教學價值。
1. 營造氛圍,提升興趣
情境教學法首先在“視覺”(包括思維視覺)上為學生形成一個生動的畫面,學生由面對教師和黑板變成進入情節(jié)或面對景物畫面,學習過程更加生動性。而且,情境教學法不是教師單純地向學生講授知識,而是呈現(xiàn)畫面或描述情節(jié),并伴有師生間的互動,學習氛圍更加開放、活躍。因而,情境教學法往往可以起到活躍學習氛圍、提升學習興趣的效用。
2. 刺激學生,思維活躍
教師創(chuàng)設情境時,可以采用學生喜歡、有一定生活經(jīng)驗或趣味性比較強的情節(jié)或場景,以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這種情感、氛圍下,學生的思維通常會變得更加活躍。另外,情境教學法能夠幫助學生更快地理解知識理念,使他們感到學習比較輕松。學習壓力變小,學生更愿意主動學習,思維的活躍性進一步提升。
3. 拉近理論與實踐距離
道德與法治課程的開設,目的不是讓學生背理論、條例,而是希望通過教育使其能夠科學、正確、有益地服務于社會,成為真正符合社會需要的人才。因而,教育和實踐之間必然要有一個聯(lián)通的渠道。情境教學恰恰就是這樣一種可以有效溝通理論與實踐的橋梁。教師所創(chuàng)設的情境,通常是生活實踐或是對生活實踐的提煉。使用情境教學法,可以拉近道德、法治理論與實踐認知、應用間的距離,保證教育目標的落實[1]。
二、情境教學法的實施策略
1. 生活關聯(lián)法
教師創(chuàng)設的情境以真實的生活實踐為基礎或是直接呈現(xiàn),特別是小學生經(jīng)歷過的場景,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對增強其實踐意識和能力具有很好的促進作用。生活關聯(lián)法是情境創(chuàng)設最常用、最高效的方法之一。需要注意的是,生活情境要盡可能地貼近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
比如,一年級上冊《開開心心上學去》一課要求學生對學校學習生活規(guī)則有初步認知。教學時,教師提前錄制一個視頻——某位小學生要背著書包上學,把各種零食、飲料、玩具和書本一起胡亂放到書包里,書本被弄臟了——這就給學生創(chuàng)設了一個與學生的生活體驗完全一致的情境。教師問,“剛才大家看到的這位同學整理好書包準備上學了,那他的做法對不對?有什么問題呢?請同學們說一說……”讓學生對生活實際進行評價,引導他們認知生活規(guī)范。
2. 親歷體驗法
這種方法比生活關聯(lián)法更具直觀性。它是指直接組織學生親自動手或直接參與活動獲得對理念的理解和認同。這不僅是一種教學方法,也是在對學生進行直接的實踐素養(yǎng)教育。說是情境,其實是讓學生直接進入真實生活,這樣的教學效果要優(yōu)于生活關聯(lián)法。但這種方法會受到學生安全、學校條件、教學時間等因素的影響,并不能在所有課上使用。這需要教師根據(jù)自身實際合理使用。這種情境教學方法,在低年級教學中可能會應用得更多、更頻繁。
比如,教學生如何交朋友的時候,與其讓他們讀課本——“網(wǎng)到一個新朋友,一網(wǎng)不撈魚……”不如直接讓他們放下課本,開展交朋友的游戲,再加上一些交流互動環(huán)節(jié)。然后,讓學生交流討論,“通過剛才的活動,你交了哪些新朋友?為什么你會和他成為朋友呢?”讓學生把剛才的體驗感受說出來,教師再進行簡單點評,就可以完成教學了。
3. 畫面呈現(xiàn)法
其實,生活關聯(lián)法的案例就是畫面呈現(xiàn)法。這種方法(以及語言描述法)除了要與其他方法相互整合使用外,也有其特殊用途。當一些事情是學生還沒有體驗過或是不適合采用親歷體驗法教學的時候,畫面呈現(xiàn)法可以較直觀地創(chuàng)設情境。比如,二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我們生活的地方”,雖然以“家鄉(xiāng)”為主題,但其中的家鄉(xiāng)物產、可親可愛的家鄉(xiāng)人、家鄉(xiāng)新變化對于小學生來說,相對陌生。盡管他們生活在家鄉(xiāng),但年齡小,很少有機會到家鄉(xiāng)廣闊的土地上走走看看,對“變化”很少有親身的體驗感知。沒有新舊的對比,也就不可能理解“新”、贊美“新”。對此類知識、理念的教學,比較適合采用畫面呈現(xiàn)法,教師可以將家鄉(xiāng)發(fā)展歷程中的視頻、圖片按順序呈現(xiàn)給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發(fā)展性的直觀情境,從而引導學生完成認知活動。
4. 語言描述法
語言描述法的應用理由和畫面呈現(xiàn)法的基本一致——有些既不方便關聯(lián)生活實際,又不宜體驗,還不宜獲得圖片、視頻等內容,教師往往采用語言描述的方法。教師通過靈動、有趣、幽默、煽情等語言表達技巧,根據(jù)學生情感實際狀態(tài)及時調整,能調動學生情感,使情境的“情”更豐富、飽滿。例如,教學生認識法律和自己的關系時,可以給他們講故事:有個農村學生到了上學年齡,他想去學校讀書??墒前职謪s說:“上學有什么用,將來你還不是要種地,還不如在家里跟我學點農活技術呢……大家說一說,你們認為這個學生應該去上學嗎?為什么?……那么,如果這個學生的爸爸就是不同意送他上學,怎么辦呢?”以這個故事為情境,引導學生了解法律是保護適齡兒童享有受教育權的。
結 語
綜上所述,由于道德與法治課具有一定的社會性、抽象性,小學生在認知、理解方面受思維能力、生活經(jīng)驗等因素的影響,存在一些困難。采用情境教學法,可以很好地解決上述問題,還能在提升興趣、活躍思維、引導實踐方面起到很好的作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應在把握學情的基礎上,積極、合理地應用情境教學法。
[參考文獻]
范玲芳.情境教學法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應用[J].中小學校長,2018(12):52.
作者簡介:鈕小燕(1987.5—),女,江蘇蘇州人,本科學歷,中小學一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