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鑫
閱讀教學的要義是帶領學生在語言文字的世界徜徉,以言語訓練為主線,以發(fā)展思維、培育情感為雙翼,最終抵達語文素養(yǎng)提升的理想境界。因而,初中閱讀教學不妨以言語實踐為內核,引領學生學習并運用個性化言語表達獨特的體驗、認知和情感。
課堂教學中,精心營造言語氛圍,創(chuàng)設言語情境是十分必要的。讓學生進入言語情境最易形成言語共生——看到他人言說,自己也感覺有話可說,學生更容易也更樂于表達。如《夏》的課堂導入,可以播放夏天的視頻或圖片,可以吟誦夏天的詩文名句……筆者利用《智取生辰綱》引領學生進入夏的言語情境,令人耳目一新。
師:《水滸傳》中有一經典故事,稱作“智取生辰綱”。(模擬評話)話說“青面獸”楊志押運生辰綱,那天六月初四,紅日當天,熱不可當。行至黃泥岡,遠遠的一漢子,挑著一副擔桶,唱上岡來:“赤日炎炎似火燒,野田禾稻半枯焦。農夫心內如湯煮,樓上王孫把扇搖?!庇笫氯绾危日f說詩中的夏天怎樣。(投影詩句)
生:夏天熱,酷暑難耐,你看“赤日炎炎似火燒”。
生:詩中夏天苦,“農夫心內如湯煮”,農民心中焦急萬分。
……
師:這樣的夏天自然不討人喜歡。當代作家梁衡筆下的夏天又如何呢?(投影文題)
高明的課堂,總能巧妙自然地建構言語共生的情境,為學生的言語生命提供成長的契機。進入情境,自由言說自己的觀察、感受、理解和體會,其實學生就已經進入了語文的世界。這種最初的感覺、感悟很重要,它是閱讀的前提,也是之后進行欣賞的基礎。情境中的言說更能激發(fā)學生對斑斕多姿的生活的感悟,唯有這樣的表達才能催生更多的發(fā)現和情愫,才能分享日常生活中所獨有的感官所觸、心緒所至。這正是言語成長的起點。
閱讀教學,最忌浮光掠影,最忌不顧作者的言語表達,最忌不能品味文本的言語之美。因為作品中人文的情懷不僅通過精準的言語來表達,也存活于文本言語中。因此閱讀教學必須誦讀課文,品味語言,與文本持續(xù)對話。在此過程中,教師應為學生搭建言語舞臺,讓學生的言語生命跟著文本中精致的語言飛跑。如《紫藤蘿瀑布》的語言,細膩中縈繞著柔婉之美,簡潔中蘊含著高遠之理,我們教學時必須引導學生細讀品味。
師:請自讀課文,畫出描寫紫藤蘿盛況的語句,用批注的形式賞析精妙之處,可以從詞語的傳神、修辭的生動、技法的巧妙等角度來寫。(教師示例略)
生:“‘我在開花!’它們在笑?!以陂_花!’它們嚷嚷。”擬人手法勾畫出紫藤蘿快樂欣喜的形象,生動地表現出花的勃勃生機和樂觀精神。
生:“這里除了光彩,還有淡淡的芳香,香氣似乎也是淺紫色的,夢幻一般輕輕地籠罩著我?!卑褮馕墩f成顏色,說成夢幻,似乎不真實。其實這就是通過文學化的語言表現紫藤蘿花獨特的感染力,彰顯了其無窮的魅力。
師:這種手法在修辭上稱為通感。
……
師:請哪位小結一下課文主要運用哪些修辭手法,從哪些角度描繪紫藤蘿瀑布。
生:課文主要運用比喻、擬人手法,從色、形、態(tài)、味等角度描繪了紫藤蘿瀑布的盛況,細膩傳神地為我們展現了紫藤蘿萬花燦爛的圖景。
需要注意的是,在品味語言過程中,既要避免教師深度解讀文本造成話語霸權,也要反對一味讓學生發(fā)言而對語言意韻發(fā)掘不足。在言語的舞臺上,教師不妨擔任一位“不逾矩”的主持人:當學生言語表達有困難時,及時指點迷津;當學生表達很成功時,激勵他們“更上一層樓”;當言語表達階段性結束時,啟發(fā)學生做適度的歸納與小結。我們只要牢記:這是學生言語的舞臺,我們要鼓勵學生用精彩的言語彰顯智慧。
語文是與人生最為接近的學科,但學生的體驗與作者的經驗一般不同。這種不同,往往成為學生閱讀的一大障礙,閱讀經典尤其如此。如《背影》的教學,僅僅讓學生分析文中描寫父親的方法,探究作者流淚的原因,以此引導學生言說父子深情,效果往往不佳。筆者嘗試觸發(fā)學生的生活體驗,引導學生設身處地地去感受作者境遇,體驗人物情感,在觀照自我中理解作品,收到了不錯的效果。
師:第五段作者暗笑父親“迂”,兩次寫到自己“聰明過分”?;厥走^往,你有過類似的經歷嗎?
生:有過。我爸爸總對我不放心,每次離家,他總是千叮嚀、萬囑咐,我總是嘟噥“你煩死了”。其實父母的“迂”就是牽掛我們、關愛我們。現在想想,我真是“聰明過分”。這兩個“聰明”是反語,表達了作者的后悔,連說兩次可以理解為悔恨。
……
師:父親為兒子安排好了一切,第六段中說他“心里很輕松似的”,這兒的“輕松”該如何理解呢?能舉一個自己父母類似的例子嗎?
生:我覺得父親的“輕松”是裝出來的,因為對于年高體胖的父親來說,爬月臺買橘子不可能“輕松”。父親裝出輕松的樣子就是為了安慰兒子。有一次,我爸爸做生意虧了本,我從親戚那兒知道了這個消息。晚上回家我問我爸:“爸,是不是生意不好做?”“沒有?。 卑职秩魺o其事地說,“這些你不要操心,你的主要任務是好好學習,別的事不用管。”我知道爸爸裝出輕松是為了不影響我,這與文中的父親很相似。今天讀到此處,聯想到自己的父親,我真想快快長大,好為父親分擔憂愁。
……
師:聯系體驗,我們不難發(fā)現《背影》不僅表現了朱自清父子間的深情,而且展現了普天下相同的“父母心”。細心品讀,用心體味,我們都能從中發(fā)現自己父母的影子,感動自然而然涌現。正因為《背影》展現了一種普遍的情愫,所以成為經典。
經典閱讀不妨注意喚醒學生舊有的生活體驗,引導他們體悟、思考文本,讓他們的生活與文本融合,進而表達他們寶貴而鮮活的生命體驗。這樣的閱讀是借助自身經歷和體驗,融入自我感悟和思考,表達具有獨特性和個性化的言語實踐??傊?,不管教什么,學生的“學”才是“教”的出發(fā)點和歸宿。遇到與學生生活脫節(jié)卻又必須讓學生細讀、品讀的內容,必須適宜地喚起學生舊有的生活體驗或知識儲備,充分挖掘語言背后蘊含的作者情思,切不可脫離學情,空談語言文字。
閱讀課不能機械地講解與分析文本,而應當盡可能為學生挖掘言語材料,指明言語方向,拓展言語深度,讓學生在具體的言語實踐中聯系生活、調動想象、拓展補充,努力建構聽說融合、讀寫互動、由課內到課外的綜合言語體系,最終提升言語能力,豐厚言語生命。且看《我的叔叔于勒》的教學片段:
師:如果你就是菲利普夫婦,在船上遇到了一貧如洗的于勒,你會如何選擇呢?
生:我會和于勒相認。因為我們是親兄弟,血濃于水,親情割不斷。再說現在的于勒能自己養(yǎng)活自己,經歷了人生巨大的起伏后,他不會再變回從前的樣子。從第43段“他趕緊謝我”能夠看出來,他現在很珍惜金錢,懂得感恩,有禮貌。
生:我不能認于勒。因為我們的生活拮據,捉襟見肘的生活經不起折騰。另外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女兒的婚姻要保。第18段中說“我總認為這個青年之所以不再遲疑而下決心求婚,是因為有一天晚上我們給他看了于勒叔叔的信”,如果認了于勒,女兒的婚姻必將蒙上“紫色的陰影”。
生:我還是不能認同菲利普夫婦的做法,即使他們有剛才同學們所說的難處。因為,從于勒的第二封來信和他落魄的事實對比中,我覺得于勒極有可能隱瞞了他破產的事實。但這種隱瞞是不想因為自己而拖累菲利普夫婦,他其實是真心希望賺了錢之后與親人一起過好日子。但他的親哥哥、親嫂嫂面對衣衫襤褸、窮苦凄慘的于勒除了罵還是罵,能夠躲盡量躲。他們的人性完全被金錢扭曲了,正是這種扭曲的人性讓親人形同陌路。(全班掌聲)
師:同學們,生活很多時候就是一場選擇,你的選擇就是你的人生。若瑟夫最希望一家人過上什么樣的生活?
生:說服父母,接回叔叔于勒,一家人過上貧困卻溫馨的生活。
師:這應當是作者莫泊桑的理想和期望。
大部分課堂上,學生的言語表達也許不甚“完美”,也無法全面和深刻,但只要是學生真實的言語、獨特的言語、思考后的言語,就是寶貴的、有價值的言語。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應該充分信任學生,堅定地領著學生進行言語實踐,隨著師生、生生的言語共生,定能激發(fā)言語活力,讓學生習得言語能力,拓展言語思維,提高言語質量,逐步抵達語文素養(yǎng)提升的理想境界。
以言為本,返璞歸真,構建理想的“本真課堂”,找尋適合學生的言語成長之路,讓他們自己去感受、理解和表達,去欣賞、評價和升華,這是我們閱讀教學中不懈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