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揚柱
“三維” 教學目標是指知識與能力、 過程與方法、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的目標——這是 “新課改” 之后課堂教學目標設計的主要形式。 學科教師需要有目標創(chuàng)新設計和整合意識, 對教材內容展開深度的挖掘, 對學生學情進行到位的調研, 從而為課堂教學設定適度、 更高的教學目標, 以及對課堂教學形成強力的支持。 學科教師精選 “三維”目標內容、 營造 “三維” 目標執(zhí)行氛圍、 優(yōu)化 “三維” 目標執(zhí)行程序、 布設 “三維” 目標達成訓練, 即從不同的維度和不同的視角展開教學創(chuàng)設活動, 可以有效提升教學的針對性與高效性。
設定高中化學教學目標時,學科教師需要對多種制約因素展開綜合研究, 為教學目標的設定提供直接的參數。 首先是對教材內容的深度解析。 理順教學內容脈絡, 對多種因素信息進行必要的歸結和整合, 以形成目標設定的起點。 其次是對學生學習基礎和接受實際展開調研。 掌握第一手學情信息, 為教學目標篩選提供參考。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 課堂教學要圍繞學生展開教學設計和發(fā)動。在確定教學目標時, 學情是關鍵因素, 唯有全面掌握學生學習實際, 才能設定適合度更高的教學目標。 最后是教學輔助資源手段的調查。 化學需要做一些實驗, 要對實驗的條件進行調查, 這樣可以為教學目標的設計提供幫助。
課堂教學離不開目標的設定,學科教師在選擇和確定教學目標時, 需要建立 “三維” 目標意識,要關照知識、 方法、 情感三個維度。 比如, 教學 《化學計量在實驗中的應用》 相關內容時, 學科教師要為學生設定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鞏固物質的概念, 理清物質與質量、 摩爾質量、 物質的量、 物質的離子數之間的關系, 以及學會氣體摩爾體積的簡單計算。 方法目標: 運用討論法、 歸納法、 總結法, 理解物質的量濃度的概念, 以及濃度溶液的配制方法。 情感目標: 建立嚴謹的學習態(tài)度, 學會變通和聯(lián)想。 從上述目標設定的維度來講, 知識目標緊扣概念涵義, 以及相關內容之間的關系梳理, 讓學生能夠自然形成知識內在聯(lián)系; 方法目標設計比較直觀, 直接點出三種方法運用, 能給學生指明操作方向; 情感目標看上去很虛, 其實不然, 從學習態(tài)度方向給出必要的提醒, 這也非常有必要。
學科教師利用目標設計展開教學規(guī)劃和引導, 為學生帶來整體認知, 學生從教師目標設計中可以理順學習路線, 這說明教師目標設計比較有針對性。 高中學生有較強的理解能力, 教師教學目標投放之后, 學生會自然感知到教師的設計用意。 特別是分類式教學設計, 其條理性更強, 學習任務規(guī)劃更為合理, 其調度效果也會更好。
化學教學啟動后, 教師需要對教學氛圍進行有效發(fā)動, 不妨利用目標投放展開教學推演。 教師利用多媒體展示教學目標, 或宣讀教學目標, 都能夠給學生帶來鮮明的感知, 以成功激活學生學習思維。 若有可能, 教師與學生一起研究制定教學目標, 無疑這是最為科學的設計。 三維教學目標是從三個視角展開的教學發(fā)動, 其設計條目沒有太嚴格的限制, 教師要根據教學實際需要, 盡量簡化教學目標條目, 給學生最為清晰的認知。 在目標達成度設定時, 也需要有靈活意識, 不能盲目搞 “一刀切”, 任何 “大一統(tǒng)” 式的教學追求都是不科學的。
課堂教學需要有良好的氛圍,教師需要從不同視角展開教學發(fā)動, 在教學目標設計和投放時,不妨給出一些創(chuàng)意操作。 比如教學 《物質的分類》, 教師利用多媒體展示教學目標, 并要求學生反復誦讀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感受分類是學習和研究化學物質及其變化的一種方法, 了解 “交叉分類法” 和 “樹狀分類法”, 知道膠體是一種常見的分散系; 能力目標: 能用不同的方法對化學物質及其變化進行分類; 情感目標:培養(yǎng)學生善于思考、 勇于發(fā)現(xiàn)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學生朗讀之后, 教師和學生一起對這些教學目標進行逐一解讀, 甚至讓學生獨立解讀, 學生從具體分析中逐漸掌握學習路線。 教師讓學生從教學目標分析中談學習感受, 學生積極響應。 有學生說: 兩種分類方法有不同特點, 在學習時需要展開對比研究, 這樣才能形成更清晰認知。 也有學生說: 用不同方法對化學物質進行分類, 這個目標設計很直觀, 但包含內容不少, 需要展開深度思考。
三維教學目標設定后, 教學要圍繞教學目標展開具體推進, 教師在教學執(zhí)行過程中, 需要有調整意識, 隨時對教學目標進行調整和整合, 以提升課堂教學的針對性。 三維目標設定時, 教師要注意分清主次、 虛實, 主要目標需要重點對待, 對 “虛” 目標也不能掉以輕心, 目標達成是教學始終追求, 建立目標意識是教師教學執(zhí)行的基本意識。 優(yōu)化三維教學目標執(zhí)行程序, 教師要充分發(fā)揮主導作用,根據教學實際推進情況展開相關操作。
優(yōu)化三維教學目標, 不是簡單地減少目標條目, 而是要針對不同群體學生學力基礎的實際, 為學生準備適合度更高教學內容和任務,將目標進行細化處理, 以提升教學有效性。 如教學 《離子反應》相關內容時, 教師為學生準備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掌握電解質和非電解質的概念, 能夠用電離方程式表達電解質在水溶液中的電離, 認識酸堿鹽。 能力目標:通過對比手法, 對酸、 堿、 鹽本質進行推演探究, 形成學科能力。 情感目標: 體驗物質發(fā)生化學反應的意義, 提升科學探究能力。 雖然教師投放的是三維教學目標, 但對教學目標的規(guī)劃呈現(xiàn)梯度性, 給不同群體學生提供學習便利。 知識目標中, 先要求掌握兩個概念, 這是比較簡單的要求, 所有學生都能夠做到, 用電離方程式表達電解質在水溶液中的電離情況, 這是比較高的要求, 適合學優(yōu)生群體。 能力目標設計時, 對酸、 堿、 鹽本質進行推演研究, 這個目標是比較籠統(tǒng)的提法, 不同層次學生都能夠展開相關操作。 情感目標也是具有普遍性的, 針對所有群體學生而言的, 其教學適合度更高。
教師為學生準備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 極大提升教學覆蓋面, 其設計科學性更強, 觀照不同群體學生的學力基礎。 教學目標雖然是針對全體學生提出的, 但在具體落實時, 需要區(qū)別對待, 并不能要求所有學生都達成一樣的目標。 這就是分層教學的具體特征, 體現(xiàn)出因材施教原則。
教學目標達成需要有多重環(huán)節(jié)構成, 教學情境創(chuàng)設、 教師引導、重點難點突破、 課堂訓練設計等,都是促進教學目標達成的重要制約因素, 教師需要做出綜合規(guī)劃和考量, 以有效促進課堂進程的順利推進。 特別是在教學訓練設計時, 教師要針對教學目標達成進行發(fā)動, 讓學生主動探索學習規(guī)律、 總結學習方法、 展開探索實驗、 實施生活實踐, 都能夠促進教學目標達成進程。 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主線, 而訓練是教學目標達成的檢驗手段和方式, 教學效果如何, 唯有通過教學訓練進行客觀檢驗。
教師利用教學目標展開訓練設計, 利用訓練促進教學目標達成,自然形成良性循環(huán)。 在教學 《氧化還原反應》 相關內容時, 教師先利用多媒體展示教學目標, 然后利用演示實驗, 為學生做具體解析, 最后是給學生布設實驗訓練任務, 要求學生能夠從訓練操作中完成教學目標。 學生在教師引導下展開學習操作實踐。 經過一番努力,學生大多完成訓練任務。 教師組織學生展示學習成果, 闡述教學目標達成情況。 “通過做氧化還原反應實驗, 我對元素化合價、 原子之間的電子轉移有了更深刻認知?!薄霸趯嶒灢僮鬟^程中, 涉及幾個概念, 氧化反應、 還原反應、 被氧化、 被還原、 氧化劑、 還原劑等,這些概念并不抽象, 在實驗操作中都給人留下清晰印象?!?教師對學生目標達成感知情況進行積極評估, 肯定學生的學習表現(xiàn), 對課堂教學目標達成情況非常滿意。
教師引導學生展開系統(tǒng)性學習, 并且為學生設計探索實驗, 讓學生對自己學習情況和教學目標達成情況進行歸結, 無疑這是比較有創(chuàng)意的設計。 在具體執(zhí)行過程中, 學生學習主動思維被成功激活, 課堂學習氣氛濃烈、 互動頻繁, 這樣教學目標的達成度就會比較理想。教學目標是教學發(fā)動的歸宿和指南, 教師要有整合和創(chuàng)新意識,對教學目標的內容展開篩選, 對目標達成的途徑進行積極探索,從而為課堂教學提供豐富的學習契機, 由此促進目標達成的順利完成。 在教學過程中, 教學目標貫穿整個教學的始終, 我們需要根據教學的實際, 展開整合和優(yōu)化處理,由此提升目標的適合度, 從而塑造課堂教學的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