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品,鞠寶兆,李 碩,孫 迪,李 響
(遼寧中醫(yī)藥大學,沈陽 110032)
熨法作為中醫(yī)外治方法中最為常用的一種,擁有悠久的歷史?!秲冉洝烦蓵暗墓糯浼畬俜ǖ恼撌鰞热蓊H少且不成系統(tǒng),率先提出熨法的古文獻首推《內經》,后世醫(yī)家多以其經文本義作為指導思想進行闡明及發(fā)揮,但缺少對熨法源流的整體解讀。本文對熨法在初創(chuàng)時期的理論內容進行了細致探究,追本溯源,同時對歷代文獻的相關內容進行了梳理,以求對中醫(yī)熨法萌芽時期的基本概念和觀點做出相對準確的解釋。
《史記·扁鵲倉公列傳》里便提及 “疾之居腠理也,湯熨之所及也”,強調了中醫(yī)熨法在治療疾病中的重要作用[1]。馬王堆醫(yī)方則是最早對熨法進行描述的醫(yī)書,該書對熨法描述的文字篇幅雖少,卻開辟了內外結合、相兼治病的先河[2]。上述古籍文獻為最早提出熨法的代表,內容相對簡單淺顯,不成系統(tǒng),但為《內經》及后世相關著作對熨法的理論闡釋引領了方向。
有關熨法的記載最早可追溯至《五十二病方》。該書有云:“取商陸漬醯中,以熨其腫處”“蒸凍土,以熨之”“冶之,熬鹽令焦黃,取一斗,裹以布,淬醇酒中,入即出,蔽以芾,以熨頭”[3]。其中明確提及熨法一詞,但當時治療的疾病范圍有限,僅為潰瘍癰癤等外科疾病?!鹅`樞·九針論》曰:“形苦志樂,病生于筋,治之以熨引”,該篇首先提出了“藥熨”這一概念。楊上善注解為:“形苦筋勞,邪氣傷筋,肝之應也,筋之病也醫(yī)而急,故以熨引調其筋病也。藥布熨之引之,使其調也。[4]”又有醫(yī)家解釋為:“形苦志樂,則情逸身勞,故病生于筋。筋者,肝之所主也。治之以熨引,使血脈榮養(yǎng)于筋也。[5]”其不僅重點強調了肝與筋的相互關系,同時指出藥熨與練功相結合對筋病治療的重要之處。本文認為上述理論在當今臨床中應用頗為廣泛,特別是對四肢骨折脫位治療后關節(jié)僵硬的患者尤為適用。
《內經》原文中對熨法的操作細節(jié)做了較大篇幅的描述?!鹅`樞·壽夭剛柔》指出,治療四肢關節(jié)疼痛之寒痹,可應用藥熨之法,并提出熨法方藥1首,該方為《內經》十三方之一,為最早有記載的外治方:“用淳酒二十斤,蜀椒一斤,干姜一斤,桂心一斤,凡四種,皆口父咀,漬酒中……每漬必晬其日,乃出干……起步內中無見風。每刺必熨,如此病已矣?!币园l(fā)生學理論為指導,本文將該篇所述熨法內容與后世記載的相似章節(jié)進行比較,雖記載的操作細節(jié)與用藥劑量略有不同,但治療法則一致,故屬同源。如《絳雪園古方選注·藥熨法》曰:“寒痹者,時痛而皮膚不仁也……非若刺布衣而必以火淬之也。[6]”同時該篇對藥熨組方予以詳細闡釋及分析,既分析了“椒、酒、姜、桂”藥物“專通營氣”的特性,又闡明了西北地域常應用馬屎“取其微火”以驅除寒邪之法,現(xiàn)今治療寒痹患者,無不以辛香發(fā)散類藥物作為藥熨引經藥在臨床中廣泛使用。
對熨法的治病范疇《內經》也有詳細記載:“在內者熨引藥引。”《黃帝內經太素·經筋》對上文予以注釋為:“痛在皮膚筋骨外者,可療以燔針;病在胸腹內者,宜用熨法及道引并飲湯液藥等也。[4]”并認為若十二經筋感受風寒濕3種邪氣而發(fā)病,可謂之為筋痹??尚小办茚槨敝沃?,其他痹病則可采用另外的治療手段。由此看來古人對溫熱療法極為重視,同時也反映了中醫(yī)辨證論治疾病的特點。該篇還提出病在內者宜用熨法治之。本文認為其開辟了透皮療法的先河,當時雖未指明應用確切藥物透皮治療,但對后人探索發(fā)現(xiàn)透皮技術起到重要指導作用。
熨法不僅療效確切,而且因其無創(chuàng)操作易被接受。古代因達官顯貴對疼痛耐受力差而常用熨法治病,故《靈樞·壽夭剛柔》有“刺布衣者必火焠,刺大人者藥熨之”的說法。但在臨床應用中,先人很少單用熨法治病,而是常與針刺之法合用。如《素問·調經論》言之:“病在骨,焠針藥熨”,楊上善解釋為:“痛痹在骨,窮針深之至骨,出針以藥熨之,以骨病痛深故也。[4]”該篇除強調熨法治療特點外,還提出針法與熨法相互結合的重要性,即先用針法“以出其病”“搖大其道”“如利其路”,進而使針與邪氣同出,若邪出不盡可用熨法加速其“自然布散消亡”,以達到最佳療效。此篇提出了先用針法而后用熨法的治療次序。但在《黃帝內經太素·痹論》中則正好相反:“然后設以熨法……轉引令其氣行,方始刺之。[4]”本章節(jié)同時認為熨法有另外一個作用,即加速體內血液循環(huán)。該方法用治痹病之血瘀寒凝時可先使經脈通暢,血運調和,載氣暢行,而后再采用針刺之法治療,以達佳效。后世學者總結認為:“寒痹者,血脈凝滯不通,欲行其痹,必先溫之。[7]”正如《內經評文》[8]所云:“行水者必待天溫冰釋,穿地者必待凍解”“人脈猶是也”。故治寒厥必先熨火,調和其經,待火氣通,血脈乃行,而后疾病乃可痊愈。
古代學者認為熨法不僅能散除寒邪,還能祛除濕邪,故對濕痹可達“其重而減之”之功。故《黃帝內經太素·陰陽》[7]注解曰:“謂濕痹等,因其沉重,燔針按熨,漸減損也?!?/p>
歷代醫(yī)家在《內經》提出熨法以來,無論是在熨法理解還是在理論的闡釋上,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隨著對臨床疾病認識的不斷深入,后世醫(yī)家對熨法治療疾病原理的理解更加深刻。張景岳率先提出了“寒凝而氣不周者,宜熨而通之”[9]的觀點,在此基礎之上,周學海將其歸為“周痹”范疇,認為邪氣獨居于分肉之間,正氣不能隨經絡周循四末,故而發(fā)病。因此,在辨病之時應視其虛實,欲使血脈通暢,氣血調達,常應用熨法最終使“其瘈堅轉引而行之”。
關于熨法所治疾病的范疇,古人大多認為應運用“寒者熱之”的觀點治療寒證,而忽略了熨法的另一種治療理念?!饵S帝內經太素·蟲癰》[7]曰:“已刺必熨,令熱入中,日使熱內,邪氣益衰,大癰乃潰?!逼渲姓J為癰疽之病乃以邪盛為主,雖在臨床上表現(xiàn)為熱象,但仍以熨法治之,借以使邪從針刺之孔而出,達到祛邪的效果。對于該理論內容,不同醫(yī)家有著不同的理解,這完全符合發(fā)生學中對理論體系進行動態(tài)分析的方法?!饵S帝內經靈樞集注·刺節(jié)真邪第七十五》解釋:“已刺則熨,項與肩胛,令熱下合乃止。[10]”而《靈樞識·刺節(jié)真邪篇第七十五》同樣認為:“此治厥之法……則必借火氣以熨調其經……故當熨之溫之,則火氣通而血脈行。[11]”以上諸經典古籍均以熨法作為最為常用的輔助外治法,更有甚者以其為主要外治大法,由此可見熨法已在國人中得到長時間、大范圍的推廣普及且療效確實。
熨法雖為外治方法,但因其屬于中醫(yī)治療方法,故在臨床應用過程中仍需辨證論治。同時,熨法作為常用的外治方法亦有其嚴格的適應癥及禁忌癥?!吨胁亟洝穂12]曰:“宜蒸熨而不蒸熨,則使人冷氣潛伏,漸成痹厥。不當蒸熨而蒸熨,則使陽氣偏行,陰氣內聚?!薄端貑柦涀⒐?jié)解·調經論》不僅對藥熨做了明確的注釋,即“藥熨,謂制藥以熨患處也”[13],而且提出了病在分肉之間,觀其病在何部,則知其所屬何經,而后用內治及外治方法進行治療的觀點。該書又云:“內取謂食及以藥內之,審其寒熱而調之。外取謂藥熨所令病氣調適也”,突出了內外兼治、寒熱和調對疾病快速康復的重要性。而有關熨法治療病位深淺之不同,各醫(yī)家表述均不一致。如《類經·風傳五臟》強調了熨法對風邪侵犯皮膚、腠理的重要作用,故指出:“風寒客于皮膚,則腠理閉密……寒邪初中在表,故可取汗而愈。[9]”而大多數(shù)醫(yī)家則認為熨法主治邪郁于內之病,如《靈素節(jié)注類編·足少陰之筋》[14]曰:“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shù),以痛為輸,在內者,熨引飲藥。”其認為熨法主要治療邪入少陰之里證。
后世學者所著書籍除對熨法進行詳細論述外,還對熨法結合其他療法綜合治療疾病做了細致描述。如《醫(yī)經原旨·痹》指明:“熨引所以舒筋,飲藥所以養(yǎng)血”,旨在說明“熨法”與“飲藥”兩者在臨床中可相互作用、密不可分,共同達到治療效果。《醫(yī)經原旨·死期》在提出熨法治病的基礎上,強調綜合治療疾病的重要性,并提出“導引、行氣、喬摩、灸熨、刺焫、飲藥諸方者,眾人之方也,非一人之所盡行也。[15]”該觀點符合當前中醫(yī)綜合養(yǎng)生、診治疾病的思想理念,與中醫(yī)學整體觀念的診治原則相吻合。
在對熨法藥方組成上歷代醫(yī)家的理解大不相同。其中《傷寒論》由于成書年代早,對熨法的理解淺薄,加之當時技術條件有限,物資匱乏,故對藥熨組方及操作過程描述簡單,治療范圍局限,以“炒鹽及裹熱藥熨臍下”治療陰毒證等為主。至宋元時期,隨著經濟社會不斷發(fā)展進步,醫(yī)家對藥性五味的理解較前人更加深入,那時人們對藥物加入熨法治療疾病有了更新的認識。《圣濟總錄·傷寒可溫》中應用吳茱萸單味藥物作為藥熨主藥,目的是充分發(fā)揮吳茱萸的溫中、止痛、理氣、燥濕的功效,同時“用溫酒浸令通濕,以生絹袋二個盛,蒸令極熱,取茱萸袋子,更互熨四肢前后心,及手足心,候氣通徹即止”[16],以此溫通經脈,可達理氣止痛之效。并指出:“氣通暢后。宜服此方”。即先用熨法,后服用藥物以治療寒厥。而在《御藥院方·治雜病門·蒴藿散》中提出了運用配方組成的熨法方劑治療“營衛(wèi)不順,氣血偏虛,風寒濕氣。攻注肢臂、腳膝疼痛”之癥,并詳述了藥熨步驟,即“上件為粗末,都入……于銚內慢火炒,令通熱。用綿帛兩重裹藥熨引痛處”[17]。從制作過程中不難看出,早在當時古人就采用藥袋作為熨法的媒介,該技術經濟實用并沿用至今。后世醫(yī)家所著方書中記載了大量熨法外用方劑,如明《普濟方》中的拓腫神應丸、熨風散等。
熨法作為一種傳統(tǒng)的中醫(yī)外治療法,起源于《內經》,經數(shù)千年的發(fā)展演變,通過無數(shù)后世醫(yī)家的不斷繼承與創(chuàng)新,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理論體系。本文應用發(fā)生學并通過對古文獻關于熨法的源流分析認為,熨法作為古人常用的療法很少單獨使用,其常與其他療法相結合,對臨床中多科系疾病均能起到獨特的治療效果,在減少患者痛苦的同時,縮短病程,創(chuàng)造極大的經濟效益及社會效益,具有廣闊的發(fā)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