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春燕
(丹東市結核病防治所護理部,遼寧 丹東 118002)
骨結核的發(fā)病主要是因為骨關節(jié)感染結核桿菌所致,以關節(jié)活動受限為主要特征,對患者的生理、心理影響較大,患者容易出現(xiàn)一系列的心理問題。近年,隨著生物-心理-社會醫(yī)學模式的發(fā)展,以“患者為中心”的更為精細、優(yōu)質的護理在各大醫(yī)院得到積極的響應與開展,對醫(yī)院臨床護理質量的提升起到了積極作用[1]。心理護理干預得到強調。本研究旨在探討心理護理干預對骨結核患者護理效果及負性情緒的影響,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本院收治的140例骨結核患者,均符合WHO診斷標準,排除合并結核性胸膜、重要臟器嚴重功能不全、精神病等患者,其中男99例,女41例,年齡25~71歲,平均(47.11±8.29)歲,隨機分為對照組與研究組各80例,兩組一般資料等均無明顯差異(P>0.05)。
1.2 方法:兩組均接受骨結核常規(guī)護理,在此基礎上,觀察組接受心理護理干預,主要為全程提供心理指導服務,向患者及家屬解釋骨結核的相關知識及預后,強調遵醫(yī)的重要性。密切關注患者的情緒變化,對于情緒有異的患者及時溝通疏導,注意心理疏導的方式方法,不能僅限于言語安慰與鼓勵,應為患者尋求更多的家庭社會支持,指導家屬多關心陪伴患者,對于家庭經(jīng)濟有困難的患者可通過社會求助的方法為其排憂解難?;颊叱鲈汉笸ㄟ^電話積極了解患者的康復進展,做好指導工作,從而減輕患者的思想顧慮,提高康復信心。對照組不進行心理護理干預。
1.3 觀察指標:采用SDS、SAS對患者的心理情緒進行評估,療效評價分為顯效、好轉、無效3個等級。
1.4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19.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t或卡方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護理前后 SAS、SDS 評分比較:護理前,觀察組SDS評分為(59.65±4.3 4)分、SAS評分為(61.23±4.7 4)分,對照組分別為(59.88±3.77)分、(60.90±3.81)分,比較差異不顯著(P>0.05);護理后,觀察組SDS評分為(45.69±3.39)分、SAS評分為(52.18±4.11)分,對照組分別為(56.01±3.48)分、(52.32±4.04)分,比較差異顯著(P<0.05)。
2.2 兩組護理效果比較:觀察組顯效53例(75.7%),好轉14例(20.0%),無效3例(4.3%),有效率為95.7%;對照組顯效39例(55.7%),好轉20例(30.0%),無效11例(15.7%),有效率為84.3%,比較差異顯著(P<0.05)。
在當今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與人文建設的大背景下,醫(yī)療模式開始向“以人為本”轉變,護理質量是溝通醫(yī)護工作者與患者關系的最直接的橋梁,近年,優(yōu)質護理干預逐漸流行開來,受到越來越多的患者的歡迎[2]。受到患者的肯定與支持[3]。心理護理干預在優(yōu)質護理中占有重要地位,大量臨床研究表示,心理干預對患者的依從性有較好的作用[4-7]。骨結核患者容易產(chǎn)生負性心理,如對疾病、手術及預后的不確定性產(chǎn)生的焦慮、抑郁、緊張、恐懼等,由于個體的性格特征、教育背景、心理承受能力及環(huán)境等存在差異,針對不同的患者要采取符合實際情況的心理疏導技巧,不能僅限于言語安慰與鼓勵,應為患者尋求更多的家庭社會支持,指導家屬多關心陪伴患者,對于家庭經(jīng)濟有困難的患者可通過社會求助的方法為其排憂解難,患者出院后要做到護理的延續(xù)性,從而讓患者切實感受到關懷,能夠調節(jié)管理自身的情緒,以正確的態(tài)度面對疾病,提高康復信心。
綜上所述,做好骨結核患者的心理護理干預,可顯著減輕患者的負性情緒,提高護理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