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潔
摘? 要:在語料庫的基礎上,對具有定中關系的“一量VP”的歷時演變進行考察?!耙涣縑P”包括“一量動”和“一量形”兩種類型。在先秦時期,沒有發(fā)現“一量動”這一結構,但出現了由時間量詞構成的“一量之VP”結構;到兩漢時期,出現了由時間量詞參與構成的“一量VP”。由時間量詞構成的“一量VP”很有可能是 “一量動(量詞為時量詞)”格式的來源。之后,更多量詞能夠進入這一格式?!耙涣啃巍边@一結構則是沿著兩個方向發(fā)展,一個是表示數量的“一量形”和“一量之形”,另一個是具有修辭色彩的“一量形”。其中,表示數量的“一量形”和“一量之形”,其數詞不一定必須為“一”;而帶有修辭色彩的“一量形”,數詞必須是“一”,而且不表示數量。
關鍵詞:“一量動”;“一量形”;歷時演變
在現代漢語中,數量短語一般與名詞組合,不過,現在“一量VP”(“VP”指的是形容詞性和動詞性詞語)的結構使用越來越頻繁。這一結構在文學作品中經常出現。例如:
(1)一場寒暄,大家坐下。接著又陸續(xù)來了幾個人。(王火《戰(zhàn)爭和人》)
(2)一天奔波,一無所獲。(范小青《我們的會場》)
(3)他擅自的決定不僅遭到父母的否決,而且還飽嘗了一頓訓斥。(余華《在細雨中呼喊》)
(4)狗豎起耳朵,羊男閉嘴不說,周圍一片寂靜。(村上春樹《圖書館奇談》)
(5)孫兒孫女的接連到來,沖淡了韓太太失去女兒的悲哀,也給韓子奇那顆凄涼的心帶來了一絲安慰。(霍達《穆斯林的葬禮》)
基于《人民日報》圖文數據庫(1946—2019)(http://data.people.com.cn/rmrb),我們發(fā)現,“一量VP”結構在新聞標題中同樣得到廣泛運用。例如:
(6)掛號,是一場折磨(《人民日報》,2015-01-19)
(7)遭受魏德邁主子一頓“訓斥”? 蔣黨沮喪頗感奴才難當(《人民日報》,1947-09-07)
(8)“剪”出一片喝彩(《人民日報》,2009-07-06)
(9)怎能留給母?!耙黄墙濉保ā度嗣袢請蟆罚?014-07-08)
(10)微笑中的一絲清涼(《人民日報》,2007-09-01)
在上述例句中,例(1)~例(3)、例(6)~例(8)屬于“一量動”結構,其余為“一量形”結構。由此可以看出,“一量VP”結構在文學作品、新聞媒體中得到普遍運用,因此,我們有必要對這一結構進行深入探討。在目前的相關研究中,有些學者對“數量+形”的情況進行了研究[1][2],有些學者對數量動核結構的語義特征進行了分析[3],有些學者則對“一量VP”的來源、演化進行了描述[4],還有學者對“一量形”構式化及其特點進行了闡述[5][6]。從總體上來看,學界對具有定中關系的“一量VP”結構較少關注,對其歷時演變進行描述的則更為少見。有鑒于此,本文基于北京大學語料庫(http://ccl.pku.edu.cn),系統(tǒng)考察“一量VP”的歷時演變情況,全面探討具有定中關系的“一量VP”,這有利于我們更加深入地了解這一結構的特點與意義。
一、“一量VP”構式的歷時演進
(一)先秦時期的“一量之VP”
先秦時期,自度量衡制度確立之后,出現了大量表示度量衡單位的量詞,如“丈”“尺”“寸”“升”等。不過,“表示天然單位的單位詞還是很少的”[7](P26),只有“匹”“乘”“兩”“個”等極少數量詞,而且這些量詞并沒有參與構成“一量VP”構式。這時,數量短語都是與名詞組合在一起,“一量VP”的結構尚未出現。
李佐豐指出,在先秦時期,存在著一種特殊的量詞——時間量詞,在計量單位中實際已經包含了一種特殊的事物:時間。這一時期常用的時間量詞有“日”“月”“年”,此外,還有“歲”“朝”“夕”“世”“夜”“宿”等[8](P234)。因此,在這一時期,雖然“一量VP”構式尚未出現,卻存在著由時間量詞“日”“朝”“夕”“世”參與構成的“一量之VP”結構。例如:
(11)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親,非惑與?(《論語·顏淵》)
(12)居則具一日之積,行則備一夕之衛(wèi)。(《左傳·僖公三十三年》)
(13)夫不忍一世之傷,而驁萬世之患。(《莊子·外物》)
(14)是以有終生之樂,無一日之憂。(《荀子·子道》)
同時,這一時期還有表示估量的“一名之VP”。不過,表示估量的“一名之VP”格式并不多見。例如:
(15)今夫山,一拳石之多,及其廣大,草木生之,禽獸居之,寶藏興焉。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測,黿鼉、蛟龍、魚鱉生焉,貨財殖焉。(《禮記·中庸》)
在例(15)中,“一拳石之多”“一勺之多”分別是對山的大小、水的多少進行估量,就如同現代漢語中所說的“一勺多的水”。
(二)兩漢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一量VP”
“一量之VP”結構在兩漢魏晉南北朝時期仍然存在。例如:
(16)天地之理,分一歲之變,以為四時,四時亦天之四選已。(西漢董仲舒《春秋繁露·官制象天》)
(17)夫以一世之變,欲以耦化應時,譬猶冬被葛而夏被裘。(《淮南子·齊俗訓》)
(18)本在積任母后之家,非一日之漸,往者不可及,來者猶可追也。(《漢書·李尋傳》)
(19)其為害久矣,非一世之漸也。(東漢荀悅《前漢紀·孝平皇帝紀》)
(20)再罹遏密,而無一日之哀。(《宋書·明帝紀》)
值得注意的是,這一時期出現了由時間量詞“世”參與構成的“一量VP”。例如:
(21)千載闕疑,從春冰而俱泮;一世顛倒,與浮云而俱開。(南朝梁僧祐《弘明集》卷十)
例(21)中的“一世顛倒”,在結構上非常接近現代漢語的“一天奔波”,它們都可以調換語序,變?yōu)椤邦嵉挂皇馈薄氨疾ㄒ惶臁薄?/p>
這一時期常用的度量詞有“寸”“丈”“畝”“里”“分”等,其中,度量詞“畝”能夠構成“一量之VP”,但用例較少。同時,尚未發(fā)現其他度量詞進入這一結構的用例。例如:
(22)一畝之收,當中田五畝之分。(東漢王充《論衡·效力篇》)
與此同時,還出現了由量詞“介”構成的“一量VP”,此處的“VP”只能為形容詞。例如:
(23)吾西州窮士,一介寂寥,恩周榮譽,澤遍衣食。(《南齊書·豫章文獻王傳》)
在上古漢語中,“介”已經可以充當量詞,有“一+量+之+被修飾名詞”的用法[9]。如:“一介之人”“一介之眾”。到六朝時期,“介”仍然保留著這一用法,并且用例增多,如:“一介之善”“一介之能”“一介之使”等[9]。同時,還出現了“一量VP”的用法,不過用例較少。
(三)唐宋元時期的“一量VP”
在唐宋元時期,由時間量詞參與構成的“一量之VP”和“一量VP”同時并存。例如:
(24)盡一世之歡娛,納百年之樂趣。(《唐代墓志匯編續(xù)集》)
(25)貢五侯宅,奉帝王家。時新獻入,一世榮華。(唐代王敷《茶酒論》)
(26)坐時七寶隨身,不曾一日憂煎,只是長時快樂。(《敦煌變文集新書·佛說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講經文》)
(27)韓夫人喜不自勝,將一天愁悶已冰消瓦解了。(元代《話本選集·勘皮靴單證二郎神》)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一時期,“一量VP”用例逐漸增多,在唐詩、宋詞、元曲中頻繁出現,形式更加豐富。同時,不只是量詞“介”能構成“一量VP”,“場、成、分、尺、寸、項、次、種”等量詞也可以構成“一量VP”,而且“VP”既可以是形容詞,也可以是動詞。例如:
(28)皇帝既遭親顧問,一場惆悵口難開。(《敦煌變文集·歡喜國王緣》)
(29)春心莫共花爭發(fā),一寸相思一寸灰。(唐代李商隱《無題·颯颯東風細雨來》)
(30)一場寂寥,無眠向曉,空有半窗殘月。(宋代柳永《小鎮(zhèn)西·意中有個人》)
(31)一分秋、一分憔悴。紫簫吟斷,素箋恨切,夜寒鴻起。(宋代張輯《疏簾淡月·寓桂枝香秋思》)
(32)這情味,望一成消減,新來還惡。(宋代劉一止《喜遷鶯·曉行》)
(33)若理會得一分,便有一分受用。(南宋黎靖德《朱子語類》卷九)
(34)若要合下便做一次排遣,無此理,亦不濟得事。(南宋黎靖德《朱子語類》卷十八)
(35)有一尺誠,便有一尺物;有一寸誠,便有一寸物。(南宋黎靖德《朱子語類》卷六十四)
(36)或欲作一項輸納,吏又以違限拒之。(南宋黎靖德《朱子語類》卷一百一十一)
(37)近來一種議論,只是跳躑。(南宋黎靖德《朱子語類》卷一百二十四)
(38)當下韓氏好一場惶恐,卻也了卻想思債,得遂平生之愿。(元代《話本選集·勘皮靴單證二郎神》)
(四)明清民國時期的“一量VP”
在這一時期,仍然繼承了由時間量詞構成的“一量之VP”和“一量VP”。例如:
(39)一載相思,喜僥幸粘皮貼肉。(明代馮夢龍《醒世恒言》第三卷)
(40)一世之短,百世之長。于茲廟貌,晾仰綱常。(明代謝詔《東漢秘史》第五十一回)
(41)今天下一歲之供,不給一歲之用,加以水旱頻仍,物力殫屈。(清代張廷玉《明史·張漢卿傳》)
(42)李大人不必爭辯,但愿省垣安穩(wěn),那才一天之喜,倘若被我料中,浙省人民便無噍類矣。(民國徐哲身《大清三杰》第五十三回)
這一時期,由量詞“介”構成的“一量VP”用例增多,尤其在小說和筆記中頻繁出現。例如:
(43)臣一介凡庸,遭逢圣明在上,追惟郊禮之議。(明代王世貞《皇明異典述》)
(44)臣以一介庸愚,謬蒙陛下知遇殊恩。(清代李春芳《海公大紅袍傳》第二十二回)
(45)但我一介孤寒,未能早日讓您知情。(民國曹繡君《古今情?!肪砣?/p>
在這一時期,能夠構成“一量VP”的量詞也逐漸增多,如:“寸”“場”“頓”“臉”“絲”“種” “片”等。例如:
(46)倘言過其實,不空費主公一片真誠,竟為愚夫所弄。(明代許仲琳《封神演義》第二十四回)
(47)這個風不為小可,主今夜三更時分,賊兵來劫水寨,有好一場驚慌哩?。鞔_懋登《三寶太監(jiān)西洋記》第六十六回)
(48)貴人一分焦躁變做十分焦躁。(明代馮夢龍《喻世明言》第十五卷)
(49)總一種凄涼,十分憔悴,尚有燕臺佳句。(明代柳如是《金明池·詠寒柳》)
(50)一頓撫恤,把個小獻寶轉怒為喜,拿著銀子去了。(明代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三十九回)
(51)當下滿堂嬉笑,一片寒暄。(清代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二十二回)
(52)把他說個心肯意肯,不叫這樁事有一絲牽強。(清代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二十三回)
(53)江標受了這一臉惶恐,心中十分慪氣。(清代坑余生《續(xù)濟公傳》第一百四十七回)
(54)與其說了出來,受你一場奚落,還不如不說為是。(清代無垢道人《八仙得道》第八十七回)
(55)安得海當了面并不諫阻,總密密的奏知太后,使他受一頓教訓。(民國陸士諤《清朝秘史》第八十五回)
(56)好似是自己的舊物,心上不由地起了一種感動。(民國許嘯天《明代宮闈史》第一百一十九回)
與此同時,還出現了表示距離、長度的“一量VP”和“一量之VP”。例如:
(57)當頭也有一個大鬼,也有一丈之長,也有頭上雙角,只是頭面上白凈凈的,不像頭里的黃。(明代羅懋登《三寶太監(jiān)西洋記》第九十回)
(58)才行一里遠,背后三路兵殺來,正在奔走之間,前面喊聲大振,一彪軍攔住。(明代甄偉《西漢演義》第六十一回)
(59)出了城門,望那江邊,尚有一里之遠,回看城門,已經數里之遙,從樹林中跑出七八個人來。(明代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九十六回)
(60)此去麥城,止一舍之遠,有大將斗巢引兵守把。(清代蔡元放《東周列國志》第七十六回)
(61)于奢從下面颼的一聲,打上來一丈長的一個暗器,就聽當啷一聲,把小泉右腿打折,哎喲一聲,栽下房來。(清代佚名《續(xù)小五義》第一百回)
二、“一量動”的演變過程
如前所述,在先秦時期,存在著由時間量詞“日” “世”“朝”“夕”參與構成的“一量之VP”,如:“一世之傷”“一日之憂”等。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出現了由時間量詞“世”參與構成的“一量VP”,如:“一世顛倒”。由時間量詞“世”構成的“一量VP(VP為動詞)”可以變?yōu)椤癡P(VP為動詞)一量”,如:“一世顛倒”可以替換為“顛倒一世”。由此我們認為,由時間量詞參與構成的“一量VP”是“一天奔波”這類“一量動(量詞為時量詞)”格式的來源。到唐宋元時期,形容詞也能夠進入這類“一量VP”,如:“一天愁悶”“一日憂煎”。
值得注意的是,唐宋元及其之后,“一量動”格式開始頻繁使用,而且不僅僅限于時量詞,量詞“里、丈、場、寸、項、次”等都可以進入“一量動”這一格式。有些“一量動”仍然可以變?yōu)椤皠右涣俊保纾骸耙焕镄小笨梢宰儞Q為“行一里”,“一場奚落”可以變換成“奚落一場”;也有一些不能再變換為“動一量”,如:“一寸相思”不能變?yōu)椤跋嗨家淮纭?,“一種感動”不能變成“感動一種”。至于在什么情況下,“一量動”格式可以變換成“動一量”,在什么情況下不能變換,還值得我們進行更深入地探討。
三、“一量形”的演變過程
前文曾經提及,在先秦時期,已有由時間量詞參與構成的“一量之VP”和“一量VP”,同時還出現了表示估量的“一名之VP”。我們發(fā)現,“一名之VP”中的“VP”只能是形容詞,不能為動詞,如:“一拳石之多”“一勺之多”,只是這類格式的用例并不多見。不過,先秦時期確實存在著“數量+之+形”,有的表示確量,也有的表示估量,其估量義,常體現為“千+量+之+形”[10]。例如:
(62)須臾劉三寸之木,而任五十石之重。(《墨子·魯問》)
(63)探淵者知千仞之深,縣繩之數也。(《商君書·禁使》)
(64)烏獲舉千鈞之重,而不能以多力易人。(《商君書·錯法》)
(65)夫千里之遠,不足以舉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極其深。(《莊子·秋水》)
兩漢魏晉時期,出現了表示數量的“一量之形”,不過,尚未出現“一量形”格式。直到唐宋元時期,表示數量的“數量+形”結構方才出現。例如:
(66)枝上三分落,園中二寸深。(唐代白居易《惜落花》)
(67)臘雪一尺厚,云凍寒頑癡。(唐代杜牧《雪中書懷》)
楊永龍認為,“數量+形”的出現,可能是由“形+數量”移位的結果,也可能是由“數量+之+形”縮略而來的結果[2]。
我們發(fā)現,表示數量的“一量VP”和“一量之VP”同時并存,而且還存在著“數量+形”和“數量+之+形”。那么,“一量VP”是由“一量之VP”演變而來的嗎?我們認為,“一量VP”并不是由“一量之VP”演變而來,一個顯著的事實就是,“一量之VP”和“一量VP”常常同時并存或交替出現,比如例(58)中的“一里遠”與例(59)中的“一里之遠”。沈家煊認為,“之字結構”基本上只能是指稱語,起著提高指別度和強調的作用。因此,當說話人覺得“一量VP”所指稱的事件可及度低時,就會加上“之”來表示強調,提高它的指別度,故“一量之VP”與“一量VP”經常交替出現[11]。
此外,還需指出的是,在兩漢魏晉南北朝時期,出現了由量詞“介”構成的“一量形”結構,不過,這一結構并不表示數量,而是具有一定的修辭色彩,如:“一介寂寥”。在此之后的唐宋元時期,“一介形”這一格式則很少出現;直到明清時期,“一介形”的用例才逐漸增多,如:“一介凡庸”“一介孤寒”。雖然由量詞“介”構成的“一量形”在唐宋元時期用例很少,但是由其他量詞構成的“一量形”結構在詩、詞、曲中大量出現。
從上文分析可以看出,在具有修辭色彩的“一量形”結構中,數詞必須是“一”,而且不表示數量。值得關注的是,這一現象在詩、詞、曲等文學創(chuàng)作中頻繁出現。那么,為什么“一量形”在具有修辭色彩之后,就不再表示數量呢?我們推測,這可能是由于文學家們追求詩詞形象性和創(chuàng)造性所導致的結果,以表示數量的“一量形”(或者是“數量+名”“數量+形”)格式為基礎,逐漸演變?yōu)閹в行揶o色彩的“一量形”。正如劉大為所說的:“一方面語言不可能為修辭動因的實現準備單獨的結構形式,一方面人們也更習慣于以已有的認知圖式、交互模式為基礎去接受新的認知經驗及交互方式,所以修辭動因是在已有構式上得以實現的?!盵12]
通過上文對“一量VP”格式的歷時考察,可以發(fā)現,先秦時期存在著由時間量詞“日”“世”“朝”“夕”參與構成的“一量之VP”。兩漢魏晉南北朝時期出現了由時間量詞“世”等參與構成的“一量VP(VP為動詞)”,它可以替換為“VP(VP為動詞)一量”。由此我們認為,由時間量詞構成的“一量VP”是 “一量動(量詞為時量詞)”格式的來源。一開始只有時間量詞出現在“一量動”格式中,到唐宋元時期,其他量詞也可以進入這一格式。隨著越來越多量詞的進入,“一量動”逐漸成為現代漢語中所普遍使用的格式?!耙涣啃巍边@一結構則是沿著兩個方向發(fā)展,一個是表示數量的“一量形”和“一量之形”,另一個是具有修辭色彩的“一量形”。其中,表示數量的“一量形”和“一量之形”可以交替出現,而且數詞不一定必須為“一”,這類結構準確來說應該是“數量+之+形”和“數量+形”;而帶有修辭色彩的“一量形”,數詞必須是“一”,而且不表示數量。
參考文獻:
[1]邢福義.談“數量結構+形容詞”[J].中國語文,1965,(1).
[2]楊永龍.從“形+數量”到“數量+形”——漢語空間量構式的歷時變化[J].中國語文,2011,(6).
[3]陳強.數量動核結構語義特征研究[J].內江師范學院學報,2017,(9).
[4]溫鎖林.“一VP”的演化及“一量VP”的由來[J].漢語史研究集刊(第十一輯),2008.
[5]吳春相.現代漢語“數+量+形”結構的機制和動因——從語法構式到修辭構式[J].當代修辭學,2015,(1).
[6]閆亞平.“一+量+形”的構式化及其修辭動因[J].當代修辭學,2015,(2).
[7]王力.漢語語法史[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9.
[8]李佐豐.先秦漢語實詞[M].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3.
[9]胡世文,徐朝紅.“一介之使”再辨——兼談量詞“介”的發(fā)展[J].云夢學刊,2007,(2).
[10]羅思明,查如榮,郭泉江.“數+量/名+之+形”表量構式的歷時與類型學考察[J].外語與外語教學,2018,(1).
[11]沈家煊,完權.也談“之字結構”和“之”字的功能[J].語言研究,2009,(2).
[12]劉大為.從語法構式到修辭構式(上)[J].當代修辭學,2010,(3).
[13]劉世儒.魏晉南北朝量詞研究[M].北京:中華書局, 19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