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萎縮側索硬化癥(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是一種罕見的神經系統(tǒng)變性疾病,同時累及上下運動神經運動元,但感覺神經未受侵犯,其病因不明,目前無有效療法,主要以控制癥狀和改善病人生活質量為主,早診療是防治的關鍵[1-4]。中醫(yī)學認為,ALS屬于“痿證”范疇,病位雖在肌肉筋脈,但關乎五臟,《內經》中臟腑分證,言五臟氣熱致病各體現(xiàn)其所合,而有筋、脈、肉、皮、骨之痿。諸多醫(yī)家多以“治痿獨取陽明”和“瀉南補北”兩大治則,從補虛兼顧祛邪切入[5]。結合眾多臨床與實驗研究,從脾切入治療證實對延緩ALS疾病的進展有一定的效益。本研究分析中醫(yī)基礎理論從脾論治肌萎縮側索硬化癥的必要性與可行性。
ALS歸為“痿證”范疇,系外感或內傷,使精血受損,肌肉筋脈失養(yǎng)以致肢體弛緩、軟弱無力,甚至日久不用,引起肌肉萎縮或癱瘓的一種病癥。《內經》在病因病機方面,著重“肺熱葉焦”,筋脈失潤;“濕熱不攘”,筋脈弛緩。除五臟氣熱外,病因方面亦需要充分重視情志、社會因素的作用。根據五臟與五體的關系,提出了“痿蹙”“脈痿”“筋痿”“肉痿”“骨痿”的分類方法?!兜は畏ㄐ囊ゐ簟凡坏F撌鲳舨。抑赋霾∫颉坝袩?、濕痰、血虛、氣虛”,明確提出痿證“不可作風治”,從而與張子和一起糾正了“風痿混同”之弊?!毒霸廊珪ゐ糇C》強調“非盡為火證……而敗傷元氣者亦有之”,并強調精血虧虛致痿:“元氣敗傷,則精虛不能灌溉,血虛不能營養(yǎng)者亦不少。”《臨證指南醫(yī)案·痿》指出本病為“肝腎肺胃四經之病”。
李濟仁認為痿證內因情志、勞倦所致,其病機為肺熱葉焦,五臟氣熱,精血虛弱,營衛(wèi)失度,五體失養(yǎng)而發(fā)為肝、腎、肺、胃四經之??;外因濕熱、濕痰、瘀血、風濕、燥熱而致[6]??梢姡糁饕蓛纫蛩?,但也常見于外因邪實所致。馬云枝認為ALS屬本虛標實之病,以脾腎虧虛、漸及五臟為本,風、火、痰、瘀等邪氣為標[7]。鄧鐵濤根據漸進性手足痿弱無力為首發(fā)癥狀,結合脾主四肢、在體合肉及先天稟賦不足等中醫(yī)理論,認為ALS的基本病因病機是以脾腎虧虛為本,貫穿病程始終,虛風內動、痰瘀阻絡為標,是病變不同階段所派生的標象[8]。鄭紹周認為ALS病因以脾腎虛弱,外邪致病為主,基本病機為脾腎虛弱,濕熱痰瘀為致病因素,毒邪致病為直接原因[9]。裘昌林[10]認為該病以虛證為主,主要病理基礎為脾氣虧虛、脾腎兩虛、肝腎陰虛及腎元虧虛,風、痰、瘀等邪氣均由脾腎虧虛演變而來,形成虛中夾實之證。杜寶新認為肌肉萎縮無力是ALS發(fā)病的起點,也貫穿病程始終,而呼吸衰竭則是病程的終點,國內首提本病病機以脾肺兩虛為主者居多,并創(chuàng)立“健脾益肺方”[11]。何小剛[12]認為病因多倡肺熱津傷、因虛致熱等,但切不可拘泥于“痿證無寒”,陽虛痿證皆有陽微陰乘之患和灶冷火衰之苦。潘衛(wèi)東[13]分析ALS與帕金森(PD)、阿爾茨海默病(AD)等神經變性疾病大多屬于提前衰老性疾病,亦認為脾腎陽虛是其發(fā)病和導致疾病進展的主要原因。
痿病的病因有外感、內傷。病位雖在肌肉筋脈,但關乎五臟,尤以肝、腎、肺、脾最為密切。其病機則為熱傷肺津,津液不布;濕熱浸淫經絡,氣血不運;脾胃受損,氣血精微生化不足;肝腎虧損,髓枯筋痿。這些病機??苫ハ鄠髯?,但切不拘泥于“痿證無寒”。
2.1 從脾論治ALS的相關理論 中醫(yī)診療在于辨證,必須分清標本。結合中醫(yī)經典及諸多醫(yī)家對痿病的病因病機分析和論述,無論從何臟腑辨證,亦有醫(yī)家從絡脈、督脈,抑或奇經辨證,該病皆離不開“虛”,更與后天之本“脾”息息相關。脾主運化,在體合肉,主四肢,而ALS是慢性進展疾病,病程長,其貫穿始終。若脾臟運化失司,氣血不生,五臟皆虧,肌肉筋脈骨節(jié)失養(yǎng),必然導致ALS發(fā)生或加重。故脾臟的生理功能與ALS密切相關。
2.1.1 脾主運化,與胃相表里 正如《素問·舉痛論》提到 “百病生于氣”,認為人體的很多疾病由于氣機不暢而產生,人體的氣是不停運動的,是轉的,所以有升降出入,正如《素問·六微旨大論》指出“升降出入,無器不有”,解釋生命的狀態(tài),在這個狀態(tài)當中,脾位于中焦,有升降的作用。生命過程的維持與其所需精氣血津液等營養(yǎng)物質的產生均有賴于脾氣運化,故稱之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端貑枴び駲C真藏論》所謂“脾為孤臟,中央土以灌溉四傍”,《素問·厥論》所謂“脾主為胃行其津液者也”,即五味入口,藏于胃,脾為之行其精氣,上輸心肺,化生氣血,布散四周,臟腑經絡、四肢百骸及皮毛筋肉等組織,使其得到充分的營養(yǎng)并發(fā)揮作用,否則出現(xiàn)氣血不足,或者水濕痰飲等病理產物?!督饏T要略·臟腑經絡先后病脈證》曰“四季脾旺不受邪”,相反,《脾胃論·脾胃盛衰論》說“百病皆有脾胃衰而生也”。脾胃二氣合稱“中氣”,若中氣下陷,脾氣不升無以運化和樞轉,四臟不得養(yǎng),內生濕并為濕所困,脈絡瘀阻,逐漸出現(xiàn)肢體困重,痿軟無力。
2.1.2 脾在體合肉,主四肢 《素問· 五藏生成》曰“脾之合肉也”,《素問·平人氣象論》所謂“臟真濡于脾, 脾藏肌肉之氣”,即是指全身肌肉用以脾胃運化水谷精微濡養(yǎng),才得以發(fā)揮機能。《素問·太陰陽明論》云:四肢皆稟氣于胃而不得至經,必因于脾乃得稟也。今脾病不能為胃行津液, 四肢不得稟水谷氣。日以衰,脈道不利,筋脈肌肉皆無氣以生,故不用焉?!端貑枴ゐ粽摗吩唬?“脾氣熱,則胃干而渴,肌肉不仁,發(fā)為肉痿”。從經絡的角度而言,亦云“陽明者,五臟六腑之海,主潤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也。沖脈者, 經脈之海也, 主滲灌谿谷, 與陽明合于宗筋,陰陽揔宗筋之會,會于氣街, 而陽明為之長,皆屬于帶脈, 而絡于督脈。故陽明虛則宗筋縱,帶脈不引,故足痿不用也。”諸經脈受陽明濡養(yǎng),陽明起主導作用,否則上無以供心肺至皮毛,下不能充肝腎,使筋膜、骨骼軟弱。張介賓如是說“蓋痿者,當取陽明,又必察其所受病之經而兼治之也”。這是對“治痿獨取陽明”總則的擴展延伸,正所謂“調其虛實,和其逆順”。
2.1.3 脾在竅為口,在液為涎,在志為思 脾經連舌本,散舌下,食欲、口味反應脾氣運化機能,故稱口為脾之竅?!鹅`樞·脈度》說“脾氣通于口,脾氣和則口能知五味”。ALS病人的吞咽障礙常是進行性的, 且癥狀多樣化[14]。涎保護、潤澤口腔之用,為脾氣布散脾精上溢于口而化生,故有“涎出于脾而溢于胃”之說。ALS病人中晚期常伴隨涎癥,責之于脾失健運,上泛而難收,盈溢口外為流涎[15]。《素問·至真要大論》“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屬于寒”。《醫(yī)林類證集要·痿門》提到“四肢不舉”“舌本強”“足痿不收”“痰涎有聲”等,與ALS癥狀極為類似。思出于心,而脾應之,由脾氣、脾精化生,否則影響身體正常機能,脾氣不能升清,胃不能降濁,導致氣滯或氣結。ALS臨床治療的一個重要內容是整體治療ALS的同時,需要注重緩解病人的焦慮癥狀,以可改善生活質量[16-17]。陳無擇云:人身以皮毛、血脈、筋脈、肌肉、骨髓以成其形,內有五臟以主之。若外隨情妄用喜怒勞佚,以致五內精血耗散,使血脈、筋骨,肌肉痿弱,無力以運動,故致痿。痿則內臟不足所致,但不為任用,更無痛楚,此血氣之虛。
2.2 從脾論治ALS相關臨床研究進展 ALS的病程不斷進展直至死亡, 初始發(fā)病時較隱匿, 隨著時間推移逐漸加重, 肌力明顯下降而出現(xiàn)嚴重的運動障礙[18]。在中醫(yī)辨證論治的基礎上,辨病與辨證相結合的中西醫(yī)結合療法是值得重視的一種治療選擇[19]。ALS治療時必須靈活地辨證論治,在痿證的不同階段,病因病機不同,治療原則亦有異[20]。鄭紹周將ALS病程分早中晚三期而分期論治,但各期大量使用健脾益氣藥材,加上補腎,配合活血化瘀、清熱利濕諸藥,并隨證辨證治療,亦囑病人調飲食、暢情志療法[9]。潘衛(wèi)東等[21]臨床研究從健脾益氣法切入,達到保護運動神經元的作用,改善ALS病人的運動癥狀,并減少流涎與夜尿。另外,陽明經穴針刺有益于延緩ALS病人病程進展,使病人的生活質量、運動功能基本維持在一個穩(wěn)定水平,治療ALS療效顯著[22]。 “治痿獨取陽明”,應以補益后天為原則,實際臨床中在顧護陽明基礎上還應配合他臟,比如治肺、治腎等[23]。由此可見,脾臟功能失調在ALS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中是不容忽視的環(huán)節(jié),中醫(yī)學術思想和觀念“不治已病治未病”和“既病防變”,即防患于未然,延緩疾病進展。而脾的生理功能影響著臟腑氣血的運行,宗筋骨節(jié)的濡養(yǎng),因此值得深入探討從脾論治ALS。
脾主運化,與胃相表里,脾在體合肉,主四肢,脾在竅為口,在液為涎,在志為思,脾的生理功能與臟腑經絡、四肢百骸及皮毛筋肉等組織密切相關,互為影響與作用。ALS早期,脾氣虧虛,氣血生化不足,出現(xiàn)肌肉萎縮癥狀,為本虛標實之證;中期本虛漸進致實,痰濕、瘀血等互結,宗筋骨節(jié)失養(yǎng),病勢纏綿;晚期臟腑之氣極度虧虛,陰陽俱虛,毒邪阻滯,此期出現(xiàn)呼吸衰竭、情感障礙、流涎和夜尿頻數等癥狀。由此可見,脾的生理功能貫穿ALS疾病發(fā)生發(fā)展的各期,從脾論治ALS體現(xiàn)了“不治已病治未病”和“既病防變”的中醫(yī)學術思想,從脾論治ALS是切實可行的,且需要靈活辨證論治。今后需要進一步研究其減少ALS的發(fā)生,延緩ALS進展的分子機制,以及保護運動神經元的可能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