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曉敏,王曉華,何家歡,郭守玉,韓留福*
(1 河北師范大學 生命科學學院,石家莊050024;2 河北工程大學 醫(yī)學院,河北邯鄲056002;3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真菌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北京100101)
地卷屬(Peltigera)是地衣型真菌中最早描述的屬之一[1],但與其他大型葉狀地衣相比,其物種多樣性尚需要進一步研究。地卷屬為土生和伴苔蘚生的葉狀地衣,它們普遍存在于潮濕生境中[2-4]。該屬識別特征是下表面無皮層,常生有絨毛,脈紋明顯或不明顯,淡白至棕黑色,其上生有假根[4-6]。
經(jīng)典的地卷屬分類學主要依據(jù)地衣體形態(tài)特征進行物種劃分,偶爾也根據(jù)地衣次生代謝物質(zhì)進行分類[7]。地卷屬是最早利用分子系統(tǒng)學進行評估和界定種間分類界限的地衣類群之一[8]。nrDNA的ITS序列和LSU序列已經(jīng)廣泛應用于地卷屬的分子系統(tǒng)發(fā)育分析中[9]。Miadlikowska和Lutzoni結(jié)合地卷屬地衣形態(tài)學、化學特征和LSU nrDNA序列分子系統(tǒng)學分析,對該屬進行了亞屬劃分[7]。O’Brien等基于3個基因位點(nrDNA的ITS,β-微管蛋白和RPB1)的序列數(shù)據(jù),對地卷屬進行生殖隔離的系統(tǒng)學研究表明:該屬地衣種類在北美西部的分布比原先認為的更加多樣化,呈現(xiàn)的形態(tài)多樣性為可能存在多個未被描述的物種而不是雜交或種內(nèi)變異[6]。
最近,相關研究報道了產(chǎn)自東半球(巴布亞新幾內(nèi)亞和中國)的8個新種[2-3,9]。目前,全世界報道地卷屬地衣約90種,主要分布于北半球[3];亞洲報道了約40種地卷屬地衣[2-3,10-11],中國報道了30種[2-3,11-14]。在研究地卷屬地衣過程中,根據(jù)形態(tài)特征和分子系統(tǒng)學分析確定1中國新記錄種:西方地卷[Peltigeraoccidentalis(?.E. Dahl) Kristinsson]。此前報道該種僅產(chǎn)于歐洲和北美[15-17],本文為亞洲首次報道。
本研究所用標本采自中國黑龍江,現(xiàn)存于中國科學學院微生物所地衣標本室(HMAS-L)。
解剖鏡(Motic SMZ-140)進行形態(tài)學觀察;對子囊盤進行徒手切片,制作臨時水裝片,Leica DM500生物顯微鏡觀察。利用薄層色譜法(TLC),使用溶劑系統(tǒng)C對地衣標本進行次生代謝產(chǎn)物分析[18]。
DNA提取:選取地衣體裂片,使用CTAB植物基因組DNA快速提取試劑盒(DN-14,北京艾德萊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進行DNA提取和純化。
ITS-DNA的擴增體系為:參考Han等方法[3]擴增ITS1、2和5.8S nrDNA,PCR引物為ITS1F[19]和ITS4[20]。
PCR反應用50 μL體系:MIX 25 μL(含dNDP,Buffer,Taq酶),模版DNA 2 μL,引物ITS1F 1 μL,ITS4 1 μL,ddH2O 21 μL。
PCR反應程序:95 ℃預變性5 min,然后進入連續(xù)35個循環(huán),94 ℃變性40 s;54 ℃退火40 s,72 ℃延伸40 s,循環(huán)結(jié)束后72 ℃延伸10 min。
PCR產(chǎn)物送至金唯智公司進行測序。
用Mega 6軟件對所測得的ITS序列和從GenBank中通過Blast檢索獲得的參考序列進行比對;并構建系統(tǒng)發(fā)育樹,系統(tǒng)樹的每個分支的統(tǒng)計學顯著性分析以Bootstrap方法進行檢驗,重復次數(shù)為1 000次[21]。
研究標本ITS序列與已經(jīng)提交的地卷序列比對結(jié)果一致性均為99%,系統(tǒng)發(fā)育樹(圖1)顯示:該研究標本ITS序列與GenBank中Peltigeraoccidentalis的ITS序列聚為一支,Bootstrap值為100%;并以75%的Bootstrap值與P.scabrosella形成姐妹群。
地衣葉狀體中型,直徑達10 cm左右,周緣裂片寬1~2 cm,邊緣上翹或上卷。上表面灰色至灰褐色,常具褐色色彩,平滑,中部稍有光澤,無絨毛、粉霜、裂芽和小裂片。下表面邊緣淡白色至淡褐色,中心區(qū)域為深褐色至黑褐色;脈紋扁平、清晰、網(wǎng)狀;假根褐色至黑褐色,單一或束狀。
光合共生物:藍細菌。
子囊盤:子囊盤圓形,直徑約2 mm,生于短裂片頂端;平臥型或直立型,有時兩側(cè)邊緣下卷呈馬鞍狀;盤面褐色。子囊8孢,孢子透明,50.0~73.0×2.5~5.0 μm。
化學:Tenuiorin, thiophanic acid,以及1未知萜類(TLC)。
分布:俄羅斯[15],美國[15],加拿大和挪威[15],冰島和格陵蘭[16],北歐的拉普蘭德[17],中國(黑龍江省)。
研究標本:黑龍江省呼中自然保護區(qū),海拔745 m,2015.8.17,郭守玉2015081709(HMAS-L)。
討論:西方地卷與小瘤地卷(PeltigerascabrosaTh. Fr.)在形態(tài)上最為相似,其區(qū)別在于后者上表面粗糙,具明顯小疣狀突起;下表面假根束狀至多分枝,中部多少交織成墊狀;子囊盤直立型,馬鞍狀。該種也與多指地卷[P.ploydactylon(Neck.) Hoffm.]容易混淆,其區(qū)別是后者上表面明顯具有光澤,邊緣或裂縫處常具有大量小裂片;下表面假根束狀;子囊盤馬鞍形翹起。該種與犬地卷[P.canina(L.) Willd.]也較為相似,區(qū)別是后者裂片頂端下卷;上表面絨毛明顯;下表面脈紋狹細而隆起,假根上常生有絨毛。上述3個相近種在中國均有報道[14]。該種與P.scabrosellaHolt.-Hartw. 也很容易混淆,區(qū)別是后著上表面粗糙;下表面假根白色至淡褐色,脈紋不清晰,二者容易區(qū)別。P.scabrosella分布于挪威、芬蘭、丹麥的格陵蘭島等地區(qū)[22];目前在中國尚未見報道。為便于識別西方地卷,本文提供西方地卷與中國產(chǎn)3個形態(tài)相似種的檢索表。
分支上標注的數(shù)字為自展支持值圖1 西方地卷及來自GenBank的相似物種的ITS序列用鄰接法構建的系統(tǒng)發(fā)育樹The bootstrap values (1 000 replicates) are shown above the branchesFig.1 NJ phylogenetic tree of ITS sequences among Peltigera occidentalis and the similar species retrieved from GenBank
A. 地衣體和子囊盤;B. 地衣體下表面示脈紋和假根圖2 西方地卷A. Thallus and apothecia;B. The lower surface showing veins and rhizines Fig.2 Peltigera occidentalis
1. 地衣體上表面粗糙, 具明顯小疣狀突起;下表面假根中部多少交織成墊狀
小瘤地卷P.scabrosa
1. 地衣體上表面光滑, 無疣狀突起
2
2. 上表面明顯無絨毛,具有光澤, 邊緣或裂縫處常有小裂片;下表面假根束狀
多指地卷P.ploydactylon
2. 上表面明顯具有絨毛,通常無光澤,邊緣或裂縫處無小裂片
3
3. 下表面中心區(qū)域淡白色或淡褐色;脈紋狹細而隆起;假根淡色,其上常生有絨毛
犬地卷P.canina
3. 下表面中心區(qū)域為深褐色至黑褐色;脈紋扁平;假根褐色至黑褐色,其上無絨毛
西方地卷P.occidental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