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里夏提?木汗
摘要:薩克族是一個酷愛音樂的民族,千百年來,因為主要聚居在我國的新疆北邊,阿勒泰塔城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和甘肅阿克賽縣等地,并且長期過著過著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所以哈薩克族民歌有著很強的牧歌特點。也正是如此所以在哈薩克族當?shù)匦纬闪顺缓肋~,熱情奔放的民歌風格。
關鍵詞:內涵教育;情感演繹;語言學習
引言
對于哈薩克族學習者而言要學習多種唱法,利用好音樂課堂的時間完成教學指導是一項有效率性的學習模式,與此同時,國語教學也要同步進行,這樣一來,不僅可以充分發(fā)揮哈薩克族民歌的語言魅力,也可以在課堂上為學習者提供一個參與式的漢語交流環(huán)境,使其體驗漢語歌曲所具備的特點,從而進行多樣化的音樂教學。為了提升哈薩克族學習者對幾種唱法的演唱水平,筆者將在語言學習、發(fā)聲訓練、情感演繹這三個方面詳細的展開論述,為這種多樣化音樂教學做相關性研究。
一、多樣化唱法教學的注意事項
(一)國語教學
雖然哈薩克族自己的歌曲很有特點,但是在多種唱法的教學訓練中,漢族歌曲在音樂學習中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為了更好的發(fā)展哈薩克族學習者對漢族歌曲的演繹,需要對其進行漢語教學,增進他們對漢民族文化的認知,以此強化他們對漢族優(yōu)秀傳統(tǒng)的認同,踐行民族團結、共同發(fā)展的美好愿望。
(二)發(fā)聲技巧訓練
聲樂演唱對學習者的要求極高,既需要學習者具備優(yōu)美的聲音,又要求他們在演唱過程中能夠清晰的吐露字詞,這對哈薩克族學習者要進行幾種唱法的學習來說,熟練的掌握發(fā)音技巧是保證演唱完美進行的首要條件。但是為了準確的表達作品的內容,在技巧教學中還是要按照循序漸進原則,針對不同水平的學生靈活教學,實現(xiàn)由簡到繁的的教學過程。
(三)內涵分析
聲音作品的呈現(xiàn)需要演唱者對歌曲內容做情感共鳴表達,因此對聲樂作品進行內涵理解對于演唱者來說也是必要的教學過程。這就需要演唱者不僅具有較高的演唱技巧,還能真切體會樂曲的情感內涵,并能在深刻把握樂曲情感基調的同時領悟音樂的情感變化和邏輯色彩的變化,把聲和情完全的融合在一起。對聲樂作品理解越深,在歌唱時就越容易把握歌曲的演唱技巧,越能在演唱的時候用自己的真情實感來打動人心。
二、對哈薩克族學習者做漢語演唱教學
民族聲樂的作品在現(xiàn)今這個多元文化融合的大環(huán)境下,在發(fā)展上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在這個基礎上哈薩克族學習者對漢語歌曲的學習相比以往也豐富了許多。聲樂教學是一門繁雜的科學,聲樂教學的對象也各不相同。根據因材施教、循序漸進的原則,對哈薩克族學習者進行不同唱法的教學嘗試。
例如:為了讓哈薩克族學習者對漢語歌曲有充分的了解,在音樂課堂中可以專門對一首漢語歌曲進行不同版本的翻唱,如流行或搖滾唱法等類型,在這個過程中為了照顧到各個水平的同學可以對翻唱類型做不定式要求。對于偏向流行唱法表達的哈薩克族學習者來說利用流行唱法完成漢語演唱就是課堂學習的目標,而對于那些善于利用搖滾唱法的學習者來說對漢語歌曲進行搖滾形式的翻唱是最理想的學習方式。因為流行唱法與搖滾唱法在字詞音調、表達形式上都存在較大的差異,所以需要這類學習者深入的了解漢語歌曲各類唱法的表達方式,然后逐詞逐句的進行唱法的改編,最后在整首歌曲思想主旨不變的前提下做翻唱演繹。
三、以聲樂技巧訓練為基礎的唱法教學
在語言發(fā)音準確性的教學訓練中,一方面要加強學習者的發(fā)音準確性,另一方面要鍛煉其演出技巧。只有在字音表達準確的基礎上進行換氣、銜接、升降調的進一步學習才是有意義的教學。
例如:在為哈薩克族學習者做漢語的吐字歸音的唱法教學時,正式訓練之前老師先讓學生做臉部肌肉放松的動作,尤其是對嘴部肌肉做充分的運動放松。正式開始發(fā)音學習的時候老師針對每一位同學的發(fā)音做指導和調整,重點對發(fā)音的嘴型做標準示范,并鼓勵學生面對面做發(fā)音訓練,這樣可以讓學生們在直觀的觀察中做問題糾正。聲樂發(fā)音講求的是氣息平穩(wěn),因此在對學習者進行多種唱法的聲樂技巧訓練的時候必須要鍛煉他們控制呼吸,只有把氣息力量提上去才能保證在進行不同音域范圍演唱的時候表現(xiàn)的靈活自如,為學習者開辟跨音域唱法提供扎實基礎。還有一點很關鍵,那就是教學中老師要注意讓學生們在完成發(fā)音的專項訓練后才可以進入到音調轉換的學習,這樣可以讓學生對接下來的學習有一定程度的前饋反映控制。音調轉換教學時候老師在前一個發(fā)音環(huán)節(jié)的基礎上讓學生做音調的升降練習,并要求學生在升降調尾部的發(fā)音上做弱化處理,這樣可以有效的鍛煉學生在演唱過程中做好歌詞銜接。
四、以情感演繹為核心的風格唱法教學
正所謂理解聲樂作品的內涵才能表達好作品的思想感情,在多種唱法的教學中,有一點對于學習者而言很重要,那就是“演唱風格”對于演唱者來說,一旦演唱者形成了自己的演唱模式,從本質上對歌曲的演繹這就是有別于其他人的,這也就是所謂的演唱風格。因為有個性才能引人注目,但是要讓學習者對自己的演唱風格有理性的判斷還是需要對歌曲做內涵分析。
例如:在進行哈薩克族民歌《瑪依拉》教學的時候,老師首先需要對該歌曲中的主人公形象為學生做角色分析,老師通過歌詞和整體和歡快的旋律能夠得出“瑪依拉”這個少女擁有活潑、天真、樂觀的性格。然后基于對歌曲中的人物形象分析,讓學生根據歌詞內容以自己的理解來思考演唱技法,依據歌曲中人物思想感情的變化起伏來準確的定位單句或段落的演唱情感。教學的最后是實操練習,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演繹歌曲。但是需要注意這里的演唱并不是讓學生完整的唱出歌曲,而是指定片段讓學生分別作唱,老師和其他學生在旁觀察。演唱結束后,老師再根據演唱者在演唱過程中使用一些演唱技巧和規(guī)律提出指導意見,以此促使學習者能夠更好的詮釋歌曲內涵。
總結:綜上所述,多種唱法教學的研究不僅對學習者有益,而且預示著聲樂藝術作品將會迎來更多的創(chuàng)新可能。民族聲樂唱法融合作為一項特別的藝術表現(xiàn)形式,具有音樂科學性和民族創(chuàng)新性,從某種程上來說是多樣化教學的結果。在對哈薩克族學習者進行多種唱法教學的時候,指導者不能把教學目標局限在提升學生的演唱水平上,而是力圖在教學過程中運用科學的訓練方法,從本質上讓學生的對音樂有自己的演唱理解。
參考文獻:
[1]民族聲樂藝術審美研究[J].鄧敏.聲樂教育論文. 2014(06)
[2]淺析中國民族聲樂教學[J].張曉君;北方音樂. 2017(03)
[3]淺談聲樂教學中對哈薩克族學習者進行幾種唱法的教學嘗試[J].古麗孜亞.教師觀點. 20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