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彥辰
(遼寧省大連市中心醫(yī)院眼科頜面外科,遼寧 大連 116000)
頜面部外傷性骨折屬于臨床常見骨折類型,其誘發(fā)因素以交通事故、墜落等為主,骨折后可嚴重影響患者語言功能、進食功能以及面部美觀性,若情況嚴重甚至可對患者呼吸功能造成不利影響[1]。焦慮、抑郁等屬于復雜情緒反應,不利于臨床治療及相關護理工作的順利開展,進一步對治療效果造成干預、影響。相關研究顯示,新型人性化護理可對患者不良情況予以改善,提升治療依從性,緩解臨床癥狀。在加之現階段護理干預工作在臨床治療過程中占比較重,屬于不可缺少部分之一。因此本研究主要探討分析人性化護理模式下的護理干預對頜面部外傷性骨折患者焦慮情緒的影響,現將具體報告如下。
1 一般資料:隨機抽取2017年8月-2018年8月我院接收并予以治療的頜面部外傷性骨折患者76例,按入院治療時間先后順序分為觀察組(n=38)與對照組(n=38),觀察組男16例,女22例,年齡18-73歲,平均年齡(45.50±27.50)歲,骨折位置:上頜骨骨折13例、下頜骨骨折12例、髁突骨折5例、眶底骨折4例、牙槽突骨折2例、多發(fā)性骨折2例;對照組男17例,女21例,年齡18-74歲,平均年齡(46.50±27.50)歲,骨折位置:上頜骨骨折11例、下頜骨骨折10例、髁突骨折5例、眶底骨折4例、牙槽突骨折6例、多發(fā)性骨折2例;在統(tǒng)計學中比較分析2組年齡、性別等基線資料顯示并無顯著性差異(P>0.05),存在臨床比較價值。
2 方法:對照組施以基礎護理干預,觀察組施以人性化護理干預,內容如下:(1)強化溝通,主動護理?;颊呷朐汉笞o理人員應在接待時積極主動,并在第一時間向患者自我介紹,彼此熟知后可向患者介紹主治醫(yī)師、醫(yī)院環(huán)境、注意事項、病區(qū)設施使用方式等,以促進患者快速熟悉環(huán)境。后續(xù)可依據患者文化程度及理解能力使用簡短易懂的語言表述頜面部外科手術主要流程、方式以及可達到的效果、會出現的并發(fā)癥狀,使其對疾病具一定了解。增加患者信任感,同時消除不良情緒,減輕心理壓力與心理負擔[2]。為其提供清潔、安靜、舒適的住院環(huán)境,避免患者在住院期間出現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此外,護理人員還需強化與其家屬的溝通交流,取得家屬理解與支持。(2)負性情緒緩解。頜面部外傷患者因自身面部外形突然發(fā)生變化,易在受刺激后出現不安、焦慮等負性情緒。此時,護理人員要耐心與患者交流,鼓勵其述說內心苦悶,對其交流過程中出現的焦慮、抑郁情況予以觀察,后續(xù)再結合實際情況予以針對性心理疏導及干預。并采取肌肉放松法、放松訓練等方法促進患者身心放松。此外,可播放舒緩的音樂、觀看影視作品、探討患者愛好等方式對其注意力進行轉移。還可邀請治愈患者返院現身說法,將以往治療經驗、情緒緩解方式傳授給患者,增加患者治療信心。護理人員需在不同時段與患者家屬進行溝通,以保障家屬可在精神上與經濟上給予患者充分支持,消除患者顧慮以及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3)健康宣教。由于頜面部患者創(chuàng)傷處于面部位置,故對其進行健康宣教具有重要意義。在宣教期間可采取多媒體、圖片等方式進行,主要內容含括藥物作用、飲食攝入注意事項、康復訓練等,需確保健康宣教同樣具備針對性特點??梢蠹覍僖矃⑴c到健康教育中來,以在后續(xù)更好的配合患者開展康復訓練。
3 觀察指標:比較分析2組護理前后焦慮(SAS)、抑郁(SDS)改善情況,生活質量(SF-36)以及護理滿意度情況。護理滿意度評定標準:Ⅰ級滿意、Ⅱ級滿意、Ⅲ級滿意,于患者出院前發(fā)放由專業(yè)醫(yī)師及護理人員所制護理滿意度調查表,基本調查內容為患者訴求處理及時性、護理人員服務態(tài)度、是否開展健康知識宣教等,采取百分制,其中90分及以上為Ⅰ級滿意、65-89分為Ⅱ級滿意、64分及以下為Ⅲ級滿意,滿意度=(Ⅰ級滿意+Ⅱ級滿意)/總例數×100%[3]。焦慮、抑郁評分標準采用SAS、SDS評分量表判定,其中評分越高表示患者心理情緒越差,需予以緩解、消除。生活質量評定指標:軀體功能、社會功能、軀體角色、情緒功能等,其中評分越高表示患者生活質量越好。
5 結果
5.1 2組護理前后焦慮、抑郁評分情況比較:觀察組(n=38),護理前:SAS(57.64±5.94)分、SDS(63.44±7.64)分,護理后:SAS(36.41±3.33)分、SDS(40.69±3.98)分;對照組(n=38),護理前:SAS(56.98±5.87)分、SDS(62.08±7.47)分,護理后:SAS(50.94±5.16)分、SDS(53.67±5.43)分;(護理前:t=0.487,P=0.628;t=0.785,P=0.435;護理后:t=14.585,P=0.000;t=11.885,P=0.000),經組內比較顯示2組護理后焦慮、抑郁評分均顯著優(yōu)于護理前(P<0.05),護理后觀察組焦慮、抑郁評分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P<0.05),均存在統(tǒng)計學比較價值。
5.2 2組生活質量情況比較:觀察組(n=38),軀體功能(78.54±12.50)分、社會功能(63.64±11.43)分、軀體角色(75.69±13.67)分、情緒功能(72.94±13.76)分;對照組(n=38),軀體功能(63.47±9.47)分、社會功能(52.89±7.38)分、軀體角色(64.85±8.50)分、情緒功能(65.89±11.67)分;(t=5.924,P=0.000;t=4.871,P=0.000;t=4.212,P=0.000;t=2.409,P=0.019),經組間比較顯示,觀察組生活質量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存在統(tǒng)計學比較價值。
5.3 2組護理滿意度情況比較:觀察組(n=38),Ⅰ級滿意21例、Ⅱ級滿意16例、Ⅲ級滿意1例,總滿意37例,占比97.37%;對照組(n=38),Ⅰ級滿意9例、Ⅱ級滿意17例、Ⅲ級滿意12例,總滿意26例,占比68.42%;(x2=11.228,P=0.001),就護理滿意度而言觀察組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存在統(tǒng)計學比較價值。
在以往臨床護理干預中,護理人員一般以疾病基礎護理為主,對患者心理情緒變化、生活訴求等予以一定忽視?,F階段伴隨醫(yī)療模式的轉變,“以人為本”的護理服務理念已被廣泛應用于醫(yī)院護理干預中[4]。其中人性化護理即以充分尊重患者隱私、人格以及生命價值等為重點內容,開展創(chuàng)新性、整體性、個性化、有效化護理服務,為患者營造一個舒適、溫暖、清潔及安靜的住院環(huán)境、氛圍等,且確保在護理過程中患者可感到滿足、滿意、溫暖。人性化護理模式較為重視患者實際訴求與感受,可在護理過程中體現出關懷、理解、尊重等,使患者在醫(yī)院即可感受到關心與關愛。就實際情況而言,人性化護理并非固定的護理模式,而是依照患者個體差異開展針對性臨床護理服務[5]。站在患者角度,并從該角度出發(fā),在患者生活、飲食、運動等方面均開展針對性護理。此要求護理人員充分掌握患者心理狀態(tài),并在后續(xù)護理過程中通過一系列方式或手段干預其不良情緒,最終達到消除的目的。且在交流時,應運用技巧對患者心理情緒及想法作正確引導,使之逐步向積極方向轉變。此種方式所達效果不但在護理中適用,還可對患者出院后情緒、想法產生影響,遠期效果顯著。本研究中觀察組實施人性化護理干預相較于對照組實施基礎護理干預而言優(yōu)勢更加明顯,且最終相關護理滿意度、生活質量及焦慮、抑郁改善情況方面數據對比均具有統(tǒng)計學比較價值。
綜上所述,將人性化護理應用于頜面部外傷性骨折患者中效果理想,在緩解患者負性情緒、改善生活質量、提升護理滿意度方面具有顯著優(yōu)勢,因此可于臨床中廣泛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