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雁
(沈陽市中醫(yī)院,遼寧 沈陽 110004)
腹脹為胸腰椎骨折患者較為常見與多發(fā)的并發(fā)癥,患者臨床表現(xiàn)包括腹部膨隆、疼痛難忍,對食欲及睡眠均產(chǎn)生不利影響,使得患者的生活質量下降,且不利于身體的康復,因此對胸腰椎骨折患者實施相應的護理對策具有重要意義[1]。本次研究將早期護理干預應用于胸腰椎骨折患者的護理中,對于預防其腹脹具有滿意效果,報告如下。
1 一般資料:將我院于2012年7月-2016年6月期間接收的74例胸腰椎骨折患者納入本次研究觀察范圍,采用隨機數(shù)字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n=34)與觀察組(n=40),對照組中男女性患者例數(shù)比為20:14,年齡最大75歲,最小18歲,平均(46.53±1.26)歲;骨折部位:胸10-胸12骨折11例,腰1、腰2骨折13例,腰4、腰5骨折10例;致傷原因:高處墜落6例,車禍撞擊18例,重物砸擊8例,其他2例;單椎體骨折12例,其余為2個或以上椎體骨折或伴附件骨折;受教育水平:大專及以上13例,中專及高中12例,初中及以下9例。觀察組中男女性患者例數(shù)比為26:14,年齡最大78歲,最小18歲,平均(47.46±1.33)歲;骨折部位:胸10-胸12骨折15例,腰1、腰2骨折14例,腰4、腰5骨折11例;致傷原因:高處墜落10例,車禍撞擊20例,重物砸擊9例,其他1例;單椎體骨折16例,其余為2個或以上椎體骨折或伴附件骨折;受教育水平:大專及以上20例,中專及高中16例,初中及以下4例。將2組包括性別比、年齡范圍、致傷原因、骨折部位及受教育水平等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結果顯示P>0.05,表明2組可進行對比研究。本次研究征得所有患者及陪同家屬的同意,受我院倫理委員會監(jiān)督;患者均無合并脊髓與腹腔臟器損傷,外傷前均無心、肝、腎等器質性疾病,均無便秘史,且意識清醒;將小兒、妊娠期或哺乳期婦女排除。
2 方法:給予對照組骨科常規(guī)護理,包括進行飲食指導、輸液護理以及腰部加墊等,以維持患者腰部的正常生理弧度,待患者出現(xiàn)腹脹及由腹脹引起的不適癥狀時再行對癥處理,包括遵醫(yī)囑給予相關藥物以促進胃腸蠕動,嚴重時進行肛門排氣。觀察組患者入院后即給予一整套早期護理干預方案,以預防腹脹的發(fā)生,具體實施如下:⑴由于骨折外傷、病情原因及醫(yī)院環(huán)境等原因,患者需長期臥床,極易引起患者緊張、焦慮、恐懼等不良情緒,而緊張情緒將降低其排便反射,從而引發(fā)腹脹及便秘,因此應對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進行評估,并給予針對性的心理疏導及健康教育,加強與患者的有效溝通,以消除其負面心理,使其產(chǎn)生更多的積極心理,同時鼓勵家屬參與到護理過程中。⑵指導并協(xié)助患者采取仰臥的體位,傷后1周指導其進行五點支撐法鍛煉:患者雙臂置于胸前,以頭部及雙足撐在床上,全身騰空成拱形;同時還可指導其活動四肢,對四頭肌等長收縮進行練習,指導其進行直腿抬高及腰背部功能鍛煉。⑶餐后1.5小時以大小魚際聯(lián)合手掌根部從患者右下腹開始,同時選擇足三里、上巨虛及中脘穴進行順時針按摩,以剛好按壓酸脹的力度為宜,每個穴位按摩約100次,15min/輪,5-6次/d,當患者出現(xiàn)腹脹時,則對其進行順肚臍順時針按摩,沿大腸蠕動的方向,力度適中,也可指導患者及家屬掌握按摩方法從而自行按摩,若患者有便意,則適當加強按摩,按摩時以熱水袋或熱毛巾對患者下腹部進行熱敷,或利用雙氧水棉球熱敷其肚臍,以刺激腸道蠕動,注意水溫不宜過高以免將其腹部燙傷,當出現(xiàn)便意時則適當增加熱敷時間。⑷入院時指導患者于床上進行大小便,幫助其養(yǎng)成定時排便的習慣,囑咐患者重視便意,不可進行刻意克制,定時誘發(fā)直腸刺激放射以誘發(fā)便意。⑸鼓勵患者進食包括新鮮蔬果、粗糧等維生素含量豐富的食物,并多飲水,勿飲咖啡及碳酸飲料,少食易產(chǎn)氣的食物,如牛奶、包心菜、胡蘿卜及豆制品等,以免加重腹脹癥狀;若患者需行手術治療,則強調禁食及合理進食的重要性。⑹必要時給予患者開塞露納肛以及灌腸治療,以促進排便;同時可給予麻仁軟膠囊聯(lián)合嗎丁啉、番瀉葉水等藥物口服,以加強腸道蠕動、促進肛門排氣。
3 觀察指標與判定標準:對2種護理模式下患者入院后腹脹的發(fā)生情況進行對比觀察,其中腹脹的判定標準為:患者主觀上感覺腹部的一部分或全腹部脹滿,通常伴有相關的癥狀,如嘔吐、腹瀉、噯氣等,或檢查發(fā)現(xiàn)其腹部一部分或全腹部膨隆,叩擊有鼓音、腸鳴音消失。從腹脹的持續(xù)時間及首次排便時間對患者腹脹緩解情況進行評估。
5 結果
5.1 2種護理模式下患者的腹脹發(fā)生率對比:與對照組相比,在腹脹發(fā)生率上,護理后觀察組顯著較低(P<0.05)。詳情見表1。
表1 2種護理模式下患者腹脹的發(fā)生率對比(n,%)
5.2 2種護理模式下患者的腹脹緩解時間及首次排便時間對比:與對照組相比,在腹脹緩解時間及首次排便時間上,觀察組均顯著較短(P<0.05)。詳情見表2。
表2 2種護理模式下患者腹脹持續(xù)時間及首次排便時間對比
胸腰椎骨折可導致患者腹膜后血管破裂出血而引起腹膜后血腫,交感神經(jīng)節(jié)受血腫刺激后極易造成對胃腸蠕動的抑制,加上手術入路及麻醉極易對患者消化管壁神經(jīng)叢激惹,造成交感神經(jīng)麻痹,使得胃腸道積氣或積液,最終導致腹脹,多發(fā)生于骨折初期1-4天[2];此外,患者由于術后長期臥床,抑制了腸道蠕動,導致其胃腸正常的生理功能減弱,加上術后飲食攝入不足或攝入過量,均可導致腹脹,若未及時進行有效預防,將對患者胸腔及膈肌產(chǎn)生進一步壓迫,極易誘發(fā)呼吸困難、下腔靜脈受壓及血栓的發(fā)生,而糞便在腸道中滯留,毒素無法及時排出,將對患者手術治療效果產(chǎn)生不利影響[3]。本次研究對觀察組患者實施早期護理干預,通過心理疏導、指導并幫助患者采取良好的臥姿,進行正確翻身,在防止加重骨折的同時減少患者腹膜后血腫的形成;指導患者早進流食,盡早刺激了患者的胃腸道蠕動,利于早日排氣,消除腹脹,同時及時補充營養(yǎng),加快患者的恢復[4];通過腹部按摩配合熱敷,促進了患者胃腸內(nèi)容物的蠕動,有效預防腹脹的發(fā)生,同時減輕腹脹患者的痛苦;適時給予開塞露治療不保留灌腸,有效減輕了對患者直腸的刺激,使得藥物與大便充分混合,有利于通便排氣[5]。研究結果顯示,在腹脹發(fā)生率上,觀察組明顯較對照組低(P<0.05),在腹脹持續(xù)時間及首次排便時間上,觀察組明顯較短(P<0.05),表明早期護理干預在預防及緩解患者腹脹方面可取得滿意效果。
綜上所述,對胸腰椎骨折患者實施早期護理干預可有效預防其腹脹的發(fā)生,促進腸蠕動,對其康復轉歸有利,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