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使故事閱讀教學“眉清目秀”,使說明文閱讀教學“刮目相看”,使散文閱讀教學“璀璨奪目”,使古詩詞教學“有目共睹”,讓學生從文章的題目入手,揣測作者的寫作意圖,透過題目理解文章的深刻內涵,對分析文章,能起到高屋建瓴的效果。
關鍵詞:從題入手 "綱舉目張""閱讀教學""妙用題目""引導教學
文章的題目抑或反映了文章的主線、主題,作者的感情脈絡,散文的描寫對象,議論文的作者觀點、論題,說明文的詮釋對象,古詩的情感傾向等等。如果我們能夠對文章的題目做深入的分析,多數(shù)文章的題目都能給我們提供解讀文本的最佳切入點?!缎抡Z文課程標準》中的閱讀教學建議:“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如何讓學生學好課文,走進課文的骨髓,深入課文的靈魂,從而實現(xiàn)新課程改革中提出來的讓學生通過“語文課堂閱讀教學這個生活世界”來研究思考、理解這個世界,妙用課文題目這一點很關鍵。
一、使故事閱讀教學“眉清目秀”
小學語文課本中出現(xiàn)了很多篇故事,這些課文相對較長。如果總是圍繞幾個練習解解答案的填鴨式的“滿堂問”,就會把文章分析得支離破碎,讓學生茫然無所從,如蹚渾水一般。如何把故事閱讀分析得“眉清目秀”把復雜的課文簡單化,提高學生快速把握文章脈絡的能力,巧用課文題目,能讓師生不再一籌莫展。
二、使說明文閱讀教學“刮目相看”
說明文的內容相對枯燥,學生對說明文沒有多大的學習熱情。我們的語文老師往往就內容做點分析——“拉拉粗線條”,或者直接把說明文的相關知識拋給學生,這就使我們的說明文閱讀教學變得死氣沉沉、枯燥乏味,不能把說明文的文本內容及相關知識融入到學生的血液中去。如何改變這一尷尬處境呢?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預見到課的所有細節(jié),而在于根據(jù)當時的具體情況,巧妙地在學生不知不覺之中做出相應的調整和變動?!苯處熢诮虒W過程中必須是靈動機智的,面對說明文,教師也可以巧用題目,讓學生既能快速了解說明事物的特征,又能像閱讀其他體裁的文章一樣細細品味說明文語言的佳處。
我曾聽了一堂很“語文”的說明文閱讀教學課——《趙州橋》。初讀后教師直接拋出主問題——( ")的趙州橋?簡潔明了地把學生帶進了課文,學生在教師的帶引下,最后得出(歷史悠久、堅固、美觀)的趙州橋。在引導理解“美觀”時,重點品味了“大拱的兩肩上,各有兩個小拱?!币痪渲械摹凹纭弊?,很傳神地將趙州橋的美感凸現(xiàn)出來了。這種教法我至今記憶猶新,受益匪淺。
后來,我斟酌再三,覺得很多說明文都可以采用此法,如《松鼠》一文,我就采用了此種方法,讓學生帶著“("""")的松鼠”進入課文,初讀后就得出了很多答案:“它們面容清秀,眼睛閃閃發(fā)光,身體矯健,四肢輕快,非常敏捷,非常機警。玲瓏的小面孔,襯上一條帽纓形的美麗尾巴,顯得格外漂亮。尾巴老是翹起來,一直翹到頭上,自己就躲在尾巴底下歇涼等等,歸納到一點即為“漂亮,可愛”。然后,再圍繞“活動特點”,拉清粗線條——樹上(不侵犯人類)、活動時間——夜晚(不騷擾人類)等兩個方面著重介紹了其性格特征——馴良。再扣住“松鼠的行為特征”,推敲精微之處,體現(xiàn)“乖巧,機靈”的特點。在尊重學生各自獨特的閱讀感受中,扣住題目,層層深入,把握說明事物的特征。
以前我講解散文時很少告訴學生從題目入手來解讀文本。一般是邊學習,邊解讀,以此了解作者寫作的目的及要表達的感情。但這樣教學太散亂,文章的要點不夠凝聚。德國哲學家胡塞爾說:“文本的解讀是以理解、解釋和建構文本的意義為目的的。在解讀中就必然使讀者與作者以文本為媒介發(fā)生心靈碰撞和靈魂的問答?!鄙⑽拈喿x教學中,學生往往是讀懂了文字,卻沒有讀懂作者在特殊語境中的心靈。其實,從題目入手既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內容,也把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征給抓出來。
馮驥才先生的《花的勇氣》巧妙地運用了各種修辭和富含聲響的文字,使其結構散淡,深遂悠遠。作者將野花與生命聯(lián)系起來,原以為只有在溫暖的陽光下才會生長的花兒卻在雨天爛漫起來,這是一種怎樣的勇氣???所以在閱讀教學時,我也采用了同樣的方法,設計了如下任務:( """")的花,并從文中找出依據(jù)。孩子們迫不及待地帶著問題在下文中得到了印證:“大片大片的草地上,只是綠色連著綠色,見不到能讓人眼前亮起來的明媚的小花。沒有花的綠地是寂寞的。”這些小花在哪呢?孩子們繼續(xù)搜尋著:“我用手撥開草一看,原來青草下邊藏著滿滿一層小花,白的、黃的、紫的;純潔、嬌小、鮮亮;這么多、這么密、這么遼闊!”讀到這里,孩子們開始議論紛紛,躲起來的小花真的富有勇氣嗎?為什么沒有長出來呢?也許他們等著一個陽光更加燦爛的日子?在這里,孩子們感受到的是一種“柔弱”的小花,藏著躲著,全部生長在小草的庇護下,可是,它們的勇氣又在哪里呢?“當天夜里,冷雨伴著涼風下了起來。后來的幾天,雨時下時停,太陽一直沒露面兒。”這樣的天氣,那些小花更不會長出來了吧,誰看到這兒,都會這么想。可是呢,結局出乎孩子們的意料,“迎著吹在臉上的細密的、涼涼的雨點,我看到的竟是一片花的原野……在冷雨中,每一朵小花都傲然挺立,明亮奪目,神氣十足。”“傲然挺立,神氣十足”地挺立在風雨中的小花,我們能不覺得它們是那么的富有勇氣么,它們不是在等待陽光,只是企盼在風雨中與生命做一次搏斗。帶著對課題的疑惑,學生也就“撥開云霧見月明”了,課文內在的意義也在孩子們的解疑過程自己慢慢體會了一把,何樂而不為呢?
四、使古詩詞教學“有目共睹”
作為小學語文教師,面對小學語文課程中占有一定比重的古詩詞,我們不得不思索,小學語文古詩詞教什么?怎樣教?不少時候,我們強加式地向學生“灌輸”所謂的詩意,學生體驗不到古詩詞所呈現(xiàn)的美好的意境,也難悟得語言文字的精妙,感受到的只有老師強加于記憶的理解方式。古詩詞是詩人緣情而發(fā)的產物,有時如能捕捉到題目中那些最能顯現(xiàn)詩人感情的字眼,便找到了鑒賞該詩詞的金鑰匙。正所謂“萬詩題入手,抓題作文章”。
在教學李白的《獨坐敬亭山》時,從題目入手,讓學生解釋“獨”的意思,學生領會到:獨”表明作者獨自一人,推斷情感流向是寂寞孤獨。適時介紹這首詩的寫作背景:詩人被迫離開長安已整整十年,世態(tài)炎涼,長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飽嘗了人間辛酸的滋味。此時,學生領會到李白因懷才不遇而產生的孤獨寂寞的感情。理解了這點,學生對于整首詩意境的把握就更加容易了,這時,再追問:“你從哪些詞上能體會出詩人孤寂的心情?”學生馬上答出:“眾鳥高飛盡”的“盡”字,“孤云獨去閑”的“孤”和“獨”字,“只有”都能體會出詩人的孤寂。這樣,學生對這首詩所蘊含的感情都已經全部理解了
葉圣陶先生曾多次強調:“教課文之本旨并非講一篇課文與學生聽,而是教師引導學生理解此課文,從而使學生能自觀其他文章?!弊寣W生從文章的題目入手,揣測作者的寫作意圖,透過題目理解文章的深刻內涵,這對分析文章,能起到高屋建瓴的效果。我們還可以引導學生寫文章時也應注意擬題,使題目有別具一格的“新“味。“窺一斑而知全豹”。閱讀教學中采用“從題入手,綱舉目張”的教學方法將在分析課文、閱讀理解乃至寫作等諸多方面中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也有利于提高語文教學的質量。《新課標》中也明確:“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币虼?,在閱讀教學實踐中,要“因材施教”,不能生搬硬套、墨守成規(gu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