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體育鍛煉不僅能增強人的體質,同時也能調攝學生心理,促進學生成長,培養(yǎng)學生健全人格,特別是對問題學生,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體育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注重從心理的角度調攝學生心理。
關鍵詞:體育鍛煉 "調攝 "心理健康
在當代,體育鍛煉不僅可以提高學生身體素質,培養(yǎng)良好的生活習慣,還肩負著十分突出的心理健康教育責任?!扼w育與健康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應該“使課程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運動興趣,養(yǎng)成堅持體育鍛煉的習慣,形成勇敢頑強和堅韌不拔的意志品質,促進學生在身體、心理和社會適應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諧的發(fā)展,從而為提高國民的整體健康水平發(fā)揮重要作用?!?/p>
筆者認為,要養(yǎng)成良好的人格,培養(yǎng)健全的心理品格,非一朝一夕能所為,要讓一堂體育課對學生的心理、品格等產生多大的影響,似乎任務也太艱巨,但是,只要我們做老師的用心引領,體育課還是能適當調攝學生的心理,從而起到滴水成河、聚沙成塔的作用。
一、體育鍛煉對學生心理的積極影響
研究表明,體育鍛煉除了可以增強體魄、鍛煉意志及養(yǎng)成良好的鍛煉習慣意外,對促進心理健康的作用也是十分明顯的。
(1)可以促進智力水平的發(fā)展。研究表明,經常參加體育活動,能不斷改善人體中樞神經系統(tǒng),提高大腦皮層興奮及抑制的協(xié)調作用,使神經系統(tǒng)的興奮抑制的交替轉換過程得到加強,能改善大腦皮層神經的平衡性和準確性,促進人體感知能力的發(fā)展,使思維想象的靈活性、協(xié)調性、反應速度等得以改善和提高,感知敏銳、思維靈活、想象豐富,有效促進學生智力的發(fā)展。
(2)有利于個性心理的完善。體育崇尚“更高、更快、更強”的奧林匹克精神,秉持“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通過體育運動來培養(yǎng)和塑造人良好的個性心理,這一點已達成共識。參加體育鍛煉就得克服困難,就得遵守競賽規(guī)則,需要制約和調控自己某些行為,以利在競賽中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潛能。同時,參與體育活動的人通過活動的方式,能表達團結、友誼、和平、進步等人類進步的思想和愿望,在規(guī)范公平的良性競爭中鍛煉自己的品行,在成功與失敗、榮譽與恥辱、競爭與退讓、個人與集體之間做出抉擇,在抉擇中表達出自己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而這些都是個性心理的范疇。
(3)能調節(jié)情緒、培養(yǎng)健康情趣。體育活動可以使人得到運動的樂趣,能振奮精神,陶冶情操,使自卑、煩惱、不安等不良情緒得以緩解。研究表明,體育鍛煉對患有神經衰弱癥等疾病的學生來說,還具有一定的改善和治療作用。體育活動還能培養(yǎng)良好的生活情趣,譬如,一個熱愛乒乓運動的學生,他把這個愛好保持下去,帶上了工作崗位,帶上了人生旅途,豐富了生活的情趣,也提升了人生的質量。
(4)能夠改善人際關系。人際交往是學生良好個性品質的一個組成部分,也是學生將來融入社會、開啟人生新旅程的重要前提。體育運動的競技性和群體性,使人與人之間在激烈競爭的同時,增加了與老師、同學、裁判等相關人員進行交流的機會。一些體育集體活動項目本身就對蘊含著相互交流、相互信任、相互鼓勵的元素,比如通過參加接力跑、集體跳繩、體育游戲等活動,學生懂得只有密切配合、互為默契,充分發(fā)揚團隊精神,才能獲取好的成績的道理。
(5)有助于樹立成就感。頑強、果敢,具有強烈的成就意識,是當代青少年應該具備的基本品質。應該說,絕大多數(shù)中學生有著強烈的表現(xiàn)欲望,十分注重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而體育運動在體現(xiàn)人的價值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體育活動的成效對中學生的健康成長十分有益,這也就使體育運動成為備受學生歡迎的活動。學生們在參加體育活動并堅持鍛煉中,不斷戰(zhàn)勝自我,超越自我,生理機能和身體素質得到增強,運動技能技巧得以提高。當取得這些成績后,人就會產生自我成就的認識和情感體驗,產生愉快、振奮和幸福感。因此,適宜的體育活動可以使同學們重新認識自我,把握自我,提升自我,尤其能使有憂郁情緒的學生獲得心理滿足,產生積極的情緒體驗,從而消除憂郁,增強自信心。
二、各類體育項目對心理健康的影響
體育項目的多樣性為調攝學生的心理,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質提供了有利的條件。不同的體育項目,具有不同的鍛煉目的和鍛煉價值,對人的心理也有著不同的影響。如果我們老師能夠把握好各種體育項目的特征,適時地、有針對性地選擇和開展體育鍛煉,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體育鍛煉調攝學生心理的必要前提
要讓體育課堂上更好地調攝學生的心理,以下幾點是必要前提。
(1)加強學情研究,體現(xiàn)人文關懷。在體育鍛煉中,要求體育教師加強對學情的研究和教學內容的研究。要從生理、心理、興趣、愛好、技能等方面比較了解學生的實際,制定出切實可行的鍛煉計劃,根據(jù)學情實施有針對性的分類鍛煉和分類指導,這樣更能在體育課堂上體現(xiàn)人文關懷。
(2)處理好“體”和“德”的關系。體育教師不僅要教授給學生以體育技能,還要關心學生的思想、情感、性格、心理等方面的問題;不僅要增強學生體質,還要有意識的培養(yǎng)學生勇敢頑強和堅韌不拔的意志品質,增強交流、適應能力,幫助學生樹立集體主義精神及為祖國健身強身的自覺意識。
(3)處理好“質”和“量”的關系。要使體育鍛煉達到心理調攝的目的,活動時就必須有一定強度、質量和時間要求,不能抱有一蹴而就的想法,每次鍛煉的運動量應從小到大,循序漸進,不妨制定一個周期,會收到更為理想的效果。
17世紀英國著名教育家約翰·洛克在《教育漫話》中一開篇就說:“有健康的身體,才有健康的精神”,反過來說,健康的精神能使健康的身體閃耀出異彩,能提升人生的質量,提高全民的綜合素質。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使之具有健康的精神,我們體育老師責無旁貸。
參考文獻:
(1)《體育心理學》馬啟偉,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
(3)《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