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積累與語文學習的關系
在語文學習中,積累就是不斷豐富語言,形成語感和讀寫技能的過程。積累在語文學習中,不可或缺。古代先哲們對積累就有生動描繪。例如:荀子說:“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鼻f子說:“水之積也不厚,其負大舟也無力。”管子說:“海不辭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辭土石,故能成其高?!?而新課標也把積累放在一個重要的位置,提到“積累”有十四處之多。課程總目標中提到,“(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階段目標中提到,(小學低段年級)“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了解課文中詞語的意思,在閱讀中積累詞語”,(小學中段年級)“積累課文中的優(yōu)美詞語,精彩語段,以及在課外閱讀和生活中獲得的語言材料”,(小學高段年級)“聯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積累,推想課文中有關詞句的意思,體會其表達效果”。
由此可知,新課標的積累“體系”講了三層意思:①說明了課內外閱讀、生活實際積累的來源;②積累的內容包括優(yōu)美詞語、精彩語段、古代詩詞等;③闡述了積累與閱讀體驗和生活實際的關系。
二、積累與生活實際的聯系
從新課標的目標闡述來看,積累的來源有有兩個方面:書本(課內外閱讀)與生活實際。但大部分教師在指導學生形成積累時之是圍著書本轉,而忽略了從生活中積累收集知識。實際上,善于觀察生活中各種細節(jié),從生活實際中積累知識,語文老師更不應該忽視。
“社會生活是文學創(chuàng)作的唯一源泉”,人教版新課標第九冊中作家葉文玲在《我的“長生果”》一文中寫到了閱讀體驗后的些許感悟,在文章結尾寫到,“社會人生這部深奧綿長而無頁碼的書,我什么時候才能讀懂啊”,作家更注重的是閱讀“社會人生”。事實上,生活和語文是分不開的,處處有學問,處處可積累。自己身邊每天發(fā)生的、媒體上的焦點新聞、校園和社會上新風新貌永遠是學生取之不盡的習作素材、用之不竭的源泉;生活中那極其口語化、大眾化的鮮活靈動的語言,又能讓學生在寫作時克服“機械習作”、“學生腔”,做到語言生動貼切……
三、語文積累的具體的有效途徑
(1)在誦讀中積累,提高誦讀水平和藝術品味。誦讀雋永的優(yōu)秀經典詩文,是學生積累語言、汲取人類精神營養(yǎng)、提高文化素養(yǎng)和審美情趣的重要途徑。新課標中要求義務教育階段背誦古今優(yōu)秀詩文240篇(段),其中小學階段學生背誦古今優(yōu)秀詩文160篇(段)。結合學校開展的“詩教活動”、“誦讀經典詩文活動”或其他一些語文綜合活動,教師可以根據小學生的特點對優(yōu)秀詩文的誦讀作系統(tǒng)指導,讓學生形成習慣,并定期舉行誦讀輔導,隨機進行指導,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誦讀能力。讓學生在教師的幫助下消化理解,不斷提高誦讀水平和藝術品味能力,最終形成積累。
(2)在閱讀中積累,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學會閱讀,就等于掌握了知識大門的鑰匙。教師要鼓勵指導學生進行廣泛的閱讀,閱讀古今中外的文化名著,通過對閱讀目的、閱讀方法、閱讀資源的深刻領會與探索,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當然,要讓學生不斷提高積累、豐富語言,就要保證一定的閱讀總量。因此,新課標對學生閱讀方面作了量的規(guī)范:九年課外閱讀總量應在400萬字以上(總目標),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260萬字;并在附錄的“關于課外讀物的建議”中列出了推薦書目。在具體的閱讀指導時,教師應根據義務教育不同階段的學生特點,從閱讀內容的選擇、閱讀計劃的制訂、閱讀效果的反饋(摘抄、概括、心得)等方面規(guī)范學生課外閱讀行為。
(3)在搜集中積累,梳理中豐富語言。搜集功能在信息社會體現得無處不在,新課標也規(guī)定“(義教階段學生)初步具有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搜集也是學生積累語言的重要手段。學生的搜集活動一般可分為兩類:一是接觸搜集。學生把在生活中接觸到的各種語言媒介和載體顯現的語言現象、語言信息搜集起來。這種搜集活動發(fā)生在隨時隨地,形式比較靈活,學生積累到的是鮮活靈動的生活語言。二是分類搜集。
(4)在交流中積累,加深對語言的感悟。合作學習是新的學習方式,主要采用交流討論方式。交流對于積累的作用尤為重要,因為學生對閱讀和生活體驗是極具個性化的行為,俗話說“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交流能溝通學生個體之間偏狹的理解,使其對語言的積累達到融會貫通。學生間交流所達到的效率是絕對優(yōu)于學生個體行為的效率,學生相互交流的時間遠比獨自探索的時間要短,在這短的時間之內,學生個體積累到了不同的語言信息;還有的積累通過學生在交流中辨析,在討論中取舍,辨?zhèn)未嬲?,加深了他們對語言的感悟。此外,成功的交流活動能讓學生體驗成功、感受語文積累的樂趣,從而促進語文學習活動的開展形成良性循環(huán)。交流的形式多種多樣,可采用學習小組課堂討論、辯論賽、成果展示(如手抄報、摘抄筆記、心得體會)等形式。
(5)在運用中積累,讓效果在積累中升華。語言積累是為了運用,即最終形成讀寫技能,在運用中形成的積累更扎實厚重。在教學中,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運用:①詞匯積累的運用。新課標對詞匯積累的編排自成體系,小學學段(1-6年級)的教科書在每個單元后都有要求掌握和積累的詞匯——“詞語盤點”和“日積月累”,不僅僅是讓學生正音(讀一讀)、書寫(寫一寫),而更重要的是積累語言材料,使學生的語言不斷地豐富。教師借機還可指導學生“說一說”(選用單個詞語或多個詞語組合口頭造句)、“用一用”(選舉多個詞語進行小練筆,進行情景語段寫作),通過這些聽說讀寫訓練,使文本的語言最終動態(tài)生成為學生自己的語言。②優(yōu)秀詩文的運用。學生誦讀的優(yōu)秀詩文也要運用到寫作中去,主要做法一是讓學生多做詩文改寫、續(xù)寫之類的練習,使學生充分理解優(yōu)秀詩文的意趣和意境,并有所創(chuàng)新;二是在鞏固練習中準確理解詩意、感受詩文意蘊,在習作運用中加深對優(yōu)秀詩文的品味。通過這些訓練使文化沉淀的語言最終成為學生自己的語言。③生活語言的運用。學生搜集到的生活語言,也要在運用中積累。具體的做法是鼓勵學生在寫作中使用生活語言,并在寫作講評中設立語言大眾化、生活化的評價標準,師生共同討論、評點。通過這些訓練使生活的語言最終成為學生自己的語言。